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肇達 上海政協之友社社員,曾任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巡視員垃圾分類回收利用、ETC提質增效、LNG冷能進一步利用,黃肇達細細分享他多年來對這些事宜的觀察、思考和建議。談及作為政協之友社社員的履職擔當,他呼籲要更加重視社情民意信息,特別是微信,「各種年齡段的人們都在用微信,這裡的輿情工作還有提升空間,希望有關部門在分析輿情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我相信,從根子上解決問題,立足治本、凝聚人心,才是長治久安之策」。「三屆市政協委員」「市經信委老領導」……初識上海市政協之友社社員,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市政協委員黃肇達,曾設想過採訪從哪個話題開始,沒想到,這次採訪竟從他的微信頭像開始。細看,原來是一塊瓷板,畫面是大人帶著孩子下了船,走向遠方的家。「這是景德鎮瓷器上的圖案?不過看著像國外的……」記者不解地問道。「這是塊德國生產的瓷板畫。」黃肇達答道。「德國也做瓷器?」記者露了「怯」。「技與藝比之我國,有過之無不及。」黃肇達耐心地從薩克森選帝侯波蘭王奧古斯都說起,因迷戀中國瓷器而逼迫鍊金術士約翰·弗裡德裡希·伯特格爾研製白瓷。直到1709年,德國邁森率先做出歐洲第一套瓷器開始,回顧了德國瓷器製作演變歷史,分析其中特色,「技術上不斷革新、追求更高標準,同時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使德國瓷器如今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高於我國的瓷器,這其中,真正打動顧客的,還是過硬的品質」。說到這裡,黃肇達停頓了一刻,緩緩地說:「我把這塊德國瓷板畫設置為微信頭像,就是想讓關注我的朋友知道,英語『CHINA』既指瓷器也指中國,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影響力,及維護中國瓷器聲譽的重要性。」「冷靜觀察、獨立思考,睜眼看世界,一心為祖國」,從微信頭像開始的對話貫穿著整場的採訪。「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什麼?」冷不丁,黃肇達出了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幸好,這是基本功。「那麼,聊聊我對實踐上海城市精神中的『追求卓越』繼而提升能效的思考。」翻開筆記本,密密麻麻記了大半本,黃肇達侃侃而談。先談改進垃圾分類。黃肇達遞來一份列印稿,這是2018年12月3日深夜,他發給向市民徵求有關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意見建議郵箱的郵件,兩千多字,對條例徵求意見稿的許多條文提出建議。可惜,這封郵件沒有得到回音。如今,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已經一年有餘,不折不扣遵守條例要求做好垃圾分類的黃肇達,繼續深入思考著如何完善這項工作。「垃圾分類,最初出發點是『減量』,這不全面。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啊,落腳點應該是回收利用;只有把回收利用的道路闢通,才能全面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工作。」好在,條例明確積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黃肇達很感欣慰,但也冷靜地提出,「關鍵在落實,由於分類的牽強,資源循環利用方面仍顯薄弱,尚無法體現分類的實際意義」。何謂「分類的牽強」?黃肇達提出,條例規定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四分法:「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這四個概念具有交叉關係。劃分不清給實際生活中的垃圾投放帶來了很大困惑:大家都熟悉,豬大骨歸為「幹垃圾」。但其實,煉一爐高碳鋼做成刀具,鋼鐵都能粉碎,粉碎豬大骨「小菜一碟」,再加上生物降解,不會妨礙豬大骨或者果殼作為「溼垃圾」回收;再比如「幹垃圾」,這類垃圾終極處理方式是焚燒,利用的是其熱值,目前的「幹垃圾」中實際會混入不少無法產生熱值的建築垃圾……「離真正做到循環利用尚有很大距離。關鍵,是不夠細化」。提出問題,更提出建議。退休後,黃肇達每年有一段時間在德國居住。德國在2013年就實現了生活垃圾83%的回收率,其中65%被循環利用,另外18%通過焚燒實現了能源回收,具有相當豐富的成功經驗。那裡施行了飲料瓶罐的押金並回收償付機制——超市銷售日常生活瓶裝飲料都要加押金0.25歐元,退瓶可到任何一家超市,退瓶機自動識別後即刻收入並粉碎同時給出0.25歐元收據,退瓶者可以憑收據在超市購物或兌換現金。「這不失為生活垃圾減量化的一個有效辦法!」黃肇達感到,這樣的機制建立起來並不難,主要是生產廠家須給飲料瓶罐印上特定的標籤並規定銷售企業設置回收機制。因此,他建議在修訂條例時不妨嘗試建立這類機制。同時,黃肇達特別關注「細化分類」,他了解到上海有的企業在工業危廢處置方面已經能做到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依靠的則是固體物、油類和廢水的細化分類回收加專業運輸及其法規的有力支持。「這類企業的實踐經驗,很值得生活垃圾分類參考。」黃肇達建議居民小區專門設置溼垃圾、廢紙、廢塑料垃圾桶,盛裝溼垃圾的塑膠袋中把溼垃圾扔完後,隨手就可扔進塑料垃圾桶。「可回收物垃圾桶不必包含廢金屬和廢玻璃。目前條例可回收物標準分類所含物品太雜,很難想像回收利用時二次分揀的成本。建議對城區、社區和小區,對機關、居民、遊客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設施作出更有針對性的規定。因為垃圾分類的標準越貼近生活實際,越方便群眾,就越便於資源的回收利用,貫徹落實條例的實效才能顯現出來。」此外,黃肇達還建議對生活中的建築垃圾的回收作出明確規定。2011年,市政協全會期間,黃肇達曾提交關於高速公路ETC通行率的提案,引發媒體關注。近10年來,他依然保持對ETC系統運行情況的觀察。「目前ETC不停車收費系統道口感應的車速只有20碼左右,通過率有明顯限制。這項技術的初衷是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如今這種情況,亟待改進!」如何改進,在德國居住期間,黃肇達時常駕車穿行歐洲各國,在奧地利,他看到當地門架式收費系統頗值得上海借鑑——門架對應車道設置,車輛可以在100公裡時速穿過門架,「『嘀』的一聲,收付完成,真正實現不停車收費。而且,能節省大量的收費口建設用地,以及道口設置人工成本」。那麼,這種技術我國能實現嗎?「能實現!10年前已經有這類技術了。」黃肇達介紹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便採用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實現了門禁「世博芯」的大規模高效應用。如今,只要把ETC和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進行結合,就可以在不停車收費方面實現明顯的提速增效。「善用技術、實現初心,這才是追求卓越。」還有一點他一直在關心的,則是LNG冷能的進一步利用——LNG液化天然氣是靠每噸耗電800多度製冷到負160多攝氏度形成的。據統計,我國在2018年前5個月,LNG進口量就達到3490萬噸,意味著製成這些液化天然氣,生產方至少已經耗費了290多億度電能。而按上海LNG接收站的處理方式,耗費290多億度電能轉化的冷能基本在東海釋放。「就這樣在大海中『溜』走了。這不又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嗎?!」冷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目前利用方式包括冷能發電、冷能空分、製取液氧或乾冰等,可以用於大型建築的溫控,還可用作大型車輛的動力燃料。根據陝西重汽多年利用冷能的經驗,可比使用柴油節省費用三分之一以上,還可明顯減少對大氣的汙染。「看到那麼多冷能白白浪費,實在於心不忍。如果實現梯級利用、綜合利用,就能最大限度利用LNG冷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垃圾分類回收利用、ETC提質增效、LNG冷能進一步利用,黃肇達細細分享他多年來對這些事宜的觀察、思考和建議。談及作為政協之友社社員的履職擔當,他特別呼籲要更加重視社情民意信息,關注社會動向,特別是微信,「各種年齡段的人都在用微信,這裡的輿情工作還有提升空間,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其中反映出的『情緒』特別是一些『負能量』,冷靜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成因、隱藏的問題,主動作為,及時反映,並作正面引導。而真正重要的是在分析輿情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我相信,從根子上解決問題,立足治本、凝聚人心,才是長治久安之策」。採訪最後,黃肇達動情地表示,自己退休多年,依然嚴格要求自己,以「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為指引冷靜觀察思考那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細節」,希望自己的思考能為人民城市建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