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大羽村:武訓處處顯族訓 拳風之中存家風

2020-12-13 東南網泉州頻道

武訓處處顯族訓 拳風之中存家風

記者探秘永春大羽村發現,村裡傳統族規家訓盛行,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家訓;每一代白鶴拳師收徒時,首先看重的也是武德

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家訓

□本報記者 吳拏雲 通訊員 梁白瑜/文 本報記者 陳小陽/圖

永春作為永春白鶴拳的發祥地,自唐宋以來習武之風長盛不衰,拳社遍及市井鄉間,故有「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的口碑(「無燒也拉侖」系閩南方言,即水不燙也微熱的意思,這裡是用來形容永春白鶴拳的厲害)。大羽村位於永春五裡街鎮政府駐地東北面,該村被譽為「中國永春拳第一村」。而今大羽村民尚武學、重武德,修文練武,蔚然成風。這其中,隱約可見傳承數百年的家風、家訓之蹤跡。

「翅膀」之上 的村莊

大羽山是從永春縣城主山大鵬山向西南延伸出來的山脈,形如大鵬鳥的一隻翅膀。在這「翅膀」之上,安落著一個山明水秀的村莊——大羽村。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縣誌》「敘山」篇中稱:「大羽:山名,重岡疊嶂,若鳥舒翼,故名。」據大羽村村史介紹,明嘉靖三年(1524年),永春縣城東門鄭氏第六世鄭仙發自桃東徙居大羽的烏厝坑建房,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縣城南面桃溪周氏第十世周大集遷徙到大羽槽內居住,辛勤開墾,與鄭氏和睦共處,迄今已傳十幾世。鄭氏、周氏即為現今佔大羽村人口絕大多數的兩大姓氏,大羽村的肇基歷史其實就是兩姓先輩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歷史。

沿著上山的道路進村,你會發現在大羽村,幾乎家家戶戶的立面牆上都貼有諸如「賜囝千金,不如教囝一藝」「吃人一口,報人一鬥」「家各萬事興,百忍全家福」這樣的家訓,大羽村主任鄭培鑫告訴記者,有賴於村裡傳統家風、家訓盛行,大羽村民風淳樸、鄰裡融洽,多年來,該村先後獲得全國宜居村莊、中國特色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泉州美麗鄉村等眾多榮譽稱號,已經由永春偏僻的小山村華麗轉身為聞名四海的文化名村。

大羽村裡面有很多關於武術的牆繪

族規家訓 辭嚴語切

在大羽村中,記者見到了鄭氏族人珍藏已久的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編撰的《桃源鵬翔鄭氏族譜》,以及近代編撰的《永春鵬翔鄭氏族譜續》。兩本族譜的內容則由明嘉靖年間記述至今。在《永春鵬翔鄭氏族譜續》一篇「歷修譜序」中,赫然寫道:「……見夫積德行善者,吾鄭氏之高曾(泛指遠祖)也;創業詒謀者,吾鄭氏之父兄也;溫文爾雅者,吾鄭氏之子弟也;紳衿接踵者,吾鄭氏之書香也;孝友雍睦者,吾鄭氏之宗風也;勤儉持身長厚處世者,吾鄭氏之家法也。」撰序者實際上是從德行、創業、舉止、書香、和睦、勤儉、處世等多個維度,對鄭氏族員提出嚴格要求,以示家風長存之意。

《桃源鵬翔鄭氏族譜》中的「祠堂敦諭」則曰:「聽聽聽 須知孝悌先百行 不孝不悌神明證 悖逆蒙殃天理定;聽聽聽 祖宗衍慶千枝盛 相親相睦相愛敬 錐刀得失莫爭競;聽聽聽 貧富生來各有命 勤儉不憂瓶缶罄 行險自驅投陷阱;聽聽聽 長舌婦流家最病 衾枕喃匕皆毒鳩 剛腸早把牝晨禁!」則更具體地從孝悌、相敬、勤儉等方面勸勉後世子孫。辭嚴語切,令人讀來如在耳畔。

大羽村周氏族人同樣也珍藏著他們的族譜,記者在一戶民居中見到了這套《永春桃溪周氏族譜》。據周氏族人介紹,原譜是1928年修的《桃源前溪周氏族譜》,今譜則是近年來重修的。《永春桃溪周氏族譜》中有《侃齋公銘訓》一篇,文稱:「積德庇後者,謂之仁。敬奉先業者,謂之孝。二德不忒,永寧爾家。嗚呼!其敬念之哉,承此銘訓,以光於前人。」即銘示後人要積德敬業,有仁有孝。族譜內更附有族規十數條,主要記載祠堂日常祀奉神主,節日祭祖、拜祖的規矩。

在大羽村宣傳欄中還有摘自周氏古族譜的《周氏家訓》,上曰:「……凡我周氏子孫,有貴賤焉,有貧富焉,有眾寡焉。貴者不可以凌賤,富者不可以吞貧,眾者不可以暴寡。為子必孝,為臣必義,為婦必順。祠堂不可毀壞,祭田不可盜賣,祭禮不可廢。房族缺,無後者,不可以不續。慎毋戾是言,以見殛於我祖宗……」對後人的訓誡內容極為精細。

村落乾淨整潔、風景秀麗。

拳師收徒 首重武德

在「中國永春拳第一村」大羽村,400多人口的小山村裡,超過90%的村民會耍白鶴拳。村中的大羽武術館聲名顯赫,教授出的徒弟已有數千名,其中包括來自近10個國家的數十名海外弟子。大羽武術館現任館長鄭慶勇是永春白鶴拳第十三世傳承人,其子鄭建春則是第十四代傳承人。

據清代《永春縣誌·卷二十四·方技傳》記載:「鄭禮,和風裡大羽(今五裡街鎮大羽村)人,善拳術。康熙年間,有方七娘與其夫曾四,因罪謫居永春。禮父嘗與角,不敵,病將死,遺言命禮師七娘。鄭禮與林椎、姚虎等24人事焉。七娘感其意,悉其術授之。禮精勤不懈,遂以技名遊。」這是個頗為感人的武界傳奇故事。據介紹,方七娘即白鶴拳的創始人。清康熙年間,方七娘來到永春,在後廟辜厝傳授白鶴拳。大羽成名拳師鄭明不服,前去挑戰方七娘,結果落敗並受了重傷。自知將不久於人世,鄭明把兒子鄭禮喚到跟前,告訴他,方七娘贏自己贏得光明磊落,叮囑鄭禮不可替自己報仇,而應去拜方七娘為師,學好武藝。鄭禮遵從父訓,拜七娘為師,結果勤學苦練,終成「白鶴拳五虎」之首。晚年,鄭禮隱姓埋名,不外出,在鄉中以賣豆腐度生,為人十分低調。這與鄭氏族訓中的「勤儉持身長厚處世」又何其相似!

我們動身前往大羽武術館時,在山間小道拐角處,正遇鄭慶勇帶著妻子林玉梅以及門下弟子在加固村中一處斜土坡。看著又是肩扛土袋,又是揮鋤鏟土的鄭慶勇,實在很難相信他就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武術館長。鄭館長說,這裡土質較為鬆軟,擔心遇大雨會發生滑坡,危及村裡人的安全,所以才來加固的。「扛袋、鏟土,不也是練臂力的好機會嗎?」他笑著說道。

在大羽武術館中,鄭慶勇告訴我們他出生於白鶴拳世家,其高祖和曾祖在馬來西亞以「白鶴拳師紅銅強」的名號著稱。「『紅銅強』,銅是指我的高祖父鄭延銅、強是指曾祖鄭兆強,紅是說他們一發功,臉都會變得紅紅的。」鄭慶勇說,祖父鄭文存幼年南渡,19歲返鄉,「回國後,就開館授徒了。」鄭慶勇表示,每一代白鶴拳師收徒時,首先看重的是武德,「拳以德立,德為藝先。古人謂,未曾學藝也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習者應不謀利而秉大義,不畏強而舍己身。」

鄭文存留下的《白鶴拳家正法》穿插了不少武訓

族規武訓 融為一體

鄭慶勇的祖父鄭文存生前是遠近聞名的拳師,抗日戰爭期間曾獲外號「大刀文存」,如今的大羽武術館正是由鄭文存一手創辦的。上世紀80年代,鄭文存響應國家挖掘整理武術遺產活動,整理出了《白鶴拳家正法》一書。翻開此書,只見裡面圖文並茂,內容上既有武術拳法的解析,也有外傷藥物的民間良方,同時穿插了不少武訓,如「先保自己,後取他人,當為細心研究,不可反要猜疑,以亂先人之法」、「此法全究筋氣力練熟成功,尚戒狂言及亂語,以沾先賢,爾其慎哉」等。

「凡從學者,皆是文雅之子弟,無有狂徒之輩。」清時「梅山主人」蕭伯實之《拳藝世傳序》如是言之。「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懍十戒:戒好鬥、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逞能、戒弄虛、戒挑唆、戒作歹。」此永春白鶴拳之授徒法。大羽村的《白鶴拳武德篇》也寫道:「尊祖尊師尊武道,學仁學義學武功;學得武功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相逢不是忠良輩,萬兩黃金也不傳;學得白鶴真拳藝,縱然廢石作金磚。」對學武之人的人品、武德提出要求。鄭慶勇表示,大羽村鄭氏自古家風嚴謹,縱使族人習武,也只為強身健體,從不會恃強凌弱。所以不管是族規還是武訓,在數百年的氏族演繹過程中,已融為一體。

記者手記

用族規家訓 磨礪子孫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羽村的族規家訓,實際上是運用一定的儒家理想人格模式,鍛造出一種家族式的文化精神,並讓子孫後代依此來磨礪自我,完善自我。在大羽村內的宣傳欄裡有個「大羽村歷代賢達」榜,列舉了為數眾多的歷代鄉賢,令人由衷欽佩。不難看出,通過這種傳統族規家訓的文化陶冶,大羽村人展現出來的修養、節操,乃至理想、奮鬥目標,著實有其耀目之處。 (吳拏雲)

鄭慶勇帶著門下弟子加固村中一處斜土坡。看著又是肩扛土袋,又是揮鋤鏟土的鄭慶勇,實在很難相信他就是那位威名赫赫的武術館長。

鄭氏族譜

周氏族譜族規摘要

李光地家訓(陳小陽 攝)

相關新聞

宰相李光地 遺家訓

中國傳統社會的家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突出的文化特點。這在安溪清代宰相李光地晚年親擬的《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家訓族規中,亦可管窺一斑。

李光地的故鄉安溪湖頭鎮,清代屬於感化裡。晚年時,李光地非常重視對感化裡族人的教育和家訓、家規的建設,其親自撰寫的《誡家後文》至今還懸掛在李光地故居中,以警示後人。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葉茂樟認為,《誡家後文》主要體現了家訓重在傳揚治家教子、修身做人準則的特點,其主要內容有克勤克儉、知書明理、和順謙卑三方面,發出了「尊師篤舊,樂善分災,此吾祖所以崛起中微,而翼我後裔者也」、「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勞而興,則將來亦必以乖睽放縱而敗。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等震耳發聵的言論。如今,湖頭李氏每三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動上,擔任主祭官的人都必須將李光地所撰寫的《誡家後文》誦念一遍,告誡後人勿忘祖先訓示。

《本族公約》載於李光地《榕村別集》卷五中,從內容上看,主要是制止族人沾染社會惡習,鼓勵他們多建功立業。李光地認為李氏家族雖為大族,更須明白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凡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席蔭驕矜,衰落立至」,族人應該自愛、自立,「吾聞之教人以善之謂忠,愛人以德之謂君子,況乎一家之親,豈可自蹈姑息,納之於不義之域」。《誡家後文》還用前人的事跡告誡子孫後代創立功業的艱辛,不準為非作歹,為惡鄉裡,應該敬老尊賢,遵紀守法。

《家訓·諭兒》同樣懸掛於李光地故居的牆上。《家訓·諭兒》主要教育李氏家族子孫後代如何讀書學習,「蓋人讀書不怕身頑,怕心頑」,而「凡書,目過手過總不如心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也告誡後代求學切勿「急功近利」,「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辯論,則浚心愈深,著心愈牢矣」。

文明史是一個漸進的積澱過程,任何一項新成就無不依憑過往奠定的基礎,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回首往昔,神交古人,聽取歷史這位導師諄諄教誨的緣故。宰相李光地深諳家國興衰之道,高度重視子孫後代教育,《家訓·諭兒》、《誡家後文》、《本族公約》等家規家訓對子孫的勸誡與約束,既有針對性,更明示為人處世價值理念,娓娓道來,發人深省。

□本報記者 吳拏雲

相關焦點

  • 大羽村的蝶變
    永春縣四時多燠,大羽村坐落在縣城背後一座神似展翅大鵬的大鵬山羽翼處。上個世紀,這裡是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地勢偏僻,交通不發達,村民多以種田為生,由於土地貧瘠,收成不好,村民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連小夥子娶媳婦都很難。但如今大羽村享有多個稱號——中國宜居村莊示範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永春拳第一村、中國特色村,還曾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永春五裡街大羽村上榜「金牌旅遊村」!
    其中永春有一個村上榜:泉州市永春縣大羽村。接下來,小編就安利一下永春的「金牌旅遊村」。泉州市永春縣大羽村永春縣城的大鵬山,整座山形如一隻展翅的大鵬鳥,大羽村剛好處於這隻大鵬鳥的翅膀處,所以叫做大羽村,是名揚海內外的永春白鶴拳故鄉。
  • 永春五裡街鎮大羽村——泉州市首批旅遊特色村
    泉州臺商區上塘雕藝街 特色旅遊風景道(2條): 永春呈祥旅遊風景道 德化潘祠李溪風景道 1 永春五裡街鎮大羽村 一
  • 永春縣五裡街鎮大羽村
    五裡街鎮大羽村地處縣城西北部,距縣城6公裡,是名揚海內外的永春白鶴拳故鄉。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103戶,415人,黨員23人,地域面積2.76平方公裡,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42萬元。先後獲得中國永春拳第一村、中國特色村、全國宜居村莊、省鄉村旅遊特色村、省生態村、省衛生村等榮譽稱號。
  • 三百載永春白鶴拳:一套拳術聲名遠揚 一個產業方興未艾
    2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名揚海內外的永春白鶴拳故鄉五裡街鎮大羽村。大羽村全村105戶415人,村民多以務農、教拳為生,按大羽村支書周金盛的話說,村裡幾乎男女老少都會打白鶴拳。站在大羽村觀景臺上極目遠眺,你很難想像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行政村,現有6個自然村落,均依山勢分布,錯落有致。用「移步換景」、「風景如畫」來形容對大羽村的印象一點不為過。
  • 美麗永春等你來
    高壠現代農業大觀園→工業旅遊示範點老醋廠首站:中國武術第一村——白鶴拳發源地大羽村 ●亮點:大羽村是名聞海內外的永春白鶴拳發祥地,享有「中國永春拳第一村」、「中國特色村」等榮譽稱號。整個村莊依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白鶴拳文化,推出了「賞鄉村美景、品地道農家菜、學永春白鶴拳、住功夫客棧、採摘四季水果、體驗糕點製作」精品鄉村旅遊線路,是典型鄉村旅遊示範點(旅遊熱線0595-27150777)。●購物:到大羽村,可以向當地村民購買土鴨、土雞、土鴨蛋、土雞蛋、地瓜等原生態農產品。
  • 三百載永春白鶴拳:將成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活動內容【4】
    永春縣大羽村的白鶴拳表演隊。   2010年9月,大羽村榮獲「中國永春拳第一村」稱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黃道霞特地到永春為大羽村頒發了牌匾。   白鶴拳在永春何以如此興盛?周金盛告訴記者,永春縣是個武術之鄉,在明代,永春的拳術就已經很出名了,《明史》有「永春人善技擊」的記載,家家習武健身早已蔚然成風。
  • 僑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故居開放迎客-今日泉州網
    相關連結一代宗師鄭文存 少年打虎美名揚鄭文存故居,藏在福建泉州永春五裡街鎮大羽村的一個半山腰裡,四面果樹環繞,芭蕉成林。這裡,是永春白鶴拳的發祥地。他是泉州永春白鶴拳的一代宗師,2004年正值百歲之齡的他坐在椅子上講解拳術時,表情剛毅,不時還演練幾招,那架式絲毫不減當年。9歲開始練武9歲,鄭文存隨父親到馬來西亞。在異國他鄉,他承襲家傳、勤練拳術。十年後,他回到永春,開始了傳藝授徒的人生。一直到了80多歲時,鄭文存還在閩南各地傳授白鶴拳,他的腳步踏遍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
  • 僑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故居開放迎客
    >   中新網永春5月6日電 (蒲遠寶 姚德純 林琰梅)海內外白鶴拳弟子和武術人士日前齊聚著名僑鄉福建永春縣,參加於此間舉行的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誕辰110周年活動。他自幼習練永春白鶴拳,少年隨父在馬來西亞練就武藝。1926年,他回到永春創辦「大羽武術館」,開始長達80年的傳藝授徒生涯,所授徒弟,分布各地。  上世紀80年代,鄭文存致力於全國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工作,整理了《永春白鶴拳》手稿,為永春白鶴拳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因此被評為「福建省為武術事業作貢獻先進個人」。
  • 「趕時髦」的永春人都去哪玩?
    城市內涵更豐富城市名氣也越來越響「趕時髦」的永春人去哪玩~~~~~~~~~~~~~~~~~~~永春的冬季熱不到、凍不著那就趕緊動起來吧在永春這座小城就可以體驗「詩和遠方,運動和健康」01永春人都去哪兒玩
  • 「陳華順永春拳文化節」傳承武藝 緬懷一代宗師
    10月14日,第十屆陳華順永春拳文化節在永春拳一代宗師陳華順故鄉——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馬東村舉辦。文化節現場,旌旗招展,醒獅威風,鑼鼓喧天,來自全世界50多個陳華順永春拳武術分會約1500多人云集於此,共同緬懷先輩,切磋技藝,以武會友。
  • 鏡頭下的永春有多美 跟海都來場兩天一夜的旅行
    閩南網12月28日訊 元旦小逃離,永春享安逸,2016年1月1日、1月2日,海峽都市報影像俱樂部將組織廣大攝影愛好者、旅遊愛好者前往永春進行兩天一夜的採風創作活動,本次行程包括參觀仙夾漆籃傳統工藝,達埔香都制香過程,大羽村白鶴拳之鄉,虛白山房品佛手。
  • 閩南街巷故事 | 永春五裡街 千年商貿重地
    最終,十三碣也成為了一個繁榮的商貿街市,與溪仔坂、風岑頭街道等街市,一同構成了繁華的五裡街商貿市場。時過境遷,五裡街已繁華不再,但老街格局尚存,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繼續煥發著生機。紙織畫、白鶴拳、榜舍龜、巽來莊,都是如今五裡街的一張張名片。
  • 永春白鶴拳:活態傳承活在當下
    永春白鶴拳研究會會長陳弘說。  同時,縣裡還在永春幼高專體育專業大專班開設永春白鶴拳特色教學,培育白鶴拳專業人才和習練愛好者。縣教育部門組織編印校本教材《永春白鶴拳教材》,在全縣中小學推廣永春白鶴拳。  2016年9月,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永春仙嶺教學點掛牌成立,永春縣與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開設白鶴拳大專學歷班,首創武術傳播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 永春公安特警鄭曉嶸的鶴之夢
    1988年,鄭曉嶸從部隊轉業到縣公安局,工作之餘,他也不忘練練拳腳,在他的帶動之下,很多同事找他學拳,自發成立了興趣小組。2012年5月,縣公安局開展「白鶴拳進警營」活動,民警開始大規模集中練習白鶴拳。在這一年,鄭曉嶸也開始正式以教官的身份來教民警練習白鶴拳。「白鶴拳更注重短距離實戰性,適合警察與歹徒的作戰實際。」
  • 永春公安特警教官鄭曉嶸的鶴之夢
    1988年,鄭曉嶸從部隊轉業到縣公安局,工作之餘,他也不忘練練拳腳,在他的帶動之下,很多同事找他學拳,自發成立了興趣小組。2012年5月,縣公安局開展「白鶴拳進警營」活動,民警開始大規模集中練習白鶴拳。在這一年,鄭曉嶸也開始正式以教官的身份來教民警練習白鶴拳。「白鶴拳更注重短距離實戰性,適合警察與歹徒的作戰實際。」
  • 陳汝棉將"詠春"復名為"永春"
    文/陳錦良  少林永春拳是詠春拳的前身,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少林永春拳傳到佛山後,再由梁二娣(梁博儔徒弟)傳給梁贊(鶴山古勞人),梁贊再傳到陳華順(順德馬寧人)。到跨世紀後的今天,永春弟子已發展成遍布世界了。  然而,很多永春新學員和武林中的朋友卻並不了解永春拳的來歷、套路稱謂的原因、拳理等。
  • 《嘉庚家風家訓》贈書儀式在廈門歸來園舉行
    東南網記者柳綠 攝東南網11月3日訊(本網記者 柳綠)為進一步弘揚嘉庚精神,培育良好家風,11月3日,《嘉庚家風家訓》贈書儀式在位於廈門集美區的歸來園舉行。戴勁竺表示,《嘉庚家風家訓》由集美區委宣傳部組織編寫。全書分三個部分,分別從陳氏家風源流、嘉庚家風家訓、嘉庚家風傳承三方面,展現嘉庚先生的家風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