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看鄠邑區的網紅橋——天橋湖風雨廊橋
圖、文/長安18子
西安市鄠邑區的天橋湖風雨廊橋,最近在網絡上非常火爆,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橋。每到節假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這裡,跳舞、唱歌、拍視頻等,讓這個偏僻無人的地方熱鬧非凡。昨天下午,天上還下著小雨,我和同事下鄉檢查路過這裡,順便去橋上轉了一圈。
天橋這個地方,因為「八水繞長安」之一的澇河,出山後不久即從這裡經過,因為這裡都是沙石土地,地面上留存不住一滴水,水到了這裡就全部都進入了地下,這裡就像一個天然的橋一樣,所以叫做天橋。
以前,這裡的沙土地種莊稼不行,是戶縣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河吃河」,有一段時間,這裡挖沙石成風,幾年時間瘋狂的挖沙挖石頭,就把這裡變成了一個荒灘,遍布著許多荒涼廢棄的大坑,土地千瘡百孔。原來這裡屬於天橋鄉政府,但這塊多年來一直發展不起來,最後被撤銷合併到玉蟬鎮政府了。
最近幾年,戶縣澇河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開始,特別是近期天橋湖景區的初步建成,讓這片昔日荒涼貧瘠的土地舊貌換新顏,天橋也變得美麗起來了。
今天的風雨廊橋,由於天上下著陰冷的冬雨,風也很犀利,橋上只有零零星星的幾個遊人。
風雨廊橋,顧名思義,原來就是給兩岸過河的人提供一個躲避風雨的通道。現在的交通很發達,已經很少有人從這裡過河了,風雨廊橋就純粹成了一個供人遊覽的景觀。鄠邑澇河上的這座風雨廊橋,就是天橋湖上的一個人造景觀,造型美觀大氣,裝飾富麗堂皇,門頭上有匾額和紅燈籠、柱子上有對聯和詩詞,上面還有一些戶縣農民畫的精品展示,整座廊橋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濃濃的文化氣息。
一座美麗的風雨廊橋飛架澇河之上,成了天橋湖景區的中心和焦點。往上看去,從秦嶺山上下來的這一泓碧水湯湯,川流不息。
拾級而上,古樸穩重大氣的廊橋上,可以遊覽、欣賞的東西很多,對聯、詩詞、戶縣農民畫,都是最具戶縣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
從《詩經》、唐宋元明清詩詞,到當代戶縣名人詩詞、對聯,都是對戶縣這塊沃土的歌詠和讚美。
向下望去,寬闊漂亮的河道直向北邊的城區而去,堅固整齊的河岸兩邊是平坦的河濱大道,路邊還有漂亮的路燈和行道樹。
站在廊橋的正中間憑欄遠眺,清風拂面,細雨飄飄,遠方巍巍的秦嶺山脈隱約可見。
河邊還建有紅色的步行道,閒暇時可以在河邊散步、走路、跑步,是一個鍛鍊身體的好地方。
這裡有一河的碧水,遠處的秦嶺有一座座青山,碧水青山在這裡相得益彰。
這座澇河上美麗的風雨廊橋,就像是秦嶺腳下的一架飛虹,橫空出世,氣象非凡。
澇河一年四季都有豐沛的河水,為天橋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流,也為戶縣人民注入了一道永遠不竭的活水。八水潤長安,澇水潤鄠邑。
橋上還掛了許多戶縣農民畫的精品。這是一幅著名的戶縣農民畫《爺兒孫仨》,寓意著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這幅名作是《公社魚塘》,也是那個年代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農民們豐收的喜悅躍然紙上。
這面牆上是一幅劉志德的名作《老書記》,就是那個年代農村基層幹部的典型形象。
這個柱子上是宋朝詩人程顥的《秋月》詩:「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這可能是今年冬天的最後一場雨了,犀利的西北風裹挾著小雨,站在橋上感覺還有些冷。我在這廊橋上,只是匆匆地瀏覽了一番,拍了幾張照片,就趕緊地離開了。等哪天天氣好的時候,再來細細地品味這美麗的風雨廊橋吧。
怎麼樣,這大美的鄠邑區,你不來看看嗎?
【作者簡介】長安18子,電信工程師,美文作者,喜歡詩歌、散文和旅遊,企望用最淺白的文字,營造出最深的詩意。原創碼字寫文不易,歡迎大家關注、支持、點讚、交流!我一直都很喜歡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喜歡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期待著與有緣人的相識、相交、互動、交流!
作者/來源:長安18子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