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史維校長--新冠疫情帶來跨學科研究新契機

2020-12-10 MBA中國網

後疫情時代,在全球範圍內,很多大學都在擔憂因經濟不振引發的預算收縮和國際學生學費收入的下降。但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頂尖學校則稱其資金仍有保障,因此可以為學校的未來規劃做更多打算。

疫情下的各類封閉管理措施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研生活,也波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疫情也為致力於解決公共危機、著眼於未來的跨學科研究開啟了新契機。

香港科技大學史維校長表示「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式,做長遠打算。當今,我們不僅要與新冠肺炎疫情抗爭,在其他的許多領域,人類依舊面臨著重大危機。」他指出,科學研究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跨學科性,相關的研究投入不足,這些其實並未被真正落到實處。但從本次的新冠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科學與技術,政治、心理學、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不只研究疫情本身,更要把它當作一個例子。當前的思路不是要消除學科間的界限,而是要儘可能早地觸發我們對特定問題的敏感程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陳永財校長表示,未來的研究將致力於後疫情時代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這其中定然有諸多不為人知的重大挑戰。在五月的普選來臨前,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公布了2021-2025年度高達200億新元(約合140億美元)的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專項資金,也將用於「應對部分全球性危機」。相比之下,2016-2021年度的研究撥款約為190億新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亞洲經濟在近十年來首次出現零增長,而這是亞洲經濟近60年來的最差表現。

陳永財校長指出,新冠疫情是一個契機,我們有能力化解這場危機,並會藉此邁向新的發展高度。我們不願意被動進步,我們要引領變革。在談到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時,陳永財校長認為研究資金有保障時,需審視並革新原有體系來確保我們的研究機構和社區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同時,大學的教研工作的改革也應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這次的新冠疫情告訴我們,學科間以及學校間的合作勢在必行,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組織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儲備應對像新冠疫情這麼大的問題。大學的研究是建立在全球化以及知識的自由流動之上的。大學間相互依持的特性要求我們能夠共同應對逆全球化問題和地方主義的抬頭。

在疫情期間,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北京大學交流了疫情防控的經驗,並就當下兩國的公共衛生危機管控問題達成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陳永財校長指出,北京大學擁有大量關於新冠肺炎治療與疫苗研究的數據;新加坡的新冠治癒率較高,這些都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鑑的地方。

環境問題與全球危機

史維和陳永財兩位校長都指出,減緩氣候變暖、應對氣候問題,以及人工智慧、自動化和工業化4.0,這些都是未來要關注的問題。

陳永財校長指出,疫情期間,信息和網絡安全問題愈發突顯,投資信息備份系統越來越重要。新冠病毒加速了工業化4.0的進程。他指出,新加坡95%依賴進口,這次疫情引發的食品危機讓更長期的食品保障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新加坡目前只有5%的食品自給,未來要努力提高至30%,城市農業科學技術有望實現這一目標。

由於各地出行限制,各大學研究合作在疫情期間有所減少。但各方堅信,恢復合作指日可待。

新冠病毒研究

均位於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衛生系統對社會影響的重要性上,有著廣泛的共識。疫情期間,兩校曾一度關閉校園進行疫情防控。新加坡的200名研究人員研發出一套檢測程序並將其廣泛應用於這次抗擊疫情之中。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用中和抗體來進行血清檢測,從而進行抗冠狀病毒抗體的高精度檢測。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自2003年「非典」起,已對SARS病毒(普遍認為其和新冠肺炎病毒有密切聯繫)展開研究。在疫情初期便宣布研發出一款新型多層次殺菌塗層,可有效殺滅病毒、細菌和極難被殺死的孢子,並可有助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點此跳轉了解詳情)

另一項已經投入運營的項目是用於運送食品和藥品的自動無人駕駛車。(點此跳轉了解詳情)史維校長指出,大學一直被認為是象牙塔般的存在,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可以直接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走向跨學科研究

疫情背景下,全世界的大學領導一致認為應深入跨學科研究。處在領域前沿的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銳意進取,以學術界的變革帶動整個結構的革新。

陳永財校長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制定的規劃就是要「打破限制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束縛。」他補充道,要顛覆原有的研究體系,釋放院系活力,改革預算財政,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同時,他承認改革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其中必然會有來自內部的反對聲音,但改革的時刻表和目標不會變。他堅信這些變革在兩年內可以實現。「這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教職工的評審與獎懲機制,但是說服學生可能要更長時間,我們需要兼顧跨學科研究和教育。學生們的認可十分關鍵。我們要努力讓學生接受這一想法。我們正在努力取得僱主們的支持,當高年級學生體驗過並了解其益處之後,他們就會帶動低年級同學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新校區

史維校長表示,即使在香港科技大學(創立於1991年)這樣的一所年輕校園中,跨學科研究也面臨著難以融入的困境。「原有的院系格局有其存在意義,在此格局下搭建多學科交流的橋梁困難重重。我們需重新審視教育,但這不意味著替換掉當前學校的一切,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另立校區、專門發展跨學科研究的原因。」

史維校長談到的新校區,是應廣州市政府邀請並提供資金支持,籌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該校區計劃於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後將擁有比香港校區高出一倍的教職人員和學校規模。新校區將提供跨學科的研究生課程,例如城市治理與設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金融科技、大數據等等。現在約有250名研究生在香港校區開始「學術先導計劃」的學習,待新校區建成後,學術先導計劃的課程將成為新校區開辦的正式課程。

「新校區會產生一些新的資源,我們可以開展新的衛生研究工作,而與原有體系互不衝突。」史維校長這樣描述香港科技大學兩校區之間的關係:香港校區將繼續開展傳統的學科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並支援廣州校區,而這也將激發廣州校區的研究動能。「這將是一套並行不悖、各有所長的雙校體系。」

史維校長指出,廣州校區項目已籌劃兩年,而這次的疫情加速了項目進程。現在正是新校區項目發展的機遇期。

本文來源於由環球大學新聞出版、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支持的環太平洋高等教育與研究專題。

相關焦點

  • 史維校長--新冠疫情帶來跨學科研究新契機
    但疫情也為致力於解決公共危機、著眼於未來的跨學科研究開啟了新契機。香港科技大學史維校長表示「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式,做長遠打算。當今,我們不僅要與新冠肺炎疫情抗爭,在其他的許多領域,人類依舊面臨著重大危機。」他指出,科學研究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跨學科性,相關的研究投入不足,這些其實並未被真正落到實處。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史維校長:全球大學跨學科的現實之困
    1、香港科大史維校長:全球大學跨學科的現實之困。香港科大史維校長表示,「學科交叉」是現代科學的必然趨勢,這個觀念越來越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何既維持專業的清晰度,又要打破邊界,讓學科之間發生化學反應,成為最大的挑戰。
  • 史維校長:香港科大用科研成果與新冠病毒作戰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20年3月16日,史維校長在世界經濟論壇COVID-19行動平臺發表署名文章,介紹在疫情期間香港科大人的努力。以下為文章全文:  香港科大與世界各地的創新研發團隊和大學研究團隊一樣,正在加緊研究遏制冠狀病毒的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成果包括可幫助提供護理服務的自動機器人和可殺死多達99.99%感染性病毒的殺菌塗層。
  • 走近港科丨史維校長:香港科大用科研成果與新冠病毒作戰
    2020年3月16日,史維校長在世界經濟論壇COVID-19行動平臺發表署名文章,介紹在疫情期間香港科大人的努力。以下為文章全文:● 香港科大與世界各地的創新研發團隊和大學研究團隊一樣,正在加緊研究遏制冠狀病毒的方法。
  •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史維為第四任校長
    新華社香港1月1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18日任命史維為科大下任校長,由2018年9月1日起生效,接替將於2018年8月31日卸任的陳繁昌。  史維現為科大首席副校長以及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 環遊中國香港名校 | 香港科技大學
    今天小s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香港院校之一——香港科技大學(點擊查看更多→香港名校合集!一篇文章帶你了解清楚)香港科技大學史維校長 當代高校應做社會參與者~☟☟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表示,現代科技賦予了高校脫離傳統象牙塔的角色,可以更多地參與社會事務。
  • 李樹深校長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
    7月12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副校長葉玉如院士、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施天藝博士一行訪問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會見了來賓。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王豔芬教授,校長特別助理胡中波教授等參加會見。
  • 香港科技大學2.0,了解一下?
    問答Q&A神州2020.01.08全球大學跨學科的現實之困,如何破局?深諳美國科技土壤的他,是什麼吸引他轉赴香港?《問答神州》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史維各個學科化學式融合,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事情「學科交叉」是現代科學的必然趨勢,這個觀念越來越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何既維持專業的清晰度,又要打破邊界,讓學科之間發生化學反應,成為最大的挑戰。問答中,史維坦言說道,目前即便是放眼全球的大學,這個問題也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 香港科技大學新副校長上任!會給科大教育環境帶來什麼變化?
    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學者,研究範疇廣泛;他在純數學及跨學科數學兩大範疇發表的研究論文超過100篇,當中不少刊載於頂尖的科學期刊。他曾於2006至2007年間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課程主任。香港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汪教授。汪教授於198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後,於1990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 獲薦出任新校長
    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九月離任,接任人選曝光,首席副校長、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史維獲校長遴選委員會推薦,成為唯一校長候選人。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項目有新進展!廣州南沙東湧鎮發布房屋拆遷...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項目有新進展!3月11日,記者從廣州市政府採購平臺獲悉,廣州南沙區東湧鎮土地徵收與補償工作辦公室針對香港科技大學項目房屋拆遷服務採購進行公開招標採購,採購項目預算1589.76萬元,項目招標時間截止到3月29日,這表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項目有了實質性新進展。
  • 港理大迎來新校長!究竟什麼人能當上香港高校校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一個學校的校長也代表了一個學校的氣質形象,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香港八大的「主理人」吧~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新上任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上任校長唐偉章決定於2018年12月底退休,所以理大開始為新校長人選開展全球招聘工作。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今日動工,內地與香港高校合作加速
    首階段先招收研究生,已於港科大試行教育部9月19日已下發關於批准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函。港科大(廣州)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廣州大學合作建設,位於廣州自貿區南沙片區,面積約1.13平方公裡,相當於港科大本部面積的兩倍。在辦學方式上,港科大(廣州)頗具特色,將實行研究生先行、多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待條件許可後也會招收本科生。
  • 新加坡國大校長:大學需要拆掉學科孤島,轉向跨學科教學和研究
    以下內容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教授:  一段時間以來,大學的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將目光聚焦在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和方法的影響。換句話說,工業4.0時代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最近,面對去全球化浪潮和地緣政治緊張趨勢日益加劇,我們不得不迎難而上,並努力了解這種趨勢會如何影響大學的課題研究、招生和人才吸引等方方面面。
  • 新加坡國大校長:大學需要拆掉學科孤島轉向跨學科教學和研究
    以下內容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教授:  一段時間以來,大學的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將目光聚焦在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和方法的影響。換句話說,工業4.0時代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最近,面對去全球化浪潮和地緣政治緊張趨勢日益加劇,我們不得不迎難而上,並努力了解這種趨勢會如何影響大學的課題研究、招生和人才吸引等方方面面。
  •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創科發展必須要多元化和創新思維
    新華社香港10月23日電(記者張雅詩 仇博)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2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創科發展必須要多元化和創新思維,以滿足社會需求,而香港高校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可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創科發展方面更上層樓。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日前在深圳舉行,史維是參會的香港高校代表之一。
  • 史維教授將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
    史維教授,1955年生於中國臺北,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2010-2017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將於2018年9月1日就任香港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史教授1977在臺灣的清華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學位,並分別於1981及1982年在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分校取得航天工程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1983年至1988年,他在位於紐約的通用電器研發中心任職研究科學家。
  • 擬全部跨學科 可修雙校課程
    記者從會上獲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去年9月獲教育部批准籌建,今年7月新校園已完成平整,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建設團隊已入駐集中辦公,新校園的校長也正在全球公開招聘,未來5年內還將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800名行政崗位職員。港科大還在清水灣校園連續3年開展「先導計劃」,試行廣州校園課程,目前共招收約260名研究生。
  • 四川為新冠疫情防控一線科技人員職稱評定開闢綠色通道
    央廣網成都3月17日消息(記者韓民權)四川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近日印發《關於做好全省新冠疫情防控一線科技人員評審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職稱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在評審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職稱中,為新冠疫情防控一線科技人員提供一系列支持,為職稱評定開闢綠色通道。
  • 史維被任命為香港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通過任命首席副校長史維為第四任校長,9月1日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