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賽民族作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顆奇異果實,其特殊的文化吸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
吉普賽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稱呼,因為吉普賽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國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了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普賽人」了。其實,吉普賽人自稱為羅姆人(rom)。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吉普賽人實際起源於印度北部,來自古代印度分布很廣的多姆族。吉普賽人自公元十世紀開始,就一直流浪於歐洲各地。
關于吉普賽人的流浪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較為可信的說法吉普賽人的遷徙由於突厥的入侵造成的。根據突厥史和印度史的記載;公元10世紀中葉,阿富汗突厥人擺脫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伽色尼王朝不斷向外擴張,其東南部領土到達印度的西北邊界。公元1001-1027年的26年間,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茂德曾率領軍隊入侵北印度達17次之多,大肆搶劫和殘酷屠殺當地居民,給北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僅蘇姆那特城就被屠殺了5萬多居民,被掠奪的財富竟有3萬馱之多。北印度人民四處逃亡,流浪各地。這就是中世紀時代印度人民的第一次向外遷徙。
12世紀時,高爾王朝取代伽色尼王朝,再度入侵北印度,並在此後長達3個世紀的統治中殘酷剝削和壓迫北印度人民,使北印度農民紛紛破產,大規模向外流亡,造成印度歷史上的第二次大遷徒。
幾百年來,吉普賽人過著在世界各地的流浪生涯,古時候的吉普賽人,趕著帶篷的大馬車,帶著銅碗炊具,彈著吉他沿街賣藝、佔卜、看手相、幹雜活或做小生意。此外,吉普賽人由於他們所處的極為特殊的環境,或者應該說他們的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艱辛,使他們對待宗教信仰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時而接受、時而拒絕基督教,並沒有固定的信仰。同時吉普賽人也非常傳統,有著固定不變的生活習俗和觀念,而這些習俗和觀念很難被當時歐洲社會所接受。
因此,流浪的吉普賽人,一直飽受歐洲封建社會的歧視與侮辱。他們永遠流浪在農村和城市的邊緣,游離在社會之外。他們缺少受教育的機會,幾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所以,吉普賽人更難進入社會中上層,在社會中基本沒有任何發言權,永遠處於社會的低端。同時,他們為了養家餬口,也不得不從事低賤的工作,又更容易受到別的歧視,如此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根據史料記載,從15世紀後半葉起,各國開始對吉普賽人採取全面的取締措施,反對流浪的法律、法令、條例接二連三地制定出來。
法國於1504年開始下逐客令,1539年弗蘭索瓦一世頒布全國性法令驅逐吉普賽人。1561年沙洛爾九世進一步在全國範圍驅逐吉普賽人,奧爾良會議決定用「火和劍」消滅吉普賽人。此後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曾下令驅逐吉普賽人,並規定如有抗旨不遵者,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在此前後,葡萄牙,荷蘭,威尼斯等地也出臺了類似法案。
在二戰期間,吉普賽人和猶太人,同性戀者一樣,也成為了納粹迫害的目標。吉普賽的德語單詞「Zigeuner」源於希臘詞根,意為「不可觸碰」,因此該群體被視為「種族劣等」。吉普賽人被圍捕並被送往難民營用作勞工或被殺害。據估計,大屠殺中有多達220,000名吉普賽人死亡。
吉普賽人其實並不熱衷於流浪,也不承認自己是「漫遊的吉普賽人」。但是為了生存和做人的權利,他們又不得開始遷徙,也不得不從事其他民族都不願從事的商人身份,也不得不做別人不願意幹的工作,如手藝人、清道夫、收廢品、飼養員,有些人不得不沿街賣藝或以算命卜卦為生。他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踏上徵途,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多少代人到處流浪,但也沒有找到理想的安身之處。
流浪者是吉普賽人一個標籤,同時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標籤,那就是音樂與舞蹈。
吉普賽人吸收了沿途中各國特色的音樂旋律,受到各地的影響,發展出了的具有特色的引人入勝的旋律。根據記載在17~18世紀中,吉普賽音樂開始廣為流傳。每逢節日,吉普賽音樂都會在街頭巷尾響起,普通民眾都被吉普賽獨特的熱情的音樂所吸引。同時,吉普賽的音樂又對歐洲其他各國音樂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它成功地擴大了歐洲人的視野,為歐洲的音樂發展貢獻頗多。很多音樂大師如李斯特、埃米裡歐·哈拉茲蒂都熱情稱頌吉普賽音樂,認為「吉普斯音樂家的演奏技巧是無與倫比的」。在今天各國的音樂藝術中仍然保留著吉普賽音樂的痕跡。
吉普賽起源於印度,也同印度人般熱愛舞蹈。他們用舞蹈表現對生活的熱愛。他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舞蹈。他們所到之處,人們總是抱著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來一睹他們的舞姿。吉普賽人不僅在街頭賣藝,也有機會去公爵府第展示才華。一些吉普賽舞蹈家如裡昂塞,曾一度成為名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民眾,都深受熱情奔放的吉普賽舞蹈的吸引。流傳至各地的吉普賽舞蹈藝術同當地的民族藝術有著頻繁的交流。在法國,小舞步、三步舞、三人組舞等舞蹈形式被吉普賽舞蹈所借鑑,而吉普賽舞蹈形式也隨著教授舞蹈和使用各種伴奏樂器的過程融入了當地的藝術中。在當代世界舞臺上,吉普賽藝術仍然很活躍。吉普賽音樂、舞蹈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劇都受到了各國觀眾的進一步肯定。
民族的苦難歷程使他們對藝術有了獨特的理解。正是由於將對民族傳統的眷戀、對往事的哀傷、對自由的熱愛和執著等融於一體,才使他們的藝術成就具有如此迷人的魅力。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薩拉薩蒂在19世紀創作了一首世界名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它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是世界古典音樂中的瑰寶,讓聽者神往不已。
這首曲子非常形象地代表了吉普賽人獨特的文化。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用一種緩慢,憂鬱,悲傷的曲調,展示出了吉普賽人在流浪生活中所遭受的困難與歧視,讓人感傷不已。而第四部分,則急變為極快的快板,與第二、三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展示了吉普賽人能歌善舞的熱情,充滿了歡快與朝氣。
這就是吉普賽人的文化:
他們遭受生活的苦難,卻又能開朗地面對。
他們物質世界如此匱乏,精神世界卻又如此豐富。
他們既讓人感到悲傷,又讓人感到愉悅,如此神秘。
(如果你感覺本文對有些許幫助,還請點讚或轉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因結善果;如有不同意見也請在評論處指出,歡迎討論,互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