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低溫會增強流感病毒的傳播,這也是冬季之所以成為流感季節的原因之一。當下正值流感季節,可最近有新聞報導稱: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室內溼度達到40%-60%時,就可以預防流感。但與此同時,網絡中也有人認為,流感病毒在各種溼度水平下依然具有傳染性。
截圖來自微博
溼度究竟會不會影響流感的傳播?溼度大到底能不能預防流感?對此,我們採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秦堃博士,請他給我們科普一下相關知識。
首先,秦老師肯定地回答了我們,通過人季節性流感流行病學研究及實驗室條件下豚鼠傳播試驗,結果表明:溫度和溼度是北半球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傳播的兩個重要因素。
「暴露室外冷空氣和室內乾燥熱空氣會增加流感病毒的傳播,形成冬季流感高發季」
秦老師告訴我們,之所以冬季會成為流感高發季,與這兩種空氣的關係分不開,它們就是冬季「暴露室外冷空氣」和「室內乾燥熱空氣」。在冬季,室外日平均氣溫冬季較夏季低,而與此相反,室外日相對溼度冬季又較夏季高,但冬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室內相對溼度較低,因此,在冬季,暴露室外冷空氣或室內乾燥熱空氣,就會增加流感病毒的傳播,形成常見的冬季流感高發季。
暴露室外的冷空氣利於流感病毒存活,容易增加流感病毒傳播,這個比較好理解,可為什麼說室內乾燥的熱空氣也會增加流感病毒的傳播呢?
秦老師告訴我們,主要原因在於乾燥空氣會影響人體抵抗流感感染的能力,具體可從三個個方面來理解。
1、溫帶地區,冬季人吸入乾燥空氣會影響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進而導致清除病毒功能降低;
2、溫帶地區,冬季人吸入乾燥空氣會影響非特異性抗病毒免疫功能;
3、溫帶地區,冬季人吸入乾燥空氣會影響呼吸道上皮細胞組織修復功能。
「在溫帶地區,絕對溼度可能與流感病毒傳播有關,流感病毒在氣溶膠中傳播性更強」
秦老師告訴我們,基於已有相關研究表明,流感的發病率和季節性,以及病毒的存活和傳播,溼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具體機理尚不明確。最近研究提示,絕對溼度(AH)比相對溼度(RH)更重要。
什麼是絕對溼度呢?絕對溼度指的是空氣裡所含水汽的壓強,或者可以理解為單位體積空氣中所含水蒸汽的質量。
「研究者們通過動物模型的實驗評估流感病毒的存活率。而實驗結果顯示,在『氣溶膠』中較高的溫度下,才有可能出現較高水平的絕對溼度,滿足這些條件的病毒降解速度更快。於是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氣溶膠』中流感病毒的穩定性提高,其傳播性增強。」
氣溶膠又是什麼呢?
秦老師告訴我們,氣溶膠是一個專業的化學名詞,它指的是膠體分散體系的一種,具體是指固體小顆粒或液體小質點在氣體介質中懸浮、分散所形成的氣體分散體系。在這種分散體系中,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的小質點,而分散質則為氣體。儘管人們可能會對氣溶膠這個名詞感到陌生,但實際上氣溶膠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並且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就拿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天空中的雲霧、燃料燃燒所形成的煙,這些都是氣溶膠的一種,屬於自然產生。而這部分氣溶膠的消除,靠的主要是大氣降水的過程,經過小分子分散相的碰撞、凝聚與結合,再以降水的形式沉降下來。人工產生的氣溶膠則包括工業化氣溶膠與食用氣溶膠兩種,工業化氣溶膠包括殺蟲劑與洗滌劑,食用的則有經過攪拌的奶油等。
「寒冷、乾燥的條件下,飛沫或氣溶膠途徑最容易傳播導致感染」
秦老師告訴我們,冬季,室內溫度容易調控,而絕對溼度室內外一樣,因此,低溫更利於流感傳播。同時,低溫易誘發感冒咳嗽等症狀,也會加劇流感病毒傳播。這是因為,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傷風感冒易降低人體免疫力導致流感病毒感染;冬季易伴隨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使流感感染後症狀加重病程加長,如長時間咳嗽等症狀為病毒傳播提高提供強大機械動力。
「研究者發現,在寒冷、乾燥的條件下,豚鼠模型中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氣溶膠途徑傳播人類流感病毒最容易。在熱帶地區,室內溼度與室外條件之間的關係並不容易預測。空調可以去除空氣中的水蒸氣,但是室內產生的溼度將取決於進出設備的空氣與再循環空氣之間的溫差。還有一項研究發現,與其他建築物相比,銀行、餐飲、零售商店和辦公室等地方溫度和相對溼度值較低。相對溼度決定了空氣中飛沫的蒸發程度,因此決定了病毒所暴露的化學微環境。研究者們認為,如果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是流感傳播的主要因素,那麼預計相對溼度也會影響發病率和季節性。」
最後,秦老師還給了我們兩個溫馨提示:
冬季居家可以適度地增加室內溼度,這樣可以提高抗流感能力;
如有流感症狀,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應主動及時地佩戴口罩,以減少室內傳播。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瀏覽)
[1]Anice C. Lowen, John Steel,. (2014). Roles of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in Shaping Influenza Seasonality. JVI. DOI: 10.1128/JVI.03544-13.
[2]Marr LC, Tang JW, Van Mullekom J, Lakdawala SS. (2019)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 of humidity on airborne influenza virus survival, transmission and incidence. J. R. Soc. Interface 16: 20180298. http://dx.doi.org/10.1098/rsif.2018.0298
[3]Zhang Y, Feng C, Ma C, Yang P, Tang S, Lau A, Sun W, Wang Q. (2015).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H7N9) outbreaks—evidence from China.Int J Infect Dis. 30:122-4. doi: 10.1016/j.ijid.2014.11.010. Epub 2014 Nov 18.
[4]Eriko Kudoa,1, Eric Songa,1, Laura J. Yockeya,1, Tasfia Rakiba, Patrick W. Wonga, Robert J. Homerb,c, and Akiko Iwasakia. (2019). Low ambient humidity impairs barrier function and innate resistance against influenza infection. 116(22):10905-10910. doi: 10.1073/pnas.1902840116. Epub 2019 May 13.
專家簡介 秦堃
博士。中國CDC病毒病預防控制所PI。主要從事抗體工程、疫苗及免疫學研究。多篇研究論文發表於Science, Nature, PNAS, JID, JVI, JVM等相關雜誌。華人抗體協會委員,中國病毒學報雜誌評審,Plos Pathogen, Vaccine, mAb等雜誌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