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 12月9日,法國部長委員會正式收到「加強共和原則法」草案,預計明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該法案旨在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包括嚴打網絡仇恨言論並立法設置罪名、收緊幼童在家讀書、禁止開處女證、將一夫多妻家庭驅逐出境等。然而,收緊在家讀書的規定(即規定3歲以上兒童非特殊情況必須去學生上課)引來不少家長不滿,有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去學校上課甚至打算帶孩子移居比利時。為何這條法案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為維護共和價值觀,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近日接受採訪時強調,學校將繼續在教學中使用諷刺漫畫:「如果學生父母要求老師停止在自由言論課中使用諷刺漫畫素材,那麼這將被視作刑事犯罪。法官可以判決將觸犯此類罪行的外國人驅逐出境」。(BFMTV新聞臺截圖)
他們為何選擇在家教娃?
為了防範極端主義低齡化,法國政府希望禁止在家私教(身體不適除外)、要求幼童從3歲起前往學校接受教育,這使一部分在家教娃的家長們感到不解。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3歲以上兒童必須送到合法學校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打擊秘密社團學校,要從「伊斯蘭主義者」手中拯救這些孩子。(BFMTV新聞臺截圖)
例如,一位名叫吉爾丁的女士對政府禁止在家私教的規定十分牴觸:「這是在剝奪我們的基本自由」。除了她以外,不少選擇私教的家庭,如在Facebook有16000名成員的國際家庭私教法國小組、 「一切為了孩子」(Les Enfants d』abord)協會的一些成員都感到很訝異、很不理解。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將子女教育「外包」給教育從業者的家庭,都有些什麼特徵呢?
事實上,在家讀書往往和孩子「身體不適」的狀況掛鈎:例如,自9月以來,理療師勞倫和身為建築師的丈夫洛朗(Laurent)決定讓兒子在家學習:12歲的維克多在搬家之後「水土不服」,上學突然成了一件令其身心俱疲的事。並不把自己定義為「家庭教育狂熱愛好者」的勞倫決定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和陪伴兒子在家學習,幫助他度過困難時期。
▲在輿論壓力下,法國教育部長9日表示,患病、殘疾、接受體育或藝術訓練或長期旅行家庭的孩子可在家接受私教。同時,他強調:家庭私教水平必須非常出色。(BFMTV新聞臺截圖)
不過,上文提到的吉爾丁卻是主動選擇在家中教導8個孩子(!)讀書:在他們距波爾多一小時車程的獨棟別墅裡,這對夫婦先是為了適應不了學校學習的大孩子選擇了在家私教的方式,後來也開始輔導「超前」的孩子們自學。另外,住址離學校太遠、晚上做不完的作業也是因素之一。年齡不等的孩子們(分別為2、4、6、7、9、10、12和13歲)被分成大班、小班,互不打擾。
不過,這難道不會讓孩子們遭遇「社交困難」的煩惱嗎?這位母親表示不擔心:「我們的孩子可能稱得上是附近社交程度最高的人……他們加入了體育俱樂部以及一系列活動……我們很看重他們和外界的接觸。」
幫孩子發現校外的世界
在另一例中,特立獨行的沙頓一家曾開著房車、帶著兩個孩子四處到歐洲旅行。回到法國後,身為父母的塞琳和弗蘭克·沙頓繼續了旅行學習兩不誤的模式,希望能幫孩子抓緊時間「發現校外的世界」。
同樣,有4個娃(3至23歲)、有機會就帶娃上路的莎瓦娜認為,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我希望藉此讓他們形成一種仁慈、富有同理心和開放的世界觀。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旅行,並且創造機會讓他們和專業人士接觸」。如今她的長女已經在大學讀日語-英語碩士,小女兒瑪扎琳也是私教的支持者:「在家上學=不和人接觸,這真是陳詞濫調!」 。
「不行我們就搬國外去!」
裡爾(Lille)一個家庭受訪時,11歲的約書亞和14歲的納薩納爾分別在母親卡琳指導下學習歷史和物理化學:「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靈活的學習模式」。卡琳介紹道,孩子們每天上午學習3個小時,下午進行寓教於樂的活動。
這位母親相信自己提供了順應孩子創造力發展的框架:「我們選擇更適合孩子各自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和更多現實問題結合、更個性化,也因此更有效率……孩子們有很強的好奇心,會在各個領域進行探索……我的印象是,我們提供了尊重他們需求的童年生活,例如對運動、對家庭成員的情感需求……」
兩個孩子似乎也適應得不錯,其中一個男孩說道:「我們有朋友!我們過得不錯」,他的兄弟也認為「與其他孩子沒什麼不一樣」。卡琳還補充道,家庭教育比人們想像得要更規範,也會受到來自市府和教育部的監管。
這位投入很多精力在教育上的母親還表示,如有必要,全家可能會選擇搬到國外:「我們正考慮離開法國,反正比利時離我們也不遠」。
家庭私教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和決心
不過,談到家庭教育過於「野雞」,選擇在家教育孩子的吉爾丁卻「不敢苟同」:「在家私教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法國受監管最多的家庭……以前孩子們去學校裡上學時,從來不會見到這麼多檢查員……市政廳會派社會工作者到家裡來檢查孩子的狀況和學業能力,政府檢查得還是挺嚴格的」。實際上,市政府的檢查頻率為每兩年一次;教育部檢查員則是每年調查一次,以確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安全。
法國精英學校國立行政學校畢業生、「教育自由」主義者科菲尼爾(Anne Coffinier)毫不猶豫地相信,家庭教育的孩子在創造力和決心方面的表現很棒,而且和大眾的距離也沒有那麼遠。「住在蘇格蘭的那一年裡,我專門請了一位退休老師來教孩子讀書」。
她還提醒一點,家庭教育是受到嚴格管控的制度……只要嚴格遵照現有相關規則就好了」。與此同時,「總是會存在游離於制度之外的失學兒童、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未在任何地方註冊過的人」, 無需把一些家庭當做替罪羊。
官員:在家私教問題多!
雖然和830萬3-16歲兒童的總數相比,在家私教兒童(5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小學教育司長傑佛瑞(douard Geffrey)認為近年來後者的增長速度頗令人心驚:
「雖然長期以來,這只是一種邊緣現象,但10年來這種增長一直在持續……在2007年僅為14000人,2018-2019年就增加到37000人,2019-2020年更是達到了50000」 。
他還表示,教育部門多年的隨訪證實,在家受教育會使得兒童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學習的科目也不夠完整,很多在理科方面都有不少缺陷、難以繼續學業。當然,長期旅行家庭、高級運動員、病患以及遭受霸凌的學生可繼續在家接受教育。(原標題:法國從教育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為何有家長寧願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