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海華永泰堅信,一家律所的力量縱然有限,但是能填一處匱空、撫一刻傷痛、救一個生命於危難,就是民族之福、國家之福。——海華永泰律師
2020年,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迎來了25歲生日。這個特殊的庚子年,也為海華永泰的發展史留下了刻骨銘心的一筆。25年來,海華永泰始終以「成為一家有底蘊、有情懷、有擔當的一流精品大所」為前進目標。疫情如大考,如何解讀「有擔當」,見仁見智。
誠如加繆在《鼠疫》一書中所言,「災難使我們學會謙虛」。
那段齊心抗疫的日子裡,海華永泰第一時間啟動「捐款+捐物+系列公益法律服務」的公益活動模式:用短短三個小時湊足了近70萬元馳援一線,部分律師化身「貿易人」,從「實務操作小白」變身操作「能手」,群策群力完成了一單又一單的境內、境外的採購事項……定分止爭是法律信仰,扶危濟困是家國情懷,海華永泰律師用空前的行動力和凝聚力為海華情懷做了生動註解。
一場跨越萬裡的律商聯動
疫情爆發伊始,醫療物資吃緊,看到前線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工作,讓海華人意識到,最該做的公益應該圍繞籌集醫護物資並運送到位。
海華永泰黨委牽頭成立了疫情公益處置小組。該小組不但在海華永泰全所內捐款募資,還在海外積極籌措物資向疫情地區進行捐贈。
捐助過程之複雜艱難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一群沒有採購和外貿實務經驗的律師,做起了國際貿易的工作,平日裡伏案工作的律師,轉身變為「搬運工」。
疫情期間,分分秒秒都在跟時間賽跑。自2月3日歐洲方面傳來購買到2萬件醫用防護服的好消息後,這批貨物歷經了延誤、更換包機、暴風雨、航班推遲等一系列波折。那幾天,身在國內的海華人跟著歐洲時間在倒時差,不知深夜幾點睡去,又是從凌晨幾點醒來。
2月12日下午,物資到達杭州蕭山機場。因疫情出行受阻的海華永泰律師緊急聯絡了大成律師事務所杭州辦公室的陳磊律師,他帶著朋友們到達機場倉庫,展開了一次「愛心接力」。在國內運輸公司宅急送的幫助下,這批物資陸續順利抵達武漢、黃石、黃岡、麻城、荊州、深圳以及上海的各個接收醫院。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場跨越萬裡的律商聯動,畫下了圓滿的句號。當貨物到達湖北的受贈醫院時,正好湖北普降大雪,這批貨物的抵達也宛如雪中送炭。
自2020年1月31日成立至2020年2月13日期間,疫情處置小組完成了五次捐贈活動,分別向湖北地區的多家醫院捐贈了近1萬套醫用防護服、2.3萬幅醫用手套等物資。
事後,海華永泰疫情處置小組成員聶彥萍律師用文字記錄下了這段驚心動魄的物資捐助歷程,她寫道:「當跨越每一個艱辛困難最終實現目標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生命有它的脆弱,也有它獨特的韌性。我們的信念,讓我們能夠共渡一切苦厄,等待華夏大地重現生機。」這不僅是聶彥萍律師的個人感悟,更是全體參與跨國馳援的海華人的心聲。
除此以外,海華人還分別通過上海市開封商會、湖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女律聯、湖北商會,全國楚商高爾夫聯盟,湖北紅十字會、武漢市慈善總會、武漢大學校友會等慈善機構進行捐款贈物,表達愛心。據不完全統計,律所全體員工通過其他不同途徑捐款贈物金額累計近10萬元,踐行著海華永泰「愛心人」的角色。
專業本色雙贏戰略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海華永泰武漢分所2020年的創收目標是保底1500萬元,力爭突破2000萬元。自2018年4月13日正式設立後,海華永泰武漢分所僅用了一年時間便以不足20名執業律師的人員規模一舉實現創收過千萬元的目標,被評為海華永泰優秀分所。
然而在疫情席捲後的二、三月份,武漢分所無案件、無收入,業務降至冰點。「既然已經別無選擇,我們只有勇敢面對;既然需要共克時艱,我們必須抱團取暖。我始終相信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海華永泰武漢分所主任陳志龍律師決定換一種方式思考。
作為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專業精品所,海華永泰武漢分所始終踐行著海華人「專業贏得尊重,攜手成就理想」這一核心理念。「封城」期間,武漢分所利用各種形式組織律師進行專業學習,學證據規定、學九民會議紀要、學即將頒布(當時)的民法典草案……同時,武漢分所及時核實湖北區域內醫院醫用物資現狀與聯繫方式等信息,協助處理總所捐贈物資的交接事宜。
正是基於「專業贏得尊重」這一核心價值觀,在調配物資支援湖北武漢等疫情重點地區的同時,全體海華永泰律師都不忘「法律人」職業本色,在律所專委會統籌下,通過海華永泰微信公眾號及時推出「疫情法律研究系列專欄」,每天一篇聚焦社會公眾關注度高的涉疫法律問題,主動發表專業法律建議,引導社會依法、理性防控。
從疫情期合同履行到勞動用工合規管理,從銀行信用卡福利到企業涉稅政策解讀,從資管產品處理到國企慈善捐助合法性研究,從疫情期刑事犯罪到野生動物交易入刑合法建議,從PHEIC對中國出口企業影響及建議到瑞德西韋專利申請爭議研究,全方位關注疫情防控期社會熱點與民眾關切,以專業的法理分析、獨到的法律建議,引導民眾、企業依法抗疫、科學抗疫。截至2月20日,已在線發表涉疫類法律問題解析25篇,其中多篇專業性法律專刊被《人民日報》政經視窗、新華社上海頻道等國家權威媒體所轉載。
此外,海華人還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平臺優勢,就疫情防控工作向人大、政協等組織建言獻策。長寧區人大代表餘盛興、長寧區政協委員嚴潔紅等律師結合疫情形勢發展變化,先後提出關於適時延長春節假期;延遲復工及開學時間,有效控制病毒蔓延;進一步加強上海市疫情防控措施與全力保障企業恢復生產等和理性建議意見,為黨和政府有效抗擊疫情提供了科學決策參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初,全國律師行業除物資捐贈外,累計捐款超2億餘元,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律師及律師事務所。中國律師行業捐款捐物力度之大,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創中國律師制度恢復40餘年之最。這次疫情中的公益頗有挑戰,很多律師除了捐錢捐物捐愛之外,還針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相關法律問題建言獻策,積極提供解決方案。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律師業實打實的擔當精神。
作為一家有情懷和責任擔當的行業媒體,律新社在疫情期間也積極參與抗疫行動,履行媒體社會責任,我們推出《律新社抗擊疫情特別報導》欄目,啟動「中國律界公益善行榜」,採訪報導了國浩、盈科、中倫、天達共和、大成、金誠同達、海普睿誠、錦天城、君悅、隆安、海華永泰、君合、匯業、天冊、通力、中倫文德、天馳君泰、六和、浩天信和、中夏、澤大、金道、李小華所、金品律所聯盟、政府法律服務聯盟等中國上百家律所以及法律服務業機構人士的感人公益事跡,上線了《律新幫公益法律服務》欄目,集合各類公益法律服務資訊,通過微信、抖音、微博、網站等向社會公眾推介,並組建對接服務團隊,協助公益服務資源分發和對接,幫助需求者找到靠譜的公益服務渠道,盡一份媒體的公益之責。
講好律界抗疫公益故事,律新社責無旁貸。為了更好地弘揚法治公益精神,助力公益法律事業,律新社啟動《硬核之戰——中國律界抗疫公益紀實著作》(暫擬)出版計劃,記錄這場百年一遇的疫情中,中國律師業在社會公益、專業公益和行業公益中呈現的足跡。自4月份啟動該項目以來,律新社收到了全國律師業的積極投稿。目前已有盈科、金誠同達、君合、隆安、匯業、國浩、錦天城、天達共和、海普睿誠、中夏、李小華所、上海瑾之潤等幾十家律所參與眾籌出版。
書籍即將出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