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由ECI與投資家網聯合主辦的「ECI創新節·投資創新峰會」在北京舉辦。曦域資本創始人黃曉黎參與此次峰會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本次峰會以「創新浪潮中的慧眼」為主題,匯聚文娛、網際網路、金融等行業企業家和投資人參與,共同剖析創業創新新浪潮中的投資機遇,尋找財經未來發展方向。會議還發布了投資創新峰會創新力榜單,曦域資本奪得「2017年度中國企業商業創新推動者top10投資機構」榮譽。
曦域資本自2015年創辦以來,一直專注於金融科技領域,不斷在產業鏈各環節深挖具有商業價值的高潛力創業創新項目,先後投資了群星金融、米麼金服、巧房科技、牛股王、斑馬科技、融數科技、樂惠科技、寬睿科技、虹星科技等科技金融領域創新項目。作為優秀創業項目代表,虹星科技創始人侯廣琦也出席了本次峰會並參與了論壇討論。
曦域視野中的金融科技
黃曉黎/主題演講整理
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科技在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我原來在景林資本負責一級市場投資,先後投了一些傳統消費、醫療和新興製造業,也投了一些新經濟,比如滴滴、達達等。2015年,我離開景林創建了曦域資本,專注科技金融領域的股權投資。
為什麼選擇科技金融?
早在2015年,我就看到了這個機會:所謂的網際網路技術、數據科學,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除了影響C端消費之外,還會深度影響到每個產業。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底層技術的變化會導致每個產業鏈底層的變化,最終導致整個產業鏈的變革——從降本增效開始,最終促使實質性的變革發生。
在這個過程中,變革最明顯的一個領域就是科技金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金融本身是數位化的。這波技術最核心的就是數據化經營,誰能用到大數據、人工智慧,誰就會有巨大的變革。金融本身沒有實物商品、沒有線下物流,全部是數位化經營,而且IT化的底層架構已經完全搭建好了。因此,底層技術的變革會帶來科技金融整個產業的變化和升級。
科技金融發展史
2003年,支付寶的誕生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因為支付和信貸是孿生姐妹。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中國行動支付已經絕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把線下消費場景跟線上虛擬世界很好地聯合起來,把消費和金融連接了起來,所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支付寶誕生開始,就有了後續一系列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比如拍拍貸等。
2013年其實也有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餘額寶的上線。從此大家可以進行線上理財。
2014年,金融的網際網路化全面崛起,各種新的線上平臺紛紛出現,在線上賣保險、申請貸款等等。2014、2015年是發展最快的兩年。大家把線上的模式都嘗試了一遍,最終會發現,只依賴線上發展是比較困難的,於是2015年開始,大家又繼續往線下轉、往最底層轉。針對個人端的大數據領域的發展,也支撐了底層技術的改變。
2016年,消費金融成為行業風口,這和消費升級、新零售業及整個C端的深度網際網路化緊密相關。2017年,科技金融領域興起,技術(包括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AI等)開始逐步賦能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的運營。
金融數據化精細運營的四個階段
縱觀科技金融發展史,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個從IT基礎設施到行業網際網路化、再到新技術基礎服務,最終走向整個數據化、精細化運營的過程。我們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金融
傳統金融賺的是什麼錢?
首先,牌照的價值。這也就是金融主體信用的議題,牌照永遠是稀缺資源,大部分金融領域的經營牌照發到一百張左右差不多了,因為再多了就監管不過來,百來個玩家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就可以了。
其次,渠道的價值。大的銀行機構、保險機構,他們的核心資源之一就是渠道——有多少分公司、多少個門店、多少個網點、多少個代理人等等……這些具有核心競爭力,因為現階段的金融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誰家的渠道鋪得廣鋪的深,誰的市場份額就最大,所以頭部集中度也很高。
第二階段:網際網路金融
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始連接分散的C端以及小B端,將這些分散的消費者和場景連接聚集在一起。
它賺的又是什麼錢?我們認為主要是流量紅利和監管紅利的錢。
這些紅利在於一個新興的業務模式滲透大量空白市場。中國的金融跟美國特別不一樣,美國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小辦公室,隨時可以去借錢,幾乎人人有信用卡。而中國現在信用卡人群才一個億左右,所以中國的空白市場是相當巨大的。
第三階段:數據金融
我們認為目前正處在於一個數據金融的時代。大家逐漸意識到:這門生意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只是靠利差、靠網絡、靠信息不對稱把產品推銷出去,而是要靠數據。數據能幹什麼?數據能夠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用不同的錢承擔不同的風險,定不同的價格水平,利用各方對風險不同的偏好及不同的認知來賺取差價。金融資產的底層正是依賴這些數據經營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金融階段,我們已經能夠收集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構建更為全面和豐富的消費者畫像,從中識別和評價他的風險偏好。需求已經被激發,光靠傳統金融是無法滿足的。在數據金融領域,誰跑得快,就可能搶佔到新市場。創新的公司如果能夠抓住一個領域,就能站住腳。比如我們投的幾個項目:群星金融、米麼金服、牛股王等等,在各自的業務領域裡做到了傳統機構目前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既可以風險識別、風險定價,也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
第四階段:智能金融
未來,二級市場的交易員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多機器現在都可以自助下單,在國外更容易,在國內還有一定的政策限制。現在比較熱的智能投顧,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產品端。因為產品端即使能配貨幣基金、公募基金,如果最終還是4%~5%的收益率就沒有什麼意義;配給私募,每個私募基金又都難免會遭遇滑鐵盧。但是如果對一個私募很了解的話,知道每一單交易,從真正的交易行為去推斷投資理念是不是持續可行的,利用這種對資產管理底層的了解去配製產品才行。
我們認為智能投顧肯定是未來的趨勢,但產品的發展還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我們即將投一家給銀行做Paas級平臺,基於分布式資料庫的架構做機器學習的企業。現在基本上可以應用在C端零售業務的反欺詐中,那麼在整個信貸風控領域能不能完全實現機器學習?現在階段肯定還不行,但未來一定是這個趨勢。
後面還有一個領域就是——區塊鏈金融。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對於未來的影響和價值可能就相當於近二十年來網際網路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和變革。但其實我目前還不知道區塊鏈金融起來以後,對中國乃至世界更實質更具體的變化。我的投資規劃一般做到十年,我不能確定十年之後區塊鏈金融的能力如何,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幾乎無成本交易的事情。
我們現在傳統金融機構存在的理由是因為需要信用背書——我不相信你,所以不能直接打錢給你,所以需要有支付寶、需要有銀行、需要有交易所。如果實現智能合約的話,這些都不需要了,技術就能夠解決這些信任的問題。
科技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先進的技術不斷滲透到各個行業。不斷提升可用性和體驗,不斷提升覆蓋度。比如我們現在投了一家公司,他們專門給四千家小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做技術賦能。因為在三線城市,並沒有出色的技術人才幫這些銀行搭建底層技術,這給創業公司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此外,機構的業務運營能力有所不匹配,比如消費金融資產是18%、19%的利率,資金成本如果足夠便宜的話,差價是足夠大的,但是資金端和資產端有很大的鴻溝,我需要有技術支撐,整個風控環節與過去傳統業務不一樣,這種能力是極其不匹配的。在整個資源不匹配、能力不匹配的背景之下,有能力的創業公司是具有巨大機會的。
其次,產業鏈格局發生改變,這也是一個比較確定性的事情。我做律師的時候,經歷過從混業經營到分業經營,比如銀行拆成銀行、保險、證券,但是現在又有趨勢放在一起了。混業經營一定是未來趨勢。金融對於C端就像水電煤一樣,處在人們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B端的企業行為更是如此。因此它有著水電煤一樣的基礎,未來混業和場景的交叉會帶來巨大的機會,比如說我們投的米麼金服和樂惠科技等。
第三,未來可能是持續的高壓監管。有一些底線不能碰,比如涉及到維穩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投太多2C平臺的原因之一,因為剛性兌付在一時半會兒還打不破。整個大趨勢對技術性企業是非常利好的,我們投的項目類型都是以技術為核心,創始團隊技術出身,同時在業務領域也做了很多年,然後他找到了一個好的創業方向。我們看好的是連接能力,通過技術賺業務錢的公司。
總體來講,我們持續看好科技在金融領域裡的發展。而且,我們也認為:在金融領域裡紮根很深的那些創業者、那些懂技術的人,他們可以找到巨大的發展空間。金融領域任何一個環節可能都是一個千億、萬億級市場,都會出現多個百億市值的公司。
高端對話 :資本賦能,激發企業價值
主持人:
今天專場之前,我研究了一下曦域,發現你們非常專注在技術驅動的金融領域。
網際網路金融這兩三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上市的上市、卡脖子的卡脖子,一方面看到很多企業找到了出口,另外政策上面也有一些調整,等等。對於你來說,整體感覺到2017年網際網路金融是怎樣的一年?是什麼樣的態勢?
曦域資本創始人黃曉黎:
我覺得2017年是意識上相對越來越統一的一年,大家越來越認可科技對金融的驅動力。網際網路金融確實過於強調網際網路這個成分,而缺少了金融產業本身實質的成分。但是2017年不管從創業者一端還是傳統金融機構一端,大家都開始認識到:這些技術對金融產生的切實的變革。傳統金融都好害怕,也還想去追。今天創業者交的學費把這個路蹚出來了,需求激發出來了。
我們堅持在這個領域裡以這種方式投了兩年多,堅持尋求技術驅動力。對曦域資本來說,比較好的是:今年是大家認可我們的一年,因為以前我總被人家誤會,認為我們是投P2P的,當然P2P平臺裡也有很多做的好的,但普通大眾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的偏見還比較大。
主持人:
您談到了區塊鏈,2017年其實比特幣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是一個熱點現象。很多人都在關注它,因為它所依賴的區塊鏈產生了很多金融上的想像。但是中國這十幾億人口還需要管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似乎跟中央指導思想不一定契合。感覺區塊鏈也好、比特幣也好,在西方很熱鬧,但是我們這邊有一些收斂,這意味著什麼?在三五年裡,整體上您感覺行業還有機會嗎?
曦域資本創始人黃曉黎:
在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們掃過了一遍在國內做區塊鏈的創業公司,最終我們確實是沒投,核心原因也是因為區塊鏈技術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在金融真正的業務層面要做到交易級別的。目前它的容量和速度可能還跟不上;另外一個問題:區塊鏈未來到底怎麼走?我其實也沒有太想明白這件事。我們團隊買了些比特幣和以太幣,個人進行一些小嘗試。因為總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大的未來,有點像2000年那會兒網際網路的感覺,儘管很熱,但有很多泡沫,還不成熟,在網上基本幹不了什麼。就有點像這個感覺,但是其實是一個未來想像空間極其大的基礎設施。所以我們的想法是:我們要積極參與進去,即使付出一些學費進行試錯。
主持人:
請分享一下對共享經濟的看法。並展望一下2018年,有沒有什麼熱點值得我們關注?曦域資本創始人黃曉黎:
我說一下共享經濟。前一陣兒,我看到共享單車被成堆丟棄的照片,我就考慮我們投資的行業是否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哲學層面去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原來我在景林時期投過滴滴以及達達,這個模式下只要資本給到最好的團隊就能快速成長。但是,這裡面會不會有資本造成一些浪費?確實是有過度投資的成分在裡面。但我覺得這不是共享本身的問題,共享經濟一定還是長期趨勢向好的。因為共享本質是把閒置資源利用起來,能夠提高效率,絕對是長期趨勢。
我們最近投了一個專門給量化基金服務的極速交易櫃檯系統,其實核心是順應量投投資發展進程以及私募基金的機構服務升級,我們認為未來證券市場投資機構化是一個確定的趨勢,也是成熟市場必經的過程。同時,我們最近也投了一個為保險公司和汽車主機廠提供數據服務的企業。我們認為2018年證券機構業務、保險科技等領域可能會持續發酵。
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我們覺得未來的數據化經營、智能經營是共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