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山東省,有一處著名的「龍城」,它以專門盛產恐龍化石著稱。在古生物學家們的一次探查中,他們驚奇地發現,諸城遺蹟中的恐龍化石,原來具有一定的方向規律。這個規律究竟是什麼?專家又能否揭開其中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諸城是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暫時由濰坊代為管理,相傳該市是舜帝出生的故鄉,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的城市。作為山東半島區域性中心城市,諸城曾獲得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不過,真正令諸城聞名世界的,還是該地著名的「恐龍墓地」。
上世紀50年代初,生活在諸城西部的百姓們,找到了一條可以發財致富的道路,這便是去涓河邊的山谷撿拾龍骨。據當地百姓稱,龍骨可以入藥,並且縣城中的藥鋪都對其大肆收購,專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由於這座山谷盛產龍骨,故此當地百姓都將其稱為「龍骨澗」,至於此地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龍骨?沒有任何人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時間到了1964年,由於當時國家尋找石油的需要,山東省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來此地進行勘探,發掘其地下是否蘊藏石油資源。可有趣的是,雖然研究隊並未在此發現石油資源,但是卻意外地找到了許多大型的「龍骨」。出於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鑽探隊的隊長決定將「龍骨」運回市內。
考古專家面對「龍骨」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龍骨」居然是大型恐龍鴨嘴龍的骨骼化石。這一驚天發現,立馬引起了我國考古界的高度重視,隨即,一場關於諸城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從2008年1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聯合諸城市考古人員組建了一隻科考隊,在諸城市龍骨澗之內,發掘出了一條長500米,深26米的恐龍化石長廊,共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總重量達到了30多噸,其所發現的恐龍種類包括大型鴨嘴龍,角龍,暴龍,甲龍,虛骨龍等至少十個恐龍屬種。正因為如此,諸城恐龍化石群就成為了「恐龍墓地」,也是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化石儲量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為人類研究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分布、遷移、滅絕等方面,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實物性資料。
2018年時,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暴露在地面上的恐龍化石,諸城市開展了一次境內化石群的全面普查工作。通過無人機在上空所拍攝的照片顯示,研究專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諸城龍骨澗中裸露出來的龍骨化石,呈現出了自西向東的排列規律,而非雜亂無章的摻雜在一起。這種現象引起了專家們的好奇,他們稱該現象為「龍拉松比賽」,意思是一場恐龍之間由西向東的奔跑比賽。
專家們的定義雖然有趣,但是其中的謎團依然難以被揭開。事情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呢?眾所周知,恐龍的滅絕,源自於一場小行星對於地球的毀滅性撞擊,那麼恐龍化石的規律性分布,是否與這次災難有關呢?專家們首先排除了這種原因,因為他們指出,雖然恐龍呈集體性由西向東奔逃態勢,但是行星撞擊地球的毀滅性傷害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恐龍根本沒有任何反應的時間。
難道是恐龍想逃避天敵的追捕?專家們同樣否定了這一想法,因為龍骨之中除了食草性恐龍外,還存在著肉食性恐龍的骨骼,如果是單純性的追捕狩獵,肉食性恐龍大量受傷死亡的概率極低。在百般猜測之下,答案依然迷霧重重,甚至有些人還將其歸於外星人以及恐龍集體自殺的原因上,但是這些猜測顯然不靠譜。
直至後來,在地理學家考察了恐龍遺址處的泥土分布後,才給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地理學家通過勘測認定,龍骨澗高海拔地區與山谷內的泥土成分相同,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便是此地曾發生過災難性的泥石流。專家們在順藤摸瓜之下,並根據該證據,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在7000萬年前,諸城地區生活著一群恐龍,它們安靜的生活在這裡,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可是突然有一天,天空開始突降暴雨,巨大的降水量引起了山峰土壤的鬆動,繼而形成了大規模的泥石流。大量泥水混合著石塊自上而下洶湧而來,目標正是海拔較低的山谷,這一可怕現象的發生,令山谷中生活的恐龍們驚慌失措,它們亡命奔逃,想找到一處安全的避風港。可一切都是徒勞的,在大自然的巨大殺傷力量面前,恐龍們相繼被埋沒,成為了泥石流災害的犧牲品。
在泥石流巨大力量的推動之下,恐龍的屍體也隨之被衝走掩埋,而衝擊的過程中,由於恐龍下半身重量大於上半身重量,致使其屍體紛紛呈現頭東尾西的分布排列態勢。自此之後,恐龍屍體便被大自然這個工程師埋於地下,最終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歲月,成為了化石,才在人力的發掘之下重見天日。
這一觀點的提出,受到了地理學界、考古界學、古生物研究學界的認可,等於揭開了一個埋葬於地下幾千萬年的大秘密,也驅散了所有人心中的重重迷霧。不得不說,考古果然是一把金鑰匙,它帶著我們打開了一座洞見遠古時光的歷史之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