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用之所趨異也。」我深以為然,回首歷史,中國從近代發展到如今,那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為科技創新而執著、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實在是令人尊敬。
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則給了小讀者們完美的答案。
這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傳記繪本,它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資料,詳細地講述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小小年紀,已初建夢想1930年初秋,在北平的一家醫院裡,有個小男孩出生了。當他的父親為他取名袁隆平時,或許從未想到這個名字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全中國的人知曉,甚至被連同他的事跡也一起被載入歷史。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小時候的袁隆平很調皮,又充滿好奇心,總是提出一些讓老師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可見,幼時的他是多麼愛思考啊!我相信,袁隆平之所以會有後來的成就,跟這有很大關係。
記得在袁隆平6歲那年,他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個非常美的園藝場。在這裡,有金黃的梨子掛滿枝頭,有紫紅的葡萄垂在架上,還有到處開得到處都是的鮮花。這美麗的一切無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從此愛上了大自然,一心一意地想要去學農。
難忘饑荒年,決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是怎麼想的,就是怎麼做的。1958年的8月,從農學院畢業的他,來到一所偏遠的農校工作。不過,他可不僅僅是教書,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做實驗,為農民提高糧食產量而研究農作物。
在全國鬧饑荒的那幾年,看到那麼多人忍飢挨餓,更讓對農作物有著豐厚興趣的袁隆平意識到糧食對於人們的重要性。這時,在五大糧食作物中,只有水稻在培育優質、高產的品種上停滯不前,而南方又急需提高水稻的產量。
因此,袁隆平選擇了迎難而上,希望終有一天可以實現自己的「禾下乘涼夢」,也讓人們不必為了糧食的短缺而煩惱。
屢屢不順,依然不輕言放棄人一旦有了目標,就知道該朝著怎樣的方向努力。很快,袁隆平意識到想要提高水稻的產量,優質的種子是絕對的一大關鍵。於是,他開始不顧風吹日曬,去稻田裡找長勢特別好的水稻。
然而,一切又哪有那麼容易。即使是觀察了上萬株水稻後找到的那株「鶴立雞群」水稻種子,在經過精心的培育後,還是沒達到理想的預期。他開始重新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初找到的那株「鶴立雞群」,具有著天然的雜交水稻優勢,進而開始研究人工雜交水稻。最終,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在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之後,袁隆平終於成功地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而他本人也擁有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
偉大的科學家從不會因為有了一個驚人的成就而從此停下腳步,袁隆平也是如此。我想,這就是科學家們令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吧,而這也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科學精神。
在我看來,用故事的形式講科學家的人生,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的一大特色。然而,在主體故事之後,還有「科學家小傳」、「科學家年譜」和「詞彙園地」,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了解科學家的相關故事與專業詞彙。
通過整體閱讀,可以發現這些科學家在其各自的領域都有著傑出的成就,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建了中國,並猶如脊梁一般讓中國在世界高高站起。這樣的人物,確實永遠值得人們尊重和銘記!希望這個系列的繪本可以繼續出第二輯、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