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洗禮的永春拳師:曾三次打趴澳門黑社會

2020-12-13 搜狐網

  從1970年代至今,何良興已教過15000多人拳法,正式收徒超過兩百人 圖/大食

  「如果師公不教我棍法,我都沒有命了。」

  在過去,門派之間比武有時打得很兇狠,比武雙方因此受傷的並不少。相比於拳法,永春拳師(註:永春和詠春,是不同地區對同一拳種的不同稱呼)何良興的棍練得更為厲害,「我一輩子必須藉助這根棍。如果師公不教我棍法,我都沒有命了。」

  已經是5月了,細雨斷斷續續地下了好幾天。何良興坐在拳館的廊下,目光緊緊集中在六歲的小徒弟身上,臉上一直掛著微笑。小徒弟正在溫習「日字衝拳」,打到後面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抬起眼看著何良興。

  「哎,怎麼會忘呢?」何良興給小徒弟示範:「嘿!一二三!」小徒弟很快又繼續打下去。這是他最小的徒弟。2006年退休後,他一直在順德大良鎮教拳度日,偶有外地永春拳(又稱詠春拳)傳人過來,與他交流拳法,卻不動手,日子平靜。

  過去五十多年,他靠著自己一雙拳頭和一根齊眉棍,度過了太多緊張的日子。年過半百之後,生活才日漸平淡起來。不過,5月以來,常常有記者跑來找他,問他怎麼看不久前那場轟動全國的比武,會不會派徒弟去應戰。他都一一婉拒。

  外面的熱鬧,很快勾起他漫長的記憶。這些日子,坐在拳館裡,過往的事常常在他腦海中浮現。三十多年前,常常有人到順德找他比試。當時,也有個練散打的人找上門來。那個人人高馬大,肌肉發達,170多斤。「同他比,我肯定是不夠有力。」他身形瘦小,卻並不懼怕。他速度很快,反應敏捷。交手的時候,他找準機會粘上對方,開始發瘋一樣擊打關鍵部位。他貼得很緊,對方手長,沒有出拳的空間,不久便被他打倒。他稱這種打法為「逼步黐身」。「前陣子北京那個姓徐的人很聰明,也是這樣粘著人打。」

  那時候,他三十多歲,是廣東順德永春拳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拳師之一,常常與人交手。有時是與其他門派比武,有時則是捲入江湖糾紛。何良興坐在茶几前,重重地咳嗽了一通,啜了一口單叢,他覺得自己不可避免地變老了,不再有以前的氣力。

  何良興十歲學拳,師父是譚煥標。順德永春拳從陳華順開始,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1967年開始,他不斷與人交手,漸漸成了實戰高手。

  拜師

  看著小徒弟練拳的樣子,何良興常常想起自己小時候練拳的情形。有時候,他會坐車回到鄉下老家,盯著屋後的芭蕉樹。往事歷歷在目。

  那時,十來歲的何良興總是對著芭蕉樹練拳,一天少則三四小時,多則十個小時。幾年的時間裡,死了好些棵芭蕉樹。

  何良興生長於佛山順德杏壇東馬寧村,與陳華順同鄉。祖上世代做燈籠,在馬寧村圩市有一家店,與永春拳名家陳汝棉(陳華順之子)的醫館相鄰。何良興祖母是陳華順的侄女,所以何家上下多曾跟著陳氏學過一些永春。何良興記事起,他的哥哥便已經追隨陳家廉(陳汝棉之子)學拳。

  順德永春拳始於陳華順。他的功夫被徒弟葉問傳播到香港,使永春拳廣為人知。他一生所學則被家族後代完整繼承下來。到現在,馬寧村一直習武風氣濃厚。

  1961年,馬寧村治保會請陳家廉為其成員教拳,陳因此在村裡開辦了一個永春拳學習班。村裡的人陸續開始跟著陳家廉學拳,最多時超過100人。何良興20歲的哥哥便是學員之一。何良興不愛讀書,比較貪玩,調皮,成績差。那個年代沒有電視,也沒什麼玩具,對他來說,哥哥每天打的詠春拳最吸引人。他開始跟哥哥到陳家廉家裡學拳。

  他每天放學之後,都在陳家廉家裡學習拳法,然後回家打芭蕉樹練習,長達幾個小時。「那時候小,不夠膽打硬的,就打芭蕉。我們家房子三面都是芭蕉。那時候也沒錢買布做沙袋。」他最開始扎馬步,練偏身拳,慢慢又學拉箭拳、小念拳等,這些基本功學了三年。

  1960年代,馬寧村很多人吃不飽飯,而打拳又是件耗體力的事情,陳家廉的學員大多堅持不下去。生活無以為繼,很多佛山人開始偷渡去香港,謀求生計。很多學員偷渡走了,陳家廉學習班也便停了。

  何良興(左二)與師弟梁盛開(右一)、陳家溝太極拳掌門陳小旺(右二)合影 圖/大食

  當時,陳國基已經是順德永春拳第四代傳人。陳家廉因為年紀大了,不再收徒。何良興開始跟著陳家廉的徒弟陳培學永春拳。不過,陳師父脾氣大,對弟子出手重,何良興轉而向陳家廉的另一個徒弟譚煥標學拳。因為與未來掌門陳國基年紀相仿,何良興常給他做陪練。陳家廉和譚煥標則在一旁指點。

  1968年,在小學待了11年的何良興勉強畢業,拳法卻越來越熟練。這一年,他正式向大自己幾歲的譚煥標行拜師禮。下跪給師傅敬完茶,交換過入門帖之後,他便成了順德永春拳第五代徒弟。

  拜師之後,他相繼學了紅砂手、佛掌、伏虎拳、玉女齊眉棍等。他從十歲學拳,到現在已經56年了。

  偷學

  何良興拳館內,對門顯要位置掛著師公陳家廉的相片和訓語。上面介紹了永春拳的歷史傳承和學習程序,規定:「凡學本門必須先學三年三套(註:即小練拳、尋橋和標指三套『幼年拳』),學滿者為門徒,不足者重由。」

  「一般要學三年才能拜師。這段時間裡,師父教你拳法,看你為人如何,有沒有苦練,用心。算是考察吧。」何良興介紹。

  拳館的牆上,除了師公訓語,還貼滿很多獎狀、證書,他的一個箱子裡還存了一些。這是他的子孫和徒弟參加各類武術比賽的成績。這些獎狀讓他自豪,有人來看他,便熱情介紹徒弟們拿獎的經歷。對著這些獎狀,他有時會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比賽的經歷。

  追隨譚煥標之後,何良興除了一門心思練拳,有時會跟著師公和師父外出表演。1966年,佛山舉辦傳統武術比賽。他不滿16歲,第一次參加比賽。他和陳國基一起表演武術套路,拿了少年組冠軍。這是他唯一一次參加正式的武術比賽。

  後來,作為「四舊」的武術,開始被禁止。練武成為非法行為,武館成了「黑武館」。順德永春的拳師們只好躲在家裡,或者上山學拳、練拳。不過,那時候沒有秘密可言。1969年的一天,何良興和師兄弟們正跟著師父譚煥標在家練拳,一群民兵衝了進來,指控他們開「黑武館」。「師父就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何良興等人全被帶到了大隊部,關了起來。第二天,大隊領導通知他們去學習。他們被關著學習了好幾天,才被放回家。

  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很多人都中斷了練拳。大概過了兩三年,管控才鬆了一些。何良興一直堅持練習拳法和棍法,並開始代表順德永春比武。

  比武

  自從15歲與別人打架贏了之後,何良興便開始相信自己能打。從那時候開始,他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接受了多次實戰洗禮。

  何良興從小調皮搗蛋,喜歡鬧事打架。不過,練武之後很多年裡,他都沒跟人打過架。因為師父譚煥標曾經告訴他:「你武功不成熟的時候,就都不要去打。」15歲的時候,何良興依然在讀小學六年級。有一次,他跟兩個同村小青年比放風箏,弄斷了對方的線。對方兩人便過來打他。他依照平時練習的拳法,專攻頭部,輕易便把兩人放倒。從這以後,他對自己學習的永春拳信心大增。

  1971年,何良興第一次與人比武。那一年,他的同門師兄弟在順德表演時,遭到當地白眉派挑釁。雙方都認為自己武功更強,起了爭執,甚至有人受傷。事情鬧大,兩派最後協商決定,各派代表比武。

  這是當地多年以來的第一次比武,頗受關注。那天,在大良鎮供電局附近的打穀場,雙方各有十幾人到場。永春掌門陳家廉派何良興出戰第一場,白眉派代表比他大幾歲,身材也更為高大。這是他第一次與人比武。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一開場便乘機貼近對方猛攻,並不吃虧。幾分鐘下來,雙方不分上下。詠春派喊了「停」,想做調整。何良興先放了手,對方乘機給了他頭部一拳。何良興被裁判認定打輸。

  第一次與人交手便輸了,而且是被人偷襲。何良興覺得屈辱,之後找到師公陳家廉問輸的原因,請教更多實戰技巧。在這之後,他更加勤練拳法,掌握了不少兇狠的手法。

  第二年,譚煥標約了肇慶蔡李佛拳鄧巨師父比武,帶了何良興和兩個師侄前去。何良興代表永春出戰,鄧巨則派其子迎戰。經過一年的苦練,何良興的速度更快,反應更敏捷,也有了經驗。對方剛出手,他便用左手擋掉,迅速貼上去,打出右拳,之後粘著對方周身貼打。第二次比武,他終於贏了。這場比武,也讓何良興開始名聲鵲起。之後的比武,順德永春拳都是派何良興出戰,再無敗績。何良興日漸變成很多人口中「順德永春拳最能打的人」。

  在影視劇中,比武常常有「點到為止」的說法。「但在過去,門派之間有時打得很兇狠,比武雙方因此受傷的並不少。」何良興的一名徒弟介紹說。

  1977年,陳家廉去世。在此之前十幾年裡,他一直勸誡何良興,要懂收放,練了永春拳就要練好,否則不要練:「你不懂武功不會打死人,你懂一點又沒學好,肯定會把人打傷打死。」

  除了門派之間比武,在1970年以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裡,何良興的功夫也常常顯露於外。

  實戰

  何良興18歲之後,因為痴迷武術,沒有工作,有時父母說他遊手好閒。他不久便開始跟著一個親戚去工地幹活,做泥瓦工。在這之後的三十多年裡,他一直在工地上工作。1990年之後,他慢慢開始嘗試自己做包工頭。

  「杏壇鎮的很多路和房子都是我修的,包括杏壇中學的大樓,康寶電器的幾棟廠房。」何良興很快憑藉包工,賺了不少錢。2000年左右,他在老家蓋了一座500平米的大宅子。

  做泥瓦工的時候,每天收工之後,他都會偷偷留下,練習打磚頭,而不再像少年時通過打芭蕉樹練拳。他堅持了多年,拳頭越來越硬。很多年以後,他卻覺得這種方法對自己的傷害更大,並不建議徒弟模仿。

  工作之後,與外界的人接觸多了,也開始出現一些麻煩。「師兄弟很多,總會有人遇到麻煩,我們又很團結,難免與人產生衝突。」他的徒弟甘偉橋介紹。

  1981年,譚煥標在順德杏壇鎮開了一家飯店,一些徒弟也跟在這裡幹活。當地有一個大塊頭在澳門混黑社會,叫龍江偉。他回老家杏壇後,帶了幾個人到飯店嘲諷永春拳,稱他們是「燒菜的」、「蒸包的」,徒有其名,要教訓飯店的人。龍江偉身高175釐米,體重170多斤,身上有不少刀疤。

  譚煥標喊來何良興,讓他處理。何良興看對方塊頭大,打聽之後,知道對方曾經拜師學過蔡李佛拳,摸清了來路。他們打了三回。第一次,何良興有些忌憚龍江偉的腳,便讓後者先出腳。龍沒有回應,他便搶先貼上去一頓快打,均打中關鍵部位,直接把對方打倒在地。龍不服,又戰,「砰砰砰」打過來數拳,都被何良興避過。何良興隨後突然一扯龍的手,然後直攻對方腦袋。幾拳過去,龍再倒地。龍還不服,又是一個回合。何良興找準機會,夾著腳,一推,龍第三次倒地。何良興迅速過去,又是一頓暴打。對方才服輸。

  二三十歲的時候,何良興並不像現在這麼瘦。身高170釐米的他,當時體重一直維持在142斤。那是他力量最大的時候。

  「如果對方比較厲害,千萬不要怕。要狂轟濫炸地進攻。如果只是躲避他,肯定輸定了。防守時一定要反擊。我的優勢是比他靈活得多。」何良興總結。

  不過,相比於拳法,他的玉女齊眉棍練得更為兇狠,厲害。「我一輩子必須藉助這根棍。如果師公不教我棍法,我都沒有命了。」

  何良興的十幾名徒弟參演了《一代宗師》

  1983年,何良興的一個徒弟在杏壇開冰室,賣冰水、冰棒。有一天,附近紅磚廠工人子弟到店裡來偷錢,三個16歲左右的少年。徒弟的小姨子發現了,讓他們停手。其中兩個少年便過來打人,另一個繼續偷錢。徒弟聽到動靜從樓上下來,打跑了三人。

  三個少年回到磚廠後,稱本地人欺負他們。磚廠的幾十個工人多是同鄉,憤怒地拿著鏟子、鋤頭和扁擔趕到冰室,圍攻何良興徒弟。

  當時,何良興正在300米以外的水閘附近。他看到徒弟的冰室被黑壓壓的人群圍住,便跑了過去。陳國祥(陳家廉之子)的徒弟梁康寧、師侄梁遠偉和另外三個徒弟也聞訊趕來。看到徒弟被打,喊著自己被搶,何良興便拿著棍子,使出齊眉棍法,攻入人群。梁康寧和梁遠偉也一併提棍加入。其他三個弟子則徒手加入混戰。那時,何良興已經在當地有了名氣,如果不去,也會被人恥笑。

  何良興在人群中「橫掃千軍」,專往人小腿骨下棍,來不及跳的人便痛得倒地。沒多久,他們便把工人趕到磚廠門口。這時候,警察也來了,所有人都停了手。最後的結果是,何良興等人賠了醫藥費,而偷東西的少年則有人被判刑坐牢。

  「年輕的時候,精力旺盛,又衝動。師兄弟多,碰到麻煩總要幫。」甘偉橋介紹,在1970和1980年代,他們經常與人打架,勝多負少,自己也免不了吃虧。1980年代,何良興的一名徒弟被人打了,師兄弟們去幫忙,甘的半個手指也被切掉了。「我用手擋了一下,根本沒想到他有刀。」

  何良興的一名徒弟介紹,當年治安沒有現在規範。很多人有矛盾就約架,在山上這樣偏僻的地方。「那個時候沒有新聞,打了架也沒人知道。」

  由於聲名在外,一些當地社團知道何良興能打,想拉他入夥,都被他拒絕了。他也不允許自己的徒弟加入。甘偉橋稱:「那個時候學武的人還是有俠客夢,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儘管經常比武,但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門派,與外面的人打架,也因為自己被欺負在前。」

  在何良興的眼裡,傳統武術實戰作用毋庸置疑。「不過,要根據自己和對方的年齡、體力、力量等不同,靈活運用收發,不是千篇一律打套路。每個門派的武功都很厲害,只是這個年代練武的人少,真正掌握精髓的人少了,所以很多人出來比不過練拳擊的人。」何良興稱。

  1980年代末以後,隨著治安管理越來越規範,何良興年齡也越來越大,與人爭鬥之心也淡了,很少再與人比武較量。他的徒弟也漸漸遠離打鬥的生活。「1988年,我結婚後就沒跟人打過架。」甘偉橋說道。

  傳承

  何良興的永春拳館位於廣東順德順峰山公園,是一間幾十平米的古宅。2009年,當地政府為了推廣永春拳,把這間屋子以便宜的價格租給他教拳。佛山陳家太極拳曾經也在此設館。

  除了周一,他每天晚上都會在這裡教拳,周末早晨也會開館。他身體不好時,兒子何朝輝常常過來代課。有時候,一些跟了他多年的徒弟也會過來一邊練拳,一邊幫忙教拳。學生大多是小孩,每年學費4800元。白天,他有時候要去附近的小學上體育課。幾年前,他與當地的七所小學籤了一個協議,每個月定期免費教學生永春拳。

  在拳館裡,大多數小孩每周只過來上一次課,有的來上課時便已經忘了上周所學的東西。晚上指導著這些小孩練拳,何良興覺得,現在的孩子已經很難像他小時候那樣辛苦地學拳了。

  2006年退休之後,他曾經在順德清暉園免費教拳。那一年,他一口氣正式收了十名弟子,很多人現在還跟著他學拳。

  何良興第一次開始教拳是在1974年。那時候,他的拳法和玉女齊眉棍,已經見功力。陳國超(陳家廉第三子)認為,何良興在二三十歲期間玉女齊眉棍已經到了極高水準,是他最為擅長的。同時,他在幾次比武中戰勝對手,讓自己聲名日盛。

  附近開始有村民找他學習永春拳。甘偉橋便是在這一時期跟隨何良興學拳,三年後成為他的首批門徒。

  30歲以後,何良興名聲在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比武切磋。當地少年宮曾經有一名散打副教練,自信能打贏何良興,來找他比武,最後輸了,成了他的徒弟。「我一些徒弟最初是來跟我打,但最後都跟著我學拳。」何良興說。

  順德人何英聯是2008年從香港詠春拳轉投而來的一名徒弟。何英聯在廣州荔灣做生意多年,有時與人產生爭執,屢屢吃虧,決心學拳自保。2006年跟隨一名香港師父學拳,後因師父離世,轉投何良興門下。跟隨何良興,他必須忘掉自己過去所學,從基本功開始學習。「順德永春和香港詠春雖然同根同源,但幾十年來已經有了很多不同。而順德永春保存得更系統、全面。」何英聯認為。

  從1970年代至今,何良興已教過15000多人拳法,正式收徒超過兩百人。徒弟遍布各個行業,不少從外地,甚至海外慕名而來,比如澳門體育研究專家梁洪波和廣東律師歐陽錦添等。他的得意弟子中,不少早已在各地獨立開館授拳,如甘偉橋在杏壇設館,王宏心在江門授拳。

  2009年,導演王家衛為拍攝電影《一代宗師》,專程到順德拜訪譚煥標和何良興師徒,請教詠春拳。何良興的十幾名徒弟之後也參演了這部電影。這名永春拳師稱,推廣和傳播永春拳,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事。

相關焦點

  • 永春公安特警鄭曉嶸的鶴之夢
    那時,二叔總是板著一幅臉孔,認真示範每一個動作,並強制他每天訓練2個小時以上,只要姿勢稍微不合規範,便立馬換來二叔的一陣呵斥,甚至是延長時間或加大訓練的強度,兩個小時下來,基本上累趴了。「幸虧是那時的吃苦耐勞和師傅的嚴格,我才精通了白鶴拳的拳法套路,嚴師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鄭曉嶸對二叔的做法很是感激。
  • 永春公安特警教官鄭曉嶸的鶴之夢
    那時,二叔總是板著一幅臉孔,認真示範每一個動作,並強制他每天訓練2個小時以上,只要姿勢稍微不合規範,便立馬換來二叔的一陣呵斥,甚至是延長時間或加大訓練的強度,兩個小時下來,基本上累趴了。「幸虧是那時的吃苦耐勞和師傅的嚴格,我才精通了白鶴拳的拳法套路,嚴師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鄭曉嶸對二叔的做法很是感激。
  • 實戰案例早已證明:中國武術確實不能打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武術曾多次亮相擂臺,並留下不少可信的文字、照片,以及視頻記錄。仔細研究這些記錄,是不難管中窺豹,得見中國武術之真實戰力的。3、中國「國術」多次遠徵泰國,一再慘敗於「泰拳」中國武術也曾在擂臺上,公開和外國拳術有過較量,如香港「國術拳手」幾度對陣泰拳拳師。
  • 陳汝棉將"詠春"復名為"永春"
    最後兩句「永詠事」、「曲程」是暗喻永春是詠春的前身,是經歷了曲折的「改門名」歷程後,才產生現在的詠春。福建探源密林深處發現早年的「永春堂」  為了取證這淵源表與詩記,幾年前筆者與徒弟們往福建考察了莆田、永春、泉州三地。我們終於在永春縣五裡鎮大羽鄉之密林旯旮處發現了當年師父說的「永春堂」。還發現了「白鶴先師」和「方七娘」的牌位。
  • 三百載永春白鶴拳:一套拳術聲名遠揚 一個產業方興未艾
    2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名揚海內外的永春白鶴拳故鄉五裡街鎮大羽村。大羽村全村105戶415人,村民多以務農、教拳為生,按大羽村支書周金盛的話說,村裡幾乎男女老少都會打白鶴拳。站在大羽村觀景臺上極目遠眺,你很難想像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行政村,現有6個自然村落,均依山勢分布,錯落有致。用「移步換景」、「風景如畫」來形容對大羽村的印象一點不為過。
  • 永春白鶴拳:活態傳承活在當下
    永春縣港永幼兒園園長鄭曉燕說,現在該園能教授白鶴拳的老師已有5人,一個月下來,孩子們可以學三套白鶴拳拳法。  暑假期間,除了永春本地青少年外,安溪、德化、南安、廈門等周邊地區的青少年也慕名前來。據不完全統計,各大武館、培訓機構今年暑假招收的青少年超過5000人。  「近年來,為了讓廣大青少年熟悉、接受和練習白鶴拳,永春縣大力開展白鶴拳『六進』活動。
  • 泉州永春,厲害了,除了四大名醋以外還有四大名畫
    說起來,在歷史上永春雖然沒有三皇五帝,但也是繁華之所。永春白鶴拳對於永春,不熟悉的人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永春特產詠春拳?對不起大家,其實永春真的沒有詠春拳,但是永春實際上有個拳法是「白鶴拳」。對於永春白鶴拳,相傳創始人是方七娘——浙江少林拳師的獨生女。唔.......本來方七娘是婚姻不如意,所以去白練寺當尼姑的。有一天,她在寺廟中織布,看見一隻仙鶴棲息在梁上,姿態奇妙。藍後,她就拿手上的梭盒,緯尺投向白鶴。發現白鶴還挺伶俐,一顰一動之間就避開了攻擊。
  • 僑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故居開放迎客
    >   中新網永春5月6日電 (蒲遠寶 姚德純 林琰梅)海內外白鶴拳弟子和武術人士日前齊聚著名僑鄉福建永春縣,參加於此間舉行的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誕辰110周年活動。  鄭文存,字奕收,白鶴拳傳人、位列「前五虎」之首的拳師鄭禮的後裔,習武一生,授徒無數,2005年去世,享年100歲。他自幼習練永春白鶴拳,少年隨父在馬來西亞練就武藝。1926年,他回到永春創辦「大羽武術館」,開始長達80年的傳藝授徒生涯,所授徒弟,分布各地。
  • 改傳統習俗 樹傳承新風——記永春白鶴拳鵬翔研究會
    原標題:改傳統習俗 樹傳承新風——記永春白鶴拳鵬翔研究會   成立於2012年5月的永春白鶴拳鵬翔研究會位於縣城東門的桃源殿(又稱真武宮)內,該會成立之後開始對外招收學員,並組織拳師到縣城學校免費教習白鶴拳,徹底改變了以往鵬翔鄭氏授拳只教族人不教外人的傳統。
  • 永春大羽村:武訓處處顯族訓 拳風之中存家風
    在《永春鵬翔鄭氏族譜續》一篇「歷修譜序」中,赫然寫道:「……見夫積德行善者,吾鄭氏之高曾(泛指遠祖)也;創業詒謀者,吾鄭氏之父兄也;溫文爾雅者,吾鄭氏之子弟也;紳衿接踵者,吾鄭氏之書香也;孝友雍睦者,吾鄭氏之宗風也;勤儉持身長厚處世者,吾鄭氏之家法也。」撰序者實際上是從德行、創業、舉止、書香、和睦、勤儉、處世等多個維度,對鄭氏族員提出嚴格要求,以示家風長存之意。
  • 「趕時髦」的永春人都去哪玩?
    永春中閩百匯廣場永春時代廣場永春萬星廣場攝影/吳麗君永春縣城周邊小村>穿上軍裝打一場沒有硝煙的偉大戰役走一次艱苦卓絕的勝利之路品位幸福不易得到這裡瞻仰林俊德將軍的偉大感念他的馬蘭精神10永春人都去哪兒玩永春大羽村如果你也曾有個武俠夢那麼就一定要走一趟白鶴拳發源地
  • 三百載永春白鶴拳:將成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活動內容【4】
    後來,永春白鶴拳祖師方七娘和丈夫曾四就在大羽村附近設館招徒,經過300多年的傳承,已衍化為詠春拳、福州鶴拳、日本空手道等著名武術流派,傳播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武會友」的氛圍吸引著俄羅斯、英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武學同道前來永春尋根、交流。(姚德純 攝)   藏在深閨三百年的白鶴拳,現在,已經成為永春縣極力打造的一張響亮名片。
  • 僑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故居開放迎客-今日泉州網
    相關連結一代宗師鄭文存 少年打虎美名揚鄭文存故居,藏在福建泉州永春五裡街鎮大羽村的一個半山腰裡,四面果樹環繞,芭蕉成林。這裡,是永春白鶴拳的發祥地。他是泉州永春白鶴拳的一代宗師,2004年正值百歲之齡的他坐在椅子上講解拳術時,表情剛毅,不時還演練幾招,那架式絲毫不減當年。9歲開始練武9歲,鄭文存隨父親到馬來西亞。在異國他鄉,他承襲家傳、勤練拳術。十年後,他回到永春,開始了傳藝授徒的人生。一直到了80多歲時,鄭文存還在閩南各地傳授白鶴拳,他的腳步踏遍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
  • 【江湖攻略】關於拳師的一篇小攻略
    初始技能:- 無雙連拳——造成 2 次小額傷害,沉默 2.5 秒;- 旋烈拳鋒——造成 1 次小額傷害,減速 3 秒;- 百裡衝拳——造成 1 次中額傷害,眩暈 1.5 秒;三轉技能:- 拳蕩四海——5 次小額傷害(最高可提升 75% 傷害),目標減速 4 秒,(攻)必然命中,必然暴擊,(防)回復傷害 250% 氣血,釋放技能期間可移動,並且免疫負面效果;- 赤陽拳印(被動)——提升自身暴擊(攻,額外提升 1 倍)和韌性(防,額外提升 1 倍
  • 假太極拳師馬保國的「接化發」是自欺欺人的謬論
    假太極拳師馬保國一直有一個理念,即實戰時的「接化發」打法。他自以為很正確,卻不知這是他主觀臆斷的錯誤理念。讓我不得不發此文的是,現實中竟然還有不少人認為馬的理念是對的、只是馬沒發揮出來、或馬沒有實戰經驗、云云。
  • 永春宗師陳華順
    陳華順在這個時候,永春功夫雖然只是屬於入門階段,但身經百戰,反應又快,由於多年工作之便,苦練功力,已成罕見的神力,又加上對手梁春,雖從小耳濡目染,但僅僅是因父親原因,順便跟著學來玩玩而已,並無心繼承武學,梁贊家境富裕,是當時佛山首富,兒子無心學武,梁贊想想能繼承生意就好,無意勉強,也就造成梁春不能吃苦耐勞,對功力磨鍊自然較少,又缺乏實戰的經歷,故此,輸手也是必然的!
  • 九江「嚴老咪」黑社會犯罪集團被摧毀,黑老大曾行賄陳安眾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該黑社會犯罪集團頭目嚴茂華(外號「嚴老咪」)曾捲入到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安眾受賄一案,他向陳安眾賄送過美金、名表和金條。此外,嚴茂華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擔任過珠海市慈善總會名譽會長。
  • 澳門沒有歸途---第四章 初識一個假趴女4
    三步並作兩步竄到門前,攔住了她的去路,「閃開。」她雙手推向我,一顆顆晶瑩的淚珠從她眼角滑落,梨花帶雨。「對不起,我不該那樣想,更不該那樣問,」抓住她推向我的雙手,把她攬入懷中,「讓我走,放開我,我不要聽你說。」她在我懷裡掙脫著。
  • 少林拳師死守三不傳原則 民間功夫傳承艱難(圖)
    老拳師們提到的拳房是磨溝範姓人的祠堂,後來慢慢也成了習武的拳房。  12月19日,當記者來到承載過磨溝人習武激情的拳房時,看到的只是拳房坍塌過後留下的幾堵土牆。磨溝人的拳房共有三間,在坍塌的後牆上尚立著一塊石碑,上寫「范文正公之神位」,一根粗粗的木樑落在地上,訴說著範家祖先修建祠堂時的汗水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