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鈺集團公告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向公司董事長尹宏偉下達了《調查通知書》,因其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公司將根據調查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本次立案調查事項系針對尹宏偉個人的調查,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不受影響,經營情況正常。
公開資料顯示,融鈺集團始創於1986年,於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1年10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集團現有員工700餘人,擁有七家子公司和兩家參股公司,涉足實業、創新科技和金融服務三大業務板塊,業務涵蓋電氣設備、徵信大數據、商業銀行、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等領域。
曾陷「假央企」風波,融鈺集團遭公開譴責
融鈺集團在2018年7月遭遇的「假央企」事件曾一度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回溯融鈺集團歷史公告,在2018年7月11日公司披露了《關於與中核國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公告》,融鈺集團稱擬引入中核國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國財」)作為戰略股東,雙方三年內擬共同打造規模50億-100億元的基金投資平臺,打造央民合作新平臺。同時,公告還稱「融鈺集團為國務院國資委下屬中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資中核集團")的合格供應商」,並對國資中核集團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
但在上述公告中,融鈺集團並未對中核國財是否為央企身份進行核實,也未說明中核國財與國資中核集團的關係。之後該事項便遭到了深交所的關注。經歷一番調查之後,融鈺集團最後在2018年7月31日披露稱,中核國財與國資中核集團不存在關係,也無證據表明中核國財屬於其他央企。
今年年初,融鈺集團披露公告稱,因「假央企」事件,公司及相關當事人遭到了深交所的公開譴責處分。
公司業績表現平平,沒有太大突出亮點
10月14日晚間,融鈺集團披露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報告期內,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048.74萬元-1648.74萬元,而去年同期融鈺集團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56.25萬元。
對於業績大幅預虧的原因,融鈺集團解釋稱,受宏觀經濟影響,公司各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規模較上年同期下降;三季度公司徵信大數據軟體服務業務營業收入及業績有所提升,公司於上半年開始加強內部管控,管理費用有所下降,但公司融資規模與上年末基本持平,導致融資成本較大。
回看半年報數據,融鈺集團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762.8萬元,同比減少6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70萬元,同比下滑885.92%,這也是融鈺集團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融鈺集團在兩年前,還是一家利好頻出,大舉併購,進軍金融科技的網際網路金融概念股,股價持續在10元至16元的區間內波動,市值超過百億。
其中,公司電氣開關業務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42.64%,主要原因在於,高低壓開關櫃產品銷售收入下滑比例較大,主要受客戶的規模、類型、性質以及貨款支付等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其次,由於環保原因和毛利率較低等因素,公司於2019年不再從事護欄產品銷售導致整體銷售額度降低;再次,受整體製造業經濟下行的震蕩影響,尤其在公司主導行業鋼鐵、冶金等行業,表現尤為明顯。融鈺集團另一項重要業務為軟體開發,報告期內營收亦同比下跌21.01%。
融鈺集團稱2019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增長動力持續性不足,市場需求趨於飽和。公司按照全年發展戰略和目標開展工作,市場持續低迷且日益艱難,公司部分子公司受此影響,經營情況惡化。在此艱難的情況下,公司積極應對不利因素的影響,謹慎研判市場形勢,狠抓內部管理,嚴控費用支出,合理安排生產經營,從各方面提升運營效率,保持公司穩定發展,著力提升公司持續經營能力。
融鈺集團收購事項屢戰屢敗
2015年,融鈺集團曾計劃耗資近30億元收購第三方支付及網際網路借貸平臺業務的海科融通,但最終因「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監管政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告終。
2017年6月,融鈺集團重組標的從保險行業資產變更為移動網際網路行業,駿伯網絡成為公司的併購標的,然而,融鈺集團卻於2017年9月宣布終止收購駿伯網絡。
融鈺集團還曾於2018年年2月,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安徽黃埔網絡科技66%股權,該標的屬創新科技行業。不過,6月1日,融鈺集團宣布終止重組,原因是相關各方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各方無法就標的資產的交易方式等核心條款達成一致。
之後的18年5月,融鈺集團與長沙財中成立合資公司繼續合作,雙方希望共同出資成立湖南融鈺財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務。同樣該公司2018年未開展業務,2019年9月融鈺集團從該公司股東名單中退出。
直到「假央企」事件發酵,證監會決定就此事對公司立案調查。
二級市場上,融鈺集團董事長被立案調查,16日股價開盤跌停,不過隨後有所震蕩,截至收盤,股價報價3.33元/股,市值僅剩不到28億元。
來源: 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