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華:《三國演義》高考試題集解

2020-12-20 古代小說研究

從2004年開始,高考命題實行重大改革,不再是全國一張試卷,各省、市、自治區開始單獨命題,於是高考語文出現了百花爭豔、精彩紛呈的盛大景象。《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邊城》《哈姆雷特》《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名著也進入了高考試卷。

本文擬就與《三國演義》有關的高考題,作一簡要梳理和解釋。

1、填空題

例1:填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外名著常有一個精妙的開頭語,例如中國作家羅貫中的《______》中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會,合久必分」。(2005年浙江卷)

羅貫中流傳後世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代表作《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對普通中學生來說,後面三部作品都不太熟悉,所以不會形成幹擾。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會,合久必分」,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第一回的開頭,另一次是在第一百二十回的結尾。這是羅貫中對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狀況的高度概括,代表了他的歷史發展觀。

像這樣常識性的填空題,高考考得並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內容過於簡單,二是沒有辦法使用機器閱卷。所以,填空題很快就被判斷類的選擇題取而代之。

2、判斷類的選擇題

例2:下面所列名著與信息,對應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章回小說 以時間為序 擁劉反曹 三打祝家莊(2018年天津卷)

《三國演義》又叫《三國志演義》或《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它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再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之間的歷史畫卷。

作者的創作傾向是「尊劉貶曹」,把劉備的蜀漢政權視為「正統」,而把曹操視為亂臣賊子。小說中有很多經典的情節片段,但是「三打祝家莊」不在其中,它是施耐庵《水滸傳》中的故事。

例3: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年輕的時候,有人預言他能夠安定天下;許劭卻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沒有惱怒,反而大喜。(2012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一回,小說羅列了當時三個社會名流對曹操的評價,一是橋玄,他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二是何顒,他認為曹操是,「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橋玄和何顒的評價大同小異,都認為曹操具備安定天下之才能,其中不乏恭維討好之意。

三是許劭,他似乎不太喜歡曹操,對曹操「我何如人」的詢問,先是愛理不理,後直言其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的評價一分為二,褒貶參半。曹操聽了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大喜」,可見他非常滿意這個評價。從此「奸雄」成為曹操一生中最醒目的標識。

例4: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青梅煮酒,品評天下人物,認為當世只有自己和劉備可稱英雄,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有了奪取天下的雄心。(2017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有了奪取天下的雄心」。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與劉備縱論天下英雄人物。他認為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虛名無實」,孫策「籍父之名」,劉璋是「守戶之犬」,張繡等是「碌碌小人」。

曹操不愧為天下梟雄,頭腦清醒,眼光犀利,要言不煩,一語中的,他把袁紹、袁術等逐個排除在英雄之外,最後指著劉備和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聽了曹操的話後,不是「大喜」,而是「大驚」,以至於手裡的匙箸都掉在地上。他雖然素有大志,有著「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抱負,但是當時的處境卻是:寄人籬下,羽翼未豐,根基不牢,缺乏足夠的實力。

所以他故作平庸,於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目的就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劉備不希望曹操把他看作英雄,至少當時是這樣。因為誰是英雄誰就是對手,就是敵人,曹操必除之而後安。

例5: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曹操攻陷徐州後,派遣張遼勸降陷入困境中的關羽,關羽提出了「卸甲」的三個條件,這一情節突出了關羽的忠義形象。(2018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關羽被圍困於土山,曹操派張遼去勸降,關羽與張遼約法三章,提出「卸甲」歸順的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尊重並養贍劉備的兩位夫人;三、知道劉備下落後就立馬離開,不得阻攔。第一條表明關羽對朝廷的忠誠,第二、三條則顯示關羽對劉備的義氣。

例6: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關羽接受曹操贈送的新戰袍後,仍將舊戰袍穿在外面,說明關羽生活簡樸,對新戰袍格外珍惜。(2015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也在小說第二十五回。曹操見關羽的綠錦戰袍已經破舊,就送給他一領新的異錦作為戰袍。關羽把新戰袍穿在裡面,舊戰袍穿在外面。曹操開玩笑說:「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羽回答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原來關羽這樣做,是不忘兄弟之情,是對劉備忠義的表現。

剪紙《千裡走單騎》

例7: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關羽身在曹營心懷故主,當他得知劉備的消息後,就決意要離開曹操,曹操設法挽留他,但關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給他的金銀財寶和漢壽亭侯的宮印一併送還。這就是「封金掛印」的故事。(2008年福建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就準備離開曹操。而曹操在大門上懸掛迴避牌,故意躲著不見,關羽一連去了幾次,都吃了閉門羹。

無奈之下,他留下一封書信,並把曹操送給他的金銀封存在庫中,把漢壽亭侯官印掛在堂上,只騎上赤兔馬,保護著兩位嫂子離開。「封金掛印」再一次證明了關羽是一個視金錢如糞土,不貪慕榮華富貴,忠肝義膽的英雄。

例8: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許攸向袁紹獻計攻許昌,袁紹不聽,致使許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許攸之計 ,燒毀袁紹屯積於烏巢的軍糧輜重,大敗袁紹。(2012年江西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許攸來投,曹操大喜過望,來不及穿上鞋子,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甚至跪拜於地,顯示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迫切心情。

這種真誠態度讓許攸很是感動,他向曹操獻計,用精兵偷襲烏巢,燒毀袁紹的軍糧輜重,讓袁紹大軍不戰自亂。曹操依計而行,果然一擊得手,為最後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例9: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徐庶之母大罵徐庶不識劉備之偽,「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罵完自縊而死,其行動具有鮮明的擁曹反劉的傾向。(2014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試題中表述有兩處錯誤:一處是「徐庶之母大罵徐庶不識劉備之偽」,小說原來文字是徐庶的母親大罵徐庶「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另一處是「其行動具有鮮明的擁曹反劉的傾向」,「擁曹反劉」應為「擁劉反曹」。

例10: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樊城被曹操包圍,諸葛亮勸劉備到襄陽躲避。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派人告訴他們,願意跟隨的就派船接到對岸。百姓扶老攜幼,哭聲不斷。劉備傷心至極,想投江自殺,被人阻止了。(2010年福建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新野之戰後,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先後退往樊城、襄陽,因為有十數萬百姓跟著撤退,以致行軍速度緩慢。眾將勸劉備拋下百姓,劉備堅決反對,他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看到百姓們扶老攜幼、號泣而行,劉備非常傷心,他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被左右急忙攔下。攜民過江,表現了劉備仁義忠厚、愛民如子的性格。

例11: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趙雲保護著糜夫人、阿鬥突圍,好不容易脫離危險,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趙雲苦苦勸說受了重傷的糜夫人抱著阿鬥上馬,自己步行護衛。但為了讓趙雲全力保護劉備的骨肉,糜夫人把阿鬥交給趙雲,就拔劍自殺了。(2009年福建卷)

答案:錯誤,錯在「好不容易脫離危險」和「拔劍自殺」兩處。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當陽之戰中,趙雲受命保護甘夫人、糜夫人和阿鬥,不料在混戰中被衝散。當趙雲殺入重圍找到她們時,此時糜夫人已受了重傷,她抱著阿鬥,坐在牆下枯井旁哭泣。

此時敵人追兵又至,趙雲對糜夫人說:「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為了保護阿鬥,不拖累趙雲,翻身投入枯井而死。後人有詩讚糜夫人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例12: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張飛在長坂橋上睜圓環眼厲聲大喝,嚇退曹兵,然後迅速拆斷橋梁,以阻追兵,可見張飛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謀。(2019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迅速拆斷橋梁」「有智謀」。張飛拆斷橋梁,是因為心虛,是缺乏智謀的表現。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飛在長坂橋喝退曹兵後,趕緊召回原隨二十餘騎,命令他們將橋梁拆斷,以阻擋曹兵追趕。

(張飛)然後回馬來見玄德,具言斷橋一事。玄德曰:「吾弟勇則勇矣,惜失於計較。」飛問其故。……玄德曰:「若不斷橋,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

例13: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反間計,殺掉水軍都督蔡瑁、張允,這也因為曹操疑心重,而蔡、張兩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2011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蔡瑁、張允原是劉表部下,劉表死後,他們歸順曹操,擔任水軍都督,負責訓練水軍。周瑜以為心腹之患,打算用「反間計」除掉二人。

三江口之戰失敗,曹操心生不滿,懷疑蔡瑁、張允「不用心」。後來蔣幹盜書,更加重了曹操的疑心,他一怒之下,殺了蔡、張二人。曹操雖然第一時間「省悟」到中計,但是為時已晚,悔之不及,為後來赤壁之戰失敗埋下伏筆。

例14: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後到達南郡,突然大哭,說如果荀彧在,決不會遭此大敗,這是曹操在痛罵諸謀士無能。(2008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錯在「如果荀彧在」。曹操哭的不是荀彧,而是郭嘉,如果郭嘉還活著,自己絕不會敗走華容道,有赤壁之戰的慘敗。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謀士之一,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曹操第三次為郭嘉而哭,之前還有兩次,都出現在小說的第三十三回,曹操第一次哭是因為郭嘉身染重病,第二次哭是因為郭嘉英年早逝。

例15: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張飛攻下兩座城池後在長沙受阻,關羽前來支援。交戰中,黃忠馬失前蹄而關羽讓他換馬再戰。黃忠被關羽的義氣所感動,與太守出城投降。(2015年福建卷)

答案:錯誤。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題目中有多處表述與原文不相吻合。

一、張飛沒有攻下兩座城池,原文是寫趙雲、張飛分別奪取桂陽城、武陵城。

二、張飛沒有攻打長沙,不存在「在長沙受阻,關羽前來支援」的說法;攻打長沙的是關羽,關羽原本駐守荊州,他見張飛、趙雲立功,就主動請纓來攻打長沙。

三、黃忠雖然為關羽義氣所感動,但是並沒有主動投降;而是一報還一報,故意把箭射在關羽的盔纓根上,以報答不殺之情。四、長沙太守韓玄,此時已被魏延殺掉,所以不可能「出城投降」。

例16: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呂布追趕曹操時,曹操以手遮臉,輕鬆逃脫;馬超緊迫曹操時,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兩處描寫顯示了呂布與馬超的不同個性。(2009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分別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第五十八回。濮陽之戰中,曹操敗逃,迎頭撞見呂布,他以手掩面而過。呂布從後面趕上來,用畫戟在他頭盔上敲了一下,問他「曹操在哪裡」,曹操指著相反方向說:「前面騎黃馬者。」呂布上當,縱馬向前追趕。

潼關之戰中,曹操被馬超追殺。逃跑中聽到喊聲:「穿紅袍的是曹操!」他趕緊脫下紅袍。又聽到喊聲:「長鬍子的是曹操!」他慌忙割了鬍子。又聽到喊聲:「短鬍子的是曹操!」他趕緊扯下旗子的一角,包著自己的頭逃跑。

這兩處描寫都非常精彩生動,刻畫出三個鮮明的人物性格。曹操身處險境,雖然狼狽不堪,卻能急中生智,仍然不失「奸雄」的本色。呂布有勇無謀,容易偏聽偏信,錯過了擒殺曹操的大好機會。馬超為父報仇,必欲置曹操於死地,所以他對曹操窮追不捨。

例17: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孫權聽從謀臣的建議,謊稱國太病危,騙孫夫人攜阿鬥回吳,讓劉備拿荊州來換阿鬥。孫夫人攜阿鬥離去時,被趙雲、張飛截下,留下阿鬥,只放回了孫夫人。(2011年江西卷)

答案:正確。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孫權採納張昭的建議,謊稱吳國太病危,讓孫夫人帶阿鬥回東吳探望,然後乘機扣留阿鬥,逼迫劉備歸還荊州。孫夫人得信後不知是計,趕緊帶著阿鬥乘船離開,趙雲前來阻攔,並在張飛協助下搶回阿鬥。這個情節就是「截江救阿鬥」,這是趙雲第二次救阿鬥,第一次是在當陽之戰中「單騎救主」。

例18: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通過「溫酒斬華雄」 「掛印封金」 「單騎救主」 「義釋曹操」 「水淹七軍」等情節,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雙全、有情有義的關羽形象。(2016年江蘇卷)

答案:錯誤。

試題中列舉了《三國演義》中五個非常經典的情節,其中「單騎救主」是寫趙雲的。在當陽長坂坡,趙雲單槍匹馬殺入敵陣,先後找到兩位夫人,把幼主阿鬥護在懷裡,幾進幾出,殺死曹營將領五十多人,突出重圍。

在寫關羽的四個故事中,「溫酒斬華雄」是表現關羽的神勇,「水淹七軍」是表現關羽的智謀,「掛印封金」是表現關羽的忠心耿耿,「義釋曹操」則是表現關羽的有情有義、有恩必報。

例19:下面關於《三國演義》的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於入川之時布下「八陣圖」以攔截東吳大將,在南徵時火燒藤甲軍七擒孟獲,在攻打天水郡的戰役中收服了姜維。(2013年江蘇卷)

答案:正確。

巧布「八陣圖」發生在小說第八十四回。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乘勝追至夔門魚腹浦,闖入諸葛亮擺下的石陣。「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八陣圖變化莫測,迫使陸遜退兵。後來大詩人杜甫有詩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火燒藤甲軍發生在小說第九十回。孟獲第六次被放回後,借來烏戈國藤甲兵抗拒蜀軍,諸葛亮把藤甲兵引入盤蛇谷,採用油車火攻將之消滅。七擒七縱,目的不是消滅孟獲的有生力量,更不是消滅孟獲本人,而是為了收服人心,穩定蜀漢政權的西南後方,體現了諸葛亮「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的治蜀思想。

收服姜維發生在小說第九十三回。天水之戰中,諸葛亮採用反間計收服姜維。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接班人,他懷抱興漢之志,一生九進中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以身殉國。

3、簡答題

例20: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回答問題。

次日,孫堅來辭袁紹曰:「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紹曰:「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

袁紹為何說孫堅害傳國璽病?此後孫、袁雙方圍繞「傳國璽」做了什麼事?請複述原著相關情節。(2013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袁紹得知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

第二問:①孫堅發誓他沒有得到玉璽。②袁紹叫來從孫堅營中逃出的軍士對質。③孫、袁雙方欲動手,被眾諸侯勸住。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回。孫堅擔任諸侯盟軍的先鋒,他率先進入洛陽,於建章殿井中得到傳國玉璽。孫堅藉口身體有恙向袁紹辭行,準備回江東另謀大事,不料他手下一軍士向袁紹告密,於是袁紹讓他交出玉璽——

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曰:「文臺如此說誓,想必無之。」紹喚軍士出曰:「打撈之時,有此人否?」堅大怒,拔所佩之劍,要斬那軍士。紹亦拔劍曰:「汝斬軍人,乃欺我也。」紹背後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眾諸侯一齊勸住。

這一事件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導致原本就一盤散沙的盟軍迅速土崩瓦解,二是為第七回寫孫堅在峴山被射殺埋下了伏筆。

例21: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徐晃解陳宮至。(曹)操曰:「公臺別來無恙!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

陳宮被俘前輔佐的是誰? 陳宮所說的「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指的是什麼事? 請簡述相關情節。(2014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呂布。

第二問:①陳宮與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呂伯奢家,殺害呂家八口人;②路遇呂伯奢買酒回來,曹操為絕後患,又殺了呂伯奢;③陳宮見曹操如此不義,就棄他而去。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回、第十九回。曹操謀刺董卓失敗,逃至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縣令陳宮感念曹操是「天下忠義之士」,便棄官與之同逃,這就是著名的「捉放曹」的故事。

曹操和陳宮逃到呂伯奢家,呂家殺豬沽酒,盛情款待。曹操卻因為多疑,對呂家人痛下殺手,不問男女老幼,一連殺死呂家九口人。明知殺錯了人,曹操還振振有詞為自己辯白:「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這種狠毒、不義、奸詐、多疑的性格,歷來為讀者所詬病,也為陳宮所不齒,所以陳宮下決心離開曹操。

陳宮後來投奔呂布,呂布戰敗後,陳宮也做了俘虜,他寧死不降曹操,最後從容就死。後人有詩稱讚陳宮:「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

例22: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回答問題。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玄德聞言大驚失色,是因為擔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覺察?(2014年江西卷)

參考答案:在衣帶詔上簽名,參與密謀討伐曹操。或:擔心自己在後園種菜,實是韜光養晦的用心被曹操識破。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二十一回。許田打圍後,漢獻帝認為曹操「專權弄國」,「早晚必有異謀」,他咬破手指,寫了血詔,縫在玉帶內,把玉帶賜給國舅董承,讓他「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董承聯合劉備以及工部侍郎王子服、西涼太守馬騰等籤立義狀,密謀剪除曹操。這就是「衣帶詔事件」。

衣帶詔事件最後以失敗告終,參與此事的太醫吉平、國舅董承、董貴妃等人先後被曹操殺害,只有馬騰回西涼、劉備去徐州而逃過一劫。

例23:《三國演義》「官渡之戰」中「許攸投奔曹操」這一情節,表現了曹操什麼樣的性格特徵?(2010年江蘇卷)

參考答案:一方面,曹操禮賢下士,不計前嫌,虛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奸詐詭譎。

相關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曹操「禮賢下士」表現在「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不計前嫌」的「前嫌」是指許攸本是曹操故友,卻投奔袁紹,還向袁紹獻破曹之策;「虛心求教」是指曹操向許攸請教破紹之計。

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則表現在許攸問糧一事上,從中不難看出曹操「奸詐詭譎」的性格。原文是這樣寫的:

攸曰:「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

例24:閱讀下面的《三國演義》選段,根據原著故事情節,回答問題。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日:「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孺子」是誰?請簡述「幾損我一員大將」這一情節。(2012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第一問:阿鬥(劉禪)。

第二問:①為尋找失散的阿鬥,趙雲多次殺入曹軍。②曹操下令只能活捉趙雲。③趙雲保護阿鬥,四下廝殺,血滿徵袍,突出重圍。

相關情節見於小說第四十一、四十二回。當陽之戰中,趙雲受命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和阿鬥。亂戰中,兩位夫人及阿鬥走失。趙云為尋找她們,多次殺入敵陣,七進七出,砍倒敵人兩面大旗,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因曹操下令活捉,趙雲得以全身而退。當趙雲把阿鬥雙手交給劉備——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對劉備摔阿鬥的行為,歷來褒貶不一,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劉備是收買人心,有人認為他是真的愛惜趙雲。我們無法揣測劉備的本意,但是他的做法卻收到了一箭雙鵰的效果,不僅讓趙雲感激涕零,也教育了在場的所有文武官員。

例25:請簡述《三國演義》中孫皓從即位到降晉的故事。(2011年福建卷)

參考答案:①孫皓即位後,大興土木,兇暴無道。②朝臣勸諫,先後被誅殺四十餘人。③孫皓命令陸抗謀取襄陽,陸抗卻與晉守將羊祜和平相處,被孫皓罷了兵權。④孫皓於長江緊要處設置鐵鏈、鐵錐,卻被王濬以火攻輕筏破之。⑤晉軍攻佔建業,孫皓自縛降晉。

相關情節見於小說第一百二十回。孫皓是孫權的孫子,是東吳的末代皇帝,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和昏君。他設立酷刑,「鑿人眼目,剝人麵皮」,僅皇室成員,他就殺害了故主孫休的兩個兒子,孫策的孫子孫奉,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異母弟孫謙、孫俊等。

他獨斷專行,罷免富有遠見且忠心耿耿的名將陸抗;卻採納寵臣岑昏的計策,在千裡長江上設置鐵鏈、鐵錐,試圖用來攔阻沿江而下的王濬戰船,結果上演了一出「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歷史悲劇。

4、微寫作

例26: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推薦名著中的章節或片段供課上研讀。你選擇《三國演義》《巴黎聖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哪部著作中的哪個章節或片段?請用一句話表述推薦內容,並簡要陳述理由。不超過150字。(2015年北京卷)

答案示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妙用空城計。

「空城計」展示了諸葛亮的過人膽識和謀略,他手無雄兵卻能擊退強敵,其「智絕」可見一斑。同時,這段內容精彩而深刻地揭示出東方重道的思想。

與西方重器相比,東方的兵法武道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在處理危局時顯得更加遊刃有餘,出神入化。空城計給我們的啟示是,面臨危難要勇於擔當,沉著鎮定,調動智慧,力爭勝利。

從這些高考試題中,我們還讀出以下一些信息:

一、從2005年到2019年,在十五年的時間裡,除了2006年、2007年兩年,其他十三年都有高考試題考查了《三國演義》的內容。江蘇考了十二次,是考得最多的省份;福建考了八次,排在第二;江西考了三次,排在第三;北京、天津、浙江分別考了一次。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作為高考命題風向標的全國卷卻從未考過;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全國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和影響的上海也不曾涉及。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二、從小說閱讀的特點看,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點。

《三國演義》的經典情節很多,比如諸葛亮,就有元直走馬薦諸葛、隆中對、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錦囊妙計、三氣周瑜、臥龍弔喪、巧布八陣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計賺姜維、六出祁山、空城計、揮淚斬馬謖、鬥陣辱仲達、木牛流馬、火燒上方谷、病死五丈原、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劉備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躍馬過檀溪、三顧茅廬、攜民過江、劉備摔阿鬥、甘露寺招親、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等;關羽有溫酒斬華雄、賺城斬車胄、約法三章、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張飛有怒鞭督郵、大戰長坂橋、智擒嚴顏、智取瓦口隘等;趙雲有單騎救主、截江救阿鬥等;曹操有阿瞞耍奸騙叔父、孟德獻刀、殺害呂伯奢一家、借頭平眾怒、割發代首、官渡之戰、許田打圍、望梅止渴、裸衣罵曹、煮酒論英雄、三哭郭嘉、橫槊賦詩、割須棄袍、抹書間韓遂、擲杯戲曹等;其它還有脫幘換盔、跨江擊劉表、王允巧施連環計、轅門射戟、太史慈星夜投平原、太史慈酣鬥小霸王、赤壁之戰、群英會蔣幹中計、賠了夫人又折兵、白衣渡江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三國演義》一共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就多達幾十人,其中尤以「三絕」最為成功——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這些人物性格雖然缺少變化,有「臉譜化」傾向,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的那樣:「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但是缺少變化不是沒有變化,在分析這些人物性格時要抓主顧次,而不能顧此失彼。如劉備的善與偽、諸葛亮的智與妖、關羽的忠義與剛愎、張飛的粗魯與細緻、曹操的奸詐與韜略、周瑜的足智多謀與氣量狹小,等等。只有這樣,我們對人物的評價才能全面、客觀,才有一種立體感。

這些經典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自然格外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如單騎救主就考了三次;封金掛印、許攸獻計各考了兩次。曹操考了十一次,關羽考了五次,劉備考了四次,趙雲考了三次。

當然,也有極少數的高考試題考查了比較冷僻的內容,如2011年福建卷,考了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從即位到降晉的故事,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故事情節,都缺乏代表性,而且是在小說的第一百二十回。這樣的考查會或多或少挫傷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三、在四種試題形式中,判斷類的選擇題是最有張力、最有彈性、最富有變化的一種形式。第一,所佔比重大。一共二十六道高考題,判斷類的選擇題就佔了十七題。第二,考查的內容很靈活。可以考一個人的一個故事,也可以考一個人的幾個故事,還可以考與某件事相關的幾個人。

微寫作,本義是指在微博上的寫作。北京高考試卷中出現的「微寫作」,或許解釋為「微型寫作」更準確,即傳統意義上的「小作文」。它取材廣泛,形式靈活,分值10分,篇幅在150—200字。

微寫作的出現,打破了「一篇作文包打天下」的原有格局,豐富了作文寫作的體裁和題材,特別是把名著的內容引入微寫作中,很好地解決了閱讀和寫作如何結合、如何統一、如何考查的這一困擾語文教學多年的矛盾和問題。

四、從高考命題的發展趨勢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在未來的高考命題中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應該成為必考內容。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第一集桃園三結義
    為防止史學家輸出過剩影響觀看體驗,提前在這說一聲:三國演義本就是文學作品,從來都沒說過自己記載的是歷史,而央視消耗巨大人力物力拍攝四大名著的初衷也是傳播和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套用一句別人講的話你以為大家看的是《三國演義》,而你看的是《易中天品三國》,所以你與眾不同的思想是被少數人掌握的真理。
  • 路橋區委書記潘建華調研...
    帶著對廣大師生的關心關愛,4月15日上午,路橋區委書記潘建華,赴桐嶼街道中心小學、路橋中學,實地調研復學工作。他強調,學校復學是實現「兩手硬、兩戰贏」的關鍵一仗。各級各部門要始終把師生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理念,堅持細之又細、嚴之又嚴、慎之又慎,全面精準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確保在復學這場大考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副區長姚君丹參加調研。
  • 2008高考日語試題
    2008高考日語試題簡單介紹2008高考日語試題。
  • 鄒生書——先充分後必要解一類端點效應高考題
    先充分後必要解一類端點效應高考題 ——談一類參數取值範圍高考題的解法 含有參數的函數不等式恆成立,求參數的取值範圍問題,是高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解法因題而異多種多樣。這類試題重點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以及運算求解和推理論證能力,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數學素養,能靜下心來挖掘題目隱藏條件,從蛛絲馬跡中尋找解題的突破口,設計解題思路猜測試題結果。
  • 山東省高考日語試題及答案
    山東省高考日語試題及答案簡單介紹山東省高考日語試題及答案。
  • 2021高考數學試題如何增強試題的開放性
    ,條件結論都開放型(結構不良試題),思維路徑不確定性。【點評】為開放性試題,需要學生根據條件構造函數,答案不唯一,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北京卷經常考。本題以條件部分缺失的三角形的存在性探究為情境型材料,創設學習關聯情境,命制開放性的結構不良情境化試題。情境化試題求解方案的多樣性顯而易見。
  • 北京教育考試院2018年北京高考數學試題解析
    2018年高考數學試卷(北京卷),以立德樹人、服務高校人才選拔、導向中學教學為命題出發點,突出能力立意,素養導航。試卷嚴格依據考試說明的規定,結構穩定,內容覆蓋全面,難易適度,各種難度的試題比例適當。文理科第8題,以不等式組的解集構成的點集為載體,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考查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性思維。本題的解題思路多樣,可以從代數角度出發,先考慮點在集合內,再用補集的思想,就能快速的解決問題;也可以按照線性規劃的知識去畫題設中的集合表示的區域,因為含有參數,所以表示的是一個動態的區域,合理的分類討論是關鍵。
  • 2012江西高考試題發布(文科數學卷)
    第1頁:2012江西文科數學試題1 第2頁:2012江西文科數學試題2  2012高考進 行時72小時全程報導<< 高考試題 << 高考作文 << 名師真題點評<<  搜狐高考站 <<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 在高考數學,掌握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才能拿下解直角三角形
    解三角形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解三角形的過程不僅涉及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兩個工具的應用,而且包含許多舊知的應用,同時也富含了多種數學思想的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學習和應用的困難。同時,解三角形作為高考數學的必考熱點之一,在高考中多以綜合性題目進行考察,對學生綜合水平要求較高,但學生在此部分上的得分率並不高,這說明高中生對解三角形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
  • 今年高考試題難度下降 語文增200字微寫作英語詞彙減少450個
    原標題:今年高考試題難度下降 語文增200字微寫作英語詞彙減少450個  昨天,《2014年高考考試說明》向各區縣教研部門下發。今年語文、英語兩科變化較大,其中作文部分均進行了大幅調整,其他各科考查內容和考查方式也有調整。繼去年高考整體難度下降之後,今年高考難度還將繼續降低。
  • 關注甘肅高考丨一線名師點評高考試題
    【專題】聚焦2020甘肅中考高考   原標題:高考·試題點評  本報邀請一線名師點評高考試題  中國甘肅網7月9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武永明)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於7月8日落下帷幕,每年的語文高考試題都會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 2020高考數學重難點: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的滿分技巧,含熱點考題
    重難點 02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高考考試趨勢】 新高考環境下,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依然會作為一個重點參與到高考試題中,其中對應的題目的分布特點與命題規律分析可以看出,三角試題每年都考,而且文理有別,或"一大一小
  • 高考數學必修5:發散思維巧解數列壓軸難題-高中解題技巧教程!
    作者:xbomath 原創同學們,上一節課給大家講了數列典型高考小題的秒殺技巧,今天就給同學們講一下數列壓軸小題的秒殺技巧。今天來分享三道題目,第一道題來源於全國卷高考試題,難度並不大,第二題和第三題難度就很大了,如果按常規方法解答,在5分鐘肯定是很難解出答案的。今天給大家講的技巧,只要大家熟練掌握,會讓大家在短短幾十秒內就可以將這類題型搞定。
  • 2020屆高考理科數學模擬試題來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試題小講,不定時為大家更新高考試題。今天,小的帶來了2020屆寧夏石嘴山高考理科數學模擬試題,此卷的試題難度不大,畢竟是數學三,我們可以來做一下看一下自己的基礎掌握的如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試題吧。
  • 高考數學——解讀「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涉及的26種命題角度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高考數學——解讀「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涉及的26種命題角度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是高考的熱點題型,從近五年的高考試題來看,呈現較強的規律性,每年的題量和分值要麼三個小題15分,要麼一個小題一個大題17分,間隔出現;這一部分主要考查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三件恆等變換與誘導公式,利用正餘弦定理解三角形,但是在解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三角恆等變換公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 大智教育研習社:《數學解題教學集》培養數學思,攻破數學難點
    高考數學有哪些重大考點?哪些題型容易丟分?想要了解數學解題秘籍嗎?想要成績提升,就必須找對方法進行複習,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大智數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勤昌為我們詳細解析《數學解題教學集》。 問題一:《數學解題教學集》研發依據?《聽力話題心詞彙》這本書,依據2020年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依據考查內容及標準,同時依據普通高中英語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本,參考高考試題,基於試題進行研發。
  • 英語播客 | 《三國演義》英語播客1-154集(PDF+MP3),聽說讀寫全練到!
    本篇微信主要包括如下內容:《三國演義》英語播客1-154集(PDF+MP3)*個別章節會有遺漏或者錯誤
  • 有人問:數列是不是高考數學必考題?答案顯而易見
    在每年高考來臨之前,家長和考生都非常關心高考數學會考什麼?怎麼考?難度如何等等問題。這樣的心態很容易理解,畢竟誰不想自己的高考成績可以變得優秀點呢!其實,我們通過對近幾年高考數學試題的研究,會發現每年的試題都會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在適度地進行創新發展。
  • 2020年高考數學真題分類匯總 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可下載)
    #2020高考數學為了幫助廣大考生和一線教師更好地把握高考數學「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部分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作者在酷暑中辛辛苦苦幾個日夜,筆耕不輟,為大家整理出了這份意義不菲的專題匯總與講解。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圖片是Word文檔中A4列印紙格式的截圖,可免費自行下載後整理列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試題研究】高考歷史試題到底是從哪些地方來的?
    混子哥試從選材溯源的視角透析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高考試題命制的共通媒介,即史料,作為研究對象,以期實現教學與考試之間的良性互動。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選材溯源 肇始於1989 年的材料解析題,標誌著歷史學科高考命題思路的重大變化,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學歷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