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與種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長舉行
袁隆平用英語發表主題演講,雜交水稻被公認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的得力工具
糧食安全困擾全球,種業科技帶來希望,雜交水稻肩負重任。
9月14日,一個以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與種業發展為主題的論壇,在雜交水稻發源地和中國種業大省湖南舉行。來自湯加、剛果(金)、賴索托等10多個國家的部長級官員和部長代表,與國內種業專家及企業代表等相聚一堂,共商合作發展大計。
糧食安全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如何?雜交水稻對解決糧食安全的作用有多大?種業企業如何「走出去」?讓我們走進論壇,一起聆聽真知灼見。
10億人挨餓
糧食安全呼喚良種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一直是全世界人民關心的頭等大事。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糧食安全困擾著全球。
世界糧食總產量多年徘徊在每年20億噸左右。而世界人口卻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本世紀以來,全球飢餓人口數量有增無減,2009年突破了10億。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全球已有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去年以來,全球很多地方遭遇了極端天氣,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今年美國遭遇大旱,造成玉米和大豆減產,需求卻在持續增長。短期內,必然導致糧食庫存的大量消耗。近年來世界糧食儲備量已經多次低於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糧食庫存消費比17%至18%的安全線。
國以農為穩,農以種為先。種子技術的進步是農業發展的發動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相較於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灌溉、農機、栽培等這些因素,種子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方面無疑都略勝一籌。事實證明,過去100年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60%來源於種子技術的改良。可以說,種子產業是農業生產的核心,是農業的「晶片產業」。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雜交水稻功不可沒
一粒種子的力量有多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用金燦燦的豐收給出了答案。
自發現並推廣雜交水稻,中國的糧食單產大幅提升,使得中國從一個糧食不足的國家到2011年稻穀總產量突破2億噸大關,以世界9%的土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實現了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說,中國糧食實現自給自足的過程,是種子技術創新的結果。
據袁隆平院士介紹,目前中國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950萬公頃,平均產量達到6.4噸/公頃,其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佔到近6成,平均產量超過20%,達到7.3噸/公頃,每年可以養活超過7000萬的人口。而超級雜交稻三期育種項目,在2011年實現了產量13.5噸/公頃的目標,隆回縣7.2公頃示範田產量達到13.9噸/公頃,創下大面積畝產世界紀錄。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心願。可喜的是,經過多年推廣,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美國都已開始雜交水稻的商業化生產,2010年總種植面積為4500萬公頃。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巴西、埃及、馬達加斯加和賴比瑞亞,雜交水稻也發展順利。在幾內亞,雜交水稻產量一般為5至6噸/公頃,最高可達9.23噸/公頃,當地水稻品種產量每公頃僅為1.5至2.0噸。在賴比瑞亞,我國專家在雜交水稻試驗田進行了產量測試,結果令人非常滿意:雜交水稻的產量(6.5至7.0噸/公頃)是當地水稻品種(產量為1.5至2.0噸/公頃)的3倍。
袁隆平院士表示,如果世界上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水稻總面積的50%,水稻產量將會再增加1億5000萬噸。可再養活4至5億人。
多方共促種業企業「走出去」
雜交水稻對維護21世紀世界糧食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雜交水稻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國的種業企業必須大步「走出去」。
湖南是種業大省,也是種子出口大省,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高,發揮的作用日益彰顯。2011年,我省出口雜交稻種超過千噸,同比增長4成多,主要銷往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口雜交稻種836噸,超過去年同期出口量。
應該說,作為中國最大的種業公司、領軍企業,隆平高科是良種創新、良種普及最好的踐行者,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以每年30%至50%的速度逐年遞增。
「隆平高科以菲律賓研發中心為平臺,建立了覆蓋東南亞、南亞和西非等地的雜交水稻科研體系。在印尼、菲律賓成立了種子公司;在奈及利亞成立了合資公司。並且與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斯裡蘭卡、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家的多家企業長期合作。」隆平高科總裁彭光劍告訴記者。
從2008年1月至今,中國政府派出了隆平高科農業專家組赴東帝汶。連續4年,隆平高科雜交水稻示範田喜獲豐收,每公頃達8噸以上。東帝汶政府已經制定了中國高產雜交水稻普及規劃,未來5年,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到目前為止,隆平高科國際培訓學院還培訓了來自亞洲、非洲和南美洲60多個國家的3000多名研究人員、技術員和官員,極大地普及了雜交水稻知識,加強了對雜交水稻的研究與開發。
論壇上,多國農業官員表達了對發展雜交水稻的強烈意願。剛果(金)農業部部長讓克裡斯託姆先生告訴記者,該國人口較多,面積較大,2.2%的農業生產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3.3%的人口增長速度,基本糧食的缺口主要依靠進口來彌補。「我國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雜交水稻,我們迫切希望隆平高科馬上來到剛果(金)開展合作。」
當然,歷史短、規模小、人才缺乏、抗風險能力差,也是我國大多數種業企業的現狀,「走出去」將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但我們相信,隨著種業發展近幾年來得到國家高度重視,種業企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高度。「走出去」的步伐將越來越快,雜交水稻必將惠及更多的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