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閒暇時間除了吃飯、逛街、看電影還可以幹點什麼?體驗類文創給出了很多選擇:木工、編織、畫畫、茶藝、插花、陶藝、扎染……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體驗類文創店正在走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追求「詩和遠方」的空間。
下班了做一把勺子或是畫一幅油畫吧
26歲的小張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以前下了班最常做的事是跟閨蜜、同學逛街、吃飯,但自從去年開始她愛上了手作,先是做了一個手工皮包,後來又學了縫紉、木工,每天下班和周末的時間都被填得滿滿當當。
35歲的劉雲是一位全職媽媽,大寶上幼兒園,二胎兩歲多。去年一給孩子斷了奶,她就把閒暇時光都給了畫室。「當時沒想怎麼著,這些年老是圍著老公孩子轉,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生活,跟社會幾乎是一種脫節的狀態,看著朋友圈裡的寶媽練瑜伽、登山,我幹點啥呢?必須快速投入一個新的圈子,就學畫畫吧。」
在濟南,記者走訪發現,近幾年繼書店走入商業綜合體後,很多體驗類文創店也走上了「商業+」路線。在恒隆廣場、ccpark、和諧廣場以及各個文化產業園內,都有體驗類文創這種業態出現,吸引了眾多手作愛好者的青睞,也為商場帶來了人氣。
在匠杺社,做一把木勺子298元;在品藝雅然美學空間,畫一幅油畫200到500元;在蘿蔔桃子做一個皮卡包,需要花費128元……對於熱衷手作的人來說,這個錢少吃頓飯就省出來了,而對於不喜歡的人來說,自己做遠不如買成品划算。所以體驗文創不是一個大眾消費產品,喜歡的人不管多少錢都會投入,不喜歡的人即便是免費體驗還嫌浪費時間。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群繁榮了濟南的體驗類文創市場?蘿蔔桃子的負責人王衛文說,「店裡大多數是20-30歲的年輕女性,也有青少年。」品藝雅然美學空間的創意總監徐芥說:「多數是女性,其中30多歲的寶媽最多,經常來的學員中有一位67歲的阿姨,最高年齡有90多歲的奶奶。」
前幾年,主播寧遠出了一本書《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句話如今也成為很多城市人的內心追求。為了給枯燥的生活帶來一抹亮光,他們下班後趕赴一堂手工課,做把勺子,周末學學插花,做一個手袋,內心也會變得豐盈起來。
體驗類文創繁榮表象下正在經歷轉型
濟南的體驗類文創市場從兩三年前開始升溫,經歷了一輪洗牌,很多最初靠情懷起家的店面已經關門。有一位經營過繪畫類體驗店的受訪者直言,「來的人不少,一波又一波的,但並不賺錢,錢都讓教畫畫的老師拿走了,我就是個打工的。」在堅持下來的那些人中,有些人靠政府、企業或商場的支持活了下來,也有一些靠轉型贏得了市場。
在這其中,雅然屬於做這一行時間較長的:2009年成立了濟南一家成人零基礎繪畫工作室;2013年,又在濟南首創了零基礎油畫「繪畫派對」的形式;2015年在大明湖西門附近的魯豐紙業院內開了品藝雅然美學空間,目前會員已經有四五百人。說起這些年的創業歷程,雅然坦言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盈利,「我們現在是靠個人去填洞。如果說當年剛開始做體驗性文創是出於情懷,而如今就是為了堅持。」在他看來,行業的發展往往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但離開政府的支持一定沒法發展,「現階段最大的難處在於,政策很難落實到個人手裡,條條框框、門檻太高。」在積極申請政策扶持的同時,雅然也開始了積極的轉型,策劃的先鋒藝術展已經有起色,一晚上吸引1000多人的流量;探索跟花藝、茶藝、茶香、茶道等各類和藝術沾邊的課程;另外,他們還接待了一些來自銀行、房地產的團體客戶。
匠杺社木工俱樂部是省內首家達到國內一流專業水準的木工體驗機構,目前在濟南已經開了3家門店,今年還準備再開 3到5家店。聯合創始人王磊介紹,經過3年的市場培育,他們的經營也有了變化,對每個店的定位進行了區分,文西路總店主要做團體活動、團課以及產品的研發等,恒隆店作為他們孵化的新項目,則專注於兒童創造力教育。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雖然眾多的文創從業者提起本行業就叫苦不迭,但在堅持的過程中依然能感受到文創市場未來一片大好的美好前景。匠心手工生活館的高琪說,經歷了一開始的活躍期,濟南的文創產業在走向專業化,「隨著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個行業一定會越來越好。文創的面很廣,未來體驗式、分享式、場景化、有美學質感的模式會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雅然也說,「文創市場前途是好的,早晚都要來,就看是早還是晚了。」 (記者任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