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2021-02-07 壹心理



文 | 五花鹿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在心理行業呆久了,看的書和聽的故事越多,我就越發現——


很多內心問題的原罪,都是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苛的自我要求:


要優秀、做好人、不能犯錯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有的人偏執,有的人抑鬱,有的人分裂。


於是我經常在文章裡鼓勵大家放鬆一些:


不優秀/不如人意/犯點錯,也沒關係。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關係呀。


我不優秀,怎麼在社會競爭中混口飯吃?

我不優秀,父母和老師怎麼會肯定我?

我不優秀,就上不了好的學校、公司?

我不優秀,怎麼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這些困惑很合理。


縱使,過於追求優秀,讓人心理不健康。


但確實只有更優秀,才能更適應生存,得到更多的愛和認同。


自我逼迫的優秀vs健康的自我接納,

似乎形成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我認為很有必要寫一篇文章來澄清。


追求優秀不一定會帶來內心問題,

我們真正的內心衝突,

是源自一種從小根植內心的功利式審美:


一個人能得到多少愛、欣賞和認同,取決於ta有多優秀。


你優秀,我親近你,否則,我就冷落你;

你優秀,我就認可你,否則,我就貶低你。


優秀的程度,定義了我們的價值,也決定了我們互相對待的方式。



不可否認,這個批判標準在社會中真實可見。


在社會競爭中,優秀的確很重要。


不優秀的弊端,隨處可見:


不優秀,就無法獲得更高的工資;

分數低,就無法進入學霸密集的名校;

拖後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評.


如果我不優秀,我就會擔心:


別人會不會不喜歡我;

別人會不會不被我吸引;

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沒用....


只有我優秀了,一切才會好起來了。


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競爭的規則有效地激勵了努力的人,維護了每個人付出與收穫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


在社會環境的薰陶下,我們把優秀當做最重要的護身符,習慣性地用它來定義人的價值。


並把這種社會的功利審美,帶回到家裡去。


卻不知,一旦把社會競爭的規則,放入了我們的個人生活和情感,會帶來多大的代價。


很多父母們,為了讓孩子們更適應社會,也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父母,在別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盡各種方式去讓孩子優秀。


於是,在最能獲得愛和安全感的家庭裡,卻用了最殘忍的適者生存法則:


偏愛成績好的孩子,給他更多的關心;

考好了全家開心,獎勵孩子;

考不好,這個家庭氛圍都沮喪等等.


這會讓我們從小就感到一種絕望:


我,不會無緣無故被愛,除非變得優秀。


這種經歷會在日後的學校、社會中得到驗證和強化。


優秀,變成了一個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禦。


但也給人的內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實的我不配愛,只有優秀才配愛。


所以要不斷逼著自己優秀,才可以不那麼戰戰兢兢。


這成了現代人內心衝突的一個重要來源。



02


著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名女性來訪者在諮詢中問他:如果給我打分,100分是滿分,你會打多少分?


曾老師那一刻覺得很突然。


因為這似乎意味著,要抹去這個人立體的各個方面,而把她放在一個扁平的優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評價她的好壞。


諮詢師們一般不願意這樣做。


但這種打分方式,在這名女性來訪者看來,再正常不過。


原來,她一直生活在一個比較苛刻的家庭裡,有一對很功利的父母親。他們給她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


你如果是90分,我就愛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愛會給你。


如果你因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發生車禍,變成一個不如人意的人,那麼我可能就會少愛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師面前提出這個需求,本質上是:


她需要這個分數,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確認自己可以被愛的程度。


這樣的評判方式,在職場上無可厚非。


但放在家庭、愛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


尤其是發生在一個人的早年生長環境中。


加州大學的大衛·伯恩斯博士,曾對完美主義的父母做過研究。


他發現,這些父母很難純粹地獎勵孩子的行為。並且,一旦孩子做錯或做得不夠好,他們就會很不滿,甚至收回對孩子的關愛。


這樣的方式,也發生在追求優秀的父母身上。


孩子不優秀,就收回愛。


即使孩子表現優秀,他們也會在讚揚之後,加上一個魔鬼般的「但是」:


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潛臺詞就是:


於是,從小我們學會了,要獲得足夠的愛和關注,必須不斷追逐優秀。


無論怎麼追,都很難夠到父母的優秀標準,所以只能疲於奔命。


一旦這個模式根植內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03


這種用優秀換取愛的馴養方式,有什麼後果呢?


首先,優秀變成了一種自我強迫。


從精神分析學派上看,我們早年和父母的互動方式,會內化到我們日後的人格中。


那個總是提醒我們優秀的父母,會內化成我們的內在聲音。


在很多場景中冒出來,提醒、鞭策、審判我們。


一位讀者給我們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裡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沒有怪她,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別自責:


我怎麼這種低級的錯誤還會犯;

我怎麼那麼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麼老是這樣


當她冷靜下來,才意識到:


原來這個不時出現的責怪聲,就是小時候媽媽的聲音。


一樣的語氣,一樣的兇狠。


在每次搞砸、放鬆、快樂的那一瞬間,這個聲音就會出現。


批評她,讓她覺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讓她不敢放鬆.


優秀,不是一種自發的追求。


而是變成了一種對批評的防禦,以及,習慣性的自我逼迫。


第二,我們認為真實的自己是有缺陷,並糾著自己的過失不放。


說回到曾奇峰老師的來訪者。


她認為真實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長期「不夠好」的引導下,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給自己90分。


但曾老師說,他不願意給她90分。


如果這樣,他就變成了和她父母一樣的人。


那麼以後,她會繼續帶著對自己10%的缺點的厭惡活著,影響她享受自己的本該有歡愉:


我成績不錯,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細心,但我沒有大局觀;

我這次做得很好,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好.


這10分的「但是」,總會緊緊地跟在自我滿足後面。


使得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對自己滿意。


第三,會用功利心來審判別人,甚至是自己最親的人。


根據優秀程度來評價一個人,在職場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際和各種感情裡,卻是關係的殺手。


因為,每個活生生的人,不僅僅只有優秀一個維度。


當我們用優秀自我要求時,也會用功利性去評價別人,習慣性地過濾非優秀的特質。


挑剔愛人的無能,譴責孩子的錯漏,私下嘲諷朋友的缺點。看不見他們的其他閃光點,看不見他們的愛和付出。


在這個功利的審美下,我們很難對周圍人滿意。


因為只要是熟悉的人,都會暴露出不優秀的地方。


這種暴露,原是他們信任我們的表現,卻成了我們挑剔和冷落他們的源頭。


最後,是一種絕望的自我放棄,

以及,對無能的恐懼。


當我們做不到一直優秀,會怎麼辦?


這時,抑鬱、頹廢會誕生。因為無論怎麼做,都無法獲得穩定的愛和溫暖。


這時,討好、卑微會產生。因為別人很優秀,所以要去恭維。


這時,情感控制會發生。因為除此之外,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留住愛。


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發生。


他們需要操縱輿論、要求孩子孝順,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罵其不孝。


他們怕自己老了,無能了,就會被拋棄,被冷漠對待。就像他們曾經對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樣。


這些折騰,本質上是一種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



04


也許有人問:


我已經習慣這樣去看待自己和別人怎麼辦?


或者,不逼著自己/孩子優秀,鬆懈了頹廢了怎麼辦?


一個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是,用一種更豐富的審美,來激勵我們更健康地生活。


曾奇峰老師後來說到了他對來訪者的「打分」。


他說,100分,也就是滿分。


來訪者那一瞬間開心了一下,然後很快收住,說:如果90分的話我會更開心,因為那才是真實。


曾老師不同意,說了段非常療愈的話:


「我給你打100分,也是真實的。


因為我是把你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


我沒有把你分成好的一方面和壞的一方面,而是把你看成上天製造的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


即使你是一個殘疾人,我也不會因為你殘疾而給你減分。


因為那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只不過那個部分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被削弱了而已。」


聽完這段話後,我內心一陣暖流: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圓潤的部分具有和諧的美,殘缺的溝壑也有力量和悲傷的美。


值得被當做一個特別的藝術品來看待和欣賞。


只有這樣的審美,我們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別人綁在「優秀」刻度尺上,變成一個點。


而是,可以保持對完整個體的尊重,用欣賞代替挑剔:


易抑鬱的人,有敏感細膩的魅力;

理性克制的人,有邏輯的性感;

內向少話的人,有沉靜和沉思的穩定感


並且,在這樣的審美中,我們會更懂得欣賞和愛自己,自發地往更優秀、更好的方向去走。


因為,優秀不是被愛的原因,是被愛的結果。


真正的優秀動力,只有一個:


在被愛和被欣賞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別和珍貴,並發自內心地努力。


就像超治癒的高分綜藝《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話:


我想早起,不是因為我整晚睡不著。 

而是我真心願意。 

我想好好過好每一天。


因為真實的我,配得上被愛和很好的東西:


我勇於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

因為我值得;


我想讓自己變得優秀,變得更好,

因為我值得;


我不會太頹廢和自我放棄,

因為我捨不得讓那麼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這些,才是一個人變優秀的真正健康的動力。


- The End -


作者簡介:五花鹿。心理學科班出身,滿腔的少女情愫,都用來追求真實和逃離秩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嘿,親愛的小夥伴們,喜歡今天的文章嗎?

歡迎添加壹心理主筆團微信,跟主筆團一起做選題~微信:yixinlipsytalk



 為你推薦 


認為只有拼命優秀才值得被愛,很大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習得「愛自己」的能力。



想要獲得親密的愛,前提是先學會如何愛自己。學會愛自己,才能教會別人來愛你。


向你推薦幫助上萬人接納自己,實現蛻變周梵老師課程——《愛人先愛己·女性自愛力提升36堂心理課》,建構核心自愛力,你將獲得:



↓ 長按掃碼開始學習 ↓

 分享邀請卡可拿獎學金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點擊閱讀原文,學會愛自己

相關焦點

  • 尋其所愛,終其一生,滿是遺憾,你是怎樣放下求而不得的痛苦
    有人說:「你這個混蛋,我跟你那麼多年,你為什麼要離開我,為什麼要浪費我的青春~」也有人害怕被提問:「你跟他走,但是哪一天他不愛你了呢?」如果知道了一段愛情的結局,亦或是感情的開始你便害怕不好的結局發生;那麼,你還會選擇開始一段有可能遺憾的感情嗎?
  • 努力的誤區:「不會無緣無故被愛,除非我變得優秀」
    你能變得優秀、你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你所有的努力,若只為了得到誰的認可和誰的愛,那你對努力的理解,就是偏頗、偏執的,別傻了!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因為優秀才被愛。是的,在物慾橫流又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努力就會被時代甩掉,不優秀就會在生存中不斷飽受疾苦,所以我們時刻都在馬不停蹄,時刻都在拼:拼能力、拼品行……拼可拼的一切!
  • 《犯罪心理》:我們終其一生,都希望成為更好的人
    或者我記錯,因為正在放假期間、但還是很忙很忙的。忙的,可能會思維錯亂。理解,老了老了。 即便,那黃澤有多恨他就有多愛他。但又怎樣?林辰的專長無法發揮,林辰的人生價值得不到體現。幸好還有刑從連,但林辰又要苦苦壓抑對他的愛慕。他在小心保護對方,或者生怕一不小心連朋友都做不成。如果不是宋聲聲,林辰會繼續沉默。
  • 《帶我回家》: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被愛的證據
    她一直以她喜歡的方式在糾正我的生活,以她愛我的方式在幹涉我的生活。我媽是控制性人格的母親,她始終覺得我應該按著她想的那樣過一生,我現在的生活不是她所希望的,所以她在與我對抗。我有時候會懟她,有時候懶得理她。在《帶我回家》這本書裡,我看到一些無可避免的事實。
  • 年底了,願你一生被愛,一生平安喜樂
    作者:昕月藍殤又到年底了,你知道嗎? 有一個人在牽掛著你,有一個人還在愛著你。願你一生被愛,一生平安喜樂。錯過的人,只能放在心裡,一別後,你不知道我的傷悲,我不知道你的冷暖。最深的愛,總是難捨難分,有些話,當時沒有說,後來,已經沒有機會了。有時候也會感到孤獨,有一種痛,叫做心痛,有一種思念,叫做望穿秋水。你說,愛情的路總是百轉千回,可是你不知道,我早已傷痕累累。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在你離開後,我才會淚落不止。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把你想念,願你此生過得幸福安穩。
  • 五部男主病嬌黑化類型的小甜文:終其一生,只甘願做你一人的囚徒
    男主病嬌黑化,女主溫柔乖巧,他所愛所寵只她一人。五部男主病嬌黑化類型的小甜文,各位小可愛們快點抱走吧!NO1:《死也不會放過你》短評:偏執少年VS軟萌少女,整體看下來非常暢快的女主重生向小甜文。這部文的女主是當之無愧的又軟又萌還乖,男主也真的是既病嬌又偏執,只愛女主一人,愛到隔離女主身邊的所有人,只讓女主依靠他(這個設定真的是百看不厭,捂臉)。
  • 《小王子》狐狸給小王子的成長課: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去愛
    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擅長寫奇幻題材的故事,比如其代表作《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等等,卡爾維諾對童話也是情有獨鍾。在整理編寫《義大利童話》的時候,卡爾維諾表達過一個觀點:童話是真實的,童話是在營造夢境,同時又不迴避現實。
  • 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生日快樂!
    願你往後路途,深情不再枉付。願你成為自己的太陽,無須仰仗誰的光芒。生日快樂。6、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每天都是陽光萬裡,都有鮮花怒放。生日快樂。7、願你的眼睛,只看得見笑容,願你以後的夢,都不會是一場空。願你以後的日子裡,眼裡是陽光,笑裡是坦蕩。溫柔的你也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生日快樂。
  • 摩羯座終其一生都鬥不過這些星座!
    摩羯座終其一生都鬥不過這些星座 第三名:金牛座 摩羯座最引以為傲的優勢如果摩羯座打算用「冷一冷」的方法,那麼,他們會發現金牛座根本就不會在意被冷落。 如果摩羯座是上司,而金牛座是下屬,摩羯座的上司會發現自己根本就使喚不動對方,金牛座這傢伙可是軟硬不吃,這真是好無奈啊!
  • 感謝你的到來,雖然你終是離開,但留下的暖,卻足夠我一生回味
    2020-12-24 06:23:53 來源: 娛樂姐大 舉報   人的一生會遇見很多人
  • 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是我們終其一生必須學習的課題
    父母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產生善意的連接,將是我們終其一生必須學習的課題。作者吳文君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她說:「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是這個國家年輕人的笑臉」。她更提出,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指的是:不要說教,不要否定,不要對抗,只要陪伴,只要引導,只要示範。
  • 如懿這一生的悲劇,因愛而起,也因愛而終!周迅
    如懿傳也是因為她才看的。第20集預告裡,她被丫鬟背叛時的眼神,無助無奈又絕望,欲哭無淚,直接把我一個大老爺們看哭了。她把宮中女人的心酸演了出來。老實說,我是很矛盾的,因為我知道如懿傳是個悲劇,我不希望看到結局時,如懿死了那樣我會受不了。可我也想追周迅的劇。雖然知道不可能,但還是希望電視劇可以把結局改改,不要讓如懿死。因為,此刻,周迅便是如懿了。
  • 米芾雖然為官,但終其一生,未能有所建樹
    作者:曹威偉米芾雖然一生並無太多貶謫經歷, 但是終其一生, 他擔任的官職無足輕重, 使其未能有所建樹。吾生終不逢, 二陵己相失。豢養走四方, 公卿更絕跡。向老交漸稀, 背憎十六七。豐吾九畹蘭, 任汝滿地棘。我豈蕭閒人, 偶然得空壁。美哉何方彥, 精絕入妙筆。君不愧顧長康, 取媚桓溫圖九錫。我不愧孟浩然, 緩策京山遇摩詰。前人交道久不紊, 紛紛白頭多不卒。嗚呼!紛紛白頭多不卒, 回首此君應闢易。」 (《米芾集》6-7頁) 詩中雜糅著身世之思、世態之嘆。
  • 我們終其一生努力,只能是個二流貨色?
    不管你事情做得怎樣,到點是節假,假期沒盡興,又要開工。人生,是一趟沒有回頭的列車,一站接一站,一段又一段。出生了,不論你幾斤幾兩、樣貌美醜,不能再回到娘胎裡重來一次。我們終其一生努力,只能是個二流貨色。二八定律,甚至是一九定律。百分之八十、九十以上的人,做不到理想的樣子,去不到理想的現實。
  • 被誤會 是表達者的宿命:馬東父親終其一生的遺憾
    在《奇葩說4》第二十期中,馬東在節目中談起了自己父親被誤會,但終其一生都沒有解釋的一件事。二十期的辯題是「被誤會 要不要澄清」被誤會就是世界的真相而在《奇葩說》馬東說自己對於辯題也不會澄清,不是不想澄清而是無法澄清。他說自己知道父親的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前還會澄清,但漸漸的自己也不會再去說了。
  • 都挺好:願所有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是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經歷往往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家庭雙親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我可能不會愛你》原來是因為太愛你,才不敢愛你,真相太感人
    2011年的臺灣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一經播出就獲得傲人的收視率。同時是金鐘獎史上獲得獎項最多的戲劇。豆瓣評分8.9。也被譽為臺灣史上最文藝的偶像劇,是由林依晨、陳柏霖領銜主演。本劇講述了"一個關於'特別的朋友'的故事"。
  • 優秀,要成為你一生的追求
    觀察這些優秀的他們,似乎總有一種能力,就是能在某一方面超越眾人,小則在某個圈子有著不錯的知名度,大則是某一行業的翹楚。接著,你就會發現,他們大都具有一種把事情做極致的愛好,有時甚至有些偏執。高考狀元、業界精英、成功人士,概莫能外。
  • 低效的人千篇一律,優秀的人以終為始
    歐路導讀 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成功。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就想清了目標,這一生或許會截然不同。
  • 「很抱歉,終其一生,我可能只是個平凡人。」
    「我是靠著大家的愛走到這兒的,分數的確卡在了國家線,調劑可能很難,但是謝謝19年陪我走過的每一個人。」表姐大我兩歲,從小到大一直有個「南大」夢的她是20年龐大考研裡最普通的一員。曾經經歷高考失敗的她把考研看成一場命運絕地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