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專業方向|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簡介

2021-03-01 復旦文博FDCHM

(一)培養目標

考古學是從社會、文化、技術等各方面研究人類歷史的學科,學科範圍時空跨度大、學科研究方法文理兼容。因此,考古專業旨在通過課堂授課、考古發掘、實驗室實踐等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綜合能力。一方面為考古、文博、歷史、文化、出版等相關領域輸送兼具理論素養與知識技能、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知識的複合型專門人才;同時,也注重塑造學生的思辨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等能力,為畢業生在更廣闊的職業領域發展打好基礎。

復旦大學文博系考古方向課程

(二)核心課程

本科課程

考古學導論、考古學思想史、田野考古學、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東亞史前考古、科技考古導論、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原環境考古)、陶瓷考古、文物繪圖、地學考古(原 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歷史考古學、考古與人類、考古發現與探索等。

近期擬開設:新石器時代考古、古文字學、絲綢之路考古等。

 

研究生課程:(包括碩士、博士)

考古學理論、考古學方法、地層學與類型學、文物學研究法、公眾考古學、遺址博物館研究、中國考古地理研究、農業起源研究、動物考古的方法與實踐、同位素食譜分析、絲綢之路考古概要、考古學方法論、古代陶器研究、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研究、GIS課程等。

近期擬開設:科技考古的思考與實踐、動物考古研究、陶器的生產與利用、陶瓷考古的理論與實踐、瓷器起源研等。

(包含專業選修課,可跨方向選課。課程調整建設中,以實際選課系統中名單為主)

復旦大學文博系考古實習


(三)學科優勢

科技考古、考古學理論與公眾考古是復旦大學考古學專業的三大特色。復旦大學考古學理論研究和公眾考古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早,影響力首屈一指。新近成立的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 是學校雙一流建設規劃的重點項目,擁有多個實驗室,涵蓋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陶瓷器考古、玉石器考古等方向。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以國際考古學界一流範式為藍本、藉助交叉學科研究為平臺,始終聚焦以科技手段探討考古問題。三大方向互為依託,考古理論為田野發掘、整理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論,科技考古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出土材料信息並開展研究,公眾考古助力推廣考古成果的社會影響力。考古專業與國內外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有多位活躍在國內考古一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深學者,以及一批思想前衛、銳意開拓的青年學人。

在陶瓷考古研究領域,擁有由上海市教委批覆的「中國古陶瓷研究工作室」,多位教授長期從事瓷窯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具有非常豐富的陶瓷考古實踐經驗,發表、出版了一系列的陶瓷考古研究的成果,對瓷器的起源、發展、時空格局、窯業與文化的互動有深入的研究,是學校重點發展的特色學科,也是目前國內公認的古陶瓷考古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研究院實驗環境與設備

(四)師資力量

考古學專業師資力量雄厚,領域多樣,擁有專職教研人員14人,其中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2人,青年副研究員2人,講師1人,科研助理1人。另外還有3名博士後研究人員。

 

1、 陳淳 教授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師生導師,是國內考古學理論方法領域的權威學者。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人類學系博士,主要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農業起源研究、國家與文明起源研究等課題。已出版《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考古學前沿:理論與問題》、《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考古學理論》、《當代考古學》、《考古學研究入門》等專著,以及《考古學思想史》、《時間與傳統》、《歐洲文明的曙光》、《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族屬的考古》、《聚落與歷史重建——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騙局、神話與奧秘——考古學中的科學與偽科學》、《龍骨山——冰河時代的直立人傳奇》、《國家與文明的起源》等譯著,發表中、英文論文100餘篇。目前正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外國考古學研究譯叢》。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

 

2、 袁靖 教授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博師生導師。日本千葉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科博士,主要從事動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人地關係研究。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專家。出版《中國科技考古導論》、《中國動物考古學》、《科技考古文集》、《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環境考古》等專著,發表中、英、日文論文200餘篇,承擔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獲得過多次省部級以上獎勵,被愛思唯爾(Elsevier)分別列入2014年至2018年世界高引用科學家名錄中的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人文藝術類前五名。

 

3、 高蒙河 教授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師生導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主要從事先秦考古文物研究、擅長公共考古學。是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家庫專家、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以及中國三峽博物館、海南大學等單位外聘研究員和兼職教授、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等。出版《鄭和史跡文物選》、《燈燭》、《銅器與中國文化》、《三峽考古記勝》、《長江下遊考古地理》、《考古不是挖寶》、《考古好玩》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譯文與文物考古研究報告100餘篇。

 

4、 沈嶽明 研究員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陶瓷考古。兼任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宋元明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龍泉青瓷研究會會長、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多年主持越窯、龍泉窯、德清窯等窯址的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已出版《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寺龍口越窯址》、《古窯址》、《秘色越器》《哥窯的新發現》、《北宋龍泉窯縱論》等,參與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主持、發掘的項目多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等獎項。

 

5、 王輝 研究員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日本神戶大學文化學研究科博士,主要從事新石器至青銅時代考古、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研究、早期絲綢之路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持和參與過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題和項目,主編《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早期絲綢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水劉坪》等著作,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

 

6、 秦小麗 教授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主要從事玉石器的生產與產地分析、陶器研究以及考古方法論,經濟考古、權力象徵物的遠距離交流研究。歷任金澤大學人間社會環境研究域附屬國際文化資源學研究中心特任準教授,奈良文化財研究所訪問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特別研究員。曾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出版《黃河流域におけるトルコ石製品の生産と流通》、《中國初期國家形成の考古學研究——土器からのアプローチ―》、《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裝飾品研究——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等專著,用中、英、日文發表論文100餘篇。

 

7、鄭建明 研究員

復旦大學文博系副系主任,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博士,主要從事陶瓷考古學研究,先後主持過越窯、龍泉窯等諸多窯口以及一系列大小墓地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曾負責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項目,近幾年主要承擔國家文物局越窯考古工作規劃的實施與指南針計劃「瓷之源」課題研究,重點探索中國瓷器起源問題。出版《環境、適應與社會複雜化》、《夏商原始瓷略論稿》、《哥窯的新發現》等專著、《德清火燒山》、《東苕溪流域夏商原始瓷窯址》、《德清亭子橋》等考古報告、《秘色越器》大型圖錄,發表論文60餘篇。主持發掘的項目兩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多次獲浙江省重要考古新發現等獎項。

8、魏峻 研究員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博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水下考古,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和嶺南先秦考古研究。兼任亞太博物館聯盟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公共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流動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出版《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學理論導論》等專譯著,主編《牽星過洋》《嶺南印記》等圖錄、論文集20餘本,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獲得過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與創新獎一等獎、田野考古一等獎、三等獎,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精品獎等獎項。

 

9、 潘碧華 副教授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博士,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田野考古技術、公眾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秘書長。先後主持復旦大學在湖北鄖縣上寶蓋遺址、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浙江奉化下王渡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先秦時期的三峽人居環境》、《考古新手記趣》,發表論文10餘篇。

 

10、潘豔 副教授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博士,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接受聯合博士培養,主要從事大植物遺存研究,致力於通過考古材料的綜合分析,從人類生態系統的角度探討人地關係與古代社會的演進問題,近年尤關注農業起源問題。參與長江下遊多處史前遺址,如跨湖橋、田螺山、湖西等遺址的發掘與分析工作,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參與加拿大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的中加合作考古項目1項。已出版專著《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遊農業起源》,發表中、英文論文10餘篇。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專業介紹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該系設文物與考古、博物館學、古建園林、文物保護四個方向,兼管復旦大學博物館。師資隊伍由文、理、工各學科專業人員組成,年輕化且知識結構新,具有高級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均佔70%。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小眾學科「賺大錢」不易
    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 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於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等4個領域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其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文物保護等4個領域。
  • ...河南大學成考報名_成考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就業方向_中國教育在線
    重要提示:該層次專業2018年成人高考不進行招生!培養目標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一:專業解析
    一、專業解析  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  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
  • 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兩所師範院校
    NO.1 北京大學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 考古文博學院現有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系;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兩個本科專業,古代建築、文物保護兩個本科專業方向。
  • 考古學是冷門專業嗎?考古學專業能幹什麼?考古學就業前景
    近日,高考成績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冷僻、小眾的學科。學考古好不好?考古學真的那麼「高冷」嗎?考古系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怎麼樣?「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考古學界的相關專家。
  •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那麼,作為一個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學是什麼樣的,就業前景如何呢?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於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考古學專業解析
    最近,因為湖南考生鍾同學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新聞,又將考古專業推到了風口浪尖。其實考古呢,還是挺有趣的一個工作的,但是實際的工作也絕對不會是大家想的那麼美好的。專業簡介考古學專業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人文學科。
  • 每日專業介紹《考古學》
    專業介紹• 專業簡介考古學,即考究古代的學科,屬於人文科學,在中國是歷史學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國家則多從屬於人類學。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培養目標考古學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 考古學專業介紹
    2、培養要求: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3、學科要求:該專業對政治、歷史科目要求較高。
  • 專業院校分享:機械工藝技術/文物與博物館學、蘭州大學
    就業方向:中、高等職業學校從事機械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師(主要以中職學校為主)。機械行業、企業從事產品設計、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與創新的設計工程師。生產現場從事機械製造加工工藝規程的編制與實踐、工藝裝備的設計和製造的工藝工程師。數控工具機編程與操作的工藝編程人員。機械加工和數控設備的維護、維修人員。
  • 歷史學學科(基本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介紹
    歷史學學科:歷史學類   歷史學類: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   【文物與博物館學】:   統計信息(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1、該專業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
  • 告訴你冷門專業考古學的真相!
    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既冷僻又小眾的學科。對考古的認知僅限於挖古墓、淘碎片,學考古枯燥乏味,考古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困難,沒有前途。其實不然,人們所想的與真相往往相差甚遠。1.「漸熱」的考古學:國內目前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的高校近50所,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的高校近30所,開設「文物保護與修復」及「文物保護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近20所。
  • 留守女孩高分考取北大考古系又被群嘲:窮人應該選點賺錢的專業
    江蘇白湘菱同學最終被香港大學以百萬獎學金錄取,就讀金融系,相信是她目前最好的選擇。網友們不這麼覺得,反而唾棄她不選擇內地高校的行為。湖南考出676分,省內文科第四的留守女孩選擇了北大,就讀考古系。網友們同樣不安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說教,窮人家的孩子就別想著寫什麼詩,還是選點熱門專業,早點出來賺錢的好。那麼考古系真的有如此不堪嗎?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了解考古系吧!
  • 名校名專業:北大考古專業,中國第1個考古學專業,每年招40-50人
    1924年9月北大國學門同人在三院譯學館原址合影1983年,考古專業從歷史系分出而獨立建立考古系。隨後,北大考古不斷迎來新的發展。1988年,考古學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高校重點學科,同年設立博物館學專業,並開始招生。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2020中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排名,北大第一,南開大學第二!
    博物館每一件展品的背後,都是一群人的精心保護,他們願意花精力與時間,去研究陳列的每一件展品,小心翼翼的修復、擺放,不厭其煩的向來訪者講述著展品背後的故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們,每天都在學習這些繁瑣細緻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中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排名情況!
  •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物館與考古學專業師生到天水市博物館學習...
    7月15日上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物館與考古學專業師生一行30餘人在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先後參觀了金屬文物修復室,陶、玉石類文物修復室,紙質文物修復室,X射線數字成像檢測室,儀器分析實驗室。
  • 考古學: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 專業文
    2020屆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畢業生,2020級四川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研究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植物考古學。當年還是文理分科,我是作為文科生被歷史大類錄取的,並大一結束後進行歷史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小專業分流。如今推測考古學和文物與博物館學的錄取還應該屬於文科範圍,相關課程應該仍為歷史、地理、政治,可能部分科技考古的小方向涉及了一些理科知識(但是可以現學現用,包括生物、化學、統計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