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從教育入手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家長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

2020-12-12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 12月9日,法國部長委員會正式收到「加強共和原則法」草案,預計明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該法案旨在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包括嚴打網絡仇恨言論並立法設置罪名、收緊幼童在家讀書、禁止開處女證、將一夫多妻家庭驅逐出境等。然而,收緊在家讀書的規定(即規定3歲以上兒童非特殊情況必須去學生上課)引來不少家長不滿,有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去學校上課甚至打算帶孩子移居比利時。為何這條法案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為維護共和價值觀,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近日接受採訪時強調,學校將繼續在教學中使用諷刺漫畫:「如果學生父母要求老師停止在自由言論課中使用諷刺漫畫素材,那麼這將被視作刑事犯罪。法官可以判決將觸犯此類罪行的外國人驅逐出境」。(BFMTV新聞臺截圖)

他們為何選擇在家教娃?

為了防範極端主義低齡化,法國政府希望禁止在家私教(身體不適除外)、要求幼童從3歲起前往學校接受教育,這使一部分在家教娃的家長們感到不解。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3歲以上兒童必須送到合法學校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打擊秘密社團學校,要從「伊斯蘭主義者」手中拯救這些孩子。(BFMTV新聞臺截圖)

例如,一位名叫吉爾丁的女士對政府禁止在家私教的規定十分牴觸:「這是在剝奪我們的基本自由」。除了她以外,不少選擇私教的家庭,如在Facebook有16000名成員的國際家庭私教法國小組、 「一切為了孩子」(Les Enfants d』abord)協會的一些成員都感到很訝異、很不理解。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將子女教育「外包」給教育從業者的家庭,都有些什麼特徵呢?

事實上,在家讀書往往和孩子「身體不適」的狀況掛鈎:例如,自9月以來,理療師勞倫和身為建築師的丈夫洛朗(Laurent)決定讓兒子在家學習:12歲的維克多在搬家之後「水土不服」,上學突然成了一件令其身心俱疲的事。並不把自己定義為「家庭教育狂熱愛好者」的勞倫決定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和陪伴兒子在家學習,幫助他度過困難時期。

▲在輿論壓力下,法國教育部長9日表示,患病、殘疾、接受體育或藝術訓練或長期旅行家庭的孩子可在家接受私教。同時,他強調:家庭私教水平必須非常出色。(BFMTV新聞臺截圖)

不過,上文提到的吉爾丁卻是主動選擇在家中教導8個孩子(!)讀書:在他們距波爾多一小時車程的獨棟別墅裡,這對夫婦先是為了適應不了學校學習的大孩子選擇了在家私教的方式,後來也開始輔導「超前」的孩子們自學。另外,住址離學校太遠、晚上做不完的作業也是因素之一。年齡不等的孩子們(分別為2、4、6、7、9、10、12和13歲)被分成大班、小班,互不打擾。

不過,這難道不會讓孩子們遭遇「社交困難」的煩惱嗎?這位母親表示不擔心:「我們的孩子可能稱得上是附近社交程度最高的人……他們加入了體育俱樂部以及一系列活動……我們很看重他們和外界的接觸。」

幫孩子發現校外的世界

在另一例中,特立獨行的沙頓一家曾開著房車、帶著兩個孩子四處到歐洲旅行。回到法國後,身為父母的塞琳和弗蘭克·沙頓繼續了旅行學習兩不誤的模式,希望能幫孩子抓緊時間「發現校外的世界」。

同樣,有4個娃(3至23歲)、有機會就帶娃上路的莎瓦娜認為,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我希望藉此讓他們形成一種仁慈、富有同理心和開放的世界觀。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旅行,並且創造機會讓他們和專業人士接觸」。如今她的長女已經在大學讀日語-英語碩士,小女兒瑪扎琳也是私教的支持者:「在家上學=不和人接觸,這真是陳詞濫調!」 。

「不行我們就搬國外去!」

裡爾(Lille)一個家庭受訪時,11歲的約書亞和14歲的納薩納爾分別在母親卡琳指導下學習歷史和物理化學:「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靈活的學習模式」。卡琳介紹道,孩子們每天上午學習3個小時,下午進行寓教於樂的活動。

這位母親相信自己提供了順應孩子創造力發展的框架:「我們選擇更適合孩子各自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和更多現實問題結合、更個性化,也因此更有效率……孩子們有很強的好奇心,會在各個領域進行探索……我的印象是,我們提供了尊重他們需求的童年生活,例如對運動、對家庭成員的情感需求……」

兩個孩子似乎也適應得不錯,其中一個男孩說道:「我們有朋友!我們過得不錯」,他的兄弟也認為「與其他孩子沒什麼不一樣」。卡琳還補充道,家庭教育比人們想像得要更規範,也會受到來自市府和教育部的監管。

這位投入很多精力在教育上的母親還表示,如有必要,全家可能會選擇搬到國外:「我們正考慮離開法國,反正比利時離我們也不遠」。

家庭私教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和決心

不過,談到家庭教育過於「野雞」,選擇在家教育孩子的吉爾丁卻「不敢苟同」:「在家私教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法國受監管最多的家庭……以前孩子們去學校裡上學時,從來不會見到這麼多檢查員……市政廳會派社會工作者到家裡來檢查孩子的狀況和學業能力,政府檢查得還是挺嚴格的」。實際上,市政府的檢查頻率為每兩年一次;教育部檢查員則是每年調查一次,以確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安全。

法國精英學校國立行政學校畢業生、「教育自由」主義者科菲尼爾(Anne Coffinier)毫不猶豫地相信,家庭教育的孩子在創造力和決心方面的表現很棒,而且和大眾的距離也沒有那麼遠。「住在蘇格蘭的那一年裡,我專門請了一位退休老師來教孩子讀書」。

她還提醒一點,家庭教育是受到嚴格管控的制度……只要嚴格遵照現有相關規則就好了」。與此同時,「總是會存在游離於制度之外的失學兒童、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未在任何地方註冊過的人」, 無需把一些家庭當做替罪羊。

官員:在家私教問題多!

雖然和830萬3-16歲兒童的總數相比,在家私教兒童(5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小學教育司長傑佛瑞(douard Geffrey)認為近年來後者的增長速度頗令人心驚:

「雖然長期以來,這只是一種邊緣現象,但10年來這種增長一直在持續……在2007年僅為14000人,2018-2019年就增加到37000人,2019-2020年更是達到了50000」 。

他還表示,教育部門多年的隨訪證實,在家受教育會使得兒童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學習的科目也不夠完整,很多在理科方面都有不少缺陷、難以繼續學業。當然,長期旅行家庭、高級運動員、病患以及遭受霸凌的學生可繼續在家接受教育。(原標題:法國從教育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為何有家長寧願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

相關焦點

  • 法國從教育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
    【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 歐時大參】12月9日,法國部長委員會正式收到「加強共和原則法」草案,預計明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該法案旨在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包括嚴打網絡仇恨言論並立法設置罪名、收緊幼童在家讀書、禁止開處女證、將一夫多妻家庭驅逐出境等。
  • 法國在教師斬首事件後誓言根除伊斯蘭極端主義
    官員們表示,有關部門周一對40名疑似極端主義個人和組織進行了搜查,並對上述攻擊事件過後網絡上表達出的極端主義情緒展開了80多項調查。達爾馬寧說∶「我們不能再天真了;與激進的伊斯蘭教不可能達成和解。」上述行動反映出,在47歲的教師Samuel Paty被殺害後,法國部分穆斯林社區與當局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一攻擊事件震驚了全國。
  • 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法國將立法禁止「處女證」卻遭女權組織反對
    作為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行動之一,法國政府計劃立法禁止「處女證」。但是女權活動家認為這種做法會適得其反。法國婦科醫生兼助產士,巴黎郊區聖丹尼斯婦女之家的創始人加達·哈特姆(Ghada Hatem)醫生說,年輕的穆斯林女子為了保護家庭榮譽和父母的宗教信仰都要求醫生出具處女證。現在她們不知所措地表示,「不是我要這個證書,確實是給我家人要的。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哈特姆醫生創辦的婦女之家是一個專門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諮詢的機構。
  • 【JMedia】李光耀:我們靠什麼戰勝伊斯蘭極端主義
    伊斯蘭極端主義對西方構成了什麼威脅?當今世界的主要分歧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式民主國家的分歧,也不是西方與東方的分歧,而是伊斯蘭恐怖分子與美國、以色列及其僕從者的分歧,以及伊斯蘭極端主義與非極端的、溫和的伊斯蘭主義之間的鬥爭。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扭曲報導法國恐襲!法國反極端主義放大招
    就在上周,馬克龍將炮火開向《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抨擊這些媒體在報導法國恐襲時,沒有站在法國這一邊,反而將暴力行動「合法化」並指責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 每個兒童將配識別碼,把緊教育關 新法案的教育部分考慮到打擊秘密社團學校,3歲以上兒童必須送到合法學校接受教育。政府計劃為每個學齡兒童分配一個國家識別碼,以便教育部門確保沒有任何兒童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
  • 法國推進立法嚴打宗教極端主義 擬禁止對女性貞操測試
    【財新網】(實習記者 趙子文)當地時間12月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獲得內閣支持後,公布了一項旨在鞏固法國的政教分離體制、反對「伊斯蘭分離主義」的法案草案。這項名為《鞏固共和價值觀法律》的草案,主要內容包括打擊網絡仇恨言論、限制學齡兒童在家接受教育、禁止對女性實施貞潔測試、禁止對一夫多妻者發放居留證等。法國議會預計將於2021年1月對草案進行辯論。
  • 極端主義的體制化發展及其治理
    2017年,全球最大的極端主義組織達伊什由於主體力量幾乎被消滅(成員人數銳減、佔有地盤萎縮),所以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把分支組織力量轉入地下;此外,在極端主義最大策源地的中東地區,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伊斯蘭國」和「穆斯林兄弟會」也因為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打擊,節節敗退、瀕臨瓦解,其中「伊斯蘭國」於2017年底被伊拉克政府完全收復。與此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內部的極端主義日益增加。
  • 澎湃思想周報丨法國與伊斯蘭恐懼症;紐西蘭與安樂死合法化
    而正是這份刊物,在2015年1月因諷刺伊斯蘭先知而遭到宗教極端分子的襲擊,12人因此喪生,進而引發全法數百萬民眾的反恐示威遊行,並造成了世界性的政治影響。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稱此案為「一起典型的伊斯蘭恐怖襲擊」,並表示對帕蒂的攻擊,就是對法蘭西共和國及其啟蒙運動價值觀的攻擊,他呼籲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抵禦極端主義。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而如今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者似乎也在重複著這一歷史過程:組織化的國家不可能違背當下的國際體系,因此如今的極端主義開始以跨國家的非正式組織方式出現。雖然綱領不一樣,但現有的極端主義依然是19世紀以來反對全球擴張的一個延續。而相似的效果是,現在恐怖主義到了哪裡,美國的反恐就到哪裡。
  • 為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 法國政府提交「加強遵守共和國...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
  • 法國宗教政策 極端主義溫床
    戰前法國擁有不少穆/斯林的前殖民地,在殖民期間,法國將前殖民地菁英改造為榮譽的法國公民。也從殖民地輸入大量的勞工以補充勞動力不足。因此,法國擁有著大約500萬的穆/斯林少數族群,是歐洲擁有最高穆/斯林比例的國家。然而法國從2004年起,開始以「世俗化」為名,立法通過公立學校及官方場合禁止佩戴如面紗等宗教標誌,穆/斯林移民社區與主流社會的關係開始逐漸惡化。
  • 送娃上學騎什麼車好?當然首選雅迪電動車!
    不少新生家長們加入到了「送娃一族」的隊伍當中,每天早上繞著孩子團團轉,直到看著孩子走進了校門才會覺得安心。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往往是人們出行的早高峰期,那麼應該使用哪種交通工具,才能在既安全又不遭遇擁堵的情況下順利把孩子送到學校呢?當然是騎電動車了!輕巧又靈便,還能安放孩子越來越「膨脹」的書包,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選擇嗎?下面就向大家安利幾款雅迪電動車家適合送娃上學的車型。
  • 法國政府下令解散伊斯蘭團體 關閉清真寺6個月
    昨天,法國內政部長傑拉德·達曼寧(Gérald Darmanin)宣布,政府於12月2日星期三的部長會議上,解散了法國反對仇視伊斯蘭團體(Le Collectif contre l'islamophobie/ CCIF)。 內政部長說,該團體多年來一直進行「伊斯蘭宣傳」。
  • 法國人遭屠殺現場曝光!數十個國家誓言圍剿法國,將其變成伊斯蘭...
    法國警方一度用「極度可怕」來形容案發場景。尼斯市長表示,有一名女性的死亡方式與帕蒂老師一樣。媒體報導,在此次恐怖襲擊中,兇手與殺害帕蒂老師的恐怖分子一樣,高喊著「安拉胡,阿克巴」(真主至上)的口號。尼斯市長認為,兇手在聖母院進行屠殺的行為是在向法國的信仰宣戰,並稱伊斯蘭教為「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 家長送孩子上學 一輛電動車帶倆娃有危險
    家長送孩子上學 一輛電動車帶倆娃有危險   昨日是中小學開學第一天,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家長護送孩子上學時,隨意違章,安全隱患極大。
  • 迷糊老爸送娃上學,接連送錯三個校區——結果,媽媽雷霆震怒了
    然而,開學的期望與緊張之情,在小學生們與其家長父母之間,顯得格外突出。除了早早起床做早餐之外,最令老爸老媽們頭痛的事情,恐怕就是送娃去學校了。這不,這才剛開學,就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囧事:開學這天的一大早,在第一天送娃上學的時候,一個迷糊爸爸竟然將自己的孩子一連送錯三個校區
  • 「孔雀公主」金巧巧送娃上學,學校全名被扒出,學費一年就14萬
    「孔雀公主」金巧巧送娃上學兩個孩子現在也都到了上學的年紀。最近,金巧巧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送兒子上學的心得好的幼兒園會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傾聽家長的意見,尊重家長的教育理念,定期給家長反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 孩子在國外留學50萬能負擔,但回國上學,家長稱拿不出3萬學費
    現在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在一些父母看來,國外的教育水平是非常不錯的,因此將孩子送去國外留學是不錯的選擇。許多學生自己也覺得國外教育水平較高,所以,現在有很多留學生。說起留學生,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大學的留學生,其實也有很多小留學生。
  • 爸爸送娃上學的套路,你家是哪一種?
    孩子的學校離家不遠,走路最多15分鐘路程,天氣不涼的時候,我一般和孩子一起步行上學,路途中,既能跟孩子聊聊天,還能鍛鍊鍛鍊身體,可謂是一舉兩得。隨著天氣一天天轉涼,媽媽同學想偷懶,爸爸同學主動請纓由他送孩子,怎麼送?只要不是走著去,怎麼都行。曾在網絡上看到不少爸爸送娃上學的尷尬場景,總結了下面三種,看看你家中了嗎?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法國穆斯林由於種族、語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伊斯蘭組織五花八門,呈現出分散化、多元化的態勢,其中的「個人伊斯蘭」和「穆斯林世俗主義運動」是法國穆斯林宗教實踐中出現的獨特的新思潮,這是啟蒙主義和人權思想對生活在法國的穆斯林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穆斯林中只有少數極端主義分子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打著「伊斯蘭旗號」製造令人髮指的恐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