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良
少林永春拳是詠春拳的前身,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少林永春拳傳到佛山後,再由梁二娣(梁博儔徒弟)傳給梁贊(鶴山古勞人),梁贊再傳到陳華順(順德馬寧人)。到跨世紀後的今天,永春弟子已發展成遍布世界了。
然而,很多永春新學員和武林中的朋友卻並不了解永春拳的來歷、套路稱謂的原因、拳理等。筆者想就自己所知,將永春拳的源流問題在此闡述一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順德人陳景尚家存有永春歷史源流資料
永春前輩歐少鳳(陳錫侯女徒弟)說,當年梁二娣把永春淵源歷史的資料傳給梁贊,梁贊交陳華順保管,陳華順叫徒弟陳錫侯(順德南朗人)抄錄三份。陳錫侯學問很高,他抄錄後還賦詩記錄了永春拳的歷史。之後給陳汝棉、黎協箎各一份,自己留下了一份,現存他孫兒陳景尚家。
在永春淵源表上,有陳錫侯寫下的詩:
永春源出蛇鶴形,當年乾坤唱復明。
耕欄攤膀柔縱勢,擊撞標掛剛發勁。
女傑求存逃天涯,巾幗圖繼改門名。
世人若問永詠事,謎中離合有曲程。
詩內的「乾坤」是指天地,「復明」指「反清復明」。前二句詩的全意是:永春門是天地會組織,他們要「反清復明」。詩中的「女傑」「巾幗」是記錄了永春拳是當年流行的女子拳術。最後兩句「永詠事」、「曲程」是暗喻永春是詠春的前身,是經歷了曲折的「改門名」歷程後,才產生現在的詠春。福建探源密林深處發現早年的「永春堂」
為了取證這淵源表與詩記,幾年前筆者與徒弟們往福建考察了莆田、永春、泉州三地。我們終於在永春縣五裡鎮大羽鄉之密林旯旮處發現了當年師父說的「永春堂」。還發現了「白鶴先師」和「方七娘」的牌位。
「白鶴先師」是五枚師太仙駕後的諡號,當年筆者師父陳家燊(陳華順長孫)家中也有此牌位。「蛇鶴影形拳」是五枚所創,她將此拳傳給了女徒弟方七娘。方七娘在永春縣設永春堂授徒,後來世人稱此拳為「永春拳」;方七娘也隨之被稱為方永春了。1970年後,有小說寫成嚴詠春,師父陳家燊說:「這是作家的虛構」。
永春拳上下耕欄、膀欄、分欄的訓練手法,形態上很似鶴翔蛇舞, 陳錫侯詩中所說「永春源出蛇鶴形」一點不假。
筆者與徒弟們在永春堂祭拜前輩後,隨即與徒弟們在堂前演練了永春功夫。我們到福建探尋永春源頭的事,驚動了福建永春拳研究會的學者林玉品和潘長安等一班武林高手,後來他們與永春縣委宣傳部領導一行十人到順德找筆者,在聯英武館與我們切磋比試,並拍攝全過程。最後確認我們彼此的永春拳從手法到拳理都很接近;認同了佛山、順德的永春拳是福建永春拳的最早分支,是詠春拳的前身(福建電視臺有報導)。陳華順之子陳汝棉遵祖訓將「詠春」復名為「永春」
梁二娣當年對梁贊有「清廷亡,永春復」的遺訓。陳華順對其子陳汝棉亦有此遺訓。中華民國建立後,陳汝棉恪遵祖訓,認祖歸宗,將「詠春」復名為「永春」,把在佛山昇平路的武館復名為「永春國術社」。當時陳華順的徒弟陳錫侯、陳孔大、雷汝濟、黎協箎、黎厚培、何見、何漢侶、吳小魯、吳仲素、葉繼問(即是葉問)等人都聯名贈了賀匾(此匾現存陳華順故居)。因為當時交通與通訊都很落後,未能及時通知海內外同門參加復名儀式,所以造成今日有永春、詠春的一拳兩稱謂現狀。三百年永春支流縱橫,出現套路、招式、稱謂上的差異
永春功夫主要的訓練套路有小練頭、尋橋、標指、八斬刀、六點半棍、木人樁;有實戰必學的黏手八式、蛇鶴影形拳、鴛鴦短棒;還有很多前輩創下來的實戰套路,如熊砂掌、伏虎拳、行者棒、佛掌、花拳、永春大刀等。
永春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代代相傳且支流縱橫,在各支流的演變過程中,有可能存在套路、招式、稱謂上的差異。但鉗羊馬、日字拳、柔縱剛發、寸勁快打的拳理是不得有差異的。筆者認為,永春拳掌門人陳國基的套路手法保留得最標準。 「小練頭」非「小念頭」
永春的第一套訓練拳是「小練頭」,這個練字是布帶的意思,如毛澤東詞《菩薩蠻·大柏地》中:「紅黃橙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句中的「練」字一樣是布帶。練習「小練頭」就是把手腕訓練成有布帶的功能,達到隨意把敵方的手束縛後而任我所擊。但有人將「小練頭」寫成「小念頭」,在拳理上沒有意義。我師父當年說,「小念頭」是1970年後的產物,是諧音的誤寫。 「尋橋」非「沉橋」
永春拳第二套訓練拳是「尋橋」,「尋橋」是尋找橋手之意。我的同門師兄彭南(佛山人,綽號黑面南,招就之徒)經常講:「有橋搭橋,無橋尋橋」。拳理是敵方出手,我必搭手成橋而即縛布帶(手腕)擊之;敵方如不出手,我必探手尋橋,誘敵出手成橋。現在有人把「尋橋」寫成「沉橋」,在拳理上是不通的。因橋手搭成後,要上下左右尋機取勢而擊,而「沉」字只取下壓之意,縮窄了拳義。對「鉗羊馬」的一些誤解
有人將鉗羊馬寫成「鉗陽馬」,其解說「鉗陽」是保護男性生殖器,這是錯的。因鉗羊馬雙膝靠近,正好是鉗羊姿勢;另外永春拳最早是女子所創,女子又何陽之有?
有人將鉗羊馬加了姓,寫成「二字鉗羊馬」或「二樹鉗羊馬」,這是蛇足所為。因鉗羊馬要紮成八字三角形才能鉗羊,而二字馬是不能鉗羊的。鉗了羊的馬更不像兩棵樹。
中國武術確有二字馬之稱,我同門師兄佛山彭南用永春拳結合練氣功扎永春二字馬,是他氣功師傅伍文龍(順德古朗人)所教。很合拳理。現在有不知情者在「二字」後面加「鉗羊」,那是多餘的。永春拳的特點是來留去送、追影尋擊、寸勁快打
有人問我,實戰時眼快還是手快?其實最重要的是意念快,意念快即是反應快。因永春拳的風格特點是來留去送、追影尋擊、寸勁快打。要具備功力好,手法靈活,有實戰經驗且反應快的條件,才能達到武諺中:「拳頭無真假,快者為師」的境界。
以上是筆者對永春拳的一點認識,希望與同道交流, 不足之處,歡迎同道指正。
(作者為佛山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佛山市永春總會總副會長)
延伸閱讀
資料證實李小龍詠春拳源於福建永春拳
福建省永春縣五裡街鎮近日在布置中國白鶴拳史館時,從民間找到一本永春籍馬來西亞華僑、著名拳師李載鸞收集整理並於1927年首次印刷出版的《桃源新拳術藥方》,並發現古拳譜內一張照片兩位武師的動作與李小龍和師父葉問對練的照片動作驚人相似。專家認為,這為「詠春拳源於永春白鶴拳」之說提供了相關實物證據。
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先生向記者表示,兩幅相關照片雖然不是同一個動作,但都是五祖拳(包括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白鶴五種拳)「盤技」的動作,這些動作是五祖拳練習者平常練腕、臂、肩、腰、馬步的力量、應變敏捷和提高力度,「可以看出葉問教李小龍所練的『詠春拳』與五祖拳是同一淵源」。
電影《葉問》再次使詠春拳成為坊間言談焦點,但詠春拳始於何時、源於何處、創於何人,一直是爭論焦點,從未有完整的文字記載。一些專家認為,詠春拳源於永春白鶴拳,苦於找不到相關實體證據,而永春縣此次意外發現這張照片,填補了此項空白。
關於詠春拳與永春拳的關係,李小龍師傅葉問的兒子葉準在他1999年的論文《世上果真還有「詠春拳」的下半部分嗎?》中提及,他曾以「香港詠春體育會」董事局主席身份去順德杏壇東西馬寧鄉探訪華公(對詠春拳早期宗師陳華順的尊稱)後人陳汝棉之子陳國基先生,發現陳汝棉的神位寫的是「永春」拳。葉準對此「甚出意外」,陳汝棉是陳華順之子,所習的是眾所周知的「詠春拳」,為什麼神位上卻寫的是「永春」呢?
陳國基先生解釋,爺爺陳華順臨終前鄭重其事地對父親陳汝棉說:「詠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永春堂』,原來是叫『永春拳』的,後來清廷火燒少林寺,於是少林寺僧眾包括在『永春堂』中習『永春拳』的僧眾在內,皆被清廷緝捕,『永春』門人便將『永春拳』改為『詠春拳』以掩人耳目。」陳華順遺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後,「詠春拳」便要認祖歸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
對永春白鶴拳歷史進行長期研究的永春縣五裡街鎮鎮長林玉品先生認為,詠春拳源於福建省永春縣方七娘始創的永春白鶴拳。在1870年前後,由於左宗棠和郭嵩燾的不睦,驅匪入廣東,促使在當時的起義軍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永春白鶴拳弟子流落廣東,個別人埋名隱姓,傳授永春拳;也因為口傳的原因,產生了嚴(顏)詠春這個虛構人物,致使永春白鶴拳訛傳為詠春拳。
(此文摘自中國新聞網2009年6月9日中新社電訊,作者為林永傳、顏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