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Adream Foundation 真愛夢想
# 真愛夢想公益基金髮起人、理事長 潘江雪
歡迎收聽《真愛之聲》,我是今天的主播,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潘江雪。
▎潘老師:同學們,我們上周一起談論了社交媒體這個概念,還有它的優缺點。今天我想繼續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特別是如何避免社交媒體可能給我們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同學們還記得之前咱們都說了哪些社交媒體的缺點嗎?
▎李卉如: 潘老師,我記得我說了有人沉迷於網遊,每天盯著手機或電腦,不和外面的人打交道。
▎張懷予:對了,我也說了有的人沉迷刷抖音,浪費了很多時間。
▎李卉如:潘老師好像還說了,有人沉迷在社交媒體創造的虛擬世界裡,和現實中的家人、朋友都疏遠了。
▎潘老師:嗯沒錯,我是說過的。
▎李卉如:潘老師,我發現這幾條裡面都提到了「沉迷」這個詞,怎麼才算沉迷呢?我平時就愛刷朋友圈,那我算沉迷微信嗎?
▎潘老師:好問題!我們說過,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社交媒體,包括大家之前說的微信、抖音,甚至網遊也算,因為大家也會在遊戲裡面跟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交流。日常我們使用這些社交媒體已經是一件很普遍、很正常的事了,可我們一旦說到「沉迷」,比如某同學「沉迷」於抖音、「沉迷」於微信,這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就很不好了呢?
▎李卉如:是呀。
▎潘老師:因為一旦我們說一個人「沉迷」於什麼,潛臺詞就是這會帶來一些非常嚴重和不好的後果。比如我最近看到一條新聞,說有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沉迷手機遊戲,為了充值玩遊戲,一周就花光了他爺爺上萬元的養老金。類似這樣的新聞可不少。
▎李卉如:潘老師,我也記得看到過類似的新聞,好像是什麼小學生花了家裡好幾十萬去打賞主播。
▎潘老師:嗯, 回到剛剛卉如同學的問題,平時愛刷微信算沉迷嗎?我們要判斷自己或者別人是不是「沉迷」社交媒體、乃至沉迷網絡,需要慎重、客觀、合理地去「診斷」。根據一些比較主流的理論,「沉迷」的人有這樣的一些表現或者特徵,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先來自我檢查一下:比如,你們有沒有總是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比預想的要更長的時間呢?比如說:「我就刷5分鐘抖音吧」,結果一看,兩個小時過去了。
▎張懷予:好像有哦,我只想上網看10分鐘休息一下,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了。
▎潘老師:別急,還有呢。你們有沒有努力想控制、或者停止使用社交媒體,但是試了好幾次都失敗了?或者每當試圖減少或者停止使用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失望和暴躁?
▎李卉如:那我好像沒有。
▎潘老師:還有,你們有沒有為了看微信、刷抖音而影響日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比如不按時吃飯和睡覺,也不跟同學和家長交流。最後,是不是因為刻意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如不想寫作業、不想去學校之類的,才去上網呢?
▎張懷予:潘老師,我應該沒有,我平時放學還是會跟朋友們一起玩兒的。
▎李卉如:是呀,剛剛潘老師說的那些感覺我只有一點點符合。
▎潘老師:那很好,說明你們還都沒有太沉迷,還是在正常使用這些社交媒體的。如果有同學發現自己的情況跟我之前說的幾點大部分都符合,那就要特別注意了,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一段時間,通常是半年到一年的話,就能基本確定你有社交媒體「沉迷」、 「成癮」的傾向,一定要記得和家長、老師積極溝通,尋求幫助。
▎張懷予:潘老師,我發現我爸爸也有很多地方表現的好像您說的呢,他也經常刷抖音,吃飯的時候都在看小視頻。大人的自控力不是更好麼,也會沉迷嗎?
▎潘老師:當然了,我自己每天也會花很多時間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特別是微信,除了工作的因素,我有時候也會看一些其他的文章、帖子和朋友圈轉發內容。有時候看著看著,時間就不知不覺過去很久了。
▎李卉如:對呀對呀,我有的時候看朋友的微博,給大家發的照片點讚,也感覺才看了一會,就已經過去1個小時了。
▎潘老師:嗯,我很理解,如果我發了一張照片獲得了許多點讚,那感覺會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為點讚讓我們感覺自己的分享被別人認同了。我們之所以喜歡用社交平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能從「點讚」和被關注中獲得成就感。
還有像懷予的爸爸看的短視頻,這種平臺我們以前在講大數據的時候也提到過,它會有專業的大數據工具來收集和分析用戶的行為,再向用戶發送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這是我們對社交平臺上癮的第二個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我們總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有的用戶經常看一些講化妝技巧的視頻,那這個平臺就會在每次播完一個視頻以後,向這個用戶推薦另外的8個「化妝」為主題的視頻,用戶就有很大可能性繼續選擇去觀看,然後再選一個,這樣本來打算只花3分鐘看一個視頻的人就可能在抖音上花掉30分鐘甚至更多的時間啦。
▎張懷予:哦,原來是這樣的。對哦,我還發現在抖音看小視頻,就看不到手機顯示時間,怪不得我爸爸一看就沒完了。那潘老師,我們怎麼才能避免沉迷呢?
▎潘老師:我不能說自己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在我意識到每天要都花不少時間在微信上以後,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先是做到吃飯的時候不碰手機,然後在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候不看手機,再接下來慢慢做到每天晚上12點以後不再看微信了……這樣慢慢地就把花在微信上的時間縮短了,而由於時間縮短了,我就只能挑最重要的信息和資訊來看,反而效率提高了呢。
▎李卉如:所以潘老師也是一步一步來的,對嗎?
▎潘老師:是呀,我建議同學們不要想著一下子就斷的乾乾淨淨的。完全不使用社交網絡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一方面是因為社交媒體還是有很多積極的、好的地方,比如上次我們說到的,它能讓我們獲得比現實生活中更廣闊的視野和接觸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機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有的時候還要通過社交媒體與其他人保持聯絡。如果大家沒有很好的計劃,就徹底決定完全不看視頻、不看微信,很難實現不說,你還可能在短暫的停止之後,更加被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吸引,也許還會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在網絡上。
▎潘老師:所以說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堅持下去,反而更有效。比如要是有同學在網路遊戲上花很多時間,可能已經有些影響睡覺或者學習了,你們覺得這個同學要怎麼做才好呢?
▎李卉如:像潘老師說的那樣,我覺得他可以先給自己訂個小目標,比如每天最少要保證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認真寫完了,再去玩遊戲,或者設定一個鬧鐘,每次只玩15分鐘。
▎張懷予:還可以規定一個睡覺的時間,比如最晚要11點上床休息。
▎潘老師:非常棒的主意!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個不需要上網的興趣愛好,比如同學們可以去打籃球、踢足球,畫畫、寫書法或者唱歌,甚至是和小夥伴玩一些戶外遊戲,這樣大家就可以有一段離開社交媒體的時間,能夠回歸到現實生活、避免沉迷。
今天我們討論了很多關於怎樣避免沉迷於社交媒體的話題,最後,我想建議家長朋友們和同學們一起,多想想要怎樣與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設備保持一種健康的關係,思考一下如何設定時間限制,坦誠討論自己在社交媒體上面所花的時間以及收穫了些什麼,這些是不是值得。並且,一旦發現有沉迷的跡象,最好能找出問題的原因:比如是不是由於很沮喪、焦慮、或者是同學之間有欺凌現象。希望大家都能夠身心健康地使用社交媒體,不要沉迷於其中,不管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希望大家都能擁抱美好的人生。
真愛之聲
主播:潘江雪
小主播:李卉如、張懷予
監製:陳馨
主筆:林媛、劉佳巖、蘭嵐
組稿:王勝、陳怡
顧問:陳馨、王博
原標題:《刷屏上癮了怎麼辦? | 真愛之聲第91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