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師能影響孩子3-5年,
好的家長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老師要管的孩子有很多,
家長要管的孩子可能只有一個!
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完全指望老師,
家長的教育方式起到的作用更為重要。
《人民日報》也專門發文指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一線教學幾十年的某老師,整理所教過學生的信息,大膽做出如下判斷:十年後,有出息的家庭,必定來自這七種家庭,值得所有的父母認真閱讀一番。
家庭教育
盼子成龍的心態大家都有,可以說重視孩子的教育是家長的本能,跟風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也是常態,忽略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則是慣例!結果追趕了一路讓孩子不贏在起跑線上,沒曾想先折在了家庭教育上!
蔡元培先生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重視教育,並不是說在孩子教育上捨得投入金錢,更重要的是給孩子營造一個氛圍,環境才是決定人的決定性因素。簡單的說,愛讀書的家長,孩子多半是愛讀書的;愛修理工具的家長,孩子動手能力也較好。
有人提出「5+2=0」,意思是5天學校教育有效,周末2天教育沒跟上,孩子就會打回原形,也就是0成效。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比如周末兩天,我們給孩子創造實踐這一周所學知識的機會,比如我們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等等。千萬不要放任,讓孩子除了吃和睡,就是看電視玩手機,真的會讓教育成效歸零。
樂觀的人面對困難和生活會更加積極,也會更加努力。在這位老師教過的學生當中,他發現:性格好的孩子,在各方面做的比同齡人更出色,步入社會後,也會更加優秀。
影響孩子積極樂觀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父母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孩子性格變得更出色,敢於迎接困難和挑戰,也能正視自己遇到的挫折,這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品質。
相反,把抱怨等負面情緒帶回家的家庭,孩子也會經常抱怨,步入社會後,也很難正視自己的問題,而是一味的找別人的責任,很難有大的出息。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只看重成績,一味給孩子灌輸考一個好的大學,結果孩子考上大學以後,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驅動力,開始放鬆自己,步入社會後,面對現在科技發展一日三變的狀況,很快就不知所措了。
但同樣提醒家長,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熱愛學習的興趣,要從自身做起,而不是講大道理。比如回家後,少看點電視,少刷會抖音,而是多看點書,以此影響孩子,讓孩子愛上學習。這位老師發現,教過的學生中,歷屆的學霸中,多數都有一個愛學習的父母。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這位老師在教學生涯中發現,一般愛打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暴躁的爸爸或媽媽,在家挨打挨的多的孩子,打架時候下手也越狠,步入社會後,也很容易走上歧途。
基本可以確定,在充滿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比起在中日吵鬧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為陽光,也更樂觀,更上進。可以說家庭情緒為孩子成長提供保駕護航的功能,也是決定孩子人格的關鍵。
獨立性強,有主見的孩子,在學習以及步入社會後的表現,會更強於同齡人。這位老師發現,擁有這些品質的孩子,背後的父母,都知道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決定,並給予適當的支持。
相反那種沒有主見的孩子,做的很多事,幾乎都有家長幹涉的意志,哪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都是家長幫忙決定的,比如有個孩子,第一次提問他的理想是什麼,他回答的是當一個園丁,種植花草。第二次提問的時候,則變成了科學家,為什麼變呢?是因為爸爸覺得園丁沒出息。
這位老師還提出,好學生的書桌總是乾乾淨淨的,要找什麼書籍,能很快的找到,而成績差的學生的書桌則是亂七八糟,課上一半了,都還沒找到自己的書在哪裡。這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能把自己房屋收拾的整潔,養成井然有序的對待生活的習慣,孩子邏輯思維才會更好,學習或做事也會更有條理,也就是常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管多麼疼愛孩子,也要給孩子立好規矩。但規矩並不是把孩子限制的死死的,而是約束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
強調三點,1、不要事無巨細的立規矩,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明天穿什麼衣服等,這樣嚴格的規矩,孩子一般做事都縮手縮腳的,沒有自信。
2、讓孩子參與規矩的制定,孩子參與才會有責任感,才願意遵守規矩,而不是壓迫下遵守規矩。
3、規矩不僅是針對孩子,家長也在約束範圍內,這樣的規矩,孩子才願意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