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今天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糧食儲備歷史
數千年來,
是如何通過儲糧養活自己的?
新時代的今天,
又是如何管好「大國糧倉」
端牢中國人飯碗的?
早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開始出現以地下或半地下窖穴為主的原始粗放的糧食儲藏方式,從此拉開了人類社會糧食儲藏歷史的序幕。
↑觀看視頻
這位,
他提出「輕重之術」、「以賤洩平」,就是當糧食過剩糧價暴跌之時,國家以較高價格收購形成儲備,引導市場物價回升,當糧食短缺引起糧價飛漲時,國家則開倉發散,低價拋售糧食,促使市場糧價回落至平價水平。
這位,
他在革新變法中實施「 平糴」制度。糴,就是買進糧食;糶,就是賣出糧食。他認為「糧食賣得太貴會傷害消費者,太便宜會傷害農民」。因此,應由國家來適度吞吐糧食,從而達到平抑價格、穩定市場的目的。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糧食儲備制度成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政策。
作為緊密連接億萬售糧農民
和百姓餐桌的糧食儲備央企
究竟如何儲存糧食的呢?
倉儲設施是啥樣?
如果你以為現在中央儲備糧庫
還是那種破舊不堪的老式倉房
那就「OUT」了
↑50、60年代傳統老式倉房VS 現代化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立筒倉
目前,中儲糧管理的總倉(罐)容接近1億噸,是其成立初期倉容的6.8倍,倉儲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中央儲備糧宜存率從中儲糧公司成立前不到60%迅速提高並穩定在95%以上,2003年就徹底消滅了陳化糧。
不過癮?沒關係!
今年9月開始,中儲糧在全國各地的數十個直屬糧庫相繼向公眾開放,包括近30個省區的50多個城市,覆蓋稻穀、小麥、玉米、大豆、食用油、棉花等中儲糧管理的所有儲備品種,涉及收購、倉儲、加工、調運、科研等儲備管理全鏈條,還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樣、新鮮有趣的互動體驗活動,邀請社會各界公眾零距離感受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大國糧倉!
跟著小編一起來探秘吧!
2005年以來,為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國家開始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收購政策。中儲糧作為政策執行主體,開始執行國家政策性收購任務至今。如何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快來戳動畫解鎖
說到收購,不得不提中儲糧「一卡通」糧食收購系統。售糧農民一卡在手,可以輕鬆完成登記入庫、驗質檢斤、糧款結算等全過程。目前,「一卡通」收購系統已在中儲糧1萬多個委託收儲庫點全面應用,農民賣糧變得高效透明,盲扦避免「人情糧」,糧款實時到帳杜絕「打白條」。
拿扦樣環節來說,以前人工取樣化驗需要1小時,現在機器自動取樣化驗,僅僅需要10分鐘時間,效率提高了整整6倍。
收糧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質量指標、衛生指標檢驗,做到源頭嚴格把控。收儲高峰時,中儲糧質檢員每天要細緻檢驗大約10萬粒糧食樣品,關鍵是還容不得半點馬虎。如果你還以為現在糧庫滅殺蟲害
主要依賴化學藥物燻蒸等傳統方法
那也是「OUT」了
目前,中儲糧在全國布局6大油脂儲備綜合基地,大豆倉儲、壓榨、精練、包裝配套完整,圍繞儲備輪換開展油脂加工,年加工大豆能力783萬噸,精練油脂能力206萬噸,包裝油灌裝能力77萬噸。
中儲糧不斷做強油脂油料倉儲、加工、物流、質檢、研發供應鏈,將儲備輪出大豆迅速轉化為油脂消費品,減少中間環節,迅速投放市場,增強終端調控能力,提高服務調控效率,發揮油脂市場「穩定器」作用,不斷築牢食用油安全屏障。
怎麼樣確保國家急需時,糧食調得動、調得快、用得上?
例如,2007年到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期間,中儲糧根據國家需要,迅速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糧,在全球糧價飆升暴跌、大幅震蕩的形勢下,確保了國內糧食價格不大漲、不大落,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與國際糧價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也被稱之為世界糧食危機中的「安全島」。
再比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中儲糧緊急調運63萬噸中央儲備糧油和1.4萬噸中央儲備食用油動用計劃,「24小時供貨」、「隨到隨取」,保證災區人民口糧和油料供應。
中儲糧成立以來,累計完成國家政策性糧食跨省移庫及省內跨縣集並7500萬噸,接運進口糧2300萬噸。2006-2018年,中儲糧累計調撥政策性糧食6421萬噸。2013年完成1369萬噸移庫集並任務,創造了新中國糧食調運新紀錄。
每粒糧食都是一個生命體,存放一定時間就要推陳儲新。
用行話講,就叫「輪換」。具體來說,分不同的儲存區域,稻穀、玉米每2-3年要輪換一次,小麥每3-5年要輪換一次,大豆每1-2年要輪換一次。
目前,中央儲備糧已建立成熟穩定的輪換機制,做到應輪必輪、常儲常新。藉助現代綠色儲糧技術,達到儲存期的輪出糧品質依然良好。總之,就是好價收好糧、好倉儲好糧,好糧賣好價。來看看不同儲存年限的各品種糧食加工烹製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