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字如其人。往小了說一個人的字體記錄了他習字時的心情與狀態,往大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一個人的性格與習慣。古往今來 聲、形、象、數、理,字體的演變過程也見證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現今一個世紀的的距離對於你我來說都已經很是遙遠,更何況數千年的荏苒歲月。我們敬畏歷史並引以為傲卻難以真正體會,然而在我們所能感知到的眼下就有這麼偉大的一位字體設計者。
■《珍物盒子》主題分享會
分享嘉賓: 應永會
主題:《字生活,字體及我的字體》
時間:2018/11/24 14:00-16:00
地點:華僑城·西安國際文化中心華·空間
他憑著一人之力在他看來在
這些具有人情味的字體
骨骼相同但又盡不相同
他賦予了這些字體
獨特的生命力
與獨立的抒情方式
他是痴迷
讓字體「自述其情」的苦行僧
十餘年來,這位叫應永會的字體設計師利用閒暇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地製作和設計了博州小楷、汲古書體、浙江民間書刻體這三套漢字字庫,共計一萬兩千餘字。這些洋溢著古樸氣息的字體在網上流傳廣泛,並先後在全國多個藝術展展出,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作品 — 浙江民間書刻體
4723年前,倉頡造字,華夏文明始起。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比起探究文字的歷程,應永會更在乎,如何深究讓文字準確地敘述出被創造時所包含的寓義與情緒。在他的認知裡, 字體不應該僅成為一種普通的產品或符號,它應該是一個「生命體」,應該通過字體的形態去和人進行表達與交流。
作品 — 應永會作品展
從一開始的西文字體學習,到繼而動手研究漢字字體,在飛逝的八年時光裡,應永會以古籍活字印刷字體為母版,創造了 浙江民間書刻體、博州小楷、汲古書體,三款字體,共計1.2萬餘字,這幾套字體在網上受到了許多網友好評,並多次下載使用。縱觀他的設計,均為參照了原典中的字體線條、骨髓、重心布局等特徵,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出再次調整。這個在旁人眼裡,看似簡單的做法,只有應永會深知其中的不容易。
這款小楷是應用會於2009年開始做的,到了2011年,他大概做了2000多字。一年後,通過重新審視這款字體後,發現問題多多,所以2013年開始推翻原先的設計重新做。正是應了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
作品 —博州小楷
因為筆畫的不統一,所以要求字體的大小、間距都盡不相同,同時還需要考慮到豎排和橫排應用的環節,在務必保持古籍字體原質的這份初心下,在務必讓每一個字都能具備「人情味」的執著下,應永會造字的過程變得十分複雜。區別於一般的字體設計,應永會在進行設計時需要先寫好字稿,然後對照字稿在電腦繪圖軟體中描摹出大致的輪廓,並且要考慮如何處理好每一筆一畫的邊緣、形狀等細節問題,這都是極耗時耗力的過程。他對字體鑽研的一往情深,不僅解開了歷史的線索,更從新的觀點啟發了字體設計圈對於字體不同層次的理解。
正因為這份技藝是因情而起,應永會設計的字體在歷經重重的用心與琢磨後,都成為了能詮釋生命力的語言。他設計的字體在構成文字後,均予人一種直觀印象: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 應永會秉承著心中的珍物之情,賦予了每個字,成字有聲的「話語權」,讓每個字活起來,讓每個字擁有了為人傾訴字境之情的「人情味」。
「我雖然不是專業的字體設計師,但我對字體的態度還是很熱情的,沒有這份熱情我也不會堅持往下走,今後還有可能會做一些和字體有關的東西。
漢字作為亞洲重要的文字屬性,他的意義是很大的,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
一摘自《MOMENT瞬》雜誌2010年11月號訪談文章
11月24日本周六,應永會將來到華·空間《珍物盒子》分享會的現場。帶領我們走進「字生活」,解讀漢字在形體上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的歷程,聆聽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的創造之聲,探微字體本身奇妙的結構、複雜的內涵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