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全世界最富傳奇色彩的民族,恐怕非吉普賽人莫屬了。他們熱情奔放,聰慧開朗,能歌善舞。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身影。《巴黎聖母院》中單純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絲美拉達,《葉塞尼婭》中熱情奔放的葉塞尼婭,《卡門》中浪漫多情的卡門。吉普賽人似乎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他們以表演馬戲和為人佔卜為生。雖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備受歧視,甚至被認為是魔鬼的使者,但是始終保持樂觀,如同一群落人凡間的精靈,無憂無慮,自由隨意。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數千年來,吉普賽人一直過著浪跡天涯的日子。他們四處遊走,隨遇而安,沒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沒人知道他們要到哪裡去。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故鄉在何方,不清楚為什麼要四處漂泊,難道這是他們的宿命嗎?吉普賽人究竟來自何方呢?
關于吉普賽人的故鄉,有兩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羅馬帝國末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拯救人類,上帝將自己的兒子耶穌派到人間來幫助人類。但是耶穌被其門徒猶大出賣,落在羅馬總督彼拉多的手中。羅馬統治者對耶穌早就恨之入骨了,決定處死耶穌,便命令一個鐵匠打制用來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鐵釘。但是這個鐵匠拒不從命,結果他受到了懲罰,被羅馬統治者驅逐出埃及。於是可憐的鐵匠和一批信仰基督教和同情耶穌的埃及人離開埃及,浪跡異鄉。另外一個傳說則是:1427年的冬天,一群來自埃及的神秘流浪者到達巴黎,他們被迫改信了伊斯蘭教。這件事在基督教至高無上的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基督教會無法容忍這群吉普賽人背叛上帝的大逆不道的行為,於是派兵徵討,希望他們能重回上帝的懷抱。後來歐洲統治者們經過協商,決定讓這些吉普賽人到羅馬去朝覲教皇,以求得教皇的寬恕。教皇寬恕了吉普賽人的背叛行為,但卻要求他們流浪七年,以表示對上帝的虔誠和悔悟。就這樣,吉普賽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
這兩則傳說都強調吉普賽人來自埃及,而「吉普賽人」一詞在英語中的意義就包含著「從埃及來的人」的意思。在英國,人們也都習慣於將吉普賽人當作埃及人的後代。但是這些都只是傳說,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吉普賽人的故鄉就是埃及。
18世紀末,德國和英國的語言學家通過對語言的比照研究,發現吉普賽人的語言中有許多詞彙與印度的梵語和印地語非常相似。因此,他們推斷吉普賽人的祖先很可能居住在印度。沿著這條線索,學者們又進行了不斷的研究,發現吉普賽人不僅在語言上與印度人相似,而且在文化、習俗和社會制度上也與古印度的多姆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古印度的多姆人能歌善舞,精通佔卜,而吉普賽人恰好以這兩點著稱於世。多姆人身份卑微,遭人歧視,這一點又與吉普賽人的社會地位不謀而合。更為湊巧的是,多姆人精通打制金屬器具,他們所使用的風箱與吉普賽人使用的風箱幾乎完全相似,都是用皮革做成的兩個口袋,用腳踏鼓風。因而,便有人認為吉普賽人就是古代多姆人的後代,他們不斷地遷徙,先後輾轉于波斯、東南歐、西歐,最後到達南、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遍布全世界。
雖然這一說法的證據看似充分,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考古上的證據,還不足以據此做出結論。
另外,各個國家對吉普賽人的稱呼幹變萬化。北歐各國及德國將吉普賽人稱為「蒙古人」、「韃靼人」,而吉普賽人以黑為貴的風俗在蒙古和突厥民族中的確存在。西班牙人則將吉普賽人稱為「波希米亞人」、「希臘人」,大概是由於他們認為吉普賽人是希臘人或波希米亞人的後代吧。
綜上所述,很難判斷吉普賽人究竟源於何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我們會找到答案,或許它將永遠是一個謎了。就像吉普賽人在詩歌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溫暖從何而來,只有天才知道;可是蒼天太強大而高不可及,不會告訴我們身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