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高中時期,多少同學為了湊夠800字數要求的作文絞盡腦汁,連頭髮都快抓禿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高考作文和數學題目一樣,也有著一套公式,只要學好這個公式,寫出高分作文就不成困難。
這個公式,就藏在今年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裡。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年浙江作文的命題要求。
看完題目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構思,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今年摘得滿分桂冠的作文是怎麼寫的。
怎麼樣,看完之後是不是自慚形穢,沒想到自己現在竟然連高中生作文都看不懂了吧?不過別擔心,不止是你一個人看不懂,相信大多數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沒有看懂。
放眼過去是大批的名人名言和成堆的生僻字,很難看出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也正是因為這樣,第一位閱卷老師評閱時,只給了這篇作文39分。
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這篇文章思維的深度與穩當同在「、」邏輯很是嚴謹,沒有多餘的廢話,值得滿分「,其中一位閱卷老師這樣評價這篇作文,同時他還說道:」沒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寫不出來。「
這篇作文真的有深度嗎?
「如果我18歲,大概會覺得這是一篇驚世之作。但在經歷多了一點之後,再回頭看這個作文,會覺得有點八股。」 浙江大學一位教育學的博士這樣說道。
環球時報的主編胡錫進則更加直言不諱:」這篇作文並不值得滿分,講的道理更是平平無奇。「
沒錯,等我們花完大量的時間查完所有的生僻字意思,才會震驚的發現,原來這篇文章通篇只是在重複一個淺顯的道理。
這樣的文風甚至讓人忍不住聯想到最近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平安經》。
《平安經》」書「如其名,全書都以」XX平安「為內容,「眼平安,耳平安,鼻平安,舌平安,身平安,意平安」,再如「1歲平安,2歲平安,3歲平安,4歲平安,5歲平安」。這樣的「平安體」,將世界各地地名、各種行業等名稱,均列舉一遍。
如果說這篇滿分作文和《平安經》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這篇文章的詞藻要華麗的多。
把」開端「寫作」嚆矢「,將」騰飛「寫作」振翮「,將」臺階「寫作」玉墀「,複雜晦澀的詞語充滿了整篇文章,同時也將文章本應該最重要的思考的觀點擠的毫無位置。
魯迅曾寫過一篇文章《作文秘訣》來諷刺這樣堆砌辭藻的行為:
」作文論秦朝事,寫一句「秦始皇乃始燒書」,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須翻譯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這時就用得著《爾雅》,《文選》了,其實是只要不給別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動手來改,成為「始皇始焚書」,就有些「古」起來,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簡直有了班馬氣,雖然跟著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這樣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稱為「學者」的。「
在魯迅先生看來 ,這種寫作文的方法,流於形式,失去本真,除了看起來高大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明知道這樣的辭藻是浮誇多餘的,那為什麼還要這樣寫呢?
這就要從現今高考的大環境和作文的評分規則說起了。
古代科舉,學子可以從16歲考到60歲,縣試,鄉試、會試、殿試層層篩選,考官有大把時間來真正考驗學生有沒有真才實學。
而到了現代,決定學生命運的只有高考這一場考試,考生數量每年高達上千萬。
那麼如何才能讓一個高三學生在十幾秒內讓閱卷老師迅速認可自己的作文水平?
不是靠思想,不是靠人生閱歷,而是靠背誦,靠堆砌辭藻。
背誦大量華麗的辭藻,背誦大量晦澀難懂的段落,總之正常人說什麼話,我就堅決不說什麼話,正常人越看不懂,越能體現出我的「文採」。
誰的文章生僻字多,誰的文章辭藻華麗,誰能背下最多的華麗篇章,誰的作文就能拿滿分。你需要有思想,你不需要有經歷,你只需要在考場裡直接進行生硬拼接就夠了。
這種畸形規則下培養出來的考生,真的有意義麼?這樣的考生,和輸入指令輸出內容的電腦程式還有什麼區別?
之前一段時間,「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在網絡上爆火了一段時間。這個文章生成器是程式設計師出於惡搞的目的製作的一個軟體,不管你輸入什麼內容,它都會用後臺的名人名言自動幫你生成一篇文章。
這樣的文風,這樣的寫作方式,是不是除了辭藻不夠華麗以外和這篇滿分作文相差無幾?
英國BBC在2018年發布的最難被人工智慧取代的五個工作中,作家等藝術家榮登高位。
然而,如果接著按照現在這樣的方式培養孩子,讓他們持續的寫這種毫無思想和靈魂的文章,那麼,他們和電腦程式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寫滿分作文的孩子做錯了嗎?我想他沒有。
這篇文章雖然是由辭藻堆砌的,但我們也能看出他不俗的閱讀量和文字功底,可是面對高考作文的評分制度時,他不得不選擇壓抑真正的自己,用毫無靈魂的名言來代替自己內心的想法。
他或許也不想成為一個毫無思想的「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可是他想拿高分,他想把握這個可能改變他人生的機會,他不想放棄。
明知規則畸形,還必須去遵守,這很痛苦。但要是不遵守,人生或許就會更痛苦。
文字,一定要能傳達作者的思想。這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世界的唯一。
教育,應該要有規則。但如果在規則內,能夠真正關注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內核,這種規則才能更加健全,才會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