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向水面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背負著浮在水面。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事」。立春花信為: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迎春,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迎來春天;櫻桃,又稱含桃,春初開白花,繁英如雪;望春,又名紫玉蘭,花蕾還有一個人們熟知的中藥名字「辛夷」。
自小寒至穀雨的八個節氣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人們還利用這一物候特點掌握農時安排農事。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立春。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正如詞人說描述的,即使在江南,也是餘寒未盡,對於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天並沒有真正到來。
在氣候學中,春天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當平均氣溫上升到10℃時,在物相上即為冬季結束,春季開始。按照這個標準,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春季多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時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地逐漸化凍,耙耮保墒就提上重要日程,備耕春耕陸續開始。北方地區頂凌耙地、送糞積肥、興修水利,開始春耕準備。在溫潤的南方多地,人們緊抓「冷尾暖頭」及時下種。這一時節天氣過暖並不利於冬小麥的生長。因為氣候過暖,麥苗會提前返青。但「乍暖還寒」「倒春寒」的天氣會讓返青的幼苗遭遇凍害,停止生長或者死亡。
立春之日是一年四季時之始。在古代,立春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勸農備耕的重要時節,後逐漸演變為流傳千年的各種民俗,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在立春前一日進行。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蔔,謂之「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