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在全球範圍內,很多大學都在擔憂因經濟不振引發的預算收縮和國際學生學費收入的下降。但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頂尖學校則稱其資金仍有保障,因此可以為學校的未來規劃做更多打算。
疫情下的各類封閉管理措施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研生活,也波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疫情也為致力於解決公共危機、著眼於未來的跨學科研究開啟了新契機。
香港科技大學史維校長表示「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式,做長遠打算。當今,我們不僅要與新冠肺炎疫情抗爭,在其他的許多領域,人類依舊面臨著重大危機。」他指出,科學研究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跨學科性,相關的研究投入不足,這些其實並未被真正落到實處。但從本次的新冠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科學與技術,政治、心理學、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不只研究疫情本身,更要把它當作一個例子。當前的思路不是要消除學科間的界限,而是要儘可能早地觸發我們對特定問題的敏感程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陳永財校長表示,未來的研究將致力於後疫情時代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這其中定然有諸多不為人知的重大挑戰。在五月的普選來臨前,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公布了2021-2025年度高達200億新元(約合140億美元)的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專項資金,也將用於「應對部分全球性危機」。相比之下,2016-2021年度的研究撥款約為190億新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亞洲經濟在近十年來首次出現零增長,而這是亞洲經濟近60年來的最差表現。
陳永財校長指出,新冠疫情是一個契機,我們有能力化解這場危機,並會藉此邁向新的發展高度。我們不願意被動進步,我們要引領變革。在談到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時,陳永財校長認為研究資金有保障時,需審視並革新原有體系來確保我們的研究機構和社區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同時,大學的教研工作的改革也應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這次的新冠疫情告訴我們,學科間以及學校間的合作勢在必行,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組織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儲備應對像新冠疫情這麼大的問題。大學的研究是建立在全球化以及知識的自由流動之上的。大學間相互依持的特性要求我們能夠共同應對逆全球化問題和地方主義的抬頭。
在疫情期間,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北京大學交流了疫情防控的經驗,並就當下兩國的公共衛生危機管控問題達成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陳永財校長指出,北京大學擁有大量關於新冠肺炎治療與疫苗研究的數據;新加坡的新冠治癒率較高,這些都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鑑的地方。
環境問題與全球危機
史維和陳永財兩位校長都指出,減緩氣候變暖、應對氣候問題,以及人工智慧、自動化和工業化4.0,這些都是未來要關注的問題。
陳永財校長指出,疫情期間,信息和網絡安全問題愈發突顯,投資信息備份系統越來越重要。新冠病毒加速了工業化4.0的進程。他指出,新加坡95%依賴進口,這次疫情引發的食品危機讓更長期的食品保障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新加坡目前只有5%的食品自給,未來要努力提高至30%,城市農業科學技術有望實現這一目標。
由於各地出行限制,各大學研究合作在疫情期間有所減少。但各方堅信,恢復合作指日可待。
新冠病毒研究
均位於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衛生系統對社會影響的重要性上,有著廣泛的共識。疫情期間,兩校曾一度關閉校園進行疫情防控。新加坡的200名研究人員研發出一套檢測程序並將其廣泛應用於這次抗擊疫情之中。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用中和抗體來進行血清檢測,從而進行抗冠狀病毒抗體的高精度檢測。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自2003年「非典」起,已對SARS病毒(普遍認為其和新冠肺炎病毒有密切聯繫)展開研究。在疫情初期便宣布研發出一款新型多層次殺菌塗層,可有效殺滅病毒、細菌和極難被殺死的孢子,並可有助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點此跳轉了解詳情)
另一項已經投入運營的項目是用於運送食品和藥品的自動無人駕駛車。(點此跳轉了解詳情)史維校長指出,大學一直被認為是象牙塔般的存在,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可以直接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走向跨學科研究
疫情背景下,全世界的大學領導一致認為應深入跨學科研究。處在領域前沿的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銳意進取,以學術界的變革帶動整個結構的革新。
陳永財校長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制定的規劃就是要「打破限制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束縛。」他補充道,要顛覆原有的研究體系,釋放院系活力,改革預算財政,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同時,他承認改革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其中必然會有來自內部的反對聲音,但改革的時刻表和目標不會變。他堅信這些變革在兩年內可以實現。「這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教職工的評審與獎懲機制,但是說服學生可能要更長時間,我們需要兼顧跨學科研究和教育。學生們的認可十分關鍵。我們要努力讓學生接受這一想法。我們正在努力取得僱主們的支持,當高年級學生體驗過並了解其益處之後,他們就會帶動低年級同學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新校區
史維校長表示,即使在香港科技大學(創立於1991年)這樣的一所年輕校園中,跨學科研究也面臨著難以融入的困境。「原有的院系格局有其存在意義,在此格局下搭建多學科交流的橋梁困難重重。我們需重新審視教育,但這不意味著替換掉當前學校的一切,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另立校區、專門發展跨學科研究的原因。」
史維校長談到的新校區,是應廣州市政府邀請並提供資金支持,籌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該校區計劃於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後將擁有比香港校區高出一倍的教職人員和學校規模。新校區將提供跨學科的研究生課程,例如城市治理與設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金融科技、大數據等等。現在約有250名研究生在香港校區開始「學術先導計劃」的學習,待新校區建成後,學術先導計劃的課程將成為新校區開辦的正式課程。
「新校區會產生一些新的資源,我們可以開展新的衛生研究工作,而與原有體系互不衝突。」史維校長這樣描述香港科技大學兩校區之間的關係:香港校區將繼續開展傳統的學科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並支援廣州校區,而這也將激發廣州校區的研究動能。「這將是一套並行不悖、各有所長的雙校體系。」
史維校長指出,廣州校區項目已籌劃兩年,而這次的疫情加速了項目進程。現在正是新校區項目發展的機遇期。
本文來源於由環球大學新聞出版、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支持的環太平洋高等教育與研究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