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在米蘭,GiorgioArmani秋冬秀場上的模特們穿著流蘇印花長裙,裹著波西米亞風格的蕾絲刺繡披肩款款走來。兩個月前在羅馬,Gucci2009春季度假系列被鼓脹的大袖子和飄逸的印花雪紡長裙主宰著,模特們仿佛是不斷旋轉起舞的吉普賽女郎。
時裝界對于吉普賽風格的持續痴迷頗有些令人費解。因為在歐洲,吉普賽人(也稱羅姆人)長期受到歧視,20世紀還曾發生過好幾次大規模的吉普賽人遭迫害的事件。尤其是在義大利,吉普賽人一直是富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為了管理這群習慣於流浪生活的貧窮移民,義大利政府出臺了搜集指紋的法規,歐盟則認為這條法規有種族歧視之嫌,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既然歐洲人都不喜歡吉普賽人,為什麼西方時尚卻鍾情于吉普賽風格?「也許是因為吉普賽人可以擺脫我們過的這種生活。」經常以吉普賽人為靈感的設計師JohnGalliano這樣說道「, 他們居無定所,就地取材地穿衣服,時尚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實用比浮誇更重要—這點很吸引人。」
華麗跳蚤市場各大品牌剛剛發布完的2009春夏系列中,逃離塵囂的鄉村風格成為普遍元素,這也可以看作是對吉普賽風潮的共鳴。在1900年代橫掃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中,吉普賽和鄉村總是形影不離。
「如果我們在Augustus John 的繪畫、D.H.Lawrence的小說、JohnClare的詩歌中找尋吉普賽人的身影,他們的形象總是被映襯在鄉村的背景之下。」作家DavidMayall在去年出版的《吉普賽身份1500-2000》中寫道。該書探討了西方人理想中的吉普賽生活方式,它代表著20世紀的浪漫主義審美情懷。
在14至15世紀,吉普賽婦女的裝束通常是印度紗麗般的簡單長裙和長頭巾。但是每當他們移民到新的國土,就會吸收當地的服裝風格。如今我們印象中典型的吉普賽風格形成於16世紀,吉普賽人融匯了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蕾絲背心、馬褲、荷葉邊裙子和寬袖上衣。
在吉普賽人聚居的米蘭,女人們都熱衷于吉普賽風格,城中最時髦的精品店10 CorsoComo還開設了一個吉普賽風格集市。該店的老闆CarlaSozzani說,吉普賽時尚令顧客們嚮往去遙遠的國度漂泊,與吉普賽人幽會,這種生活在任何文明社會中都不存在。「吉普賽象徵著自由和個性,他們回收各種東西,就像一個終極跳蚤市場,繩子和金子也可以混搭起來。」Sazzani說。
設計師對吉普賽風格的理解雖各有不同,但是逃避現實的流浪是他們的共通靈感。亞裔美國設計師AnnaSui說,「我喜歡從移民文化中汲取靈感,我們身處一個融合的時代,為了工作也必須滿世界旅行。」擅長性感風格的RobertoCavalli說,「吉普賽風格超越了審美範疇,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波西米亞風潮的極致。」GiorgioArmani則認為,吉普賽風格雲集了流蘇、蕾絲、疊穿、多色、裝飾、圖案等元素,它們都是設計師的好工具。「吉普賽美學非常女性化,它擁有大量華麗的裝飾性元素。」他說。
有錢人的自由雖然吉普賽文化對義大利時尚的影響重大,但義大利政府仍出臺了不少政策和法律以迫使境內的15萬吉普賽人離開,這個流浪民族已成為眾矢之的。羅馬市長GianniAllemano主張取締市內的吉普賽人群落。義大利政府也計劃關閉國內所有的非法吉普賽營地,遣返非法滯留的吉普賽人。
聯合國種族問題的特約記者GithuMuigai認為,時尚界對吉普賽風格的熱衷也許有助於改善吉普賽人的地位,但是歐洲仍需要勇敢的領導人挺身而出,才能實現這種改變。
在1980 年代, 義大利設計師Romeo Gigli率先點燃了義大利人對吉普賽風格的熱情。該品牌的現任老闆PierluigiMancinelli表示,「在我們的時尚中融入他們的文化,這有助於拉近雙方的距離。」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政治和社會問題,即便是世界上最有才華的時裝設計師,也未必能施加多少影響。況且,設計師們對吉普賽人抱有的審美熱情與這個少數民族在當代歐洲的艱難生活現狀是兩回事。「時尚界是一個浪漫和理想主義至上的世界,現實並不重要。」GiorgioArmani說,「你在米蘭、巴黎、紐約和倫敦看到的高級時裝與政治無關。」
義大利版《Vogue》的主編FrancaSozzani認為,女人買衣服的時候不會去思考政治。「吉普賽風格可以輕鬆展現出一種富有而自由的感覺,這與現實中的社會背景大相逕庭。」
「吉普賽生活方式只是一個完美的幻想」。John Galliano說。RobertoCavalli也對此表示贊同:「我是一名時裝設計師,不是社會學家。時尚只關乎夢想,而不是現實。」
2008-10-16 總第 3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