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物理學家能不斷發現新的物質狀態?

2020-12-22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的發現促使物理學家就像尋寶一樣在努力尋找新的物質狀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3日消息,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三種基本狀態,即固態、液態和氣態。這是一個理解我們所處物理世界的簡單方法。當然,如果你還記得一點高中時的科學知識,你可能會想起物質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態。如果關注科學新聞,你可能還聽說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就有五種物質狀態了。

那麼,簡併態物質呢?還有拓撲超導體和時間晶體呢?沒錯,儘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遇到,但這些都是物質的合理狀態(或稱為「相」)。事實上,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物質狀態,很可能數以千計。與此同時,他們仍然一直在尋找新的物質狀態。據推測,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數百萬種可能的物質狀態。

當然,最基本的三種物質狀態在很早以前就已為人熟知。到了19世紀下半葉,當電實驗首次產生等離子體時,科學家意識到,可能存在著更多新的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最早於1924年提出,之後我們對物理學的理解不斷擴展,很快就發現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狀態也比原先認為的多得多。

對物理學家來說,冰箱上的磁鐵和冰箱本身是不同形式的物質。酒杯和放置它的木架子同樣代表了物質的兩種不同狀態。

物質的狀態只表明了原子或其他構成物質的粒子的排列方式,而不同的排列會產生不同的性質。例如,在固體中,分子排列成晶格結構,這就增加了材料的剛性。在液體中,分子間相互流動,但它們不能像在氣體中那樣輕易地相互靠近或遠離。在等離子體中,分子就像在氣體中一樣流動,但它們的電子可以自由移動,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導電。

物質的分子和組成粒子有無數的排列方式。例如,在固體中,分子排列形成三維晶體結構的方式有230種,這些排列方式又稱為「空間組」。每一個空間組就代表了一種物質形式。根據電子的排列方式,這230個空間組中的每一個都可以是導體或絕緣體,這也使其成為不同形式的物質。

當溫度非常高或非常低,且壓力非常大的時候,正常物質會變形為各種性質奇特的狀態。例如,在中子星內部,原子核可能會被壓縮成一種「簡併態」物質,電子和質子被迫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甚至進一步形成一種僅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在另一個極端,當分子溫度接近絕對零度時,量子力學開始在宏觀尺度上可見。當一堆原子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就會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它們會表現得就好像是單個原子一樣。這賦予了這些原子獨特的性質,就像完全沒有黏性一樣。換句話說,你可以在其中製造出永遠旋轉的小漩渦。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凝聚態理論副教授賈斯帕·范·韋策爾(Jasper van Wezel)表示,我們之所以能不斷發現新的物質狀態,部分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太多的物質有待發現。「原子、分子或任何你可以用來排列的東西都有這些特性,」他說,「而發現所有這些可能性只是時間問題。」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也能夠在更極端的條件下進行實驗,而且精確度更高。例如,我們現在可以觀測到不同物質中的粒子有不同的自旋。自旋是粒子固有的特性,可以產生磁力。

「在20世紀50年代,你只需要測量磁化強度,然後說,『看,這兩個東西都有磁性——我可以把它們都貼在冰箱上』,就這樣,」範·韋策爾說,「但現在我們有了深入物質內部的工具,可以觀察每一個粒子的自旋,我們可以說,『看,它們都是有磁性的,但在這個東西中,有三分之一的自旋是相反的,而在那個東西中不是這樣,所以它們是不同的。」

利用這些新的發現,物理學家或許可以操縱這些自旋來創造出具有全新性質的物質。發現物質利用的多種可能性也是物理學家如此痴迷於發現新物質狀態的原因之一,新的相也因此令人倍感興奮。

「每次我們發現物質的新相,它都會給我們一系列以前任何物質相都無法比擬的特性,」美國萊斯大學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卡登·哈澤德(Kaden Hazzard)說,「如果你擁有的只是液體,而有人遞給你一塊磚,突然間你就有了新的能力,可以抵擋過去所無法抵擋的東西。」

舉例來說,當一些材料被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時,它們可以變成超導體,意味著它們可以零電阻地傳輸電流。如果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商業領域,可以大大減小將電力輸送到家庭的輸電線損失,或者使計算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最近發現的一種被稱為「拓撲超導體」的物質狀態,其內部就如同電絕緣體,但其邊緣則是導電的。這些獨特的性能可以用在量子計算機上,以保護存儲信息的脆弱量子位。

也有一些我們尚未發現,但物理學家認為應該存在的物質特性,這非常令人期待。例如,長期以來,室溫超導體一直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的「聖杯」。這種材料將徹底改變我們用電的方式,從而將完全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

物理學家們熱衷研究的另一類物質是量子自旋液體。在量子自旋液體中,粒子的自旋會相互影響,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產生磁性。這類物質可能將推動我們開發出更好的量子計算機,甚至有助於創造室溫超導體。

物理學家有時並不一定要去尋找理論上應該存在的材料,而是應反其道而行之,去努力解釋一些新創造出來的物質,為何能表現出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作用方式。或許最好的例子就是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想像一堆電子在一個二維材料的磁場中移動。與系統有關的電荷應該是e,即電子攜帶的電荷;但是,當科學家測量時,他們發現電荷卻正好是e除以3。

哈澤德說:「這讓實驗者大吃一驚,因為裡面沒有任何東西的電荷低於e。」他將此比作一堆撞球扔到撞球桌上,看著它們落入袋中,但不知何故,這些移動的撞球重量只有正常重量的三分之一。

用撞球打比方聽起來很荒謬,但在量子層面上,情況就不一樣了。科學家發現,當電子一起運動時,它們的運動會使其表現得就像攜帶了實際電荷的三分之一。這也意味著,這些電子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物質狀態。

類似的發現促使物理學家就像尋寶一樣在努力尋找新的物質狀態。在物理學定律中,肯定隱藏著更多意想不到的物質性質。當粒子以合適的方式排列,並與物理狀態融合形成新的物質實體,或許就能讓我們再一次擁有以前從未夢想過的能力。(任天)

相關焦點

  • 在元素周期表中發現新的物質「旋轉」狀態
    拉德布德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現,釹的行為就像自旋玻璃一樣,這意味著它是由許多以不同速度循環的微小旋轉磁體組成的波紋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了解這種新型的磁性行為,可以完善我們對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的理解,並最終可能為人工智慧的新材料鋪平道路。該成果於29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 這一條物理定律讓人類感到絕望,物理學家:為什麼要發現它
    這一條物理定律讓人類感到絕望,物理學家:為什麼要發現它大家都知道,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動力,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後,人類的文明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然,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探索,每一次的科技大爆發的前提,都是有著足夠的理論知識做支撐
  • 當量子物理學家遇上精神病學家,物質和精神開始「糾纏」
    現代物理學的敘述者一直在尋找新的方式,來表達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種迥異現實的矛盾關係。在相對論描述的宇宙中,原因導致結果,而且沒有什麼比光速更快。量子物理學則描繪了一個更古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事情似乎是隨機發生的,聯繫似乎是瞬間出現的。兩者都在挑戰我們的直覺認知。
  • 有新的數學才能催生出偉大的物理學家
    法拉第研究了電和磁,但限於他的數學水平有限,沒能進一步給出電和磁之間的深刻聯繫,麥克斯韋用他的高超數學才能完美地將電和磁統一在一起。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時苦學了黎曼幾何,並用它描述引力。牛頓是頂級物理學家,也是頂級數學家。牛頓之後的麥克斯韋在數學上的貢獻遠小於他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提到麥克斯韋,人們容易想到他是物理學家,很少有人說他是數學家。
  • 第五種基本作用力被發現?物理學大廈是否還有新的大門?
    原來,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疑似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他們暫時稱之為X17粒子,或許是傳遞第五種作用力的基本粒子。實際上,四大基本作用力的本質是什麼,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究的重點方向。以萬有引力為例,我們已經對它非常熟悉了,也知道兩個天體即使在空間上並不直接接觸,就能相互作用。但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
  • 關於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破缺的發現
    撰文 | 陳繕真(義大利核物理研究院) 2019年3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在粲夸克系統中也找到物質和反物質不完全對稱的證據。「物質和反物質」、「對稱與不對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物質形態!原子可同時為固態和液態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迄今為止,人們普遍認為,物理材料中的原子只能以固態、液態或氣態這三種狀態之中的一種存在。但研究人員發現,在極端條件下,某些元素可「一人分飾兩角」,同時展現出固態和液態的特性。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日報導,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形態:鏈融態(chain-melted state),其中原子可同時以固態和液態存在。
  • 物理學家點燃量子波動變相研究革命—新聞—科學網
    這是在向傳統慣例悍然宣戰,人們一直認為宣稱磁性和超導性永遠不會混合在一起。Lonzarich的同事、劍橋大學的Malte Grosche說:「這在當時就像你現在談論發現外星人一樣。」 這項工作向物理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尋找超導體的新方法。超導體是核磁共振成像器和粒子加速器等技術的核心。
  • 新發現!粒子物理學迎來新的裡程碑!
    最深刻的謎題為什麼我們會存在?這個問題是現代物理學中最深奧的謎題之一。但現在,我們離找到答案又更近了一步。為了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回到宇宙誕生之初。138億年前,在大爆炸之後,宇宙中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從最小的塵埃到巨大的恆星,宇宙中的每一個結構都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反物質也同樣能完成這項工作。除了擁有相反的電荷之外,它們的性質幾乎與物質一樣。
  • 冰為什麼這麼滑?困擾物理學家 150 年的問題解決了
    那冰到底為什麼這麼滑?這個問題沒想到困擾了物理學家 150 多年了,直到現在才有科學解答。中科院高能所今天發了一篇科普文《冰為什麼這麼滑》,介紹了這個問題的由來及科學家的測試、驗證方案,指出冰的表面與外界物體會產生一層液體薄膜,只有幾百納米到一微米厚,它像油一樣粘稠,既具有粘性,也具有彈性。
  • 為什麼物理學家都不喜歡「多重宇宙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決定了時空如何彎曲,而時空彎曲決定了物質與能量的運動形式。這個等式自帶一個推論:時空可以擁有自己的能量——即排除其他一切,最後剩下的那個常量,愛因斯坦稱之為宇宙學常數。幾十年來,宇宙學家們一直將它的值默認為零,因為宇宙膨脹的速度相對穩定,至於為何如此,他們也不清楚。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去年,物理學家利用空間望遠鏡發現了一個穩定的信號,其能量與理論預言的來自星系團中心的惰性中微子流相符。但是信號或許也有其他的源頭,比如鉀離子(普羅富莫在一篇標題略帶挑釁性的文章《暗物質探索陷入瘋狂》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一個新的日本望遠鏡ASTRO-H有更高的能量解析度,或許可以結束這場爭論。
  • 我們知道物質有固氣液三種狀態,但實際遠超你的想像!
    而由於相互之間的吸力是離子力,因而出現與氣體不同的性質,所以等離子態被認為是第四種物質狀態。假如有一種物質狀態不是由分子組成而是由不同力所組成,我們會考慮成一種新的物質狀態。例如:費米凝聚和夸克-膠子漿。
  • 一條讓人絕望的物理定律,物理學家:寧願沒發現它
    物理學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定律的發現,新的定律有可能預示著新的物理學。幾條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就能構建起一座物理大廈,並能夠指導科技的發展。在過去的幾百年,物理學和科技就是這麼蓬勃發展起來的。
  • 聽聽物理學家怎麼說
    而物理學家特別看到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我們就能夠把這個世界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所謂的時間和空間,我們今天的物理學家把它稱之為時空,把它們連在一起叫時空,另外一部分是一些物質,像我,我當然也是一些物質構成的。大家也許聽說過原子等等構成的,我們是一些物質,我們就是時空裡面的演員。今天我要講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其實無論是時空也好,還是你和我也好,都是來自於宇宙的大爆炸。
  • 顛覆認知:物質不止氣液固三態,至少有八個狀態
    本世紀二十年代發現的一類新的恆星------白矮星,按地球引力計算,其中心密度為每立方釐米一百噸左右。為什麼白矮星有如此驚人的密度呢?詳細內容 根據質能公式,狹義相對論闡明了物質與能量的關係,深刻地揭示了電磁場的本性。
  • 丁肇中:人工智慧不可能發現相對論,不可能發現量子力學,也不可能發現暗物質
    這個字母代表著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發現的新物質「J粒子」,41年前他因這個重大科學發現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在美國波士頓查爾斯河畔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裡,有一座普通的兩層小樓,樓上標著一個大大的「J」。這個字母代表著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發現的新物質「J粒子」,41年前他因這個重大科學發現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 反物質是什麼,人類是如何發現反物質的?
    1928年的一天,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翹著二郎腿,長舒了一口氣。他剛剛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工作,把量子力學領域的薛丁格方程和宇宙量級上的相對論進行了結合,提出了屬於他的狄拉克方程。薛丁格方程,是用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如果說,科學的發展像一列火車一樣,載著人類文明不斷飛奔向前,那麼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則會像空間躍遷門一樣,從一個世界直接將人類傳送到另一個新的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從量子態疊加原理,我們科學家推測到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的存在,並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上得到了驗證(巨大冷斑完全為空,連暗物質暗能量都不存在,科學家得出推論,除了我們宇宙曾經與附近的平行宇宙發生碰撞導致的結果外,很難給出其他解釋);從量子實驗—延遲選擇實驗,科學家發現時間並非不可逆流(已經選擇好路徑的光子,在插入第二塊半透鏡時仿佛又重新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