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幼兒園教師都會告訴你,孩子入學前最重要的三項準備:坐得住、能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專注。前庭系統掌管著這三項能力。
前庭系統打造我們內部的平衡感,與眼睛及其他的感覺器官合作,使我們不管是靜止還是運動時都能保持直立。
前庭系統掌管著日常生活的五個方面:調整並保持姿勢、維持平衡、保持警覺性和注意力、靜止不動。
保持姿勢、維持平衡,是前庭的基礎功能;而靜止不動,讓人想不到的是:兒童不是通過練習靜坐的技術來學會靜坐的。孩子們常常坐立不安,其實是因為他們正試圖集中注意力。靜止不動是前庭系統成熟的高級表現之一,想讓前庭系統發展就得讓孩子運動。
當我們想讓孩子學會安靜,就得先讓他們學會運動,得到合理恰當的訓練。
你可能不明白,為什麼前庭會與警覺性和注意力有關。想像一下你即將從馬路、臺階上跌下來的感覺。你的大腦感覺到了這種情景,它立即向肌肉組織發出命令,你的雙腳試圖維持平衡,然後你的雙手也會張開來緩解這個跌落,以防你的雙腳沒有反應過來,不需要有意識的進行。這就是前庭系統在發揮作用。
我的孩子是前庭失調嗎?
前庭失調常常會導致多方面的問題,主要分為前庭敏感、前庭遲鈍和前庭反應不足。
前庭敏感的兒童常常難以保持平衡,在生活中容易「碰壁」,最常見的表現是容易暈船、暈車。在日常遊戲中,他們會避免騎自行車、溜滑梯、蕩鞦韆,甚至是走路。蕩鞦韆可能會讓他們容易頭暈想吐,甚至看別人旋轉也會令他們覺得不舒服。但如果他們拒絕或避免了這些活動,會導致他們無法獲得在這些活動中建立的動作計劃和協調能力。
前庭遲鈍的兒童則是想要尋求更多,為了滿足自己身體的感覺需求,他們會主動做很多消耗體力的活動。例如一圈一圈的快速旋轉而不覺得頭暈,在地鐵上跑來跑去,常常讓人覺得難以管教,喜歡做出倒立的姿勢,或者常常倒吊在自己的床邊等等。孩子會喜歡去追求強烈的移動感受,常常讓人覺得這孩子靜不下來,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在學校裡也經常收到老師投訴,說孩子坐不住。
前庭反應不足的孩子,不僅不會對移動出現頭暈等不良的反應,甚至注意不到自己的移動。他們小時候可能是很乖的嬰兒,不認生,不管被誰抱著都可以,而且一睡就睡很久。長大後,他們似乎缺乏活動的動力,但是他們一旦開始活動,就停不下來。
前庭失調導致的其他問題
前庭系統賦予我們掌管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重力安全感、動作執行、移動與平衡、肌肉張力、安全感和雙側協調,並且影響我們的聽力和視力。
前庭功能發展不良會導致兒童難以掌握平衡,學習滑板和騎自行車困難;
肌肉張力不足,變成「趴趴熊孩子」,喜歡懶洋洋的趴在桌子上或者很難做一些需要力量的事情,或為了彌補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而出現用力抓握東西;
做動作時常常會覺得孩子比較笨拙,例如不會雙腳跳;
前庭失調的部分孩子還會感受不到自己站的位置,也感受不到自己移動的速度和位置變化,缺乏對環境的感知,從而無法獲得安全感,讓人覺得膽小或粘人。
前庭失調可以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進行彌補。兒童感統訓練的黃金期在3-6歲,6-10歲為彌補訓練,越早訓練效果越好,可以減少兒童由於前庭失調等問題衍生的其他問題。
當發現孩子多動衝動、坐不住、小動作多的時候,可能存在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家長可以通過專業的感統測評,提前了解是否存在感覺統合問題,越早訓練對孩子的幫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