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船長》劇照
點擊圖片進入:華納告《白宮管家》侵權 逼韋恩斯坦交出《霍比特人》
作者按:繼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的《為奴十二年》、韋恩斯坦公司的《白宮管家》和華納兄弟公司的《地心引力》之後,索尼娛樂公司今年頒獎季的重磅選手也浮出水面——《菲利普船長》於9月27日率先在第51屆紐約電影節上進行全球首映之後,本片已經於10月11日登陸北美院線。
鳳凰網娛樂訊這部影片改編自親歷事件的理察-菲利普斯船長撰寫的紀實文學《一個船長的使命:索馬利亞海盜、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危險航行》,講述了2009年,馬士基公司的「阿拉巴馬」號貨船遭遇索馬利亞海盜襲擊,53歲的船長菲利普被劫持後幾經波折,最終獲救的故事。因為期間是菲利普船長主動向索馬利亞海盜要求作為人質以保全貨船及船員安全,美國總統歐巴馬曾盛讚菲利普為美國全民英雄。
平民英雄犧牲自己,保全他人——這個故事乍看上去充斥著濃鬱的美國「英雄主義」主旋律,但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標誌性的手持鏡頭和紀實風格又讓這部主旋律大片顯出了許多「非典型」的特質。與他之前的《93航班》類似,在緩慢推進的殘酷事件中,鏡頭沒有僅僅聚焦在犧牲者身上,而是同樣放大了犯罪的一方背負的精神壓力和複雜的內心糾葛。這往往被忽略的對象的潛在的思想過程是還原事件真實性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每個人談起保羅-格林格拉斯的電影,不可避免會說起「觀影過程中的感受」——緊張、刺激、可怕的冷靜、或者悲愴——這就是他最擅長的地方:即使你在觀看電影時心中那桿秤不由自主地傾向受害方,你也一定能感受到真實事件的複雜和它無限延展的戲劇張力。
就像在這部電影裡,你不需要對這個真實事件有任何了解就知道劫持「阿拉巴馬」號的索馬利亞海盜一定會失敗。可是從菲利普船長在他們的航海路線地圖上看到「索馬利亞」幾個小字的那一刻起,觀眾的心就被懸起來了。全片主要還原了事件本身的現場,沒有花過多筆墨渲染船員和海盜背後的家庭和日常生活,簡潔的涉及基本是在對話中交代了。
「阿拉巴馬」號前一秒還在淡定地做著緊急事件演習,突然間真實的海盜驅著兩艘小船就迫近了。這邊剛看「阿拉巴馬」號打開高壓水槍強力對抗,那邊瞬間海盜已經登船並迅速佔領了控制室、奪去了掌控權,索馬利亞的「海盜頭子」宣布他才是新的船長。這是一場「船長對船長」之間的較量,場面的驚心動魄程度一直在升級,並在菲利普船長被劫持後性命受到威脅時攀升到頂點。菲利普船長作為人質,在海上經歷了五天的生死存亡,僵持狀態中的劍拔弩張又微妙的氣氛直讓人呼吸都變困難了,最後美國海軍戰艦和海豹突擊隊的介入讓臨近結尾的海上交戰註定成為銀幕經典。槍林彈雨過後的寂靜又把觀眾拋到了一個很特殊的境地:仿佛從惡夢中驚醒,話也說不出來,與主人公一起經歷的死亡逼近正是一個情感的契合點。毫不誇張的說,《菲利普船長》在緊張氣氛的層層推進和節奏的把握上簡直是去年的《逃離德黑蘭》加《獵殺賓拉登》的結合。
一如導演格林格拉斯一貫的作風,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節奏中,他的政治隱喻依舊一覽無遺,《菲利普船長》背後的目光投向了海盜事件關聯到的多重意義。雖然片中的海盜在劫持了人質後儘量限制菲利普船長說話,但幾番對白也不難了解到這些索馬利亞海盜原是本分漁民,但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他們賴以生存的海洋資源被大肆剝削,不但魚沒了,工作也丟了,萬不得已之下才出來搶劫過往商船。當導演借菲利普船長之口試圖勸說海盜,提出他們除了捕魚和搶劫應該還有別的選擇時,海盜繆斯回應說:「在美國可能是吧。」這個答案他重複了兩遍,話語裡的無奈讓人心酸。他還在這五天裡反覆說「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原本他只打算劫持商船,拿到贖金,然後就回家,不傷害任何人,未來還想去美國,但後來發現已經回不了頭了。了解到這個點上,即使不生出同情心,我們也不可能一味地譴責這些沒文化又沒工作的粗暴海盜了。正義不代表人道主義,因為就連正義都是主觀的。話說的不多,但鋪墊的深度足夠讓有想法的人好好思考下現實中仍存在的問題。況且,拋來所謂的深度和籠統的「英雄主義」概念,本片在感受現場和體驗情感方面也值得一看,這也是電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最大魅力。
敬業的演員是促成本片成功另一至關重要的因素。湯姆-漢克斯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到位,很多幕即便沒有臺詞,觀眾也能從他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讀出多重複雜的情感。特別是影片的最後一幕——一個孤膽英雄卻在事情過去後一時無法接受發生的事,近乎崩潰的表現成就了漢克斯近幾年最出色的角色,這至少能再次給他帶來一個影帝提名。
除了湯姆-漢克斯,其他人幾乎全是新鮮面孔,很多人甚至連專業演員都不是。因為導演決定在真海真船上實拍,所以演員們大部分時間都得待在海上。第一天下來就有一些劇組成員因為暈船吐了,有的吃藥,有的慢慢也就習慣了。飾演兇狠的「海盜頭子」的索馬利亞小夥巴哈德-阿迪甚至在拍攝前都不會遊泳,後來他和其他「海盜」每天被安排了嚴格的遊泳、駕船和爬梯子等項目的訓練各兩個小時,簡直就成了個「海盜集中訓練營」!
映後的座談會上,導演透露了一些拍攝過程中的細節。除了影片中出現的都是真實的貨船和海軍軍艦外,更驚人的是飾演阿拉巴馬號貨輪上的船員和索馬利亞海盜的演員們在正式開拍前從來沒有碰過面,湯姆-漢克斯表示他和「海盜頭子」第一次「碰面」就是在互望的望遠鏡裡。導演給兩組演員安排了不同的酒店,並分別進行獨立的彩排,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正式拍攝時,攝影機能捕捉到雙方最真實的反映,特殊的緊張和壓力共同存在在對峙雙方,強烈的陌生感、形象上的巨大差異和對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促使演出更逼真。不過好笑的是,索馬利亞小夥還略帶害羞地承認這樣的安排對他是巨大的挑戰,因為湯姆-漢克斯一直是自己的偶像,看到他就想到勵志的「阿甘」,可第一次見面還要兇他、嚇唬他、劫他的船,內心還真是五味陳雜啊。
當然,也正如導演所料,雙方的演員事後都承認第一次碰面的衝突感尤其強烈,所有預期的心理反映和肢體動作都自然而然地呈現在鏡頭面前。作為表演新手的索馬利亞小夥更是在劇本之外,添加了不少巧妙的即興發揮,其中包括預告片中留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現在我是船長了」。
尊重並欣賞演員們的即興發揮也是導演格林格拉斯的一個特點,影片臨近尾聲有一幕是一個女醫生給剛剛獲救的船長檢查身體,其實這一幕本來不是劇本裡原有的,而是劇組臨時想到加上去的。而為船長做診斷的醫生其實是拍攝用的船上的真實的醫務人員,導演就引導她按實際的正常程序操作,不摻雜任何演出或擺拍的成分,相信觀眾看了自然能感受到那一幕裡的真實的力量。
本片目前為止極佳的風評和好萊塢影帝的明星號召力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影片的票房成績,但話題的嚴肅性有可能讓一部分只想娛樂的觀眾望而卻步,而且湯姆-漢克斯近年來也極少出現在商業大片中了。若把影片打造成「驚險刺激的海上驚悚大片」或許能吸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吧。
從頒獎季的風向來看,今年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尤其多,且各個都是大熱,比如《弗魯特韋爾車站》、《為奴十二年》、《白宮管家》、《極速風流》等。預計《菲利普船長》能與它們一決高下的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應該還有音效和配樂之類的技術性獎項。索尼娛樂公司近年出的精品不多,希望這次它們的營銷公關團隊能好好把握住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