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外留學生有「三盼」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落幕,但廣大海外留學生持續熱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採訪中, 鏡鑑發現,希望回國發展的留學生多了,對國內科研環境讚譽聲也多了。他們談到的期盼,在中國已經或正在變為現實。

  ▌人民日報記者 任彥、張朋輝、鮑捷

  一盼當科學家,而非當財務專家

  張海龍(右)正與德國同學Audrey在大學實驗室裡測河口水中磷含量。任彥攝

  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張海龍是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環境海洋專業博士一年級留學生,鏡鑑記者去採訪他的時候,他正在大學實驗室裡做實驗。 他指著實驗室的設施對記者說 ,「 你看,這是我們專業最好的實驗室,可要是比硬體條件,這裡根本不如中國一般大學的實驗室。」接著他話鋒一轉說道, 但這裡的研究人員卻在該領域國際核心期刊發表了很多論文。

  原因何在呢?他對記者闡述了他的看法。他說, 這 裡的科研工作者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致力於完善實驗結果。他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實驗看論文,而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則將大部分精力耗在了科研以外的事情上,比如追求經費的執行率。目前國內的科研結題重點考察業務完成度和經費率,因此很多科研工作者除了要參加本學科的會議外,還要花不少精力參與財務培訓,使得好多科研工作者苦笑著說:「現在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把科學家逼為財務專家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明確指出,「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張海龍說,習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一語中的,指出了國內當前科研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這對於改變目前科研人員的困擾有著巨大的作用。

  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實驗室在管理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也給張海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記者說, 這邊每個實驗室都配有一個專職秘書(系秘),該秘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科研工作者處理日常雜事。這樣,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業務上,而不用被其它瑣事打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因此,雖然比利時假期很多,周末實驗樓也從不開門,但其科研水平一直排在全球前列。

  二盼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而非窩在實驗室

  作為全球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北美集中了一批一流的大學,吸引著全球優秀的人才。正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博士三年級的魏曄翔同學,此前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 他接受鏡鑑記者採訪時說,新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進行創新必須擁有優秀的人才,以及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北大很多優秀的同學都來美國留學,原因之一就是被美國優秀大學所吸引。美國的大學在政策方面給科學家和教授更多的自由度,比如矽谷的老師很多都自己創業、開公司,在滿足教學與科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創業能夠快速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生產力。 「 國內的創新環境越來越好,我會考慮以後在國內發展。」

  朱建設同學在國內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他說,來國外做研究這段時間發現,美國、加拿大一流學府科研人員的軟硬環境都很優越。 學校對教授的約束較少,教授對學生的約束也較少,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創新創業的氣氛很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 證…… 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這些對指導中國科研創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虛擬實境技術可用於設計、實驗等諸多領域,是近來的一個技術熱點。圖為科羅拉多州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展示的虛擬技術。張朋輝攝

  有學者和鏡鑑記者表示,之前特別優秀的人才主動回國發展的比較少, 最近幾年,國內科研環境改善,對科研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吸引了不少科學家回國發展。此外,中國的科研水平明顯提高。有同學表示,幾年前,如果有人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簡直算得上是「神話」,大家都會特別「膜拜」,但現在,《科學》《自然》等頂級學術期刊出現中國學者的原創研究成果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

  三盼課堂鼓勵積極嘗試,而非僅局限於書本

  中國留學生柴源2015年來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從事3D列印技術領域研究。他告訴鏡鑑記者,學習3D列印技術主要是源於自己的「工科夢」, 「 工科生都有發明創造的夢想,3D列印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個夢想 」。

  柴源本科就讀於中國礦業大學,大學期間曾作為交換生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一年。留學期間,一門3D列印課讓他對美國高校靈活的教學模式很有感觸。「在這門課上,教授講授的內容不局限於書本,而是鼓勵所有學生都自主嘗試與課程相關的實驗與研究,期末考評納入學生自主實驗的成果綜合評價。讓我驚訝的是,36個學生,短短一個學期,竟然獲得了6項美國國家級科研成果。」柴源認為, 美國高校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科研能力,激發了每一名學生對科研創新的熱情。執著探索的科研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備素質,這種模式值得借 鑑。

  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柴源感受最深的是整個社會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視。每到周末,澳大利亞各個城市的科技館和博物館裡都擠滿了人,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 很多展館都會面向兒童專門設計一些科普互動遊戲,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知識,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為他們打開科學探索的大門。一些專注於兒童科學教育的企業在澳大利亞也很受歡迎。 「3D列印技術目前是科研前沿領域,澳大利亞現在就有一些專門為孩子提供3D列印科普教育的公司。孩子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兒童時期接受專業科普教育,會讓他們從小就產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昆士蘭博物館裡,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觀,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教育。鮑捷攝

 

  柴源告訴鏡鑑記者,畢業後他打算回國工作。「中國對科技創新人才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環境非常好,很多省市都提出創新人才引進計劃。政府給科技新工作者以啟動資金和辦公用房資助等支持,幫大家解決了後顧之憂。」 近日召開的「科技三會」更是讓柴源備受鼓舞,「會議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百年目標和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科技創新方面的五點要求。我一定認認真真完成學業,踏踏實實做好科研,用自己所學為我國的科研創新事業盡綿薄之力」。

  現在同5年前不可同日而

  中國大力推動創新引起了美國媒體和相關人士的注意。 此前,《外交政策》雜誌網站刊文,題目是《官方消息:中國正成為新的創新動力中心》。 文章說,世界工廠正在成為研發重地——快速追趕美國。中國正在探索自主設計產品的路徑,而不是滿足於照別人的設計圖進行製造。簡單來說,中國的目標是從製造蘋果手機轉向發明類似產品。

  美國國家科學理事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正在縮小同美國的距離。中國在研發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此外,中國理工人才數量多,這都是中國的優勢。 報告認為,世界的高技術重心已經越來越向亞洲、向中國轉移。中國在世界高科技製造業中的比重已經從2003年的8%,提升至2012年的24%,僅次於美國的27%。

  華大基因全球研發主管何亦武博士曾經在哈佛醫學院做研究,之後在葛蘭素史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機構任職,同中國科技界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在接受鏡鑑記者採訪時表示, 現在同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很多優勢:

  政府對科技創新特別重視 ,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在現階段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做到的。

  擁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 ,科研人員基數大,每年大量畢業生給科研隊伍源源不斷增加新鮮血液。

  社會形成共識,國家要發展必須走創新之路, 社會對創新的認可是重要的推動力。

  海外大量儲備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留學生到發達國家接受教育,其中很多人願意通過各種方式為中國創新發展出力, 海外科研力量和人才儲備是其他任何國家難以比擬的。

  最近幾年來,大家認識到科研要轉化為生產力,轉化成對經濟、社會進步有推動力的產品。 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識很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澳大利亞盼著中國留學生回來?
    「趕緊讓中國學生回到澳大利亞」,成了近一段時間澳洲大學、教育相關產業,甚至是房地產業四處奔走、到處呼籲的頭等大事,中國留學生對澳大利亞教育和相關產業的整體影響力凸顯。被自媒體一向盛讚「最會燒錢」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因財務問題出售其位於墨爾本市中心的樓房產權從一刀切限制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中國公民入境,到「翹首以盼」留學生返澳,這其中究竟經歷了什麼
  • 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一個多月,許多留學生沒能去海外的校園報到,他們選擇留在國內上網課,克服溝通受限、時差問題等困難,在「雲端」繼續學業。時差裡的留學生活凌晨兩點半,王志超起床洗漱,為將在半小時後開始的網課做準備。自9月份開學以來,這樣的夜間課程他每周都要上兩次。
  • 在中國上學的「海外」留學生
    人民視覺 圖馬上進入秋季學期,一些國外大學已經確定繼續網課的模式,美國哈佛大學規定返校率不得超過40%,而且不論住在哪裡,課程均為線上;另一些大學採取線下和線上結合的授課模式;更有部分海外高校給出了在國內外的其他高校入讀的政策,就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學生可以選擇在國內清華、北大、上交等學校進行下學期的學習。然而大學的授課計劃並不是影響海外留學生們未來規劃的唯一因素。
  • 中國政府對海外留學生回國有何考慮?外交部發言人回應
    (新華社資料圖)外交部發言人3月31日就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問題答記者問。有記者問:當前,全球疫情多點暴發、持續擴散,一些海外中國留學生希望返回中國。請問你是否了解中國政府目前對海外留學生回國問題有何考慮?這位發言人說,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和關心海外中國留學人員,為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各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採取行動。他們都是祖國的孩子,是建設中國未來的重要力量。
  • 留學有棋跡!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圍棋聯誼賽 激戰正酣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國家體育總局關於推動中國圍棋文化走出去有關安排要求,充分發揮圍棋的積極作用,增強疫情期間世界各地中國留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海外留學生防疫抗疫,7月29日至8月19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中國圍棋協會面向在讀海外留學生舉辦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圍棋聯誼賽。
  • 海外疫情仍未結束,中國留學生們開學了
    但對於留學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的新學期則更為複雜。今年3月以來,由於海外疫情形勢嚴峻,一些留學生選擇回國,一些則選擇留在當地。據中新社報導,教育部門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海外留學生總人數達160萬。今年3月海外疫情暴發以來,留在海外的留學生約有142萬。目前,許多海外國家疫情仍在持續,且多個國家疫情出現巨大反彈,為中國留學生開學帶來挑戰。
  • 釜慶大學中國留學生總會關於「盼團圓」中秋特別活動的致歉聲明
    釜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您好!感謝大家一直以來關注並支持學生會的工作,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在韓國的同學已經很久沒有回國,且因在中秋之際仍不能舉行聚會和開放線下環境,學生會在線上舉行了「盼團圓」的活動,希望大家在韓期間更好的度過留學生活。
  • 相比海外留學生,中國有更需要我們關注的孩子
    海外留學生問題最近在社會上得到很大的關注,有「去了就別回來添亂」的觀點,也有「他們都說祖國未來的希望」的觀點。在這裡老劉就不評斷誰對誰錯了,因為祖國會判斷怎麼處理留學生問題的,要是祖國都沒辦法,那我們在著急也白扯。
  • 當海外中國留學生遇上當地僑團,他們的故事暖心了……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少國家採取「封城」、關閉學校、防疫物資限購……海外中國留學生也面臨生活用品難買、宿舍關閉、看病難等問題。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瑟姆宣布「居家令」,要求全州4000萬居民當晚起如非必需不要出門,以遏制新冠病毒傳播。
  • 被中國留學生「養肥」的海外華人補習班
    早期華人移民在海外創業有幾個常規路徑,比如開超市、餐館、美容美髮、汽車維修。當然,也有高大上含金量高一點的領域,比如牙醫診所、中醫院、會計事務所、律師辦公室、外貿公司等。但近些年,加拿大的創業人群普遍來自於80後和90後留學生。現在加拿大點得上名字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由中國留學生創立,而且發家史都在2010年前後。在這些小有名氣和建樹的創業公司中,最令人矚目的三個行業是網約車、外賣和補習機構。如果說網約車和外賣業務全是靠資本「砸錢」而興盛,補習機構的迅猛發展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 高小微:疫情下的海外留學生
    高小微:疫情下的海外留學生 中國有百萬留學生在海外 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如何 此時此刻
  • 從留學生滯留海外談一談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改革開放後中國掀起海外留學的熱潮,起初都是公派留學,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提高,中產階層擴大,他們願意把自己子女送出海外去留學,多半選擇美國,英國或者西歐其他國家,但是這些階層出去學習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從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回國的計劃打算了,他們已經抱著出去就不再回來的打算了,最終很多人他們學有所成後真的就選擇定居當地發展,很多還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用自己所學知識為他國父母,這些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 國家始終是海外留學生的堅強後盾
    國家始終是海外留學生的堅強後盾來源:中國青年報2020-04-03 12:54  作者:秦 川  4月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根據教育部門統計,目前尚在國外的留學人員有142萬人,大部分選擇留在當地,對於一些確實有困難、需要回國的人員,中國政府將採取必要措施,逐步有序地安排他們回國。
  • @海外留學生,等你來!
    一、徵集崗位需求黨群工作部負責牽頭各產業平臺、街道徵集新區各企業的留學生崗位需求信息。有需求的企業可與相關產業平臺、街道聯繫對接。三、搭建信息平臺發揮新區海外創新中心和引才工作站「橋頭堡」作用,為海外留學生提供「直通」渠道,宣傳介紹江北新區(自貿區);各產業平臺、街道充分發揮留創園、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創園等平臺作用,吸引海外留學生落戶,做好就創業服務。
  • 針對海外僑胞、中國留學生的詐騙又來了
    僑胞、留學生們小心!騙子又盯上了你的錢包,已有人被騙走巨額資金臨近年底,騙子們又開始「衝業績」了。他們新舊套路輪番使用,讓不少身在的海外僑胞、中國留學生落入圈套,損失慘重。最近出現的一種「新套路」,就是以高額回報為誘餌的「數字貨幣」騙局。
  •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如何「雲留學」?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一個多月,許多留學生沒能去海外的校園報到,他們選擇留在國內上網課,克服溝通受限、時差問題等困難,在「雲端」繼續學業。圖為機場為留學生準備的防疫物品。
  • 疫情下那些中國海外留學生的就業路
    原標題:用廚藝安身 以理想立命疫情下那些中國海外留學生的就業路畢業季過後,就業季到來。
  • 海外留學生,這裡有一份來自祖國的防疫攻略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中國國內疫情嚴峻之時,和廣大海外華僑華人一道,中國留學生積極捐款捐物,關心和支持國內抗疫鬥爭,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動也令人自豪的故事。當前,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包括留學生在內的海外同胞深受疫情衝擊,他們的安全與健康也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祖國的心。
  • 9月開學季,海外中國留學生開學狀況如何?
    海外中國留學生開學狀況如何?疫情對他們的學業影響有多大?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名不同國家的中國留學生,聽他們講述疫情之下的開學情況。但對於留學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的新學期則更為複雜。今年3月以來,由於海外疫情形勢嚴峻,一些留學生選擇回國,一些則選擇留在當地。據中新社報導,教育部門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海外留學生總人數達160萬。今年3月海外疫情暴發以來,留在海外的留學生約有142萬。目前,許多海外國家疫情仍在持續,且多個國家疫情出現巨大反彈,為中國留學生開學帶來挑戰。
  • 數據|十年間多少中國留學生海外遇難?
    通過搜索最近十年媒體關於中國留學生海外遇難的報導,本文發現,至少有92條年輕鮮活的生命離開了人世,而這還只是不完全統計。在92起中國留學生遇難案件中,2016-2017年間遇難人數較多,分別為18人和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