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護照變遷記

2020-12-20 法制網

    本報記者 彭訓文

    5月9日,湖北武漢市民在市民之家出入境自助服務區辦理業務。

    新華社記者 熊 琦攝

    曾經,中國人出國辦護照所需材料厚如書本,因私出國的人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中國公民普通護照只籤發了21萬本,年均約7000本。改革開放後,隨著留學潮、旅遊潮的出現,護照籤發量出現井噴式增長。新組建的國家移民管理局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7年,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籤發量達1.73億本,年均籤發1080萬本。

    護照,對於個人來說,是公民出入國境和在國外證明國籍和身份的證件;對於國家來說,是「門面」,是主權的象徵和體現。回顧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的變遷,可以看到,審批程序逐漸簡化,制證水平不斷提升,「含金量」越來越高。專家表示,中國護照只用了6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二三百年的成長路程。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越來越強的綜合國力,和中國政府日益自信和開放的對外形象。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管理嚴格 辦理量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規定,中國護照分為普通護照、外交護照和公務護照。普通護照又分因私、因公兩種。其中,中國公民因私普通護照(下稱普通護照)主要發給出國探親、旅遊、學習以及前往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使用,使用面廣、持有量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發生過十餘次版本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3個時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前、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段的變遷都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副教授梁治寇表示,從管理體制看,上世紀50年代末,普通護照開始由外事部門轉歸公安機關管理。從內容看,護照文字印刷多為中俄文對照,是當時外交形勢的直接反映。從製作技術看,護照需要手工填寫,防偽手段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前,出國人員主要為援建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因私出國的絕大多數為歸僑和僑眷,每年辦理量不過幾千本。在外交部原領事司副司長範振水看來,這主要是由當時的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和相關政治形勢決定的。一些時段內,「出國管理處於『三無狀態』:受理無明確規定,審批無明確時間,管理無明確機構」。

    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前

    關卡減少 逐步規範

    對於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來說,1984年出國留學前辦理護照的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

    1982年,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畢業的王輝耀來到原國家外經貿部國際經濟合作司工作。兩年後,他獲得赴加拿大留學的機會。雖然是國家幹部,他辦理護照所需的留學邀請函、贊助、薪級條件、獎學金等材料依然很多,「所有材料加起來有一本書那麼厚」。這些材料需要經過單位審批,公安部門還會核查其出身、家庭成分、海外關係、政治思想等情況。一個多月後,他終於拿到了護照。王輝耀對記者表示,「感謝改革開放政策,讓我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不過,人們實際辦理護照的過程並不那麼順利。「申請護照的證明材料多、前置審批多、審批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造成申請人來回跑路,拉長了辦證時間。」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夏莉萍對記者舉例說,當時辦理護照需單位蓋章,一些人為了出國留學,在未滿服務期的情況下,需要給所在單位交一筆培養費,才能得到單位蓋章。

    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隨著留學、探親、「新馬泰」旅遊等因私出國大潮湧起,公安部從1994年起在全國統一公民因私出國護照申請和審批程序,護照申領邁入規範化時代。

    此外,為應對持用偽假護照偷渡等新問題,1992年、1997年頒發的新版護照在防偽技術方面都有新突破。改手工填寫為列印;持照人像片加用防偽塑封膜;加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國徽印章;啟用可供光電字符識別技術閱讀的機讀碼……護照研製、印製水平和防偽技術含量大幅提升。

    進入新世紀以來

    立法保障 驚人跨越

    經濟的崛起,帶動了中國首批出國旅遊潮在本世紀初達到一個高峰。統計顯示,2001年,中國人出境旅遊突破1000萬,佔據了當時護照申領量的2/3。

    不過,新世紀初期,跟團遊是辦理普通護照的重要前提。夏莉萍說,許多人參加團隊旅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申領一本護照,方便以後出國。

    2001年,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天後,全國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宣布了按需申領護照試點、取消港澳遊名額限制、擴大口岸籤證點等多項改革措施。時至今日,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仍十分巨大。它標誌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護照審批時代即將結束。到2006年,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實現按需申領。2006年通過的護照法,2013年施行的出境入境管理法,更是從法律上保障公民依法出入境的各項權利。

    新世紀以來,王輝耀的護照換發了好幾次。「每次去辦理都能感受到新變化。」他說,以前北京只有一個出入境管理處,後來每個區縣都有了,而且異地也能辦護照;申請材料逐步簡化,辦理時間由一兩個月縮短到10天,護照年限由5年增為10年。

    「在出入境時,以前要填各種表格,現在一本護照就能方便進出。2012年電子護照出現後,每次口岸通關時間只要幾秒鐘。這些都是進步。」王輝耀說。

    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變遷呈現出4個特點。一是證件標準更規範。證件規格、欄目規劃等參照國際有關標準設計製作,逐漸變得簡潔實用、美觀大方。二是證件防偽性能更強。新型防偽材料、防偽技術及製作工藝不斷更新,特別是數字安全防偽技術應用,使證件防偽能力大幅提升。三是證件籤發管理智能化程度更高。護照製作由人工手寫發展到完全自動化製作,證件管理實現全流程數位化,證件籤發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四是證件應用更便捷安全。例如,2012年版電子護照採用內嵌非接觸式集成電路晶片,存儲持證人個人資料、指紋及證件籤發信息等,並對晶片數據採取多種保護機制,既極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又標誌著中國護照安全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版本從最初的單頁紙、手工填寫,發展到如今集成了多項國際領先的制證技術,其跨越是驚人的。從整體看,我們已走過了西方先進國家二三百年的護照成長路程。」梁治寇說。

    展望未來

    簡化程序 提升質量

    不久前,北京市居民劉女士申請了美國某銀行的工作職位,銀行要求她5月14日上午準時報到並籤訂勞動合同,逾期則合同作廢。5月9日,劉女士來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廳辦理護照。得知需要10個工作日才能取證時,她心急如焚。值班民警了解情況後,認為劉女士的情況符合「只跑一次」制度中的加急取證條件,便協助其辦理了加急手續。幾天後,劉女士及時拿到了護照。激動萬分的她連連稱讚:「『只跑一次』政策真是幫了大忙。」

    劉女士所說的「只跑一次」制度由國家移民管理局於今年5月1日起推出,將原來辦理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需要的制證照片採集、指紋採集、申請材料提交、面見核查、證件繳費等5個環節,集中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辦理;同時還為5種緊急辦證情形群眾開通了快速辦證的「綠色通道」。

    國家移民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為進一步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國家移民管理局下一步將實施大數據戰略和智慧移民出入境管理建設,拓寬網上辦事範圍;同時進一步強化信息共享,簡化申請材料。

    「國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後一個多月內,推出了多項便民利民的大紅利,體現了服務為民的新氣象新作為。」王輝耀表示,中國公民外出旅遊是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簡化辦證程序,將方便更多人出入境。同時,中國正從移民來源國向移民過境國和目的國多重角色轉變,國家移民管理局的組建及運營,釋放出中國對全球開放包容發展的明確信號。

    2017年,中國出入境人數達5.98億人次。隨著中國人外出旅遊數量不斷增加,中國護照「含金量」也在不斷提升。截至今年1月3日,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可免籤、落地籤前往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67個。夏莉萍表示,這源於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雙邊領事磋商的努力。

    不過,衡量公民國際旅行自由度的亨氏免籤指數仍然排名靠後,成為中國護照「含金量」被質疑的一個依據。夏莉萍認為,國家富強程度與亨氏籤證受限指數有聯繫,但不是必然聯繫。很多時候,免籤是相互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為了獲得對方國家免籤而盲目敞開國門,「三非問題」(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會更加突出。

    「如何做到有效平衡,是下一步亟須考慮的。」夏莉萍說。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護照變遷記(深閱讀)
    新組建的國家移民管理局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7年,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籤發量達1.73億本,年均籤發1080萬本。   護照,對於個人來說,是公民出入國境和在國外證明國籍和身份的證件;對於國家來說,是「門面」,是主權的象徵和體現。回顧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的變遷,可以看到,審批程序逐漸簡化,制證水平不斷提升,「含金量」越來越高。
  • 從手寫到「晶片」,一文看懂中國100年護照變遷史
    護照的變遷,主要還是國家的變遷。近年,中國護照「含金量」穩步提升,除了互免籤證外,多年多次籤證、單方面免籤和落地籤證等也在持續增加,這充分證明了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影響力。新中國前的護照變遷史《西遊記》結尾處唐僧把經取回,通關文牒原文寫道:「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等等,太宗覽畢,收了。」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有的積累沉澱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有的積累沉澱 原標題: 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流行語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中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於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政治價值主導社會流行語  這個國慶節期間,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歲的姑媽。
  • 中國護照的歷史變遷
    中國護照的歷史變遷 葉寧《百科知識》 護照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夏、商、西周時代的護照雛形稱為「牙璋」和「圭璋」。
  • 新護照,老護照,老老護照,老老老護照,老老老老護照……
    「通關文牒」在手,暢遊天下無阻新中國成立以後,從半手工製作到如今「全國通辦」的電子化證件,歷代版本的護照猶如一張張照片,記錄了祖國的發展變革。今天小編特邀「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10後」護照一家子和大家見個面,一同回顧護照的變遷。
  • 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新中國首位駐外大使履新記
    本文講述了新中國首位駐蘇大使、也是新中國首位駐外大使王稼祥的履新故事。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導(文/譚晶晶)70年前的初冬,1949年11月3日下午1時,克裡姆林宮,身著黑色中山裝的新中國首任駐蘇聯特命全權大使王稼祥,向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什維爾尼克呈遞了新中國第一份國書。
  • 新中國外交:首位大使來不及辦護照
    周總理秉燭挨個房間敬酒   王稼祥出使蘇聯未辦護照   半個多世紀以來,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經歷了風雨洗禮,在國際舞臺上發出的聲音愈發自信而響亮。然而,我國外交事業剛剛起步時,情況卻是異常艱難的。當晚,當開國大典的禮花還在天安門上空綻放的時候,新中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履行起他們的使命,向世界各國政府送達毛澤東的開國公告以及周恩來表示願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函件。     應該指出的是,新中國的外交部之所以能迅速組建起來,與周總理的一個重要決策是分不開的。      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撕毀《雙十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
  • 新中國刑法立法的變遷與完善
    任何國家、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沒有刑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也不例外。新中國的刑法是治國理政的重器,是國家懲罰和預防犯罪、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權利利益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強大的法律武器。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 有的積累沉澱
    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流行語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中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於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政治價值主導社會流行語  這個國慶節期間,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歲的姑媽。
  • 【老照片 新故事】結婚證「變臉」 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記錄了一段永恆的愛情,更凝聚著時代的滄桑變遷。  自貢籍收藏愛好者姜小平閒來無事就喜歡到網上淘寶,但凡感興趣的藏品總會毫不吝惜地買下。他說,每一個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和一段故事。其中結婚證就是他收藏的一個主題,至今已收藏了好幾百份。
  • 河大三學生用動畫展現新中國教育變遷 獲全國一等獎
    河大學子308秒視頻徵服高校專家三名學生用動畫展現新中國教育變遷獲全國一等獎姜婷玉在大學校長論壇上領獎。小A同學是視頻《禮讚新時代,智慧新學習》中的主人公,她上課的趣事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新中國教育變遷。記者了解到,這個視頻是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姜婷玉、楊瑩雪和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張一星三位同學合作完成。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青島市檔案館館長姜永河為山東畫報出版社頒發了捐贈證書。青島客運段段長馮世斌和青島市檔案館副館長喬軍共同為一張珍貴老照片揭幕。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變遷|《婚姻法》新中國首部法律的前世與今生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大力倡導男女權利平等、婚姻自由,這中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婚姻法作為衡量時代變遷與社會轉型的一把精準刻度尺,見證著婚姻家庭觀的變革,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告別舊時代 新法初誕生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萬群眾參加了慶祝勞動節的遊行。
  • 我與新中國:行的變遷 從牛車到高鐵
    原標題:行的變遷(我與新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發明、製造和使用交通工具,是人類為延長自己雙腳的行走距離,加快運動速度,擴大交際、交易範圍而做的一種努力。交通工具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 新中國成立後的行政區劃變遷
    行政區劃的變遷,無不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脈搏跳動。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十分硬氣!
    "一本小小的護照,背後隱藏了太多信息。"一本護照的歷史變遷,引出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繁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符傑,到1950年新中國出版的第一版規範完整的護照,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太多。護照雛形,歷史淵源在我國,護照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然,那時候"護照"並不叫做"護照",而是經歷了"符傑"等稱謂。古時候的人如果想要去別的地區或者國家,就必須要提前準備好自己的符傑,因為戍守邊界的軍官只有見到他們的符傑才會放行。
  • 護照見證強國史:出國必備人人有,但你見過手寫的一次性護照嗎
    護照,對於個人來說,是出入國境和在國外證明國籍和身份的證件;對於國家來說,則是「門面」,是主權的象徵和體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規定:中國護照分為普通護照、外交護照和公務護照,其中普通護照又分因私、因公兩種。
  • 與新中國同成長
    為深入了解家鄉70年的變遷,實踐隊成員蘇夢珂決定採訪當地幾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們從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一路走來,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繁榮昌盛。蘇新旺老人談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資源極度匱乏,人們大多以粗茶淡飯為主,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衣服的布料大多是粗棉布與麻布,款式和色彩也較為單調。除了衣食問題,住和行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 陽泉市婦聯「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徵文大賽開始啦!
    全市廣大婦女姐妹們:為組織動員陽泉市廣大家庭和婦女共慶祖國華誕、共享祖國榮光、共鑄復興偉業,貫徹落實全國婦聯開展「巾幗心向黨 禮讚新中國」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的要求,陽泉市婦聯將聯合有關部門舉辦「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徵文大賽。
  • 暨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攝影展開幕
    9月29日,「決戰2020」漯河市脫貧攻堅暨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攝影展開幕式在市文化館舉行。市委副書記賈宏宇出席並宣布攝影展開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廣全出席。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