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剩6千人,號稱「海上吉普賽人」,無國無籍,流浪在海上

2020-12-15 文史大司馬

全世界有2000多個民族,分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和風俗隸屬於不同的國家,但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民族,生活在風景優美的「天堂裡」,但是生活質量卻如同「地獄」,而且連國籍都沒有,在三個國家裡搖擺流浪。

這個民族便是巴瑤族,又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這個可悲的民族生活的地方是東南亞廣大的珊瑚三角區,那裡面積廣闊,跨越東南亞6個國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分布著全球約76%的珊瑚和巖礁魚類。他們主要出現在今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以潛海捕魚為生,他們沒有國籍、沒有身份、沒有屬於自己的地域,到處被各國趕著攆著,就這樣在海上流浪飄蕩,說好聽點叫流浪,說不好聽點便是「乞討」。

現在的巴瑤族除了傳統捕魚以外,便是在海上以「乞討」為生,在印尼的沙巴州,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前往去看這些巴瑤族,他們說著聽不懂的語言,以表演「跳水」來博取遊客的禮物,而此次疫情的影響,許多人無法去旅遊,也就說巴瑤族的生活將受到重大影響。

3歲便捕魚,身體已進化

而關於這個民族從哪裡來一直都沒有一個定論,只知道他們在這三個國家裡到處流浪,沒有國籍沒有身份證沒有語言沒有文字,現在僅剩下6千人,他們常年生活在海上,並且最後也會死於大海。他們生活在海上,每個家庭有一艘小木船,從小便學會遊泳,有的3歲便下海捕魚,許多小孩子八九歲就能下到30米的海域去捕撈魚,讓人十分震驚。

這是因為長期在海上捕魚,他們身體已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環境造就的進化。一般來說我們普通人在海水裡正常可以憋氣做到30秒左右,但是巴瑤族卻可以做到半分鐘以上,而且讓他們的視力也異於常人,即便是在光線較暗的水中也可以通過超強的視力,快速找到魚類,而且他們的脾臟比常年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大50%左右以便適應他們潛水。

巴瑤族人以捕撈魚蝦為生,世世代代的海洋生活鍛鍊了他們的生存能力,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小孩子最先學會的不是說話,而是遊泳。而且為了減輕在海水裡面的痛苦,巴瑤人年幼的時候會選擇將耳鼓膜戳破,以至於年齡大了後便聾了,為了生存這是一種殘忍的進化。

隨著世界的關注,巴瑤族的生活也得到了不少改善,菲律賓沙巴州的政要在選舉的時候便會安排人買好各種食物前去沙巴州製造選舉新聞,博得好感。當然選舉完了後,巴瑤族還是回到原本的生活狀態中。

但要徹底解決巴瑤族的生活問題,估計不是近幾十年能解決的,因為巴瑤族分布的地區是橫跨幾個國家,誰也不想負擔這樣一個「有問題」的民族,自然巴瑤族得不到任何改善,再這樣下去巴瑤族估計也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消失在歷史當中。

相關焦點

  • 在碧藍的大海上,有一個民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在碧藍的大海上,有一個民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A People Known AS Gypsies On The Sea巴瑤族,英文是Bajau由於他們不從事農業種植或栽桑養蠶、禽畜飼養之類的生計,這點和吉普賽人類似,被很多人叫做「海上吉普賽人。」
  • 航拍海南疍家漁排 成千上萬漁民組成部落 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不過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很小眾的地方,它就是海南陵水的疍(dan)家漁排,也被人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既然說到吉普賽人,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吧,吉普賽人也稱吉卜賽人,是全世界著名的跨境民族,吉普賽人自己也成為自己羅姆人。
  • 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海上,被叫做「海上吉普賽人」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為了增長見識,他們會選擇出國旅遊,因為國外有很多他們不懂的東西,下面介紹一個特別的地方,這裡有句老話,人類是由魚進化而來,然後慢慢的人進化成陸地動物,這個國家對此深信不疑。這個地方位於東南亞,那裡有一個民族叫巴瑤。被認為是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巴瑤人數百年來,世世代代生活東南亞海域,甚少踏足土地。
  • 這個民族為什麼不能上岸,永遠在海上漂流?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他們沒有國籍每天都在流浪,在不同的國家徘徊著,被大眾所組織熟知的流浪民族是吉普賽民族,其實在海上,也有一個民族每天過著在海上流浪的生活,他們又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這個民族就是巴瑤族。
  • 多個港口拒之門外,流浪海上12天,威士特丹號郵輪停靠柬埔寨
    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在蔓延,引發所受影響重災區的旅遊業深切擔憂,豪華郵輪業所受衝擊之重,讓人不堪重負。郵輪由於其高度移動性、空間密閉性及遊客活動空間的相對有限性,更易造成遊客之間的密切接觸和病毒的加速傳播。本月來,已有四艘豪華郵輪總計13500餘人,曾被迫在海上「流浪」。
  • 尋訪巴瑤族,最後的海上吉普賽人
    高腳木屋,海上吉普賽人的家。本文攝影均為 黎瑾 圖潛水的間歇,我們的船停靠在馬布島旁邊的海上,懶洋洋地飄著。午間的陽光很強烈,讓人睜不開眼,海水如玻璃般透亮。一艘小小的木船劃了過來,船身狹窄、兩頭翹起,兩個裸著上身、皮膚黝黑的男孩將船槳放下,任由小船在旁邊隨波起伏。
  • 風土誌|尋訪巴瑤族,最後的海上吉普賽人
    高腳木屋,海上吉普賽人的家。本文攝影均為 黎瑾 圖   潛水的間歇,我們的船停靠在馬布島旁邊的海上,懶洋洋地飄著。午間的陽光很強烈,讓人睜不開眼,海水如玻璃般透亮。   沒有身份,沒有來源   巴瑤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這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說法。和趕著大篷車流浪在亞歐大陸的吉普賽人一樣,千百年來,巴瑤族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之間的海洋中流浪,沒有國籍、起源不明、居無定所。他們偶爾會上岸售賣海鮮、採購大米和淨水,但永遠生活在海上,一艘叫做「lepa」的木船。
  • 以海為家、自幼戳破耳膜:海上最神秘的民族,為何一生不能上岸?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海,更渴望能在海邊擁有一處居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然而,就在馬來西亞海岸水晶般蔚藍的珊瑚海上,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以船為足,以海為家,靠潛海捕魚為生,終其一生漂泊在海上。他們和以篷車為家在陸地上流浪的吉普賽人相似,所以常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海洋遊牧民族——巴瑤族。1、神秘的海上民族巴瑤族,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海域。
  • 這個民族沒有國籍,一生都住在海上,很小的時候會把耳膜刺破!
    巴瑤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水域,他們都是靠下海潛水為生,所以常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被認為是最後的海洋遊牧民族。據說巴瑤的數量在這個海域生活了幾百年,很少踏上陸地,甚至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上過陸地,而且這個民族的神奇不僅僅是生活在海上,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無國籍的民族,一生都在海上漂泊,面對這種情況,無國籍人會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但他們習慣了,因為他們一直以這種形式存在,在海上自由生活。
  • 沒有國籍,不能上岸,最後的海上民族,竟然生活在這片海上仙境
    馬來西亞沙巴州東海岸,有這麼一個人間天堂,它有著無數人追尋的潛水聖地,也有碧波粼粼的湛藍大海,還有綻放絢麗的珊瑚礁和沒有國籍的海上巴瑤族。它就是人間伊甸——仙本那。仙本那擁有世界上最純淨、清澈的大海,不管大海有多深,都可以一望到底。在這裡很難分辨出天和海的分界線,藍天和大海完全相接,融為一體,堪稱人間天堂。
  • 海上攔截合法性的國際法分析
    三是在適用對象上,臨檢拿捕在中立國海域之外對敵方和中立方的船舶、貨物均無差別地一體適用,而MIO則重點適用於承載特定物品和人員的目標船舶,指揮官有較大的裁量決定權。四是在法律效果上,臨檢拿捕涉及船舶及其貨物所有權的變更,而MIO只是限定載運特定物品和人員的船舶航行自由,無涉船舶及貨物所有權問題。拿捕國為行使捕獲措施,有權進行臨檢、搜索等前置程序,而敵對國船舶及航空器並無接受臨檢、搜索及拿捕的義務。
  • 世界上唯一沒有國籍的民族 一輩子生活在海上
    而這裡有一個民族叫巴瑤族,他們沒有國籍,一輩子只能漂泊在海上。關於巴瑤族的起源,相傳很久以前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災中被衝走,她的父親沉浸在喪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尋找,並下令他們找到公主後才能返回。但是,這些奉命尋找公主的人,因無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邊,有家不能歸,成了巴瑤族的祖先。
  • 海上天堂仙本那!讓我們乘著陽光 海上衝浪(附仙本那三種玩法)
    這個名為「仙本那」的地方,就像它的名字那樣,是人間的仙境,太陽溫暖,水波溫柔,若在人間,此生必去一次這海上漂浮的仙境之地。齊齊也不例外,願做島中人,只為帶你們在仙本那的玩出多種人間風情。,因此也被人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 唯一一個海上部落:自小戳破耳膜,沒學會走就學遊泳
    對於生活在內陸的人來說,大海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也有的人會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夠在海邊有一套房子,就像海子曾經寫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過上悠然而愉悅的生活。他們會羨慕那些臨海而居的人們,想像著他們看著潮起潮落,伴著浪花拍打海岸的聲音入睡,是多麼的愜意。但是你們知道嗎?
  • 《讀書》新刊 | 劉宗迪:海上有一個大人國
    同時對《山海經》中「大人國」的記載,有所發揮,不僅讓人聯想上古巨人在中土大地行走的壯觀景象,也重構了一幅歷史地理與社會貿易的歷史圖景。胡不與、大人之國、萊夷,都是闖山東的東北人。《大荒經》將萊夷稱為「大人之國」,當因其身材高大。《後漢書·東夷列傳》說夫餘國「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頗有「大人國」風採,夫餘當為身材高大的東北亞通古斯人種。總之,萊夷、大人之國、胡不與之國實為同族:以其族姓稱之,為「萊夷」;以其自稱稱之,為「胡不與之國」;因其身材高大,則名之為「大人之國」。
  • 「海上絲路」泉州緣
    泉籍華僑華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90%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他們為住在國和祖籍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今天,歷史又一次選擇了泉州。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賦予了泉州新的歷史使命。
  • 客從海上來 | 江蘇海上絲綢之路故事裡的外國人
    不過馬可·波羅不是從海上來而是從海上回。來時他從以色列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西部,回去時他從泉州出發,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經過波斯、阿拉伯和希臘,回到故鄉威尼斯。此人名叫鄭文英,乾隆五十八年(1793),琉球使團共172人於六月由衝繩那壩市開船到福州,九月從福州啟程,進入大運河於十二月抵達北京,全程近2500公裡。鄭文英中途染病,當年十一月卒於王家營清口驛。鄭文英祖籍福建,明洪武年間,其先祖與當地共36戶東渡琉球拓荒謀生,到他已經是第15代。  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自明代起就與中央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
  • 吉普賽時裝夢(圖)
    兩個月前在羅馬,Gucci2009春季度假系列被鼓脹的大袖子和飄逸的印花雪紡長裙主宰著,模特們仿佛是不斷旋轉起舞的吉普賽女郎。  時裝界對于吉普賽風格的持續痴迷頗有些令人費解。因為在歐洲,吉普賽人(也稱羅姆人)長期受到歧視,20世紀還曾發生過好幾次大規模的吉普賽人遭迫害的事件。
  • 一群沒國籍的人,為適應水下環境,自幼戳破耳膜,一生生活在海上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 ——《太平廣記》在世界各地的歷史上,都紛紛出現了人魚的傳說,在中國的《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一種人魚,跟人並無二致,只是生活在水中,比起常人更加嬌小罷了。因為巴瑤族人特別的生活方式,也讓許多研究者開始研究他們的來源。而現在最主要的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們源自於廖內群島的維達人,因為他們之間的生活傳統最為相近。而另一種更受認可的說法是,巴瑤族的祖先是陸上的人,發源於蘇祿群島,而蘇祿族從8世紀便開始了不斷地壯大擴張,而在13世紀就有一支遷徙到當地,慢慢發展成為了現在的巴瑤族。
  • 波西米亞人的吉普賽狂歡夜——讓人快樂的音樂不會是低級的
    吉普賽風格音樂 創新與快樂音樂的創新是波西米亞人的一大特色,融合多種音樂類型,突破性加入了小提琴與小號編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吉普賽風格。但是波西米亞人這一稱呼並非指代現在的捷克人,而是法國人誤將來自印度北部的流浪民族羅姆人(也就是通常說的吉普賽人)誤以為是來自波西米亞。而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內心有著吉普賽人保守著內心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和天生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