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選自《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
培養「觀察力基本功」,就是引導學生好好運用五官七竅——眼、耳、口、鼻、手、身體的感受,通過對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等的細緻描寫,達到好的寫作效果。對於學生來說,寫作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敏銳的觀察能力。養成這種能力,除了仔細運用感官的觀察與感受外,並沒有更好的途徑。觀察力的首要訓練,就是對視覺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身邊的事物,觀察它們的形狀、紋理、顏色,甚至進一步了解它們背後所隱藏的現象,以及它們的來龍去脈。有了注意觀察、仔細體會、專注追蹤的步驟,就能把事物的形貌與神態寫得清晰、明白、逼真、生動。同樣地,聲音能帶給人們喜怒哀樂等不同感受。音樂家對不同聲音加以組合,可以完成不同的曲調,寫作者自然也能借著聲音的感受,寫出美麗曼妙的文字。大自然有太多美妙的聲音:潺潺的水聲、蕭蕭的風聲、唧唧的蟲聲、呢喃的鳥語、轟隆隆的雷鳴、喔喔喔的雞鳴 只要用心傾聽,這些自然天籟就能觸動我們的心弦。寫作時,如果能充分打開感官的「雷達站」,巧妙地捕捉各種聲音,在視覺的「色」上加以聽覺的「聲」, 文章就有聲有色了。進行觀察力教學時,要真切地帶領學生打開耳朵的世界,仔細聆聽天籟、人聲、物語...用心聽一聽一切的聲音。學生以前一直忽略的經驗,往往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像視覺、聽覺一般,嗅覺、味覺、觸覺同樣具有敏銳的感受能力。不妨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讓他們分門別類地談談自己感受撲鼻香味或者逼人臭氣的經驗。學生也多有吃過山珍海味或粗陋茶飯的經歷,無論熟食生食、蒸煮炒炸、南北佳餚、各地小吃,設法讓學生把自身體會真實地表達出來。我們也可以安排觸摸特殊事物的奇妙實驗,感受下睜眼時與閉眼時的觸覺有什麼不同...學生上自然課或者生物課,都有解剖實驗的課程,需要精準地觀察,才能知其所以。為什麼我們的作文課不能安排動態的觀察訓練?如果你要學生寫一篇《荷花池畔》,為什麼不能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帶領學生實際走一趟,好好觀察一番?如果你的作文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在秋天、冬天、春天分別觀察荷花池,看秋天的蕭索枯黃、看冬天的寂寥調零、看春天的初綠生機,然後再看荷團夏意,經過完整又長久的醞釀,這一次《荷花池畔》的寫作,學生的成功率是不是會提高很多?培養一個成功的作家並不容易,可是養成寫作的基本能力也並不困難。第一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會自然而然地特別關切有寫作潛力的學生。這原本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老師們不要忘了,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教好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表達能力、駕馭文字的能力、與人生社會息息相關的實用語文能力。這種寫作能力便可以從鍛鍊觀察力基本功開始:從真實體驗出發,累積真實的寫作材料,漸漸地也就能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到了這個層次,作品離感人肺腑就不遠了。觀察力基本功,可以從感官分項練習開始。逐次鍛鍊過對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摹寫後,第二步再以兩種感官搭配練習,如視覺與聽覺、視覺與觸覺、聽覺與嗅覺、嗅覺與味覺、聽覺與觸覺;第三步要求學生對指定或任意的三種感官進行摹寫。最後,就可以讓學生自由馳騁,進行多面向的綜合摹寫。觀察力基本功訓練得徹底,學生就擁有了具體、鮮明、細膩、靈活、真切的描寫與記敘能力。每一個老師都知道作文運思有幾個重要的步驟:即「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學生對這些專有名詞,也幾乎都可以朗朗上口。可是,為什麼各級中小學老師花了二三十年拼命批閱作文,從小學到高中一站接一站地接力賣命,可是多數學生還是寫不好呢?就是老師們沒讓多數學生真正學會這些很基本的功夫。「審題」,就是審辨題目。某位學生,曾經是某地語文五項競賽國中作文組第一名。不幸的是,面對緊接而來的高中聯考作文,他卻摔得鼻青臉腫。當年的作文題目是《一場及時雨》,寫砸了的原因,竟然是「審題」出了大問題。原來他把《一場及時雨》寫成了《及時雨》,題目沒審清楚,差之毫厘,自然就謬以千裡了。一個全區作文第一名的寫作高手,竟然犯了最基礎的寫作忌諱,這不就是審題沒學好嗎?作文教學實在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這樣實施「作文運思基本功」教學:第一階段:先就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等各個步驟,分項實施演練。第二階段:等落實運思基本功之後,以兩個月為一期,選定一個文體,諸如:記敘、抒情、說明、議論等依次實施。每一個題目依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等步驟,有順序地實施細部操作,踏踏實實地走一遍, 最後,再擬定大綱,進行寫作。同時要求學生在作文練習中都必須按此要領進行運思。學生有了這樣縝密的訓練程序,從審辨題目的意思(審題)到確立文章的主旨(立意),從構想思考文章的醞釀(構思)到尋找與選取作文的材料(選材),最後進行有條理的組織和層次分明的安排(布局)。如此,對一篇文章的運思,就成竹在胸,不會亂成一團了。
就中小學生寫作而言,運思基本功的各個環節,是學生最脆弱的部分。君不見批閱作文時,學生不是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面的問題嗎?學生有這些很基本的困難,我們為什麼不一次解決?現在是任你怎麼認真千遍萬遍地批改,學生依然故我。關鍵在於老師們沒有教他們基本功,所以,他們不曉得哪裡不對,也不曉得怎樣才是對的,最後是既折磨自己也折磨學生。更麻煩的是,作文就這樣漸漸變成大家心口的痛了。文章的結構,是指文章的聯結構造,也就是章法組織和謀篇布局。如果題目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麼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了。構思文章結構的幾個方法:
一、時間式
是指在描寫、敘事時,按照時間發展的先後次序,來安排組織材料的方法。例如《美麗的梨山》,以寫景為主要內容,可以依時間推移來做基本架構。春天——千樹萬樹梨花開;夏天——果實纍纍;秋天一綠意未減, 梨情淅淅轉淡;冬天——梨葉凋落,群山蕭索。按照時間的順序,交代一年四季色彩分明的美麗畫面,文章層次分明,主題的特點自然就更加突出了。
就是按照空間(地點)的先後順序,來安排設計結構的手法。例:《回宜蘭老家》,可以依空間的先後來做基本架構。比如說以火車為線索,可以從頭城——礁溪——宜蘭——羅東順次敘述,記錄家鄉的人、事、景、物等。就是把兩種明顯不同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事、物的正反兩面並列一起寫出,讓材料形成鮮明的對照。例:《過去與現在的我》,可以把「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作具體的對照比較,形成相互映襯烘託的強烈效果。無論寫景狀物或者寫人記事,都可以將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再根據主要、次要的順序進行描寫。例:《麻辣老師》可以先將主人翁的特點屬性如外型、教學特性、怪異、迷人、嚇人……作分類整理,然後再針對每一種事類,分別描寫敘述。就是運用「總起——分述——總結」的結構手法。這是最簡單並且最容易掌握的結構形式。「總起」可以概括主要內容,也可以點明中心思想;「分述」必須是對「總起」部分的具體敘述或說明;「 總結」是最後部分,要做到呼應開頭與照應各個段落。例:《四喜臨門》先總述家裡四個人或四件事,同時帶來好兆頭,然後依照順序分別記敘,最後再以「四喜」所帶來的喜氣作為總結,收束全文。最後,安排組織文章的結構要嚴謹,切忌有頭無尾或東拼西湊。本公眾號部分圖片為網絡無版權聲明圖片,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
點擊「閱讀原文」,看羅玲老師推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