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遮三醜」。
擁有白皙、細膩的皮膚
是許多愛美女士的夢想。
美白丸作為一種新型產物,
宣稱具有美白皮膚的功效,
令不少消費者心動,
加上明星帶貨、博主推薦,
更是俘獲一批愛美人士為之種草。
在小紅書搜索「美白丸」,出現4萬+篇筆記。
但是這種通過口服的網紅美白產品安全嗎?
之前自媒體稱三款網紅美白丸,
檢測出含有致癌雌激素。
當時「美白丸致癌」話題衝上熱搜話題榜。
到底口服美白丸是否安全?
南都鑑定評測實驗室
委託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對市面上熱銷的5款美白丸產品進行安全性檢測。
點擊看視頻
鑑定由頭
自媒體稱三款美白丸
檢出致癌雌激素成分
2018年9月26日,自媒體公號「放心選」推出一篇題為《網紅美白丸含致癌雌激素?揭開POLA、FANCL的「美麗」陷阱》的文章,讓美白丸這種網紅產品的質量安全引發輿論關注。文章稱送檢的POLA、FANCL、Unichi三款網紅美白丸,均檢出己烯雌酚(一類致癌物)、雌二醇。
隨後,POLA、FANCL、Unichi均回應稱,自己的美白丸並不包含報導中所稱的致癌成分,並將依法維權。11月26日,「放心選」再次發表《美白丸複測結果》,顯示POLA、FANCL兩款產品複測合格。
不少消費者擔心
美白丸產品的安全性
電商平臺銷售頁面顯示,美白丸的常用成分包括維C、維E、維B及半胱氨酸等,主要通過減少肌膚內部自由基的產生及調節細胞底層的黑色素,從而達到改善膚色、淡化色斑的目的。美白丸到底能不能吃?效果如何?南都記者走訪發現,美白丸爭議性不小。不少消費者對美白丸的安全性、美白效果都持半信半疑的態度。
不少愛美人士為了美白會選擇嘗試美白丸,但對其安全性持懷疑態度。
小何是在校女大學生,雖然平時很注重皮膚保養,但天生黃黑皮的她還是不滿意。秉承著「會白三分美」的理念,她嘗試了各種辦法試圖讓自己變白。「我曾在博主的推薦下吃過兩個星期的美白丸,遺憾的是,期間並沒有明顯的效果。雖然沒有出現不良反應,但看到新聞後,因為擔心會影響身體健康,便停止服用並將剩餘美白丸二手轉出了」。舞蹈系在校大學生薛小姐,在朋友推薦下吃了一段時間美白丸。「身邊同學都說我膚色提亮不少,白裡透光」,但薛小姐也擔心,美白丸作為口服產品,「安全性如何,到底能不能吃?」
鑑定實錄口服的美白丸安全嗎?
時間:2019年8月機構: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農產與食品實驗室樣品:南都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從天貓、京東、日本亞馬遜等產品的官方旗艦店,選購五款熱銷美白丸樣品,分別為芳珂(Fancl)美白丸(日本)、澳源優馳unichi玫瑰果精華(澳大利亞)、iSDG雪白粒(日本)、POLA美白丸(日本)、第一三共美白丸(日本)。項目:己烯雌酚、雌二醇,氨甲環酸,重金屬砷、汞檢測標準:己烯雌酚、雌二醇:參考GB/T 21981-2008《動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殘留檢測方法》、氨甲環酸:參考BJS 201710《保健食品中75種非法添加化學藥物的檢測》砷、汞:參考GB 5009系列檢測方法
己烯雌酚與雌二醇
五款美白丸樣品均未檢出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在騰訊「較真」欄目發表的文章《美白丸含有I類致癌物尚無定論,還是先了解下己烯雌酚》,有研究表明,己烯雌酚(DES)與卵泡素同時使用可嫩化皮膚,因此其被廣泛用於化妝品。據陳萬青查證,201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己烯雌酚列為I類致癌物,表示其與癌症相關聯的證據強度較大,而非單純等同於己烯雌酚導致癌症發生的風險很高。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良才介紹,雌二醇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關鍵,而且它很容易被外界影響,所以抑制酪氨酸酶,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黑色素的生成。「但雌二醇是一種女性激素,長期使用會影響內分泌。」吳良才表示,雌二醇的攝入量有嚴格規定,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本次針對五款口服美白丸產品激素項目的檢測,參照方法為GB/T 21981-2008。SGS中國農產與食品實驗室的技術經理楊潞芳博士介紹,目前沒有直接針對這類產品的激素檢測方法,本次檢測參照了動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殘留檢測方法。本次檢測結果顯示,五款口服美白丸產品,均未檢出己烯雌酚與雌二醇兩種物質。
美白丸呈藥片狀,多為進口產品。
參照保健食品檢測方法
五款樣品未檢出氨甲環酸
楊潞芳博士介紹,氨甲環酸作為止血藥,已被收錄在中國藥典2015版。而根據網紅醫生、知名自媒體人「燒傷超人阿寶」2018年在《健康界》發表的文章《科普不要人為的製造恐慌:談談氨甲環酸》介紹,隨著氨甲環酸的廣泛應用,人們開始發現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副作用」,那就是美白祛斑。氨甲環酸美白效果明顯,其祛除黑斑的功效比維生素c高約50倍,是果酸的近10倍 。所以氨甲環酸除被廣泛用於治療黃褐斑,也被添加到各種化妝品中用於美白。
那麼,五款號稱可以美白的口服美白丸產品,是否可能添加這種可以用於祛除黑斑的藥物?本次針對氨甲環酸項目的檢測,方法參考BJS201710《保健食品中75種非法添加化學藥物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五款美白丸樣品均未檢出氨甲環酸。
關注度較高的重金屬汞與砷
部分產品檢出但均符合標準
美白丸作為口服的產品,聲稱具備美白效果。是否該類產品,也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本次對美白丸產品的重金屬檢測,主要包括砷、鉛、汞、鎘、鉻五類重金屬。這些都是常見的環境汙染物,可以通過土壤或水體進入食物鏈。如果長期攝入的話,在人體器官中累積,可能引起慢性重金屬中毒。本次涉及重金屬項目的檢測,選擇了消費者關注度較高的砷與汞。
4款美白丸檢出總砷,但都符合GB16740-2014保健食品的限值要求。
本次針對重金屬項目的檢測,參考標準GB5009系列的檢測方法。檢測結果顯示,5款產品均未檢出總汞,4款產品檢出總砷。由於這類產品在中國沒有直接對應的產品標準,如果參照GB16740-2014保健食品的限值要求,5款產品的砷、汞的結果,都符合保健食品中限值的要求。另外即使參照《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版)要求,砷、汞的檢出值也是符合要求的。
鑑定者說
為何參照食品標準檢測
而不是化妝品檢測標準
楊潞芳博士介紹,由於此類產品在國內沒有直接對應的產品標準,此次檢測只能參考美白丸樣品包裝標籤上的食用說明,參考中國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相關測試方法來進行測試。
為什麼不參照化妝品的檢測標準?對此,廣州某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有多年化妝品檢測經驗的專家介紹,美白丸作為近幾年興起的新鮮事物,目前在國內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產品分類與質量測試執行標準。因美白丸具有美白功效,很多人誤以為是化妝品。但該專家介紹,依據我國《化妝品衛生規範》明確的化妝品定義,化妝品作用方式為塗抹、噴灑或其他類似方法,作用部位為人體表面任何部位(皮膚、毛髮、指甲、口唇等)。美白丸作用方式為口服,作用部位突破了人體表面,已經超出了化妝品範疇。該專家認為,這種美白丸產品應該屬於美容保健品。
此次送檢的五款市面上熱銷的美白丸樣品。
鑑定補充
美白丸產品在日澳
主要以藥品形式接受監管
本次檢測的5款美白丸產品,4款來自日本,一款來自澳大利亞。有關美白丸產品,在國外又是如何監管的?南都記者了解,在日本,美白丸產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屬於藥品分類中非處方藥的第三類醫藥,另一部分屬於補充劑。在流程上,日本主要經由兩個機構進行監管:PMDA和厚生勞動省。PMDA會就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檢測,厚生勞動省在審核批准藥品的同時也會考慮藥品食品衛生審議會的相關建議。
在澳大利亞,美白丸產品屬於保健品,由澳大利亞TGA治療用品管理局以藥品的形式進行監管。所有的治療產品(包括藥物、醫療器械、基因科技和血液製品),在澳大利亞上市之前,都必須經過該機構的檢測。在TGA機構的官網上,我們可以輸入產品的相應編號進行查詢,了解相關產品的公司名稱和有效成分等信息。
多數美白丸通過抑制酪氨酸酶
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要美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是關鍵。「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關鍵,且容易被外界影響,市面上的美白丸大多由此下手,通過抑制酪氨酸酶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吳良才介紹,也可以通過加速黑色素代謝來達到美白效果。維生素C可以使氧化型黑色素,變成無色的還原型黑色素。
吳良才介紹,很多美白丸都含有L-半胱氨酸,L-半胱氨酸是合成穀胱甘肽的必要成分之一,攝入一定量的L-半胱氨酸會變相提高穀胱甘肽的含量。穀胱甘肽可以幫助維生素C加速黑色素代謝,但唯一的弊端是,只要人體覺得L-半胱氨酸這種成分含量足夠了,就會自動停止攝取。「因為日曬變黑,或者有病理性色斑、黃褐斑、色素沉著,吃美白丸有用;但如果是先天膚色黑,後天想變白就比較困難。」吳良才表示。此外,他提醒,美白丸的成分之一傳明酸雖有美白功效,但有一定刺激性,會破壞細胞膜,使得皮膚敏感脆弱。另外,也有從事美白丸產品研究的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選擇購買的時候需要看清成分,如果想避開L半胱氨酸,可以選擇植物配方的產品。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統籌:南都鑑定評測實驗室
主持:陳養凱
採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實習生 蘇詩琪 甘甜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
視頻:實習生 張瑞霖
製圖:金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