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禁不住創作熱情 音樂家吳彤隔空錄製全新器樂專輯《極》

2020-12-20 文旅中國

2020後半年,疫情形勢有所好轉,兩屆葛萊美獎獲得者、跨界音樂家吳彤便攜全新專輯《極(POLE)》正式回歸,新專輯共收錄8首全新音樂作品,均為吳彤本人全詞曲創作並擔綱製作。新專輯的封面來源於藝術家江賢二先生創作的畫作《對永恆的冥想》(Meditation on Eternity)。書法「極」字則出自於知名畫家童振剛先生之手。

在專輯錄製期間,新冠疫情正在迅速蔓延,它帶給所有人焦慮與困窘,使全世界不得不認真思考未來的樣子,以及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封閉還是交流?是單邊還是多元?這首作品所包含的多元化音樂,以及所呈現的跨界曲風,似乎提醒著「極」作為一個思考的契機,在這個特別時期的重要性。

據吳彤介紹,當時大家都蟄居在家,集中的排練、錄音都難以實現。多虧網際網路的連接,趙衛在南京完成了編曲和吉他部分,John在巴黎錄鼓,Ben在紐約錄了貝斯,自己則在北京的錄音棚裡和付鵬最後完成了《極》這首作品。「所有人都在感慨,突如其來的災難,簇生了這種出乎意料的合作方式。就像這首作品的製作過程,當我們被物理距離局限,或許心裡距離並沒有受到阻礙,只要你願意,換一種方式可以擁抱更大的世界。」

器樂專輯全新亮相,錄製過程充滿挑戰

「這是一張以笙為主的器樂專輯,聚焦在笙不同的表現力,對現代音樂、古典音樂的致敬,對現代音樂語言的探索,以及笙和電子音樂、搖滾樂以及室內樂的碰撞。另外,新專輯也融合對當下的思考,探求更高遠的精神境界。希望大家能通過聆聽音樂作品進而療愈、撫平心靈。」吳彤對專輯和音樂的介紹中滿是真摯。

其實嘗試著戴上耳機聽,會發現笙就是一個小小的口風琴,聲音充滿很大空間和想像力。相對於之前的專輯,這張專輯的突破來自於吳彤最近十年的精神、美學學習後的體會,當中涉及笙不同的音樂語言。「笙是非常平和、中和的音樂,聽完之後會有一種生發的感覺,同時又是一種優雅節制的表達,類似美學上一種審美的感覺。」這是古代文獻中對笙的記載,專輯中旋律相對平緩的《簷頭雨》就是這樣一種表達,「創作背景依然是疫情期間焦慮狀態,創作故事來自宋朝的一個禪宗公案,小沙彌聽到屋外雨聲後的頓悟。故事激發靈感,情緒復刻旋律,所以整個表達非常簡單和平穩,並沒有太多情感上的起伏,就像一種自然的時光當中,音樂自然在那兒,能讓我們安靜下來,而這樣的音樂對快節奏的生活和狀態來說,無疑是一種不錯的補充。」

曾經,年輕的吳彤在和搖滾樂隊、世界民族樂團或者電子樂團的合作中,也會要求自己儘量挑戰複雜、速度和豐富,但是後來發現,靜下來也需要技術,甚至要保證心臟跳動地頻率平穩。他說,是人生閱歷和古笙文化所帶來的啟示,「自己要先安靜下來,才能分享安靜的音樂,而安靜的音樂對於我們這個飛快速度發展得時代來講,是一種非常不錯的補充。」

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全力推向國際舞臺

憑藉在跨界音樂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對民族樂器笙的傳承改革,吳彤在中國及世界範圍都有相當的知名度。在他的推動之下,笙文化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帶笙歷經從傳統到電子的改革,用三度疊加的演奏方式,構建現代音樂的構架和色彩,也對混響、失真進行處理,創造更多笙的語言;同時他隨絲綢之路演奏團的世界巡演,向外介紹這一件獨特稟賦的樂器,無論獨奏、重奏還是協奏,笙都能大放異彩。他還在數次演講中,將自己幾十年來習笙所得所感所悟盡數告知,梳理出「和德清正」四種文化精神,為笙正名;分享幼時習笙經歷中與父親的對抗與和解,以及出於對故人懷緬而起的笙歌創作。

緣分註定。吳彤出生在民樂世家,從太爺起就從事製作和演奏中國民族管樂器,直到今天,這門手藝已經傳了四代近百年。「五歲那年,我拿到人生中的第一攢。是爺爺做的兒童笙,笙苗用湘妃竹,花紋素雅,非常精巧別致。本以為是最心愛的玩具,不承想後面卻是一個無比漫長和痛苦的磨鍊過程;那攢笙音量很弱,不利於日後的演出,所以不到半年,父親為我做了一攢笙。大小更接近成人使用的尺寸,笙苗用紅木製成。七十年代紅木的價格雖不像現在這樣高,但也十分金貴;考入音樂學院附小以後,學校為我配發了一攢笙,那是父親的徒弟,時任民族樂器廠管樂車間主任的謝立如做的。從附小到大學畢業的十一年間,這攢笙一直陪著我。」

歷經變遷。吳彤的生命當中,笙是一個重要的音樂線索,開蒙的時候,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技術、風格、表情等,都是恩師楊守成先生牽著他一步一步走了過來。長大後,又想著玩出點兒新花樣,於是又在搖滾、流行和世界民族音樂中打滾,又一步一步的有了更寬闊的音樂視野。近年來,吳彤接觸的音樂風格越來越多,從流行音樂到世界音樂,對樂器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所以他選擇不斷地「改革」樂器。「傳統的立式麥克風會限制移動,在戶外的體育場演出時,為了和觀眾有更多的溝通,在進行了兩年的試驗之後,我發明了全半音的二十九簧電子笙。不加擴音管的時候,音色和外形完全是傳統原貌,但接上預置在笙內的麥克風,就可以自如地在舞臺上移動了。」

尋找初心。最近幾年,吳彤突然發現才剛開始認識這件樂器。它是早已失落在不斷更迭的歷史洪流中的精神遺產。從齊宣王三百笙竽的曠世絕響,到魏晉時期《笙賦》裡依稀浮現的禮樂光芒,怎奈何竽在大唐盛世黯然退場,只留下一攢玉笙在南唐的宮闕裡優雅而神傷。在隨後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裡,笙簫寂寞,無以言說……或許,只有這片金清玉振的小小笙簧和那幾管剛直勁節的紫竹笙苗,還能帶給我們些許關於那個黃金時代的想像。

40年過去,吳彤對笙的感情也慢慢變化著,從好奇到厭煩,再後來成了拿第一的武器,現在好像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樣,因為笙裡記錄著獨屬於吳彤的故事。「更均勻的呼吸,更緩慢的速度,在精細綿長的氣韻中,讓靈魂得到安撫。在這更高更快的時代裡,笙是一份來自遠古的禮物,是另一種勇敢和從容的態度。所以現在的演奏,除了技巧之外,更能夠在每一次中感受到呼吸的節奏和心跳的速度,所以這個階段的笙更像一面鏡子,能夠看清楚自己。」

此外,笙這件樂器,還是父親留給吳彤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同時也承載著吳彤對父親的記憶——訓斥、懲罰、極少的幾次欣慰的笑。「每次遇到困難或者想要偷懶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父親堅定的面容。或許是因為加入了我和父親之間那源於骨血的思念,我感到對這件樂器又多了一份感情。這是一種看似平淡,卻又無法割捨的默契。」

無論是身份還是音樂,只有融合沒有轉換

16歲的吳彤曾在輪迴樂隊,以一首《烽火揚州路》點燃搖滾之火,是最鋒芒畢露的搖滾老炮兒。也曾為《春光燦爛豬八戒》演唱主題曲,讓搖滾樂迷莫名其妙。他還和鄭鈞一起登上春晚,但唱的卻是民歌。2010和2017年兩度登頂獲格萊美之後,又作為助演嘉賓登上了《歌手》的舞臺,他的笙音開場如肅殺的旌旗之風,為古風作品《御龍銘千古》鋪墊了極強的氣勢。

最近十多年,吳彤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融合之路。吳彤認為,世界各國的音樂都是相互依存的,都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期盼和人生感受。剛出國的時候,吳彤那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音樂世家的優越感,以及個人的音樂素養充斥全身,但幾年之後他也發現了別人不同的美,領悟到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習一個曲子、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傳承的方式。「我並不覺得自說自話就能達到全面、豐足的狀態,而是應該有一種開放和吸收的態度,在向別人學習地同時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看印度的老師和學生互動,能夠反觀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夠讓我們反思如何看待傳統音樂的教育,同時在跟他們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刺激。中國的笙有三千年的歷史,但在你的表現當中沒有那麼多,這讓我踏實下來研究笙文化中什麼是可以補充現代的美,同時走出去以後看到不同的音樂風格,在用笙跟他們的交流中同時也豐富了現代的語言。」

很多人會問,「你是吹笙的那個吳彤,還是唱搖滾的那個吳彤?」其實對於吳彤自己來說,所有的身份都是吳彤,並且所有身份的吳彤都是同時出現。在吹笙的時候,他也希望挑戰一些新的部分;當真正走向世界的時候,他也會希望找到笙文化更深的根,把更多更有營養有的美傳遞給觀眾。演唱可以直抒胸臆,跟大家分享現在的所思所想,音樂沒有歌詞,倒讓聽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所以音樂人的標籤更加客觀。音樂也是一樣,傳統音樂,古典音樂,搖滾樂……不同的音樂風格,從來沒有想過要平衡,因為從來沒有將他們獨立,所以跨界的音樂形式會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由。「你要首先被你的音樂感動,這樣才能感動別人,讓別人有感受,音樂在舞臺上的表達除了音符以外,音樂背後的思考和感動才是最重要的。」

往後,吳彤將繼續自己獨特的音樂探索之路,他也將尋找一種全新的音樂模式,一種最適合他的表達方式和音樂語言,而這種方式將是一種具有國際視野的,或許是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最好的音樂是由演奏者和聽眾共同完成,我能做到的就是儘量讓自己能夠反映最真實的感受,用最精準的音樂語言呈現,也希望碰到更多的聽眾進入音樂,相遇在音樂裡面。」

說起未來,吳彤表示並不會有太多的刻意,更多的反而是期待,期待能夠不斷的出現一些真誠的作品,碰到一些真誠的聽眾。在音樂中最想實現的永遠是下一個作品,在吳彤的腦海中一直有個想法,「笙是迷你管風琴,如果可以和管風琴一起合作應該是一個不一樣的嘗試。在歷史上,笙和編鐘叫鐘聲之樂,一種廟堂的莊嚴優雅的表達,所以在未來希望能夠有這樣的合作。」

「我們每天都在拼命的往前走,有時候反而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當下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下有可能成為回憶,在不斷回憶的時候,那個回憶會影響當下的選擇,而當下的選擇又會創造不同的未來,一直活在愛裡、活在你的感受當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能夠每天活在當下,和自己在一起,做自己願意做的事,就是成功、是幸福。例如,我幻想著可以在戶外吹笙,選在子時或者午時的天壇圜丘,月華入水,清風徐徐,忙碌的城市終於放慢了腳步,靜靜地,靜靜地,聽……」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作為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美育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第三板塊 亮點搶先看(下)16:00-24:00主持人:周婕、洪韻
  • 趙胤胤打造全新專輯 《胤悅》錄製經典體現傳承
    ,數字專輯也在多家海內外平臺同步上線。創作和例行公事的工作不同,創作需要環境,所以他需要認真對待專輯的錄製。「儘管大部分的古典音樂並不是因『被記錄』而誕生,但那些moments of joy,卻因『被記住』而傳承。對一位職業演奏家的社會價值而言,心平氣和的傳承,遠比扎牙舞爪的『進取』來得更有意義,也更難。」
  • 汪峰全新專輯《2020》今日上線 數字專輯與實體CD同步發行
    它是一個21世紀卑微靈魂的呼喊與低語……」非凡之後,記錄現在一周前,當汪峰宣布他新專輯的名字時,他說:「20年是一個整數,是一個新的開始。新專輯的製作及時結束了疫情。每個人都一起經歷了這個特殊的時期,並感受到了團結一致戰勝它的過程。所有這些讓我感覺很好。
  • 甦醒全新創作專輯《愛人/LOVER》
    甦醒全新流行創作專輯《愛人/LOVER》於9月28日數位發行,30日實體發行。堅持原創的他暫時延後了心儀的說唱作品的推出,而是用一張流行R&B專輯回饋了歌迷長久以來的期待,以表達對於一直支持自己和喜歡其早期流行作品的歌迷朋友的感恩。他表示《愛人/LOVER》將是自己最後一張流行風格的創作專輯,未來不會再以專輯形式發布流行歌曲創作,但會不斷有流行或R&B的單曲作品發布。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
    馬拉松音樂會在享有「亞洲第一棚」之稱的上海廣播大廈200平錄音棚舉行,得天獨厚的聲學條件為優質的現場演奏效果保駕護航;百年鋼琴品牌施坦威帶來最新「黑科技」——SPIRIO | r新悅高解析度自動演奏鋼琴,帶有錄製和回放功能,百分百重現藝術家現場演奏的效果,記錄傳承大師經典之聲,並收錄至SPIRIO新悅曲目庫,讓音樂愛好者們感受音樂家現場演奏的激情和魅力。
  • 歌壇常青樹保羅·西蒙全新創作專輯正式發行
    2011年,擁有「樂壇常青樹」之稱的保羅·西蒙發行了最新創作專輯《人生的美麗與平凡》(So Beautiful or So What), 在流行搖滾與世界音樂的聽覺萬花筒之中,傳遞了對於人生意義,信仰,人性的美好與殘酷的一些省思。
  • 著名音樂人陳小奇創作新詞「從此以後」反思疫情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受訪者提供中新網廣州3月5日電(記者許青青)「從此以後,清風明月相守,從此以後,粗茶淡飯足夠……從此以後,學會敬畏也懂得靜修,從此以後,學會逆行也懂得順流……」著名音樂人陳小奇近日創作新詞《從此以後》,連用12個「從此以後」呼籲反思疫情、呼籲冷靜與克制,該詞被譜曲演唱後被收錄至為武漢方艙醫院提供的《方艙之聲》專輯。
  • 著名音樂人陳小奇、高翔談藝術家抗疫創作
    中新網廣州2月28日電題:著名音樂人陳小奇、高翔談藝術家抗疫創作中新網記者許青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藝術家們紛紛以極高的創作熱情加入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據中新網記者了解,僅廣東省內的抗疫相關音樂作品就多達
  • 張靚穎攜全新英文專輯上線 魅力開嗓實力蛻變
    在《Past Progressive(過去進行時)》的製作中,張靚穎傾入心力,這是她對過去的一次致敬,更是音樂路上的全新起點。逃離舒適圈 用五年時間打磨音樂人生Past Progressive,既不是專輯裡的歌名,也不來源於任何一句歌詞,而是英語語法裡一個時態名詞------過去進行時。
  • 歌手Davido在最新專輯中揭示《靈感之路》
    這部影片僅在Vype YouTube上獨家播放,講述了Davido回到奈及利亞拉各斯家鄉創作新專輯的故事,他是一位出生於美國亞特蘭大的藝術家,但在拉各斯長大。 影片跟隨Davido的創作腳步,包括創作和錄製他新專輯中一些氣勢最為磅礴的歌曲。在獨家內容中,Davido透露他的靈感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更廣泛的拉各斯社區。該片拍攝了Davido與朋友和家人,以及Nas和Mayorkun這樣的專輯合作者在一起。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馬拉松,中國音樂家撐起一片天
    寧峰說,兩首作品創作於貝多芬的中晚期,這是他的成熟期,脫離了海頓、莫扎特對他的影響,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此同時,他開始失聰,創作也有點脫離現實了,「這種脫離現實也造就了他的偉大,造就了一種不可思議的音樂深度,也讓他的音樂有種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感覺,不管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需要很多的鋪墊才能夠感受到。」
  • 音樂家劉尊 播種中國新兒歌的春天
    劉尊老師在為孩子們錄製中國新兒歌我國著名的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劉尊,經過三年的創作和製作,隨著第一張中國新兒歌運動原創專輯「翟家瑤《瑤瑤領先》」、第一張新兒歌合輯「《新時代、新兒歌》、《唐詩三百首新兒歌》」唱片的出版、發行,終於使國內沉寂已久的兒歌煥發了新的生機,迎來了中國原創新兒歌的春天
  • 50位音樂人錄製抗疫歌曲《TOGETHER》 出品人和武漢歌手揭秘幕後
    「要痛哭一場……」被問到疫情解除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武漢歌手馮翔如此感慨。在這之前,他知道大家更需要溫暖的聲音、堅持的勇氣,所以他與其他18個國家的音樂人,一同錄製了這首《TOGETHER》。/創作緣起/音樂家非常關心疫情今年春節,盧中強是在老家安徽合肥和爸媽一起過的。他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因為在這段時間,陸續有合作的、全球各地的音樂家來關心他們。
  • YouTube著名歌手與人工智慧合作錄製新專輯
    【網易智能訊 8月23日消息】近日,YouTube上的人氣藝術家在她的新專輯中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合作者——人工智慧。流行藝術家塔瑞安·紹森2004年參加「美國偶像」,為「我是人工智慧」寫詞編曲,但她把大部分剩下的工作留給了軟體程序。
  • 奧克蘭音樂家為中國抗疫創作歌曲 暖心支持武漢人民
    這首歌曲由89歲的奧克蘭著名音樂家萊昂尼勞森女士譜曲創作,得到了紐西蘭本地民眾的支持。萊昂尼勞森是奧克蘭少女合唱團的創始人,從事音樂教育40餘年。在了解到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後,勞森希望通過音樂為武漢人民加油打氣,向中國人民表達紐西蘭人民的友誼和支持。
  • Roadhouse Records發行Barbara Kiss的專輯《From Me To You》
    底特律2014年7月29日電 /美通社/ -- 總的來說《From Me To You》代表了 Barbara Kiss 迄今為止一生的成果,它包括了該歌手2009年錄製的首支原創單曲《Your Smile》、2010年及以後為該專輯創作的多首歌曲。
  • 樂童音樂家參加綜藝《認識的哥哥》,收視率如何?
    如今聽歌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樂童音樂家是韓國兄妹雙人組合。是哥哥李贊赫和妹妹李秀賢共同組成的。這對兄妹組合是非常優秀的,也發行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網友評價說這個組合完全是可愛,充滿魅力,活潑有趣,潮的結合體,別具一格。
  • 當錄音遭遇世界盃 便利商店新專輯7月底完成
    摩登天空旗下勁旅便利商店樂隊自03年推出首張專輯《Five Star》以來,便在樂壇掀起了不小的風浪。憑藉動聽的吉他旋律和年輕、富有活力的britpop曲風,「便利商店」一直是年輕樂迷心中的最愛。三年來,樂隊一直活躍在全國大大小小的舞臺上,累積演出高達260餘場次。同時,他們被樂迷與媒體冠以「最具現場爆發力的樂隊」稱號。
  • 亞洲流行鋼琴大師V.K克 十周年全新專輯聖誕搶先聽
    《光 無盡墜落的美麗》專輯封面即使是二次元維度傳說中的鋼琴家,以及知名現象級遊戲「戀與製作人」、「奇蹟暖暖」的御用音樂家,V.K克在這幾年跨界製作的作品包括了2018年破億流量的「泡沫之夏」、億萬人民幣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