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這個村子的居民真是「吉普賽人」?如今,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2020-12-15 西部人文地理

法國作家梅裡美的《卡門》中為人們塑造了吉普賽人的一些特性:熱情、奔放、灑脫,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流浪。但是,吉普賽人因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卦、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留給了人們很是不好的影響。法國政府曾強行驅逐吉普賽人,有人說這是吉普賽人的百年屈辱。雖然吉普賽人中很多人在唾罵聲中生活,但他們依然過著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我們接以前沒講完的接著講。

在我們的童年裡,那些被稱這「蠻婆子」的人似乎是這麼一個形象,三五成群地湧入一個村莊,女人在前男人在後,看到個別主人不在的人家,甚至會撬門而入。如果被碰巧捉住,就會耍一些無賴伎倆。記憶中的她們常常在那個時候引來很多人圍觀,甚至裝瘋賣傻。還有,她們對著別人說些類似平安吉祥的話語,管你同不同意,便進入居民的家裡隨意拿甚至搶東西。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沒了。

另有一說,吉普賽人中間的一部分男人會補鍋,但我們在八十年代甘肅一帶的鄉村見到的補鍋人應該和吉普賽人沒什麼關係,他們來自天水秦安一帶,大多是些老實巴交的農民,掙幾個錢很不容易。倒是那種用鳥叨籤的算命人,我曾經見過:籠子裡養著一隻鳥,吱吱叫著,在「吉普賽人」的命令下,叨到某隻紙片,某人的命運就會被「對應」在算命人拿在手裡破爛的書上了。這種把戲,一般是不會有人上當的,但有個別人因為「相信」而被宰了的。

甘肅永登薛家灣村人會是吉普賽人的後裔嗎?

在去哪裡的路上,我們就找到了答案。附近一個村子裡的青年對我們說:「你們找那些人幹啥呢?除了是一群懶和會算命外,和我們這裡的人有什麼區別呢?」答意思是,他們已經與當地人沒什麼區別了。

當然,青年的話明顯是有些偏激了。現在,薛家灣村人很多已經開始耕種,並且大部分人已經不再以算命為生,通過勤勞的雙手他們已經過上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只是,那曾經是他們的先輩用來謀生的手段以及那些有關吉普賽人後裔的傳說,讓他們的生活至今還在外界人的眼裡有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我們到來之前,聽說薛家灣村村口曾經有一棵大樹,過去,那些以算命為職業的人,每年春天都要按時出門,冬天回來的時候,就在那棵樹下分錢。大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人一份,數目都一樣,參與者人人均等。但是,這樹,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還曾聽說,在薛家灣村人與當地人日常用語漢語無二,但他們卻有一些特殊的隱語,只在有外人在場又需保守秘密時才使用。他們把炕叫「溫臺」,把開水叫「滾輪子」,把首飾之類叫「託照什」,把房子叫「開瓜」;丈夫叫「荷代」,妻子叫「咽支」,吃飯叫「繞散長」,父親叫「根子」,母親叫「嬤子」,男孩叫「阿燕子」,女孩叫「姜」;車類叫「司馬」,對話關係叫「排親」,臉叫「昭盤」,眼睛叫「昭公」,樹叫「木翹」,花叫「朵朵」等等。

這些,我們聽不懂、弄不清,但不知道為什麼,把妻子叫「咽支」讓我們一下子聯想到了過去的匈奴。

歲月,就這樣為這個村子留下了一份神秘。

據傳,薛家灣村人當年外出算命時的服飾也很有趣——女人們把頭髮高高梳起,俗稱「高頭」,再裹上寬一尺,長六尺的黑頭帕。冬天要戴「遮耳子」,那是一種有帽簷,兩邊可以遮住耳朵但頭頂卻挖空的帽子。服裝一般是長及膝蓋的大鬥襟衣服。褲子肥大,褲腳類似裹腿。鞋則是「尖尖鞋」,瘦而長,鞋尖向上翹起,顏色鮮豔,並繡滿了各種圖案的花。男人主要穿長袍大褂……這些,現在這個村子裡也不存在了。

當地政府曾經在早年組織編著了《中國的「吉普賽人」》一書中,對於薛家灣人「走家子」的生活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在那本書裡,薛家灣村人成為「出門人」:解放前,他們十之八九沒有田地,全靠舉家舉家外出算命為生,家裡除了土炕再無其他家具,很多人家的門窗都是用泥巴糊上,「走家子」回來再扒開,有的甚至沒有一間住房,外出返鄉就住在附近的山洞破廟裡。 這些場景至今仍能從在薛家灣流傳的順口溜中得到認證——「站破房,住古廟,鋪的加沙氈,蓋的旋風被。」

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分明講到的是辛酸與不易,先前那個「不好的形象」,在這個時候,仿佛被融化了。

在村裡,我們看到一些還有算命的人「研究」的是《四柱預測學》、《周易預測學》、《中國古代算命術》,還有《三命通會》、《八字預測學》、《協級辨方術》等,而他們從前信奉的「桃花娘娘」與「周公」也被「觀音替代了。

吉普賽人以佔卜為生,塔羅牌就是他們的其中一種佔卜方法。在羅馬教廷勢力最為強大的時期,正是吉普賽人的保護才使塔羅牌能夠流傳到今天。在很長的時間裡塔羅牌只有吉普賽人才能看得懂,許多塔羅牌的牌意都是以吉普賽人的解釋作為基礎的。同時,吉普賽人還發展了塔羅牌的佔卜方法,仿佛又為塔羅牌起源于吉普賽人提供了重要證據。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吉普賽人是一個四處流浪的遊牧民族,沒有太大的可能發展出極有系統的塔羅牌哲學,他們的塔羅牌知識是從其他文明學習來的。

然而,在薛家灣村我們看到的都是中國文化裡的「算命」書籍,已經與吉普賽人的「套路」沒有多少關係了。

事實上,把薛家灣村人當成「吉普賽人」最早源於1947年,當年出版的《邊疆通訊》了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的吉普賽人——記甘肅永登的「蠻婆子」》的文章,作者竹天對薛家灣做了一些介紹,這也是迄今最早的一篇研究薛家灣算命文化的文章。隨後,1953年版的《永登縣誌》和1982年在《甘肅文史資料》刊登的《解放前永登的算命婆》一文,都認為薛家灣人是「少數民族」:一種說他們是上古舜帝時期流亡而來的苗族後裔,但流傳更廣的說法是他們是從波斯徙來的吉普賽人,因為,他們不喜定居四處流浪算命的習俗確和古老的吉普賽人頗為相似。

大概到了八十年後,薛家灣村經媒體報導,引起了蘭州大學的關注。當時,中文系教授柯楊便帶了三個畢業生去了薛家灣做調查。 柯楊帶著學生在村裡住了一個多月,經他判斷,薛家灣人並非苗族,也不是吉普賽人,他們的民俗傳承和特點都與漢民族無大異。但是兩千年初,媒體卻又盯上了這個村子,其中2004年南方周末就以《中國「吉普賽村」?》為題對此做了報導,作者是柴春芽。

此後,人們很少提及薛家灣村人與吉普賽人的關係了,而是把它稱為「算命村」。也許正是因為這些被「拉來扯去」的算命問題,村民們都表現出了並不歡迎我們的意思,而這個村子已與當地其他村莊無異了。但不管怎樣,「蠻婆子」的形象確實在甘肅人的記憶裡真實存在過。

據說,吉普賽人不與外族通婚,而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非常珍貴的樣本,可以確定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明史》亦有「有羅哩戶(吉普賽人),漢人不與通婚姻,自相娶嫁」的記載,但是,薛家灣人「族」內通婚的格局早就被打破。許多人都意識到幾代人長期只在四大姓之間親連親、親套親造成的後果,年輕人已不再把尋找意中人的目光只盯在這個小小的村落。走出家門,外出打工的新生活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對方是不是本「族」人已無足輕重。

當然,我們前面說到的「用鳥兒給人算命」的方法,即是「金雀銜牌」術,讓受過訓練的鳥為求卦的人叼起預示吉兇的竹籤,也已失傳。原因是,現在村裡已經沒人會訓練鳥了。至於村裡還有一些人說他們的先輩是元代時從波斯來的吉普賽人,但那已經是一個傳說了。(文/路生)

相關焦點

  • 他們至今還「藏」在甘肅的這個村裡?(上)
    那時候,我不知道他們有著什麼樣的經歷,但大人們的教育卻讓我明白「他們和我們不是一路人」,而我在感覺他們是「能通天的人」的神秘裡,給了他們一個非常非常不好的印象。這是生活的經歷給我的,是在我老家甘肅靖遠農村那片土地上早年的生活經歷給我的。吉普賽人(Gypsies)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 吉普賽之心
    他們創立的Ando Drom一開始是羅姆人的文化組織,常常帶著吉普賽小孩唱歌,1980年代在音樂節上獲得成功,促使Ando Drom正式成為樂隊。如今已經沒人記得Ando Drom是個文化組織了,問起當地人他們會告訴你:「那是個已經解散了的樂隊。」「樂隊曾和導演Tony Gatlif在他1993年的電影《一路平安》中合作,現在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我問 Jenő。
  • ​甘肅這個村子村民為中亞和西亞血統
    甘肅這個村子村民為中亞和西亞血統  這個春節,如果你想尋找最淳樸的西北風情,建議你來這裡,如果你想體會濃鬱的歐洲味道,建議你還是來這裡,一個甘肅的偏僻小村。最開始發現這些中國的「異鄉人」是在1989年,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裡斯從《漢書》中意外發現一個漢朝安置降俘的小地方——驪靬,即今天的折來寨。
  • 神秘的中國「吉普賽人」村落
    生命力很強的群體,這個特殊群體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吉普賽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他們以獨特的遊走和善解「天意」的神秘而廣為人知,並將諸多未解之謎帶給我們。國內有許多專家對他們進行過考察和研究,但目前尚無定論:他們應該屬於哪個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與「吉普賽人」如此相像?這種生活方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揭開這一群人生活的神秘面紗,記者約了曾經對薛家灣人進行過深入調查的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年作家馮玉雷,一同走進了這個村子。
  • 如今那個吉普賽女郎在做什麼?
    一天,葉塞尼亞在一家酒館算命,結識了自信滿滿的白人軍官奧斯瓦爾多,漸漸的他們墜入了愛河。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令他們飽受折磨。勇敢的奧斯瓦爾多請求吉普賽頭人同意他們的結合,最後在葉塞尼亞外婆的點撥和撮合下,這個狂野的吉普賽女郎最終如願和奧斯瓦爾多結為夫婦。
  • 吉普賽時裝夢(圖)
    尤其是在義大利,吉普賽人一直是富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為了管理這群習慣於流浪生活的貧窮移民,義大利政府出臺了搜集指紋的法規,歐盟則認為這條法規有種族歧視之嫌,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既然歐洲人都不喜歡吉普賽人,為什麼西方時尚卻鍾情于吉普賽風格?「也許是因為吉普賽人可以擺脫我們過的這種生活。」
  • 達曼人——「東方的吉普賽人」
    藏族有著極為淳樸的民風,他們熱情四溢。相信去過西藏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西藏這片土地充滿著獨特的風情,藏族對身邊的朋友都是報以溫和的態度。很多人不曾了解,藏族中其實還混有一個特別的「外來民族」,那便是號稱「東方的吉普賽人」的達曼人,百年來兩族人融洽的混居在西藏的邊陲地區。
  • 吉普賽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千年命運
    原標題:吉普賽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千年命運   納粹德國也消滅吉普賽人   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其他文化與自身的變化,內心保存著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   早在9-10世紀期間,很多吉普賽壯丁被阿拉伯人抓去為他們打仗,戰爭結束,被俘或逃跑後又被抓回的吉普賽人在歐洲各國就地被當作奴隸賣掉。吉普賽人被用來當「炮灰」的歷史從此開始。就在15世紀末歐洲各國爭相驅逐吉普賽人以來,他們又成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犧牲品。
  • 達曼人:17年前獲得中國國籍,號稱是「東方的吉普賽人」
    ▲藏族人民歡歌載物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在藏族中還混有一個特別的「外來民族」,他們號稱是「東方的吉普賽人」的達曼人,在西藏的邊陲地區這兩族人已經融洽地混居了上百餘年
  • 神秘的吉普賽文化,流浪者之歌!
    根據突厥史和印度史的記載;公元10世紀中葉,阿富汗突厥人擺脫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伽色尼王朝不斷向外擴張,其東南部領土到達印度的西北邊界。公元1001-1027年的26年間,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茂德曾率領軍隊入侵北印度達17次之多,大肆搶劫和殘酷屠殺當地居民,給北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僅蘇姆那特城就被屠殺了5萬多居民,被掠奪的財富竟有3萬馱之多。
  • 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海上,被叫做「海上吉普賽人」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為了增長見識,他們會選擇出國旅遊,因為國外有很多他們不懂的東西,下面介紹一個特別的地方,這裡有句老話,人類是由魚進化而來,然後慢慢的人進化成陸地動物,這個國家對此深信不疑。這個地方位於東南亞,那裡有一個民族叫巴瑤。被認為是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巴瑤人數百年來,世世代代生活東南亞海域,甚少踏足土地。
  • 波西米亞人的吉普賽狂歡夜——讓人快樂的音樂不會是低級的
    抑或是這個標誌性的舞步動作,都是波西米亞人獨有的標誌。但是波西米亞人這一稱呼並非指代現在的捷克人,而是法國人誤將來自印度北部的流浪民族羅姆人(也就是通常說的吉普賽人)誤以為是來自波西米亞。而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內心有著吉普賽人保守著內心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和天生的特質。
  • 流浪2千多年的達曼人,03年加入中國國籍,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民族就是「達曼人」。達曼人生活在珠穆朗瑪峰南翼的吉隆溝中,與藏族混居,他們無論是服裝、語言等通常都與藏族群體難以分辨。達曼人的眼睛呈藍色,眼睛不僅大,而且目光深邃,這也暗示達曼人其實應該屬於白色人種。達曼人生活的地方靠近尼泊爾,就處在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地帶,這裡的村子一共生活著200多個人,他們被認為是尼泊爾人後裔,但是被稱作達曼人。
  • 甘肅文縣「聾山」漸通途 高山居民拓荒地裡種藥材
    在甘肅隴南市文縣範壩鎮白皂村的深山裡,雖然行車的路已修建了些,但在深山裡勞作時,培育天麻所需的木材等農資進山林,仍得他們徒步背著去。 閆姣 攝中新網蘭州3月24日電 (閆姣 艾慶龍)甘肅隴南傳說一句順口溜,來形容當地管轄縣區的山勢:禮縣的山,是躺著的;武都的山,是坐著的;文縣的山,是站著的。可見,文縣的山更高更陡。
  • 一位日本女博士與福建「水上吉普賽人」情緣
    一位日本女博士與福建「水上吉普賽人」情緣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年02月01日00:39   中新社漳州一月三十一日電題:一位日本女博士與福建「水上吉普賽人
  • 薛家灣中國的「吉普賽」村落
    一、常年流浪 不與外人通婚薛家灣,這在外人眼中無比神秘的村落,地處一條紅沙溝邊的小臺地上,現有160多戶人家,600多口人,主要有劉、柳、高、何四姓。歷史上這個村子的人雖然有定居地,但幾乎不種地,也不從事狩獵和放牧,常年成群結隊在外流浪,以佔卜算卦和祛病禳災為生。
  • 吉普賽人源於何處
    說到全世界最富傳奇色彩的民族,恐怕非吉普賽人莫屬了。他們熱情奔放,聰慧開朗,能歌善舞。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身影。《巴黎聖母院》中單純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絲美拉達,《葉塞尼婭》中熱情奔放的葉塞尼婭,《卡門》中浪漫多情的卡門。
  • 用髒話當名字的村子:名字已有800年歷史,如今路標天天被偷
    並且在德語世界中這個村子也是不起眼的,雖然位於邊界,但是其全村僅有32所房子104個居民,規模實在是太小了。但直到二戰之後這種形勢突然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村裡的人們發現會有英國和美國的士兵在他們村子的路標旁邊拍照,並且做出各種誇張不雅的動作。
  • 【特寫】疍民:最後的閩江「吉普賽人」
    作為疍民的後代,江滿潮曾在水上生活了23年。人近中年,為了緩解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早已上岸的他如今又復歸江面,重新拾起捕魚的手藝。他的漁船艙內高60釐米,船體無法完全遮蓋一個成年人的體積。離岸的時候,他帶了4張漁網。50公分的吃水深度讓這條小船只能在閩江下遊水流較平穩的水域航行。
  • 曾經被稱為「鬼村」的封門村,那些「奇怪」現象,如今怎樣了
    現如今很多人對於旅行已經有了別人的想法,很多人不再單單只追求美麗的景色,更多的是想要去冒險去體驗那些不曾體驗的生活,就比如說在幾年前曾經被譽為中國第一「鬼村」的地方,因為在媒體報導,所以很多具有冒險精神的探險家,會來到這個地方一探究竟,看一看那些奇怪的現象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