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存在大量流氓行星,已找到數百個,慶幸的是它們不能來銀河系

2021-01-10 騰訊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尋找流氓行星。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美國宇航局即將成立的南希·格雷斯·羅馬太空望遠鏡預計將在2020年代中期發射升空,它可能會揭示出許多流氓行星,它們不會在銀河系的恆星中運行。

這些系外行星或位於我們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會自行通過銀河系移動,不會被鎖定在繞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恆星軌道上。了解這些流氓行星可以為行星系統的形成,演化和破壞提供更多的啟示。

這些流氓行星很難被發現,科學家只發現了一些。但是,羅馬太空望遠鏡的能力將使它能夠發現並表徵這些漫遊的遊牧行星。

這項研究星期五在「 天文雜誌」上發表。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作者,研究生薩姆森·詹森說:「隨著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擴大,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的太陽系可能是不尋常的。」 「羅馬將通過研究流氓行星來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如何適應宇宙的事物。想像一下我們的小巖石行星在太空中自由漂浮的情況,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為紀念該機構首任天文學首長而命名的望遠鏡配備了功能強大的2.4米反射鏡,可用於搜索系外行星。望遠鏡將凝視著廣闊的天空,並觀察引力微透鏡事件,其中一顆行星和它所繞行的恆星在背景恆星前經過。

當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實際上會扭曲時空(例如黑洞),但也可能在行星周圍發生時,就會發生微透鏡。

例如,如果流氓行星與遠處的恆星對齊,則來自該恆星的光將基本上圍繞該行星彎曲,從而產生放大效果。研究人員可以利用行星周圍光的變化來測量行星的質量。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副教授,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馬修·彭尼說:「流氓星球的微透鏡信號只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天,然後就永遠消失了。」聲明。「這使它們很難從地球上觀察到,即使使用多個望遠鏡也是如此。羅曼是改變流氓行星搜索的遊戲規則。」

考慮到流氓行星不會像恆星那樣發出光,甚至不會發出足以使紅外光可見的熱量,因此這些其他不可見的世界將通過羅馬望遠鏡對微透鏡事件的觀察而可見。

了解流氓行星

該機構說,該望遠鏡的視場比哈勃的紅外儀器大一百倍,這意味著該望遠鏡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觀察到更多的天空。它還將對附近的單個系外行星進行高對比度成像。

羅馬太空望遠鏡將測量來自十億個星系的光,並尋求提供數據,以回答關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常見的行星排列以及有多少行星能夠容納生命的關鍵問題。

它也有能力找到小到火星的流氓行星,火星的大小略大於地球的一半。

那麼流氓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

行星誕生本身就是一個暴力,不穩定的過程。年輕恆星周圍的盤中的氣體和塵埃聚集在一起,並逐漸增大大小,形成行星。但是,更大尺度上物體之間的碰撞,甚至太靠近恆星繞軌道運行的另一個行星,或者恆星本身,都可能將行星踢出其系統。

然後地球就自己了-它已經無賴了。

孤獨的行星也有可能在孤立的氣體和塵埃雲中自行形成。

羅馬望遠鏡將通過提供有關有多少及其質量的信息來幫助研究人員確定這些行星的形成方式,這可能有助於表明它們的起源。

最近使用地面望遠鏡的估計值進行的研究表明,羅馬望遠鏡可以找到數百個流氓行星,從而幫助科學家了解它們在銀河系中的普遍性。這項研究表明,望遠鏡的發現可能揭示出,實際上流氓行星比星系中的恆星還要多。

羅馬望遠鏡對流氓行星的探測靈敏度將是其他望遠鏡的10倍,它將在太陽與銀河系中心之間的24,000光年內搜索它們。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合著者,天文學教授斯科特·高迪(Scott Gaudi)說:「宇宙可能充滿無賴的行星,我們甚至都不知道。」 「如果沒有像羅曼要做的那樣,進行徹底的,基於太空的微透鏡調查,我們將永遠找不到答案。」

相關焦點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已經找到了11000顆恆星,在它們周圍至少有一顆可能符合標準的行星;另外,在這些恆星周圍還有18000顆行星,它們的公轉周期從12小時到525天不等。克卜勒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行星系,其中絕大多數都和地球所在的大不相同。
  • 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都「無家可歸」
    就恆星來說,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每一顆恆星都有著自己獨特而多樣的出身和歷史。有些恆星巨大而明亮,有的則渺小而昏暗。談到它們的歷史,有的在幾百萬年前才形成,而有的和宇宙本身一樣年老。在這之中,它們有一個普遍的特點:恆星系統。正如克卜勒探測任務和其他太陽系外行星研究表明的那樣:如果你想找到行星,你只需要很輕鬆的選擇一顆恆星,然後觀察它的四周:你就可以發現不只一顆行星而是整個星系。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宇宙結構也是很有層次的,人類可觀測的宇宙包括了地球、地月系、內太陽系、太陽圈 、太陽系、奧爾特雲、本星際雲、本地泡、古爾德帶、獵戶臂 、銀河系、銀河系次集團等等,可想而知宇宙有多麼複雜。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宇宙是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團構成,星系周圍是看不見的空蕩蕩的太空。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本星系群中有著不可計數的星系,而這個星系群中的第二大星系被我們命名為銀河系。銀河系是我們自己的家園,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地球就存在於銀河系之中。雖然星系在宇宙中非常之多,但以人類的視角來看,銀河系真的很大很大。
  • 最孤獨的星體,遊牧行星,它們如何運行?
    藝術形式演繹的遊走於宇宙介質中的遊牧星球的樣子。這顆星球的圖像被刻意模糊,來表現對其是否具有大氣層的不確定。現在,想像一下,宇宙空間裡有數百萬的行星,脫離了他們的「母艦」,流浪在宇宙中,這些行星被稱作「遊牧星球」(或者流浪行星、星際行星、孤兒行星)。
  • 太陽系在轉,銀河系也在轉,宇宙是否也在旋轉呢?
    宇宙是運動的嗎?這是毋庸置疑的。 運動是宇宙的本質屬性,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宇宙天體,無一不在運動之中,在這個宇宙中,你無法找到絕對靜止之物。
  • 為什麼人類找不到它們?研究發現:銀河系中充滿了死去的外星人
    我們不僅沒有見過外星人,甚至連它們存在的一點點證據都沒有找到。為什麼我們的理論會告訴我們銀河系中充滿了外星人?而且它們還比我們先進?根據近些年來我們對系外行星的研究和發現,NASA發表了這樣一份聲明,在類太陽恆星中,比較悲觀的估計至少有7%的恆星有一顆宜居行星,就跟地球一樣;比較樂觀的估計,這個比例可以達到75%,也就是說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2億到240億顆宜居行星,並且它的母恆星還是一顆類太陽恆星。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它們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孤獨地在銀河系中流浪。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所有人的預計。
  • 瑪雅預言中Nibiru行星誕生銀河系存在條件
    天文學家稱銀河系可形成行星 Nibiru誕生有條件 天文學家稱銀河系可形成行星 Nibiru誕生有條件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研究人員稱,銀河系的中心雖然看似環境非常惡劣但是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行星仍然可以形成。
  • 銀河系內存在外星文明嗎?英國天文學家稱:可能存在36個智慧文明
    像我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天眼,也有尋找地外文明的科學任務,現在項目正在進行中,這種方式是通過接收宇宙深處傳播而來的射電信號。實際上從統計學角度來分析,宇宙的年齡有138億歲,目前可觀測宇宙直徑達到930億光年,科學家預估不可觀測宇宙範圍至少在23萬億光年。從時間和空間上來分析,宇宙中會存在大量的生物文明。
  •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
    「有時候我覺得在宇宙中存在智能生命最可靠的跡象就是它們當中沒有一個嘗試過聯絡我們。」外星生命是否存在當然還有待猜測,因為在我們真正找到它之前,答案只能是我們不知道,因為即使沒有找到它也不能排出它存在的可能性。
  • 宇宙中十大最致命的神秘行星
    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既神秘莫測又觸不可及,宇宙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或物質有很多我們目前是尚不知曉的。科學家們每一次進入太空,都希望能夠有重大的發現,這樣對於深入了解宇宙就更進一步。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宇宙中最離奇的「十大致命」行星,一探究竟吧!!
  • 銀河系的形狀是扁平的,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不是也是扁平的呢?
    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天體,包括恆星、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星雲、星際塵埃等等各種類型的天體,而天體之間由於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而形成了不同層級的天體系統,其中包含地球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分別是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和宇宙。目前人類對於地月系、太陽系和銀河系了解的相對多一些,而對於總星系和宇宙的了解則相對較少。
  • 科學家:銀河系內流浪行星可能有幾萬億個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類似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有無數個,行星的數量更是天文數字,宇宙深處會不會有一些行星「不守規矩」,沒有環繞主恆星運行,而是到處溜達、流浪呢?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在我們銀河系內到處流浪的行星數量可能達到數十億顆甚至多達幾萬億個。也就是說,「流浪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上演,既然有這麼多流浪行星,我們人類現在已經發現了它們嗎?
  • 宇宙中星系行星眾多,可曾有外星生命存在?還是要眼見為實!
    宇宙中所存在的星系足足有2萬多億個,並且和地球很類似的星星也不低於1萬億億顆。在如此龐大的星系之中,不知道你是不是相信也有外星人的存在呢?就拿目前人類所探測出來的這些系外行星來看,就已經有4171顆,像恆星系也足足有3092個。值班的說來,如果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可能連一滴水是什麼樣子都沒有見過。
  • 為何說宇宙一定存在非碳基生命?它們不一定需要水,已有例子證明
    宇宙中的生命起源這個課題已經被人類研究了幾百年了,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近代科學家對於外星文明的探索,都表明人類似乎一直都認為除了地球以外的世界一定還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是文明,但是苦於技術上的限制至今都沒能找到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 宇宙間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體?我們該如何尋找它們的蹤跡?
    主題是「螺旋星雲」是遙遠的星系(意味著宇宙比以前想像的要廣闊得多),還是僅僅是我們銀河系的一部分(意味著這個銀河系領域實際上就是宇宙)。不管這個有點做作的討論有何直接價值,它確實推動了沙普利和柯蒂斯作品的出版,並在某種程度上把這樣一個科學問題帶進了公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