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軍報記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彭明洪
人物名片
彭明洪,海軍舟山艦反潛區隊長,先後執行第三批、第七批、第二十三批護航任務。
我先後參加了第三批、第七批、第二十三批護航任務,經歷了亞丁灣惡劣風浪的洗禮,經歷過近距離反擊海盜的生死考驗。至今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但要說最驕傲的,還是第三批護航時的「對外交往」經歷。
第三批護航編隊創造了首次與外軍開展聯合護航,首次與外軍進行聯合演練,首次與外軍應急共同解救遇襲商船等紀錄。特別是在2009年9月18日舉行的「和平藍盾-2009」中俄海軍護航編隊聯合軍演,我作為火力支援組成員參加,與俄羅斯海軍同行近距離切磋。
當日11時30分,接到俄方直升機的通報後,舟山艦立即啟動一級反海盜部署。我立即身著防護裝具,攜帶班用輕機槍到機庫頂部就位。於此同時,中俄雙方攜帶特戰隊員的小艇分別出擊,向可疑船隻高速駛去。
當時已經到了中午時分,太陽直射加海面反光,瞄準非常費眼睛。而為了自身防護,機庫頂部火力支援組都是採用臥姿瞄準,他們的身體直接接觸40多攝氏度的甲板,他們的身上還穿著厚重的防彈衣、頭上還戴著鋼盔。到底有多熱?可想而知。
中午12時45分,中俄雙方特戰隊員協同查證可疑船後,艦艇演練圓滿結束。我們火力支援組成員在神經緊繃了個把小時後,總算鬆了一口氣。大家這時才感到裡外全部溼透,一股熱氣裹在衣服裡,猶如剛剛蒸完桑拿。
除了擔任機槍手,我還是艦上服務組組長,直接負責外事任務時候的會務事宜。外事無小事。國外禮儀、外事禮節、常用英語,每一個細節都關乎中國海軍的形象。
11月22日,舟山艦上迎來兩位客人——荷蘭海軍少校馬克科爾維萊恩和準尉級士官貝爾圖斯洛胡依岑。他們將按照中荷兩國海軍事前達成的互派青年軍官駐艦交流協議,與舟山艦官兵共同生活一天。後來,科爾維萊恩少校在離艦時用一句新學的中國話與我們告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這,正是我們的待客之道。
護航期間,編隊共與在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俄羅斯海軍護航編隊、北約海軍508編隊、歐盟海軍465編隊、美國151特混編隊、韓國護航艦艇等進行了11次指揮官互訪會面,與荷蘭海軍進行了為期2天的互派青年軍官駐艦考察活動,增進了相互間的信任和了解,展示了我海軍護航編隊開放自信、友好合作的良好形象。
美國151特混編隊指揮官史考特桑德斯少將稱:「當年的鄭和下西洋,中國因物產豐富、傳播友誼而聞名於世;今天的中國海軍,因為開展外交和反海盜而為世人所知。」 對於我們來說,每一次外交都是在展示中國海軍形象、傳播中華文化。
轉眼,中國海軍已經為中外船隻護航十年。對我個人而言,有個細節不得不說,那就是我在三批護航中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少了。參與第三批護航時,看到什麼都新鮮,都想拍下來,那一次我拍的照片有幾個G;到第七批護航時,照片數量明顯減少,我們反而成為不少外國人相機中的主角;到了第二十三批,一個手機足以裝下拍攝的照片。
為什麼我的照片在減少?答案是:我們走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多,而我們也越來越自信!可不是嗎?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軍隊強大了,我們的自信有底氣!
(軍報記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