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就是如此,對於眼前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會自覺地用詩歌的體裁來表達出來。或許在當時的他們不過是隨意而為,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研究古代社會風俗卻有極大的幫助。
比如從這些古典詩詞當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風土人情;從這些古典詩詞當中,我們也可以曉得不同地域之間的風俗變化;從這些古典詩詞當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獨特的文化體系。
在社會文化發展的今天,寒食節似乎越來越不受重視。一方面這個節日和清明節幾乎存在重疊,另外一方面寒食節是要求禁火的,這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不過在古代社會當中,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而且其背後的歷史故事更代表了國人的價值觀念。
今天我們所帶來的這一首古詩,就是描寫宋朝時候的寒食節的景色。作者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而且非常擅長描寫農村的景色。尤其是這首反映農村寒食節的40字古詩,就好像一幅風俗畫一般,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寒食郊行書事》,作者是宋代非常著名的詩人範成大。範成大和陸遊,楊萬裡尤袤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他很多的詩歌都是反映農村生活的,而且追求現實主義,很有中唐白居易詩歌的風採。
這首古詩就是詩人對寒食節所看到農村風情畫的描繪。詩人在「野店」酒館喝完酒之後,行走在遍地垂柳的小河岸邊上。在他的視野當中,看到了「荒祠」荒廢的祠堂,也看到「苦竹」傘柄竹在這裡叢生。
再看河流之中,「鷺」眼睛盯著「蘆箔」也就是差在河流中捕捉魚蟹的網羅,尋找機會飽餐一頓。在看林中的小鳥,「啄紙錢」,在春風吹起之時,正在啄食不知誰家上墳用的祭品。春天清明節的時候就是如此,很多人都來祭祀親人,而這祭品,有不少都成為了小鳥們的口中餐。
接下來的兩句則寫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老太太引領著濃妝淡抹的女孩子,而小夥子則是攙扶著爛醉如泥的老翁。女孩子濃妝淡抹或許是準備相親了,而小夥子扶著老翁,則是因為寒食節不得生火,只能是到「野店」飲酒了。
如此的農村景象讓詩人很是感慨「時節好」,畢竟這種慢節奏的生活,讓他感覺到農村生活的自然和諧。每一個人都活出了最為快樂的生活,究其原因,「應為去年豐」,還是因為去年大家的收成都不錯。
範成大的這首古詩,其實就是描繪的寒食節之時,農村的一幅風情畫作。無論是這裡的生物,還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頗有幾分趣味。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