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處處顯族訓 拳風之中存家風
記者探秘永春大羽村發現,村裡傳統族規家訓盛行,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家訓;每一代白鶴拳師收徒時,首先看重的也是武德
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家訓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梁白瑜/文 本報記者 陳小陽/圖
永春作為永春白鶴拳的發祥地,自唐宋以來習武之風長盛不衰,拳社遍及市井鄉間,故有「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的口碑(「無燒也拉侖」系閩南方言,即水不燙也微熱的意思,這裡是用來形容永春白鶴拳的厲害)。大羽村位於永春五裡街鎮政府駐地東北面,該村被譽為「中國永春拳第一村」。而今大羽村民尚武學、重武德,修文練武,蔚然成風。這其中,隱約可見傳承數百年的家風、家訓之蹤跡。
「翅膀」之上 的村莊
大羽山是從永春縣城主山大鵬山向西南延伸出來的山脈,形如大鵬鳥的一隻翅膀。在這「翅膀」之上,安落著一個山明水秀的村莊——大羽村。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縣誌》「敘山」篇中稱:「大羽:山名,重岡疊嶂,若鳥舒翼,故名。」據大羽村村史介紹,明嘉靖三年(1524年),永春縣城東門鄭氏第六世鄭仙發自桃東徙居大羽的烏厝坑建房,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縣城南面桃溪周氏第十世周大集遷徙到大羽槽內居住,辛勤開墾,與鄭氏和睦共處,迄今已傳十幾世。鄭氏、周氏即為現今佔大羽村人口絕大多數的兩大姓氏,大羽村的肇基歷史其實就是兩姓先輩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歷史。
沿著上山的道路進村,你會發現在大羽村,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諸如「賜囝千金,不如教囝一藝」「吃人一口,報人一鬥」「家各萬事興,百忍全家福」這樣的家訓,大羽村主任鄭培鑫告訴記者,有賴於村裡傳統家風、家訓盛行,大羽村民風淳樸、鄰裡融洽,多年來,該村先後獲得全國宜居村莊、中國特色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泉州美麗鄉村等眾多榮譽稱號,已經由永春偏僻的小山村華麗轉身為聞名四海的文化名村。
大羽村裡面有很多關於武術的牆繪
族規家訓 辭嚴語切
在大羽村中,記者見到了鄭氏族人珍藏已久的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編撰的《桃源鵬翔鄭氏族譜》,以及近代編撰的《永春鵬翔鄭氏族譜續》。兩本族譜的內容則由明嘉靖年間記述至今。在《永春鵬翔鄭氏族譜續》一篇「歷修譜序」中,赫然寫道:「……見夫積德行善者,吾鄭氏之高曾(泛指遠祖)也;創業詒謀者,吾鄭氏之父兄也;溫文爾雅者,吾鄭氏之子弟也;紳衿接踵者,吾鄭氏之書香也;孝友雍睦者,吾鄭氏之宗風也;勤儉持身長厚處世者,吾鄭氏之家法也。」撰序者實際上是從德行、創業、舉止、書香、和睦、勤儉、處世等多個維度,對鄭氏族員提出嚴格要求,以示家風長存之意。
《桃源鵬翔鄭氏族譜》中的「祠堂敦諭」則曰:「聽聽聽 須知孝悌先百行 不孝不悌神明證 悖逆蒙殃天理定;聽聽聽 祖宗衍慶千枝盛 相親相睦相愛敬 錐刀得失莫爭競;聽聽聽 貧富生來各有命 勤儉不憂瓶缶罄 行險自驅投陷阱;聽聽聽 長舌婦流家最病 衾枕喃匕皆毒鳩 剛腸早把牝晨禁!」則更具體地從孝悌、相敬、勤儉等方面勸勉後世子孫。辭嚴語切,令人讀來如在耳畔。
大羽村周氏族人同樣也珍藏著他們的族譜,記者在一戶民居中見到了這套《永春桃溪周氏族譜》。據周氏族人介紹,原譜是1928年修的《桃源前溪周氏族譜》,今譜則是近年來重修的。《永春桃溪周氏族譜》中有《侃齋公銘訓》一篇,文稱:「積德庇後者,謂之仁。敬奉先業者,謂之孝。二德不忒,永寧爾家。嗚呼!其敬念之哉,承此銘訓,以光於前人。」即銘示後人要積德敬業,有仁有孝。族譜內更附有族規十數條,主要記載祠堂日常祀奉神主,節日祭祖、拜祖的規矩。
在大羽村宣傳欄中還有摘自周氏古族譜的《周氏家訓》,上曰:「……凡我周氏子孫,有貴賤焉,有貧富焉,有眾寡焉。貴者不可以凌賤,富者不可以吞貧,眾者不可以暴寡。為子必孝,為臣必義,為婦必順。祠堂不可毀壞,祭田不可盜賣,祭禮不可廢。房族缺,無後者,不可以不續。慎毋戾是言,以見殛於我祖宗……」對後人的訓誡內容極為精細。
村落乾淨整潔、風景秀麗。
拳師收徒 首重武德
在「中國永春拳第一村」大羽村,400多人口的小山村裡,超過90%的村民會耍白鶴拳。村中的大羽武術館聲名顯赫,教授出的徒弟已有數千名,其中包括來自近10個國家的數十名海外弟子。大羽武術館現任館長鄭慶勇是永春白鶴拳第十三世傳承人,其子鄭建春則是第十四代傳承人。
據清代《永春縣誌·卷二十四·方技傳》記載:「鄭禮,和風裡大羽(今五裡街鎮大羽村)人,善拳術。康熙年間,有方七娘與其夫曾四,因罪謫居永春。禮父嘗與角,不敵,病將死,遺言命禮師七娘。鄭禮與林椎、姚虎等24人事焉。七娘感其意,悉其術授之。禮精勤不懈,遂以技名遊。」這是個頗為感人的武界傳奇故事。據介紹,方七娘即白鶴拳的創始人。清康熙年間,方七娘來到永春,在後廟辜厝傳授白鶴拳。大羽成名拳師鄭明不服,前去挑戰方七娘,結果落敗並受了重傷。自知將不久於人世,鄭明把兒子鄭禮喚到跟前,告訴他,方七娘贏自己贏得光明磊落,叮囑鄭禮不可替自己報仇,而應去拜方七娘為師,學好武藝。鄭禮遵從父訓,拜七娘為師,結果勤學苦練,終成「白鶴拳五虎」之首。晚年,鄭禮隱姓埋名,不外出,在鄉中以賣豆腐度生,為人十分低調。這與鄭氏族訓中的「勤儉持身長厚處世」又何其相似!
我們動身前往大羽武術館時,在山間小道拐角處,正遇鄭慶勇帶著妻子林玉梅以及門下弟子在加固村中一處斜土坡。看著又是肩扛土袋,又是揮鋤鏟土的鄭慶勇,實在很難相信他就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武術館長。鄭館長說,這裡土質較為鬆軟,擔心遇大雨會發生滑坡,危及村裡人的安全,所以才來加固的。「扛袋、鏟土,不也是練臂力的好機會嗎?」他笑著說道。
在大羽武術館中,鄭慶勇告訴我們他出生於白鶴拳世家,其高祖和曾祖在馬來西亞以「白鶴拳師紅銅強」的名號著稱。「『紅銅強』,銅是指我的高祖父鄭延銅、強是指曾祖鄭兆強,紅是說他們一發功,臉都會變得紅紅的。」鄭慶勇說,祖父鄭文存幼年南渡,19歲返鄉,「回國後,就開館授徒了。」鄭慶勇表示,每一代白鶴拳師收徒時,首先看重的是武德,「拳以德立,德為藝先。古人謂,未曾學藝也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習者應不謀利而秉大義,不畏強而舍己身。」
鄭文存留下的《白鶴拳家正法》穿插了不少武訓
族規武訓 融為一體
鄭慶勇的祖父鄭文存生前是遠近聞名的拳師,抗日戰爭期間曾獲外號「大刀文存」,如今的大羽武術館正是由鄭文存一手創辦的。上世紀80年代,鄭文存響應國家挖掘整理武術遺產活動,整理出了《白鶴拳家正法》一書。翻開此書,只見裡面圖文並茂,內容上既有武術拳法的解析,也有外傷藥物的民間良方,同時穿插了不少武訓,如「先保自己,後取他人,當為細心研究,不可反要猜疑,以亂先人之法」、「此法全究筋氣力練熟成功,尚戒狂言及亂語,以沾先賢,爾其慎哉」等。
「凡從學者,皆是文雅之子弟,無有狂徒之輩。」清時「梅山主人」蕭伯實之《拳藝世傳序》如是言之。「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懍十戒:戒好鬥、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逞能、戒弄虛、戒挑唆、戒作歹。」此永春白鶴拳之授徒法。大羽村的《白鶴拳武德篇》也寫道:「尊祖尊師尊武道,學仁學義學武功;學得武功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相逢不是忠良輩,萬兩黃金也不傳;學得白鶴真拳藝,縱然廢石作金磚。」對學武之人的人品、武德提出要求。鄭慶勇表示,大羽村鄭氏自古家風嚴謹,縱使族人習武,也只為強身健體,從不會恃強凌弱。所以不管是族規還是武訓,在數百年的氏族演繹過程中,已融為一體。
記者手記
用族規家訓 磨礪子孫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羽村的族規家訓,實際上是運用一定的儒家理想人格模式,鍛造出一種家族式的文化精神,並讓子孫後代依此來磨礪自我,完善自我。在大羽村內的宣傳欄裡有個「大羽村歷代賢達」榜,列舉了為數眾多的歷代鄉賢,令人由衷欽佩。不難看出,通過這種傳統族規家訓的文化陶冶,大羽村人展現出來的修養、節操,乃至理想、奮鬥目標,著實有其耀目之處。 (吳拏雲)
鄭慶勇帶著門下弟子加固村中一處斜土坡。看著又是肩扛土袋,又是揮鋤鏟土的鄭慶勇,實在很難相信他就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武術館長。
鄭氏族譜
周氏族譜族規摘要
李光地家訓(陳小陽 攝)
相關新聞
宰相李光地 遺家訓
中國傳統社會的家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突出的文化特點。這在安溪清代宰相李光地晚年親擬的《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家訓族規中,亦可管窺一斑。
李光地的故鄉安溪湖頭鎮,清代屬於感化裡。晚年時,李光地非常重視對感化裡族人的教育和家訓、家規的建設,其親自撰寫的《誡家後文》至今還懸掛在李光地故居中,以警示後人。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葉茂樟認為,《誡家後文》主要體現了家訓重在傳揚治家教子、修身做人準則的特點,其主要內容有克勤克儉、知書明理、和順謙卑三方面,發出了「尊師篤舊,樂善分災,此吾祖所以崛起中微,而翼我後裔者也」、「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勞而興,則將來亦必以乖睽放縱而敗。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等震耳發聵的言論。如今,湖頭李氏每三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動上,擔任主祭官的人都必須將李光地所撰寫的《誡家後文》誦念一遍,告誡後人勿忘祖先訓示。
《本族公約》載於李光地《榕村別集》卷五中,從內容上看,主要是制止族人沾染社會惡習,鼓勵他們多建功立業。李光地認為李氏家族雖為大族,更須明白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凡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席蔭驕矜,衰落立至」,族人應該自愛、自立,「吾聞之教人以善之謂忠,愛人以德之謂君子,況乎一家之親,豈可自蹈姑息,納之於不義之域」。《誡家後文》還用前人的事跡告誡子孫後代創立功業的艱辛,不準為非作歹,為惡鄉裡,應該敬老尊賢,遵紀守法。
《家訓·諭兒》同樣懸掛於李光地故居的牆上。《家訓·諭兒》主要教育李氏家族子孫後代如何讀書學習,「蓋人讀書不怕身頑,怕心頑」,而「凡書,目過手過總不如心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也告誡後代求學切勿「急功近利」,「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辯論,則浚心愈深,著心愈牢矣」。
文明史是一個漸進的積澱過程,任何一項新成就無不依憑過往奠定的基礎,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回首往昔,神交古人,聽取歷史這位導師諄諄教誨的緣故。宰相李光地深諳家國興衰之道,高度重視子孫後代教育,《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家規家訓對子孫的勸誡與約束,既有針對性,更明示為人處世價值理念,娓娓道來,發人深省。
□本報記者 吳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