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這樣一類關鍵性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會影響到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發揮,所以,任課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師語言水平對教學的影響。小編以為,要想讓思政課能夠更廣泛、更深刻地傳遞深邃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思想武器,教師就必須要苦練內功,讓語言更順暢地成為教師表情達意的最美符號。
課堂教學語言一般分為講解語言、問題語言和評價語言這三類。小編認為,大學思政課堂上,教師針對這三類語言,要提高自己的語言功底,必須要遵循「四項原則」。
第一,政治性原則。學校教育歷來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的。今年3月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了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次會議上他強調,教育就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總書記這段話,就再一次強調了思政課的鮮明的政治性,也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講解語言、問題語言還是評價語言,無一例外地都要首先突出思政課的政治性。教師該用怎樣的語言才能起到好處地突出思政課的政治性呢?
其一,態度上一定要直接明了。對於政治立場問題,一定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語言表達上就要用簡潔明了、乾脆利落,清楚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政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千萬不要含含糊糊,躲躲閃閃,否則就會讓學生聽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其二,語氣上一定要理直氣壯。高校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自己真信、真懂馬克思主義,善於用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現實,科學、規範地運用專業術語去宣講馬克思主義思想武器,努力用科學的思想去武裝學生的頭腦,實現教育,實現學校鑄魂育人的目的;
第二,精確性原則。思政課是博大精深的社會科學,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規範性,因此,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用精確、精準的教學語言進行講授、提問和評價。對於專業術語,教師切記不要含混其詞。其一,在闡述一些基本概念時,一定要使用精確的講解語言,抽絲剝繭地把基本概念講深,講透,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將高深的原理通俗化,深入淺出地將概念闡述清晰,比如,關於矛盾論、人的本質、道德、法律等許多問題,就必須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其二,在點評學生課堂學習行為時,也一定要用精確的、專業化的語言進行點評,對於本專業領域的專業術語,一定要反覆多次準確使用專業術語,並提醒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也要學會使用專業術語,並努力達到熟練的程度;
第三,針對性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指在課堂上,提問和點評時,教師語言應當注重針對性,不能盲目,寬泛,做無效的提問和點評。思政課堂絕對不能老師一人唱「獨角戲」,一定要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這就需要教師針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那麼,教師該怎樣提問?怎樣點評?
其一,提問不能盲目,要有針對性。教師在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態和學習習慣的基礎上,要針對學生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問題,學生的痛點、熱點、興趣點,設計一些問題,但注意不能設計太多問題,提問也不能跳躍性太強,不要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這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了;其二,點評語言不能廉價、貧乏。有的老師由於語言功底薄,對於怎樣用正能量的詞語激勵學生,詞彙積累有限,整堂課都只會用「你真棒!」或者「很好!」來點評,廉價的、無區別的重複式點評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根本達不到激勵學生的效果。所以,教師應該精心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詞彙,去掉一些無效用語,從而增強課堂語言的針對性;
第四,情感性原則。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理論之後,將理論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學理論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於將理論轉化為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追求。因此,在講授理論時,尤其是講授有些枯燥的理論時,教師一定要飽含激情,將自己對理論的敬畏、信服乃至於景仰,都帶進課堂,用飽滿的情感、激昂的語言詞彙講授理論,並努力用形象化的語言來闡述抽象的詞彙,讓理論教學課堂變得更加輕鬆、愉快,從而可以激發學生願學、想學、愛學的熱情。
以上是小編對思政課課堂教學語言使用的一點體會,不知您是否認可?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