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高考命題實行重大改革,不再是全國一張試卷,各省、市、自治區開始單獨命題,於是高考語文出現了百花爭豔、精彩紛呈的盛大景象。《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邊城》《哈姆雷特》《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名著也進入了高考試卷。
本文擬就與《三國演義》有關的高考題,作一簡要梳理和解釋。
1、填空題
例1:填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外名著常有一個精妙的開頭語,例如中國作家羅貫中的《______》中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會,合久必分」。(2005年浙江卷)
羅貫中流傳後世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代表作《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對普通中學生來說,後面三部作品都不太熟悉,所以不會形成幹擾。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會,合久必分」,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第一回的開頭,另一次是在第一百二十回的結尾。這是羅貫中對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狀況的高度概括,代表了他的歷史發展觀。
像這樣常識性的填空題,高考考得並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內容過於簡單,二是沒有辦法使用機器閱卷。所以,填空題很快就被判斷類的選擇題取而代之。
2、判斷類的選擇題
例2:下面所列名著與信息,對應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章回小說 以時間為序 擁劉反曹 三打祝家莊(2018年天津卷)
《三國演義》又叫《三國志演義》或《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它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再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之間的歷史畫卷。
作者的創作傾向是「尊劉貶曹」,把劉備的蜀漢政權視為「正統」,而把曹操視為亂臣賊子。小說中有很多經典的情節片段,但是「三打祝家莊」不在其中,它是施耐庵《水滸傳》中的故事。
例3: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年輕的時候,有人預言他能夠安定天下;許劭卻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沒有惱怒,反而大喜。(2012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一回,小說羅列了當時三個社會名流對曹操的評價,一是橋玄,他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二是何顒,他認為曹操是,「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橋玄和何顒的評價大同小異,都認為曹操具備安定天下之才能,其中不乏恭維討好之意。
三是許劭,他似乎不太喜歡曹操,對曹操「我何如人」的詢問,先是愛理不理,後直言其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的評價一分為二,褒貶參半。曹操聽了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大喜」,可見他非常滿意這個評價。從此「奸雄」成為曹操一生中最醒目的標識。
例4: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青梅煮酒,品評天下人物,認為當世只有自己和劉備可稱英雄,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有了奪取天下的雄心。(2017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有了奪取天下的雄心」。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與劉備縱論天下英雄人物。他認為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虛名無實」,孫策「籍父之名」,劉璋是「守戶之犬」,張繡等是「碌碌小人」。
曹操不愧為天下梟雄,頭腦清醒,眼光犀利,要言不煩,一語中的,他把袁紹、袁術等逐個排除在英雄之外,最後指著劉備和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聽了曹操的話後,不是「大喜」,而是「大驚」,以至於手裡的匙箸都掉在地上。他雖然素有大志,有著「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抱負,但是當時的處境卻是:寄人籬下,羽翼未豐,根基不牢,缺乏足夠的實力。
所以他故作平庸,於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目的就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劉備不希望曹操把他看作英雄,至少當時是這樣。因為誰是英雄誰就是對手,就是敵人,曹操必除之而後安。
例5: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攻陷徐州後,派遣張遼勸降陷入困境中的關羽,關羽提出了「卸甲」的三個條件,這一情節突出了關羽的忠義形象。(2018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關羽被圍困於土山,曹操派張遼去勸降,關羽與張遼約法三章,提出「卸甲」歸順的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尊重並養贍劉備的兩位夫人;三、知道劉備下落後就立馬離開,不得阻攔。第一條表明關羽對朝廷的忠誠,第二、三條則顯示關羽對劉備的義氣。
例6: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關羽接受曹操贈送的新戰袍後,仍將舊戰袍穿在外面,說明關羽生活簡樸,對新戰袍格外珍惜。(2015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也在小說第二十五回。曹操見關羽的綠錦戰袍已經破舊,就送給他一領新的異錦作為戰袍。關羽把新戰袍穿在裡面,舊戰袍穿在外面。曹操開玩笑說:「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羽回答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原來關羽這樣做,是不忘兄弟之情,是對劉備忠義的表現。
剪紙《千裡走單騎》
例7: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關羽身在曹營心懷故主,當他得知劉備的消息後,就決意要離開曹操,曹操設法挽留他,但關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給他的金銀財寶和漢壽亭侯的宮印一併送還。這就是「封金掛印」的故事。(2008年福建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就準備離開曹操。而曹操在大門上懸掛迴避牌,故意躲著不見,關羽一連去了幾次,都吃了閉門羹。
無奈之下,他留下一封書信,並把曹操送給他的金銀封存在庫中,把漢壽亭侯官印掛在堂上,只騎上赤兔馬,保護著兩位嫂子離開。「封金掛印」再一次證明了關羽是一個視金錢如糞土,不貪慕榮華富貴,忠肝義膽的英雄。
例8: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許攸向袁紹獻計攻許昌,袁紹不聽,致使許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許攸之計 ,燒毀袁紹屯積於烏巢的軍糧輜重,大敗袁紹。(2012年江西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許攸來投,曹操大喜過望,來不及穿上鞋子,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甚至跪拜於地,顯示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迫切心情。
這種真誠態度讓許攸很是感動,他向曹操獻計,用精兵偷襲烏巢,燒毀袁紹的軍糧輜重,讓袁紹大軍不戰自亂。曹操依計而行,果然一擊得手,為最後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例9: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徐庶之母大罵徐庶不識劉備之偽,「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罵完自縊而死,其行動具有鮮明的擁曹反劉的傾向。(2014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試題中表述有兩處錯誤:一處是「徐庶之母大罵徐庶不識劉備之偽」,小說原來文字是徐庶的母親大罵徐庶「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另一處是「其行動具有鮮明的擁曹反劉的傾向」,「擁曹反劉」應為「擁劉反曹」。
例10: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樊城被曹操包圍,諸葛亮勸劉備到襄陽躲避。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派人告訴他們,願意跟隨的就派船接到對岸。百姓扶老攜幼,哭聲不斷。劉備傷心至極,想投江自殺,被人阻止了。(2010年福建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新野之戰後,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先後退往樊城、襄陽,因為有十數萬百姓跟著撤退,以致行軍速度緩慢。眾將勸劉備拋下百姓,劉備堅決反對,他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看到百姓們扶老攜幼、號泣而行,劉備非常傷心,他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被左右急忙攔下。攜民過江,表現了劉備仁義忠厚、愛民如子的性格。
例11: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趙雲保護著糜夫人、阿鬥突圍,好不容易脫離危險,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趙雲苦苦勸說受了重傷的糜夫人抱著阿鬥上馬,自己步行護衛。但為了讓趙雲全力保護劉備的骨肉,糜夫人把阿鬥交給趙雲,就拔劍自殺了。(2009年福建卷)
答案:錯誤,錯在「好不容易脫離危險」和「拔劍自殺」兩處。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當陽之戰中,趙雲受命保護甘夫人、糜夫人和阿鬥,不料在混戰中被衝散。當趙雲殺入重圍找到她們時,此時糜夫人已受了重傷,她抱著阿鬥,坐在牆下枯井旁哭泣。
此時敵人追兵又至,趙雲對糜夫人說:「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為了保護阿鬥,不拖累趙雲,翻身投入枯井而死。後人有詩讚糜夫人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例12: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張飛在長坂橋上睜圓環眼厲聲大喝,嚇退曹兵,然後迅速拆斷橋梁,以阻追兵,可見張飛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謀。(2019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迅速拆斷橋梁」「有智謀」。張飛拆斷橋梁,是因為心虛,是缺乏智謀的表現。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飛在長坂橋喝退曹兵後,趕緊召回原隨二十餘騎,命令他們將橋梁拆斷,以阻擋曹兵追趕。
(張飛)然後回馬來見玄德,具言斷橋一事。玄德曰:「吾弟勇則勇矣,惜失於計較。」飛問其故。……玄德曰:「若不斷橋,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
例13: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反間計,殺掉水軍都督蔡瑁、張允,這也因為曹操疑心重,而蔡、張兩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2011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蔡瑁、張允原是劉表部下,劉表死後,他們歸順曹操,擔任水軍都督,負責訓練水軍。周瑜以為心腹之患,打算用「反間計」除掉二人。
三江口之戰失敗,曹操心生不滿,懷疑蔡瑁、張允「不用心」。後來蔣幹盜書,更加重了曹操的疑心,他一怒之下,殺了蔡、張二人。曹操雖然第一時間「省悟」到中計,但是為時已晚,悔之不及,為後來赤壁之戰失敗埋下伏筆。
例14: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後到達南郡,突然大哭,說如果荀彧在,決不會遭此大敗,這是曹操在痛罵諸謀士無能。(2008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如果荀彧在」。曹操哭的不是荀彧,而是郭嘉,如果郭嘉還活著,自己絕不會敗走華容道,有赤壁之戰的慘敗。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謀士之一,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曹操第三次為郭嘉而哭,之前還有兩次,都出現在小說的第三十三回,曹操第一次哭是因為郭嘉身染重病,第二次哭是因為郭嘉英年早逝。
例15: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張飛攻下兩座城池後在長沙受阻,關羽前來支援。交戰中,黃忠馬失前蹄而關羽讓他換馬再戰。黃忠被關羽的義氣所感動,與太守出城投降。(2015年福建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題目中有多處表述與原文不相吻合。
一、張飛沒有攻下兩座城池,原文是寫趙雲、張飛分別奪取桂陽城、武陵城。
二、張飛沒有攻打長沙,不存在「在長沙受阻,關羽前來支援」的說法;攻打長沙的是關羽,關羽原本駐守荊州,他見張飛、趙雲立功,就主動請纓來攻打長沙。
三、黃忠雖然為關羽義氣所感動,但是並沒有主動投降;而是一報還一報,故意把箭射在關羽的盔纓根上,以報答不殺之情。四、長沙太守韓玄,此時已被魏延殺掉,所以不可能「出城投降」。
例16: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呂布追趕曹操時,曹操以手遮臉,輕鬆逃脫;馬超緊迫曹操時,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兩處描寫顯示了呂布與馬超的不同個性。(2009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分別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第五十八回。濮陽之戰中,曹操敗逃,迎頭撞見呂布,他以手掩面而過。呂布從後面趕上來,用畫戟在他頭盔上敲了一下,問他「曹操在哪裡」,曹操指著相反方向說:「前面騎黃馬者。」呂布上當,縱馬向前追趕。
潼關之戰中,曹操被馬超追殺。逃跑中聽到喊聲:「穿紅袍的是曹操!」他趕緊脫下紅袍。又聽到喊聲:「長鬍子的是曹操!」他慌忙割了鬍子。又聽到喊聲:「短鬍子的是曹操!」他趕緊扯下旗子的一角,包著自己的頭逃跑。
這兩處描寫都非常精彩生動,刻畫出三個鮮明的人物性格。曹操身處險境,雖然狼狽不堪,卻能急中生智,仍然不失「奸雄」的本色。呂布有勇無謀,容易偏聽偏信,錯過了擒殺曹操的大好機會。馬超為父報仇,必欲置曹操於死地,所以他對曹操窮追不捨。
例17: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孫權聽從謀臣的建議,謊稱國太病危,騙孫夫人攜阿鬥回吳,讓劉備拿荊州來換阿鬥。孫夫人攜阿鬥離去時,被趙雲、張飛截下,留下阿鬥,只放回了孫夫人。(2011年江西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孫權採納張昭的建議,謊稱吳國太病危,讓孫夫人帶阿鬥回東吳探望,然後乘機扣留阿鬥,逼迫劉備歸還荊州。孫夫人得信後不知是計,趕緊帶著阿鬥乘船離開,趙雲前來阻攔,並在張飛協助下搶回阿鬥。這個情節就是「截江救阿鬥」,這是趙雲第二次救阿鬥,第一次是在當陽之戰中「單騎救主」。
例18: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通過「溫酒斬華雄」 「掛印封金」 「單騎救主」 「義釋曹操」 「水淹七軍」等情節,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雙全、有情有義的關羽形象。(2016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試題中列舉了《三國演義》中五個非常經典的情節,其中「單騎救主」是寫趙雲的。在當陽長坂坡,趙雲單槍匹馬殺入敵陣,先後找到兩位夫人,把幼主阿鬥護在懷裡,幾進幾出,殺死曹營將領五十多人,突出重圍。
在寫關羽的四個故事中,「溫酒斬華雄」是表現關羽的神勇,「水淹七軍」是表現關羽的智謀,「掛印封金」是表現關羽的忠心耿耿,「義釋曹操」則是表現關羽的有情有義、有恩必報。
例19: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於入川之時布下「八陣圖」以攔截東吳大將,在南徵時火燒藤甲軍七擒孟獲,在攻打天水郡的戰役中收服了姜維。(2013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巧布「八陣圖」發生在小說第八十四回。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乘勝追至夔門魚腹浦,闖入諸葛亮擺下的石陣。「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八陣圖變化莫測,迫使陸遜退兵。後來大詩人杜甫有詩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火燒藤甲軍發生在小說第九十回。孟獲第六次被放回後,借來烏戈國藤甲兵抗拒蜀軍,諸葛亮把藤甲兵引入盤蛇谷,採用油車火攻將之消滅。七擒七縱,目的不是消滅孟獲的有生力量,更不是消滅孟獲本人,而是為了收服人心,穩定蜀漢政權的西南後方,體現了諸葛亮「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的治蜀思想。
收服姜維發生在小說第九十三回。天水之戰中,諸葛亮採用反間計收服姜維。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接班人,他懷抱興漢之志,一生九進中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以身殉國。
3、簡答題
例20: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回答問題。
次日,孫堅來辭袁紹曰:「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紹曰:「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
袁紹為何說孫堅害傳國璽病?此後孫、袁雙方圍繞「傳國璽」做了什麼事?請複述原著相關情節。(2013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袁紹得知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
第二問:①孫堅發誓他沒有得到玉璽。②袁紹叫來從孫堅營中逃出的軍士對質。③孫、袁雙方欲動手,被眾諸侯勸住。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回。孫堅擔任諸侯盟軍的先鋒,他率先進入洛陽,於建章殿井中得到傳國玉璽。孫堅藉口身體有恙向袁紹辭行,準備回江東另謀大事,不料他手下一軍士向袁紹告密,於是袁紹讓他交出玉璽——
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曰:「文臺如此說誓,想必無之。」紹喚軍士出曰:「打撈之時,有此人否?」堅大怒,拔所佩之劍,要斬那軍士。紹亦拔劍曰:「汝斬軍人,乃欺我也。」紹背後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眾諸侯一齊勸住。
這一事件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導致原本就一盤散沙的盟軍迅速土崩瓦解,二是為第七回寫孫堅在峴山被射殺埋下了伏筆。
例21: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徐晃解陳宮至。(曹)操曰:「公臺別來無恙!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
陳宮被俘前輔佐的是誰? 陳宮所說的「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指的是什麼事? 請簡述相關情節。(2014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呂布。
第二問:①陳宮與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呂伯奢家,殺害呂家八口人;②路遇呂伯奢買酒回來,曹操為絕後患,又殺了呂伯奢;③陳宮見曹操如此不義,就棄他而去。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回、第十九回。曹操謀刺董卓失敗,逃至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縣令陳宮感念曹操是「天下忠義之士」,便棄官與之同逃,這就是著名的「捉放曹」的故事。
曹操和陳宮逃到呂伯奢家,呂家殺豬沽酒,盛情款待。曹操卻因為多疑,對呂家人痛下殺手,不問男女老幼,一連殺死呂家九口人。明知殺錯了人,曹操還振振有詞為自己辯白:「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這種狠毒、不義、奸詐、多疑的性格,歷來為讀者所詬病,也為陳宮所不齒,所以陳宮下決心離開曹操。
陳宮後來投奔呂布,呂布戰敗後,陳宮也做了俘虜,他寧死不降曹操,最後從容就死。後人有詩稱讚陳宮:「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
例22: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回答問題。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玄德聞言大驚失色,是因為擔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覺察?(2014年江西卷)
參考答案:在衣帶詔上簽名,參與密謀討伐曹操。或:擔心自己在後園種菜,實是韜光養晦的用心被曹操識破。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二十一回。許田打圍後,漢獻帝認為曹操「專權弄國」,「早晚必有異謀」,他咬破手指,寫了血詔,縫在玉帶內,把玉帶賜給國舅董承,讓他「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董承聯合劉備以及工部侍郎王子服、西涼太守馬騰等籤立義狀,密謀剪除曹操。這就是「衣帶詔事件」。
衣帶詔事件最後以失敗告終,參與此事的太醫吉平、國舅董承、董貴妃等人先後被曹操殺害,只有馬騰回西涼、劉備去徐州而逃過一劫。
例23:《三國演義》「官渡之戰」中「許攸投奔曹操」這一情節,表現了曹操什麼樣的性格特徵?(2010年江蘇卷)
參考答案:一方面,曹操禮賢下士,不計前嫌,虛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奸詐詭譎。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曹操「禮賢下士」表現在「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不計前嫌」的「前嫌」是指許攸本是曹操故友,卻投奔袁紹,還向袁紹獻破曹之策;「虛心求教」是指曹操向許攸請教破紹之計。
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則表現在許攸問糧一事上,從中不難看出曹操「奸詐詭譎」的性格。原文是這樣寫的:
攸曰:「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
例24: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根據原著故事情節,回答問題。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日:「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孺子」是誰?請簡述「幾損我一員大將」這一情節。(2012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阿鬥(劉禪)。
第二問:①為尋找失散的阿鬥,趙雲多次殺入曹軍。②曹操下令只能活捉趙雲。③趙雲保護阿鬥,四下廝殺,血滿徵袍,突出重圍。
相關情節見於小說第四十一、四十二回。當陽之戰中,趙雲受命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和阿鬥。亂戰中,兩位夫人及阿鬥走失。趙云為尋找她們,多次殺入敵陣,七進七出,砍倒敵人兩面大旗,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因曹操下令活捉,趙雲得以全身而退。當趙雲把阿鬥雙手交給劉備——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對劉備摔阿鬥的行為,歷來褒貶不一,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劉備是收買人心,有人認為他是真的愛惜趙雲。我們無法揣測劉備的本意,但是他的做法卻收到了一箭雙鵰的效果,不僅讓趙雲感激涕零,也教育了在場的所有文武官員。
例25:請簡述《三國演義》中孫皓從即位到降晉的故事。(2011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①孫皓即位後,大興土木,兇暴無道。②朝臣勸諫,先後被誅殺四十餘人。③孫皓命令陸抗謀取襄陽,陸抗卻與晉守將羊祜和平相處,被孫皓罷了兵權。④孫皓於長江緊要處設置鐵鏈、鐵錐,卻被王濬以火攻輕筏破之。⑤晉軍攻佔建業,孫皓自縛降晉。
相關情節見於小說第一百二十回。孫皓是孫權的孫子,是東吳的末代皇帝,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和昏君。他設立酷刑,「鑿人眼目,剝人麵皮」,僅皇室成員,他就殺害了故主孫休的兩個兒子,孫策的孫子孫奉,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異母弟孫謙、孫俊等。
他獨斷專行,罷免富有遠見且忠心耿耿的名將陸抗;卻採納寵臣岑昏的計策,在千裡長江上設置鐵鏈、鐵錐,試圖用來攔阻沿江而下的王濬戰船,結果上演了一出「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歷史悲劇。
4、微寫作
例26: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推薦名著中的章節或片段供課上研讀。你選擇《三國演義》《巴黎聖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哪部著作中的哪個章節或片段?請用一句話表述推薦內容,並簡要陳述理由。不超過150字。(2015年北京卷)
答案示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妙用空城計。
「空城計」展示了諸葛亮的過人膽識和謀略,他手無雄兵卻能擊退強敵,其「智絕」可見一斑。同時,這段內容精彩而深刻地揭示出東方重道的思想。
與西方重器相比,東方的兵法武道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在處理危局時顯得更加遊刃有餘,出神入化。空城計給我們的啟示是,面臨危難要勇於擔當,沉著鎮定,調動智慧,力爭勝利。
從這些高考試題中,我們還讀出以下一些信息:
一、從2005年到2019年,在十五年的時間裡,除了2006年、2007年兩年,其他十三年都有高考試題考查了《三國演義》的內容。江蘇考了十二次,是考得最多的省份;福建考了八次,排在第二;江西考了三次,排在第三;北京、天津、浙江分別考了一次。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作為高考命題風向標的全國卷卻從未考過;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全國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和影響的上海也不曾涉及。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二、從小說閱讀的特點看,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點。
《三國演義》的經典情節很多,比如諸葛亮,就有元直走馬薦諸葛、隆中對、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錦囊妙計、三氣周瑜、臥龍弔喪、巧布八陣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計賺姜維、六出祁山、空城計、揮淚斬馬謖、鬥陣辱仲達、木牛流馬、火燒上方谷、病死五丈原、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劉備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躍馬過檀溪、三顧茅廬、攜民過江、劉備摔阿鬥、甘露寺招親、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等;關羽有溫酒斬華雄、賺城斬車胄、約法三章、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張飛有怒鞭督郵、大戰長坂橋、智擒嚴顏、智取瓦口隘等;趙雲有單騎救主、截江救阿鬥等;曹操有阿瞞耍奸騙叔父、孟德獻刀、殺害呂伯奢一家、借頭平眾怒、割發代首、官渡之戰、許田打圍、望梅止渴、裸衣罵曹、煮酒論英雄、三哭郭嘉、橫槊賦詩、割須棄袍、抹書間韓遂、擲杯戲曹等;其它還有脫幘換盔、跨江擊劉表、王允巧施連環計、轅門射戟、太史慈星夜投平原、太史慈酣鬥小霸王、赤壁之戰、群英會蔣幹中計、賠了夫人又折兵、白衣渡江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三國演義》一共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就多達幾十人,其中尤以「三絕」最為成功——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這些人物性格雖然缺少變化,有「臉譜化」傾向,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的那樣:「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但是缺少變化不是沒有變化,在分析這些人物性格時要抓主顧次,而不能顧此失彼。如劉備的善與偽、諸葛亮的智與妖、關羽的忠義與剛愎、張飛的粗魯與細緻、曹操的奸詐與韜略、周瑜的足智多謀與氣量狹小,等等。只有這樣,我們對人物的評價才能全面、客觀,才有一種立體感。
這些經典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自然格外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如單騎救主就考了三次;封金掛印、許攸獻計各考了兩次。曹操考了十一次,關羽考了五次,劉備考了四次,趙雲考了三次。
當然,也有極少數的高考試題考查了比較冷僻的內容,如2011年福建卷,考了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從即位到降晉的故事,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故事情節,都缺乏代表性,而且是在小說的第一百二十回。這樣的考查會或多或少挫傷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三、在四種試題形式中,判斷類的選擇題是最有張力、最有彈性、最富有變化的一種形式。第一,所佔比重大。一共二十六道高考題,判斷類的選擇題就佔了十七題。第二,考查的內容很靈活。可以考一個人的一個故事,也可以考一個人的幾個故事,還可以考與某件事相關的幾個人。
微寫作,本義是指在微博上的寫作。北京高考試卷中出現的「微寫作」,或許解釋為「微型寫作」更準確,即傳統意義上的「小作文」。它取材廣泛,形式靈活,分值10分,篇幅在150—200字。
微寫作的出現,打破了「一篇作文包打天下」的原有格局,豐富了作文寫作的體裁和題材,特別是把名著的內容引入微寫作中,很好地解決了閱讀和寫作如何結合、如何統一、如何考查的這一困擾語文教學多年的矛盾和問題。
四、從高考命題的發展趨勢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在未來的高考命題中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應該成為必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