「敏感」與自我防禦

2021-02-15 物心理怡

我時不時聽到來訪者說,「我上司給我的年終評語裡說我太defensive。我同意我有這樣的傾向。你說是不是咱們中國人都有這個問題?」我也聽到我的香港朋友、臺灣朋友說,「好像香港/臺灣人都很defensive。」其他族裔的來訪者們也常說,「我知道我的問題。我常常會很defensive.」

Defensive這個形容詞在詞典裡譯為「防禦的」或「防衛的」。若直接用在中文語境裡,太書面了,沒人這麼說話。我的講中文的來訪者就常常中英夾雜地表達。但這個形容詞表達的意思、情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有時是指某類具體行為,有時指代個性特點。

二十年前在競越教一門溝通課程時,其中內容就對自我防禦有所涉及。而某堂課的一個生動情景至今難忘:

正講到自我防禦的常見表現形式時,當時課程應該已經進行兩個多小時,一位學員推門而入。和我的視線對了一下,他低聲咕噥了一句「對不起,家裡有點事」,就埋頭往裡走,找個空位坐下來。

培訓室裡片刻寂靜。突然有人爆出一句:「找藉口!」全體一愣神,接著恍然大悟,大家大笑起來。屏幕的演示上正寫著標題:自我防禦的常見表現形式。下面羅列著數條:其中之一:「找藉口」。

剛坐下的學員不明所以,臉刷地一下紅了,「真的!家裡真有點事。」

「推卸責任!」又有人高叫。這是另一條。全班又是一陣爆笑。

該學員更加尷尬:「別鬧了!別影響大家培訓。」

「轉移話題!」又是一陣笑聲。全班學員都興高採烈地加入了一場活學活用的現場遊戲!

學員這時很無助地看著我,「老師,繼續上課吧!」

「假裝聽不見!」又有人喊出來……

對那天的記憶,就是笑聲一波接一波……

此刻寫下來,回想那時情景,也還忍不住笑起來。那位學員的遲到成就了一班敏銳同學的體驗式學習。當年講自我防禦,重在講如何捕捉這些防禦表現、調整溝通方式、增進溝通效果。現在回頭看,還是認為那堂培訓有助學員提高對防禦行為的認知。但若期待時常啟動防禦機制的人做到行為調整?我現在太了解了,這需要下很多很多功夫。

這類行為的特點,是它們常常令話題起始者感到反饋才剛提出、話題才剛點到,你的壁壘已豎起、盔甲已披掛、武器已隨時準備出手、甚至已經出手。交流在這時其實已經不大可能開放地繼續下去了。如果話題起始者忽略這些防禦表現,不予處理,堅持繼續對話,基本上可以預測的一點是:起始者自己也開始豎起壁壘、披掛盔甲、武器在手。這時兩人開始對攻,情形激化,愈演愈烈,兩人都已忘記交流初衷。

這種情形在某個人身上發生多了,大家又開始把它當作一種性格特點來歸納或貼標籤,這裡就有口語中文詞可以用上了,比如「敏感」、「說不得」,比如廣東話裡的「小氣」(xiu hei)*。這種標籤的效果,尤其在對話中指出來,往往令人更「敏感」、更「說不得」、更「小氣」(xiu hei)。

自我防禦的表現形式有點舉不勝舉的感覺。除了以上那幾條,再列出一些常見於親密關係的,不過每條可能都值得以後專文說明:

解釋我為什麼那麼做/說;

仿佛凍住了,完全沒反應、沒回應,包括沉默;

反過來指責對方;

退縮、躲避、逃離;

堅持「那是件小事」;

什麼都「還好」。

不知你讀到這裡什麼感覺。是否覺得這些行為表現你一點不陌生?那個遲到學員的種種反應也一點不陌生?我們生而為人,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的意識,或戰或逃的本能反應*,總會在感到壓力或威脅時迸發出來。迸發到什麼程度、什麼頻度,同許多因素有關。越是對我們重要的人,他們的言行,越容易成為啟動我們自我保護或防禦機制的扳機。因為我們內心的安全感,相當程度系在他們身上。

最近,一位因跟先生矛盾激化,最近先生甚至離家出走了的女士獨自來見我。在聽我從互動模式角度解釋她先生的行為之後,這位女士說道,「哦,你這麼說我就可以理解一些了。他要是覺得我帶給他這麼大的威脅,那就怪不得他要這麼自我保護、自我防禦了。就算他的自我保護傷到我,傷得我很痛,他現在也顧不上了。」

越是「敏感」、「說不得」、高防禦的人,越說明他們在重要人際關係中可能長期感受到高威脅、高危險。如果允許一點好奇存在,允許一點空間時間去了解這個人長期感覺危機四伏的內心,相信我們都多少會心有戚戚。只有這種理解、這種共鳴感,才是幫助自己、幫助他人降低防禦的解藥。

注1:廣東話裡的「小氣」(xiu hei)與普通話裡的「小氣」意思完全不同。普通話裡的「小氣」,意思是摳門、不捨得花錢。這個含義在廣東話裡是「孤寒」。

注2:或戰或逃,fight-or-flight,是指感到壓力或威脅時本能的心理應激反應模式。


---

歡迎關注「物心理怡」訂閱號。原創文章,分享心得。

---

關於作者,美國紐約州、新澤西州註冊心理諮詢師。從事個人、伴侶、家庭心理諮詢及心理諮詢教學、督導工作。擅長情緒導向的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及加速體驗動力治療(AEDP, Accela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微信ID:novyiwang

---

相關焦點

  • 你的伴侶是敏感還是高防禦 ?| 高防禦性人群的3大特徵
    直到有一天,少女看到了一篇關於區別「 敏感 」和「 防禦性高 」的文章,才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今天來分享給大家。 我們常常會混淆敏感和防禦心態:一個真正敏感的人,往往很容易覺察到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並在相處中通過理解和共情來關懷親近的人。他們會在意來自他人的批評,對自己嚴格,並無怨無悔地承擔壓力等消極情緒。
  • 自我防禦機制之投射
    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
  • 心理學:「自我防禦機制影響人格的發展」人的10種防禦機制
    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從而達到緩和和消除不安和痛苦的目的。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之本能,換句話說,人是一種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當面對焦慮和不安時,會運用這些防禦機制來為自己辯解。其次,導致焦慮的原因有很多。
  • 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是我們之前所講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從而得出他的理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帶著一絲絲的神秘感去學習。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幾個最典型的,在咱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最容易出現的自我防禦機制來給大家講一下。分別是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移情與紋飾。
  • 超啟能恩幫助寶寶防禦「小敏感」
    為了避免寶寶過敏,我選擇超啟能恩來給寶寶溫和而強大的保護,幫助寶寶防禦「小敏感」。  超啟能恩採用適度水解工藝,即通過熱處理和酶水解,將完整牛奶蛋白大分子定向切小,「聰明」地切斷牛乳中 「刺激性」較高、可能引發寶寶產生「過度反應」的片段,產生出易於消化吸收且致敏性低的小分子蛋白,給寶寶嬌嫩的防禦系統溫和的訓練和保護
  • 我的生活只有抬槓 | 自我防禦視角談槓精
    自我防禦機制,在焦慮中保護自我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概念是由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引發的焦慮,導致自我的失控,所以會用一些「不切實際「方法來保護自我,就是自我防禦機制。
  • 破解孩子「負面自我消極心理防禦」,走進彼此內心
    破解「負面防禦」重要性-談我的教育與心理諮詢生涯本人從師範大學畢業,從事大中學學,甚至嬰幼兒教育和心理諮詢23年,歷程了的四個歷程:1、農村工作的6年教育生涯中在農村工作的6 年中,發現農村孩子雖然陽光健康且堅韌但缺乏足夠的自信力,由於家庭環境等影響,孩子們處於自我壓抑、自我否定,逃避的自我防禦狀態
  • 教師招聘社會態度備考之自我防禦功能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社會態度考查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其中的社會態度的自我防禦功能卻是這部分內容出題頻率比較多的知識點,因此將社會態度的自我防禦功能整理出來社會態度的自我防禦機制是指社會態度作為一種自我防衛機制,讓人在受到貶低挫折的時候保護自己,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以下幾種。1.升華升華是把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通過某種途徑和方法轉變為人們可接受的行為或社會讚許的活動。
  • 用心理學解讀《道歉大師》中「自我防禦機制」給道歉帶來的困擾
    當看到「自我防禦機制」這個概念時,我瞬間就明白了女生的行為。而日本導演水田伸生的諷刺喜劇《道歉大師》將這個概念通過6個小故事很好地描述出來。該片講述的是黑島讓經營了一家道歉公司,專門教別人道歉,緩解關係。那麼「自我防禦機制」到底是什麼?
  • 雀巢打造360度沉浸式體驗 助力中國家長防禦「小敏感」
    由雀巢超啟能恩3打造的「小敏感體驗館」於7月19日藍色港灣正式開館。該體驗館通過360度沉浸式體驗,帶領消費者切身體驗寶寶感受、學習防敏知識,助力寶爸寶媽們一同預防過敏,防禦小敏感,守護寶貝健康成長。
  • 這3種令他人討厭的行為其實是自我心理防禦過強
    我是當代情聖李喵喵,今天還是上心理課,這堂課很有意思,就是你們肯定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理防禦機制過強,心理防禦機制過強是個很尷尬的概念,我就這麼說。這3種令他人討厭的行為其實是自我心理防禦過強我身邊有一個朋友,他做事很小心,就拿他的平時的穿衣吃飯來說的話,夏天怕中暑
  • 想要修復親子關係,打破「自我防禦機制」是關鍵
    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不少家長犯了錯誤之後面對自己的寶寶總是輕描淡寫,或者通過其他的方法來搪塞自己的錯誤,而這些人在做出類似動作的時候其實都是啟動了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它對於我們親子關係之間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其實對於寶寶來說他們並不是特別記仇,對於自己父母的責罵也不是特別的在意,但是如果我們犯了自己的錯誤之後不能夠承擔那麼就很容易影響到寶寶對於我們的看法了,這樣也很容易導致寶寶養成逃避責任的習慣。
  • 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是自我用來應付本我和超我壓力的手段。當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脅而引起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時,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緩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關於自我防禦機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後由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對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雀巢超啟能恩3代言人費啟鳴做客樂友直播間「小敏感防禦大作戰」
    >雀巢超啟能恩3代言人費啟鳴做客樂友直播間「小敏感防禦大作戰」2018-11-09 15:40:0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018年11月8日,由樂友聯合雀巢舉辦的《小敏感防禦大作戰》直播中,樂友創始人兼CEO胡超與雀巢超啟能恩3代言人費啟鳴及兒科專家,一同探討寶寶過敏的多種誘因及如何有效防禦過敏症狀發生的話題,讓新手媽媽可以輕鬆解決過敏問題。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的種類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的種類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2021教師考試重點:自我防禦功能(升華、補償、合理化、退行)
    簡單來說自我防禦功能就是使自己心理舒服的心裡反應。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升華、補償、合理化、退行等。自我防禦功能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常考考點,也是考生的易錯點和易混淆點。在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查這幾個的概念及例子反選,也經常和一些俗語結合起來考查,那麼如何把它們搞清楚呢?
  • 觸覺過度防禦是什麼,對兒童重要嗎?要如何改善?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 ,針對觸覺敏感並不是只針對3歲以前的小寶寶,而是適用於所有對觸覺過度防禦的人,包括從小就有觸覺過度防禦的成人。、只是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幼兒和兒童。什麼是觸覺過度防禦觸覺過度防禦又叫觸覺敏感。
  • 蔡英文強調「自我防禦」
    對此,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3日表示,臺灣的防務和自我防禦能力,確實是我們的責任,要盡最大力量防衛臺灣。報導稱,根據臺軍最新修訂「臺海防衛作戰計劃」,如果兩岸開戰,美國方面並不會派一兵一卒協助作戰;而臺灣方面,僅要求美軍提供情報,以幫助掌握解放軍的相關動態。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 這些事情你一定做過,經典精神分析的自我防禦機制
    寫在前面的話:防禦機制一詞從1894年《防禦性神經精神病》提出,在不斷的研究實踐中,逐漸趨向於對自我在解決那些可能導致精神疾病衝突時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總稱。是自我調整的體現,雖然帶有部分病理性,但也同時是自我適應外部衝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