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高考、出成績、填報志願等一系列事情之後,很多同學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準備邁入大學的校園啦。
可是在進入大學的校園之前,還是會面臨很多問題的,首當其衝的就是生活費,有很多的同學在這方面都和父母產生了分歧,甚至還因此吵架。
那麼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究竟多少才合適呢?很多網友都說,一個月500塊餓不著,3000塊也不夠花,這雖是一句調侃,但也不是沒有依據的,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的算一算。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在上大學之前,父母給你的錢叫做零花錢,就是你可以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之類的,但是你日常的大部分費用還是由父母出的。
但是在你上了大學之後,父母給你的錢就不能叫零花錢了,而是叫生活費,生活費的意思就是你要用這筆錢去生活,也就是說衣食起居都在這裡生活費裡,而不僅僅只是去購買你喜歡的東西了。
其中佔到比例最高的就是吃飯,按一頓飯十塊錢來說,一個月下來就需要900塊錢,如果偶爾想改善一下夥食,那麼一頓飯花十幾二十幾塊也是很正常的,一個月下來,在吃飯上的開銷就會相應的增大。
還有就是生活用品比如我們平時所用到的牙膏、洗髮水、沐浴露等,這個東西因人而異,有一些男生對於這方面的需求可能會少一些,但是女生到了大學基本都很愛美,也有護膚和化妝的需求。
那麼在護膚品和化妝品上面的消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每個月300-500塊錢不等,如果偶爾生病了,吃藥和打針也是一筆費用。
比如逛街、聚餐、網購、談戀愛、買衣服等等,這個浮動範圍就比較大了。
而且因為這裡面的一些活動都是集體組織的,比如說班級聚餐、宿舍聚餐,如果加入了學生會,還會有學生會的聚餐,這些活動都是會定期開展的。
有一些家長可能覺得這些活動沒有必要,但是可以想一下,在大家都參加的情況下就某一位同學自己不去參加,這樣也不合適,畢竟大家平時都是在一起生活、學習的。
而且像這種聚餐可能還會伴隨著去ktv等娛樂活動,這些費用基本都是要大家AA制的,一次下來少說也要100多塊錢。
再加上有一些同學會有買新衣服的需求,每換季可能就要添上一兩件新衣服,這些也是算在生活費裡面的。
以上這些算的是學生的個人生活大概需要的費用,其實具體需要多少生活費,也是要看自己所在的城市。
對於二線、三線城市來說,每個月平均下來可能1200-1500就夠了,但是一些對於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來說的話,可能就需要1800塊錢以上了。
如果說想生活過得好一點,那以上這每個檔次各加500-1000元。
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裡一個月花800、900塊錢就夠了,這樣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要做好「裸活」的準備,什麼是「裸活」呢?
首先絕不能買衣服,不能理髮,不能談戀愛,各種集體組織的聚餐也參加不了,如果說是飯量大一點的男生,可能這幾百塊錢都不夠吃飯的,就更不要提什麼逛街、網購、改善夥食、出去玩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覺得,什麼?現在大學生竟然需要花這麼多錢?
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今時不同往日,我們不能用幾年前的物價水平來要求現在的大學生了,筆者認為現在最好不要以「花錢花的少」這種標杆來衡量大學生了。
當然,有一些家庭條件非常好的同學,一個月的花銷不計其數,但是一些家庭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的學生就要節儉一些了。
說到最後,筆者還是想告訴所有的大學生,不管父母給了你一個月多少錢的生活費,你都應該學會去合理地支配這筆收入。
父母的錢都是血汗錢,來之不易,拿出這麼多錢來供我們上大學,我們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父母。
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裡交流一下認為一個月多少生活費比較合適,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