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春天來了,京城中百花盛開。 寒食節這天,皇宮內院的柳枝在風中飄舞。黃昏時分,漢家的宮殿裡正向近臣們頒賜蠟燭。隨後,五侯之家升起一縷縷青煙。古詩中的寒食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寒食節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這一天,家家戶戶不能點蠟燭,不能點油燈,不能燒柴火。全國嚴禁菸火,百姓們只能吃冷食。據說這是春秋時期延續下來的習俗。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被趕出了晉國。他流亡時受盡顛沛流離之苦,飽受饑寒歧視。一名叫做介子推的大臣始終追隨其左右,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長達19年。有一次,重耳流亡到衛國。路上實在是饑渴難耐,手下人採野菜煮給他吃,重耳咽不下。介子推偷偷地跑進山溝裡,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當他得知真相後,感動地淚如雨下。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重耳回國後,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晉文公。他準備重用忠臣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卻不願意做官。晉文公幾次三番派人去請,都被拒絕。介子推為了避開晉文公,帶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派人點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然而介子推淡泊功名利祿,寧死不出,抱著一棵柳樹活活被燒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並修祠立廟。紀念介子推。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與清明節同屬祭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又契合節氣,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了,所以人們只知清明節,而對寒食節知之甚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唐朝詩人韓翃的《寒食即事》。詩中提到從宮中頒賜蠟燭給五侯之家這一舊事,其實是借漢言唐,含蓄婉轉的對朝廷進行諷刺。當時,貴妃得寵,楊氏一家權傾朝野,韓翃借五侯喻之,也是古代詩人創作的慣用手法。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宋朝詩人魏野的「「清明」有詩為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翁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老百姓過節沒有鮮花欣賞,也沒有美酒澆愁,只能悽涼地度過這個節日,好似山野小廟中的老僧。昨天向鄰家老爺爺求來了火種,今天天剛蒙蒙亮,我就趕緊點亮了窗前讀書用的油燈。
寒食節已經銷聲匿跡,但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清明的認同,是千年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