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吉普賽文化,流浪者之歌!

2020-12-15 文化之為

吉普賽民族作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顆奇異果實,其特殊的文化吸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

吉普賽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稱呼,因為吉普賽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國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了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普賽人」了。其實,吉普賽人自稱為羅姆人(rom)。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吉普賽人實際起源於印度北部,來自古代印度分布很廣的多姆族。吉普賽人自公元十世紀開始,就一直流浪於歐洲各地。

關于吉普賽人的流浪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較為可信的說法吉普賽人的遷徙由於突厥的入侵造成的。根據突厥史和印度史的記載;公元10世紀中葉,阿富汗突厥人擺脫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伽色尼王朝不斷向外擴張,其東南部領土到達印度的西北邊界。公元1001-1027年的26年間,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茂德曾率領軍隊入侵北印度達17次之多,大肆搶劫和殘酷屠殺當地居民,給北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僅蘇姆那特城就被屠殺了5萬多居民,被掠奪的財富竟有3萬馱之多。北印度人民四處逃亡,流浪各地。這就是中世紀時代印度人民的第一次向外遷徙。

12世紀時,高爾王朝取代伽色尼王朝,再度入侵北印度,並在此後長達3個世紀的統治中殘酷剝削和壓迫北印度人民,使北印度農民紛紛破產,大規模向外流亡,造成印度歷史上的第二次大遷徒。

幾百年來,吉普賽人過著在世界各地的流浪生涯,古時候的吉普賽人,趕著帶篷的大馬車,帶著銅碗炊具,彈著吉他沿街賣藝、佔卜、看手相、幹雜活或做小生意。此外,吉普賽人由於他們所處的極為特殊的環境,或者應該說他們的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艱辛,使他們對待宗教信仰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時而接受、時而拒絕基督教,並沒有固定的信仰。同時吉普賽人也非常傳統,有著固定不變的生活習俗和觀念,而這些習俗和觀念很難被當時歐洲社會所接受。

因此,流浪的吉普賽人,一直飽受歐洲封建社會的歧視與侮辱。他們永遠流浪在農村和城市的邊緣,游離在社會之外。他們缺少受教育的機會,幾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所以,吉普賽人更難進入社會中上層,在社會中基本沒有任何發言權,永遠處於社會的低端。同時,他們為了養家餬口,也不得不從事低賤的工作,又更容易受到別的歧視,如此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根據史料記載,從15世紀後半葉起,各國開始對吉普賽人採取全面的取締措施,反對流浪的法律、法令、條例接二連三地制定出來。

法國於1504年開始下逐客令,1539年弗蘭索瓦一世頒布全國性法令驅逐吉普賽人。1561年沙洛爾九世進一步在全國範圍驅逐吉普賽人,奧爾良會議決定用「火和劍」消滅吉普賽人。此後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曾下令驅逐吉普賽人,並規定如有抗旨不遵者,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在此前後,葡萄牙,荷蘭,威尼斯等地也出臺了類似法案。

在二戰期間,吉普賽人和猶太人,同性戀者一樣,也成為了納粹迫害的目標。吉普賽的德語單詞「Zigeuner」源於希臘詞根,意為「不可觸碰」,因此該群體被視為「種族劣等」。吉普賽人被圍捕並被送往難民營用作勞工或被殺害。據估計,大屠殺中有多達220,000名吉普賽人死亡。

吉普賽人其實並不熱衷於流浪,也不承認自己是「漫遊的吉普賽人」。但是為了生存和做人的權利,他們又不得開始遷徙,也不得不從事其他民族都不願從事的商人身份,也不得不做別人不願意幹的工作,如手藝人、清道夫、收廢品、飼養員,有些人不得不沿街賣藝或以算命卜卦為生。他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踏上徵途,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多少代人到處流浪,但也沒有找到理想的安身之處。

流浪者是吉普賽人一個標籤,同時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標籤,那就是音樂與舞蹈。

吉普賽人吸收了沿途中各國特色的音樂旋律,受到各地的影響,發展出了的具有特色的引人入勝的旋律。根據記載在17~18世紀中,吉普賽音樂開始廣為流傳。每逢節日,吉普賽音樂都會在街頭巷尾響起,普通民眾都被吉普賽獨特的熱情的音樂所吸引。同時,吉普賽的音樂又對歐洲其他各國音樂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它成功地擴大了歐洲人的視野,為歐洲的音樂發展貢獻頗多。很多音樂大師如李斯特、埃米裡歐·哈拉茲蒂都熱情稱頌吉普賽音樂,認為「吉普斯音樂家的演奏技巧是無與倫比的」。在今天各國的音樂藝術中仍然保留著吉普賽音樂的痕跡。

吉普賽起源於印度,也同印度人般熱愛舞蹈。他們用舞蹈表現對生活的熱愛。他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舞蹈。他們所到之處,人們總是抱著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來一睹他們的舞姿。吉普賽人不僅在街頭賣藝,也有機會去公爵府第展示才華。一些吉普賽舞蹈家如裡昂塞,曾一度成為名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民眾,都深受熱情奔放的吉普賽舞蹈的吸引。流傳至各地的吉普賽舞蹈藝術同當地的民族藝術有著頻繁的交流。在法國,小舞步、三步舞、三人組舞等舞蹈形式被吉普賽舞蹈所借鑑,而吉普賽舞蹈形式也隨著教授舞蹈和使用各種伴奏樂器的過程融入了當地的藝術中。在當代世界舞臺上,吉普賽藝術仍然很活躍。吉普賽音樂、舞蹈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劇都受到了各國觀眾的進一步肯定。

民族的苦難歷程使他們對藝術有了獨特的理解。正是由於將對民族傳統的眷戀、對往事的哀傷、對自由的熱愛和執著等融於一體,才使他們的藝術成就具有如此迷人的魅力。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薩拉薩蒂在19世紀創作了一首世界名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它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是世界古典音樂中的瑰寶,讓聽者神往不已。

這首曲子非常形象地代表了吉普賽人獨特的文化。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用一種緩慢,憂鬱,悲傷的曲調,展示出了吉普賽人在流浪生活中所遭受的困難與歧視,讓人感傷不已。而第四部分,則急變為極快的快板,與第二、三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展示了吉普賽人能歌善舞的熱情,充滿了歡快與朝氣。

這就是吉普賽人的文化:

他們遭受生活的苦難,卻又能開朗地面對。

他們物質世界如此匱乏,精神世界卻又如此豐富。

他們既讓人感到悲傷,又讓人感到愉悅,如此神秘。



(如果你感覺本文對有些許幫助,還請點讚或轉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因結善果;如有不同意見也請在評論處指出,歡迎討論,互相提高)


相關焦點

  • 椰城奏響《吉普賽之夜》
    《吉普賽之夜》海口演出劇照。本報記者 陳德雄 攝本報海口2月3日訊 (記者陳耿 通訊員鍾禮元 符同慶)《國色天香》的民樂春風剛剛吹過,吉普賽風情的歡快旋律又緊接奏響。今晚,來自匈牙利室內樂組合的藝術家在海南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劇場,為椰城市民和遊客呈現魅力十足的《吉普賽之夜》,該節目也是本次藝術節一道不可多得的異域文化風情大餐。當晚,大型音樂會《吉普賽之夜》在吉普賽民歌《塞米·博加爾》曼妙的小提琴聲中拉開帷幕。整場演出中,音樂經典頻頻上演。
  • 椰城奏響《吉普賽之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2月3日訊 (記者陳耿 通訊員鍾禮元 符同慶)《國色天香》的民樂春風剛剛吹過,吉普賽風情的歡快旋律又緊接奏響。今晚,來自匈牙利室內樂組合的藝術家在海南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劇場,為椰城市民和遊客呈現魅力十足的《吉普賽之夜》,該節目也是本次藝術節一道不可多得的異域文化風情大餐。
  • 《天道》「流浪者之歌」你真的聽懂了嗎?
    其實能聽懂電視劇《天道》中插曲的人很少,對於丁元英評說《流浪者之歌》那一部分不求甚解;我覺得這個情節一定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如果《天國的女兒》是為了讓觀眾/粉絲了解芮小丹個人價值追求和實現價值含蓄的表達方式,那麼流浪者之歌一定是對丁元英內心的刻畫,或者希望讀者能透過歌曲了解丁元英的追求和信仰。
  • 閱讀分享——流浪者之歌
    在《捨得,捨不得》卷三的「無夢」主題中,有一篇《流浪者之歌》,是寫赫爾曼·黑塞和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也有人譯成《悉達多》)的。讀這篇文字的當時,我就在想,一定要去讀一讀這本小說。而當我讀完小說之後,又回過頭重新讀了一遍《捨得,捨不得》中那篇《流浪者之歌》的文字,我只想說:真恨不得把整篇內容都摘錄下來,全部貼在這裡。
  • 吉普賽人源於何處
    說到全世界最富傳奇色彩的民族,恐怕非吉普賽人莫屬了。他們熱情奔放,聰慧開朗,能歌善舞。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身影。《巴黎聖母院》中單純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絲美拉達,《葉塞尼婭》中熱情奔放的葉塞尼婭,《卡門》中浪漫多情的卡門。
  • 神秘的中國「吉普賽人」村落
    生命力很強的群體,這個特殊群體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吉普賽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他們以獨特的遊走和善解「天意」的神秘而廣為人知,並將諸多未解之謎帶給我們。國內有許多專家對他們進行過考察和研究,但目前尚無定論:他們應該屬於哪個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與「吉普賽人」如此相像?這種生活方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揭開這一群人生活的神秘面紗,記者約了曾經對薛家灣人進行過深入調查的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年作家馮玉雷,一同走進了這個村子。
  • 吉普賽之心
    他們創立的Ando Drom一開始是羅姆人的文化組織,常常帶著吉普賽小孩唱歌,1980年代在音樂節上獲得成功,促使Ando Drom正式成為樂隊。如今已經沒人記得Ando Drom是個文化組織了,問起當地人他們會告訴你:「那是個已經解散了的樂隊。」「樂隊曾和導演Tony Gatlif在他1993年的電影《一路平安》中合作,現在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我問 Jenő。
  • 流浪者之歌—弦樂獨奏家音樂會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19:30特邀大提琴演奏家:俞明青、趙耀特邀小提琴演奏家:席施、高參曲目:薩拉薩蒂    流浪者之歌維瓦爾第    四季(冬)
  • 在遠方:流浪者之歌和海闊天空伴隨整部劇,究竟有何意義?
    這部大型創業劇總是在很多重要情節中給我們播放《海闊天空》,又多次將《流浪者之歌》與之進行對比,那海闊天空到底有何意義?流浪者之歌又包含了什麼?《海闊天空》是黃家駒在90年代演唱的,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直至現在,那個時候幾乎人人都會唱幾句。
  • 「夏日音樂廳」 | 暢聽暑假,成都市關工委邀請您收聽《流浪者之歌》
    「夏日音樂廳」活動今天將推出第一系列第六期中新國際音樂比賽2020獲獎選手公演《流浪者之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欣賞「夏日音樂廳」活動第一系列第六期中新國際音樂比賽2020獲獎選手公演《流浪者之歌
  • 丁薇《流浪者》歌詞
    丁薇2017全新專輯 《鬆綁》(Untied)首支單曲 《流浪者》上線。以同名小提琴名曲為線索,涵蓋Trip-Hop、實驗搖滾、古典等多種元素,擰合吉普賽的流浪氣質與都市人的迷茫情緒,引發充滿個性化和想像空間的音樂表達,在復古與未來 ,現實與夢境中糾纏撕扯,突破世俗的藩籬,重返自由的可能。願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流浪 ,去找到內心的自由。
  • 「每日一香」拜裡朵 流浪者之歌 Byredo Gypsy Water,2008
    「流浪者之歌」作為一支木質調,有一種別樣的鮮美風韻,柔和而豐富,濃醇且溫柔。有一種說法叫作「幽靈調」,指的是香調表中並沒有包含這種香材,可是這種香材的氣味卻「出現」了,並且有的人還會覺得很明顯。這種狀況常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可是卻時常出現。不存在的香材宛如幽靈一般,引起人們的無盡遐想。
  • 吉普賽時裝夢(圖)
    尤其是在義大利,吉普賽人一直是富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為了管理這群習慣於流浪生活的貧窮移民,義大利政府出臺了搜集指紋的法規,歐盟則認為這條法規有種族歧視之嫌,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既然歐洲人都不喜歡吉普賽人,為什麼西方時尚卻鍾情于吉普賽風格?「也許是因為吉普賽人可以擺脫我們過的這種生活。」
  • 黑天鵝遇上流浪者 丁當沙寶亮《蒙面歌王》晉級
    《蒙面歌王》中,黑天鵝丁當與流浪者沙寶亮組成「浪跡天涯」,以阿弟仔的創作《為你而活》震撼感動現場,成功勇奪半決賽冠軍,直接晉級總決賽。 網易娛樂9月14日報導 「全民情歌天后」丁當參加大型音樂挑戰類真人秀節目《蒙面歌王》,蒙面以黑天鵝之資,首集以一首《拯救》徵服猜評團,「黑天鵝是誰」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演唱視頻一周點擊將近200萬次,播放量居全部選手之冠
  • 《證詞》—吉普賽版的辛德勒名單,美國文學大師特羅的裡程碑之作
    因為到了最後,無論真相如何,都抵不過人性的支配和命運的殘酷,那種無力感讓人心中產生一種難以操控的絕望之情。《證詞》,這個美國文學大師斯科特·特羅裡程碑之作,是一份吉普賽版的辛德勒名單,一個用謊言編織的屠殺案,原本象徵正義的「證詞」,卻成了一個讓人性備受考驗的「楚門世界」。
  • 揭秘流浪民族吉普賽人的身世和一直沒有建國之謎
    吉普賽人就是這樣一個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民族,而且他們上千年來一直都在流浪從未停止,《流浪者之歌》就是對吉普賽人的真實寫照,直到三個語言學家的努力,才揭開了吉普賽人的身世之謎。在歷史上,人們一直普遍認為吉普賽人來自埃及,而「吉普賽」就是「埃及」的音變。各國學者對吉普賽人的的起源研究了幾百年,終於在18世紀80年代,由三個語言學家,揭開吉普賽人的身世之謎。他們通過多吉普賽語的研究,發現吉普賽語與梵語和印地語十分相似,因此得出了吉普賽人來自印度的結論。
  • 青年小提琴家谷麗莎演奏《流浪者的夢》追逐放浪不羈的自由與夢想
    今天,先分享一曲《流浪者的夢》,此曲是谷麗莎推出的個人第一張小提琴純音樂專輯《風與海》中的一曲。這張專輯以主打音樂作品《風與海》命名,內容涵蓋了中國風、蒙古風、俄羅斯風、吉普賽風、探戈風、阿拉伯風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用旋律呼籲人們關注環保、關注流浪者、關注處於戰爭中的人們,希望能夠用純音樂的方式喚醒心中的大愛。
  • 《達摩流浪者》:流浪或者在路上
    《達摩流浪者》和在大陸出過多種版本、在上了點年紀的讀者中更有名的《在路上》;就這兩部作品所述的內容而言,把它們看作是一部作品也不算太過分,雖然《達摩》一書充滿了對東方神秘事物的近乎盲目的崇拜,但它那稚氣(並非指作者的年齡,)而隨便的口吻,在旅途中邊沉思,邊東拉西扯的做派,和《在路上》如出一轍;從作者將此書題獻給寒山子可見,書中所述基本可以看作是匿名版的美國詩人形跡錄,加裡·施耐德、艾倫·金斯伯格等一一化名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