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2021-02-08 科研圈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撰文 蘿拉·達塔羅(Laura Dattaro)

翻譯 寒冬

審校 丁家琦


天文學家第一次使用「暗物質」這個詞是20世紀30年代,如今差不多一個世紀過去了,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依然沒有得到解釋。物理學家可以測量出星系及其他天體被暗物質影響後的運動,但是暗物質的組成依然是個謎。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物理學家已經想出了很多種可能性,包括對應的探測方法。其中有一些是在嘗試解決其他物理問題時產生的,另外一些則來自於對暗物質的專門研究。


「誰都不知道哪個實驗最終能解決它,」紐約大學的物理教授尼爾·魏納(Neal Weiner)說,「而且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正確地做實驗,就找不到它。它不會就那麼撞到你臉上,不然它的名字就不叫『暗物質』了。」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大質量相互作用粒子的質量可能是質子質量的1至1000倍,而且它們之間只存在弱相互作用(與放射性衰變有關的一種力)。


如果把暗物質比作娛樂明星,那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就是碧昂絲(Beyoncé,美國著名歌手)。「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是很有希望的暗物質候選者。」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物理與天文系的教授馬諾·凱普林赫 (Manoj Kaplinghat)說。


但最近新的實驗數據卻使人們對它們的存在產生了懷疑。雖然科學家在太空和地球(包括大型強子對撞機)做了各種實驗來尋找它們,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至今仍未露面,進一步縮小了我們對它們的質量、相互作用強度及其他性質的可搜尋區間。


如果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終究沒有出現,我們就只能期待新的解決方案出現來解決暗物質之謎——同時把它從候選名單上排除出去。


「如果我們找不到它,就意味著統治物理學界很久的一個章節結束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理論粒子物理學家馬裡昂吉拉·麗桑提(Mariangela Lisanti)說。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惰性中微子


中微子是幾乎沒有質量的粒子,它可以在不同類型之間轉變,穿過整個行星而不撞到任何東西。中微子已經夠古怪了,但它們還有更古怪的對應粒子——惰性中微子。


這種難以捉摸的粒子對周圍的環境如此無動於衷,以至於要想等到這樣一個粒子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需要花費與整個宇宙年齡長度相當的時間。


如果惰性中微子就是暗物質的成分,那麼這種惰性對於想要探測它們的物理學家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不過探測到它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它們可能會衰變成容易探測的粒子——光子。


「光子是我們非常擅長探測的粒子。」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迪斯蒂法諾·普羅富莫(Stefano Profumo)說。


去年,物理學家利用空間望遠鏡發現了一個穩定的信號,其能量與理論預言的來自星系團中心的惰性中微子流相符。但是信號或許也有其他的源頭,比如鉀離子(普羅富莫在一篇標題略帶挑釁性的文章《暗物質探索陷入瘋狂》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一個新的日本望遠鏡ASTRO-H有更高的能量解析度,或許可以結束這場爭論。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中性微子


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中最有希望的中性微子(neutralino),出自超對稱理論。超對稱假設每種已知的粒子都存在對應的「超」粒子,以此填補標準模型中的漏洞,但這些粒子都極難觀測。


其中一些,比如光子和Z玻色子的對應粒子,擁有類似暗物質的性質。暗物質或許是這些超對稱粒子的混合物,而最容易觀測的就是中性微子。


發現中性微子將能解決兩個重大的物理難題:可以告訴我們暗物質的組成,以及證明超對稱的存在。但同時也留下另一個難題:為什麼其他的超對稱粒子沒有出現呢?


「如果暗物質就是中性微子,就說明有一個嶄新的世界等著我們去探索,」麗桑提說,「這打開了一扇大門,通向奇妙、激動人心的世界。」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非對稱暗物質


在宇宙形成之初,正物質與反物質猛烈地碰撞,每次碰撞都伴隨著湮滅,直到最後只剩下了正物質。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沒能解釋這一現象,根據標準模型,應當是相同數量的反物質與正物質不斷湮滅,最後只剩下空蕩蕩的宇宙。


顯然,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而物理學家至今還沒搞清楚原因。同樣的原理或許也適用於暗物質:在一個標準的中性微子理論中,反暗物質被它們的對應物暗物質徹底消除,只剩下我們今天看到的暗物質。發現非對稱暗物質不僅可以回答暗物質是什麼,也能回答為什麼我們今天可以在這尋找它。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軸子


搜尋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正面對挑戰,與此同時,另一種名為「軸子」(axion)的粒子正讓科學家興奮起來。


軸子並不是新提出的粒子。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在海倫·奎因( Helen Quinn)和羅伯託·皮塞(Roberto Peccei)發表了一篇裡程碑式的論文解決了一個關於強相互作用的問題之後不久,物理學家第一次設想了它的存在。幾十年來,它一直被當作有希望的暗物質候選者,但實驗人員直到現在依然沒有發現它們的蹤影。


「我們最近的實驗進展到了能夠探測軸子最有趣的參數空間的階段。」卡弗裡粒子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所(由史丹福大學和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聯合建立)的教授裡薩·韋克斯勒(Risa Wechsler)說。


華盛頓大學的軸子暗物質實驗(ADMX)試圖使用強磁場把軸子轉化為能夠探測的光子來探測它們的存在。與此同時,理論物理學家已經開始設想新的軸子類別,以及探測它們的新奇方法。


「軸子理論正在復興,或許實驗會帶給人們更多振奮的消息。」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喬納森·馮(Jonathan Feng)說。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鏡像世界中的暗物質


正如愛麗絲鏡子裡的奇異物品和生物一樣,或許也存在一個完全孤立的世界,擁有不同於我們世界的基本粒子,而暗物質就在其中。這些「暗質子」「暗中子」除了通過引力幾乎不與我們發生相互作用,所以幾乎毫無痕跡。「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引力,」馮說,「這讓它們看起來十分優美。」


雖然它很美,但是理論物理學家對於探測到它們幾乎不抱希望。不過有一些線索表明暗物質光子或許能轉變為正常的光子,就像是中微子在不同的味之間振蕩,這激發了一些研究來理解和探索這些神秘的粒子。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額外維度的暗物質


如果暗物質不是完全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它或許就在實驗沒有探測到的第四維度中。這樣的維度對我們來說過於微小,使得研究人員很難探測到其中的粒子運動。不過根據20世紀20年代特奧多爾·卡魯扎(Theodor Kaluza)和奧斯卡·克萊因( Oskar Klein)提出的觀點,我們會看到電荷相同、質量不同的多種粒子,而最近的一種觀點認為,其中的一種粒子可能就是暗物質粒子,稱為「卡魯扎-克萊因」暗物質。它們不會發出或反射光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三維世界看不到它們。


如果能夠確認它們的存在,這也將被視為對弦論(需要額外維度存在才能成立的理論)的支持。


「你可以探索額外維度世界並繪製地圖,就像500年前人們繪製出新大陸的地圖一樣。」馮說。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強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雖然物理學家從來沒有探測到暗物質,但他們通過觀察星系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多少暗物質存在。然而,對於星系內部區域的觀察並不符合對暗物質的模擬計算,這仍是困擾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的謎題。


往常的模擬一般假設暗物質不與自身發生相互作用,但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實必須是這樣。這一想法導致了「強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這一概念的誕生——於是暗物質候選者大家庭又增添了一員。馮說,包含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模擬似乎消除了其他模擬的偏差,但是相較於惰性中微子,它還能解釋星系團中的奇異光子信號。



Artwork by Sandbox Studio, Chicago


複合暗物質


暗物質或許不是這些候選者中的任何一個——也或許包含不止一個。


「沒有證據表明暗物質僅由一種粒子構成,」凱普林赫說,「我們只是為了簡潔才這樣假設。」


畢竟普通的物質就是由多種多樣的粒子構成,每種粒子都有獨特的性質和行為,而且相互之間有無數的組合方法。為什麼暗物質不能這樣呢?


暗物質也可以有自己的夸克和膠子,它們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構成暗物質重子以及其他粒子。所以也有可能存在由多種粒子構成的暗物質原子。


不管哪種情況,暗物質問題很可能會需要幾十年才能解決,研究它可以促使物理學家更深入地探索宇宙,解決舊的難題,同時也會發現新的秘密。


原文連結:

http://www.symmetrymagazine.org/article/what-could-dark-matter-be


精選推送

點擊標題閱讀文章

● 玻爾的錯誤

● 一個研究生應該懂得的4件事 | 溫伯格給青年人的一封信

● 你既然這樣窮,為什麼搞科研?

● 邏輯與人生:一顆數學巨星的隕落

● 「不發文章就死」對科研的傷害有多大?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轉載請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想知道我們都幹些啥,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而目前觀察到的宇宙,仍然在加速膨脹,外圍的星系還在加速遠離,這又沒裝發動機,是什麼東西在作祟?得了,找人來背鍋吧,於是就有了暗能量的概念。正如一千年前的人不知道東西為啥會自主往下掉,現在的人也不知道為啥星系會自主往外飛。
  • 何為暗物質,帶領大家了解暗物質
    說到暗物質,必須說到引力,引力是牛頓發現的,全名叫萬有引力。首先聲明一下我說的不一定和你們了解的一致,接下來我說的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接下來我先說說,引力再說暗物質,這樣方便大家理解,有點囉嗦大家不要介意,地球上所有的東西之所以不會逃離地球是因為地球有引力,地球把所有的東西吸住。就像圖下所示
  • 在宇宙中,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在目前的宇宙學模型中,能被人類從電磁波頻段「」看見」的物質,只佔到宇宙質能總量的4.9% 「可見物質」之外,是佔比26.8%的暗物質和佔比68.3%的暗能量,迄今為止人類也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 Nature:走近基因組「暗物質」
    日前,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裡程碑式的新成果:他們發現了轉錄起始的精確位點,從而為解析基因組「暗物質」的起源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將有助於分析複雜疾病特徵所在的確切位置。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 RNA ——不包含用於製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95% 的人類基因組。之前的研究認為,非編碼 RNA 不編碼蛋白質,屬於「垃圾」RNA。而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逐漸發現,非編碼 RNA 含有豐富的信息,是生命體中有待探索的「暗物質」。目前已發現很多非編碼 RNA 具有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 佔宇宙總質量的85%的「暗物質」到底存在嗎?
    1959年,天文學家凱恩和沃特在研究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相對運動,通過研究它們相互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間的距離後,推斷出我們人類所處的本星系團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比可見物質大十倍。對暗物質的研究到了現在的年代也將近100年了。
  • 天文名詞:暗物質
    首先,什麼是暗物質?讓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吧!暗物質(ànwùzhì)是指宇宙中不發光的天體和某些非重子中性粒子等。這些物質用光學方法觀測不到,故稱。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奧爾特提出的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討論的暗物質。尋找看不到的物質至暗物質模型被提出以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一直積極的在尋找暗物質的蹤跡,可幾十年過去了,除了當初奧爾特推導出的暗物質不可見的性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雖然暗物質廣泛的充斥著宇宙,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找到它,這的確是很讓人沮喪,於是天文學家開始轉變方向,放棄了盲目的尋找暗物質的蹤跡,
  • 暗物質是什麼?現代物理學的烏雲,愛因斯坦也只猜對了一半
    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的,然而一百年快過去了,物理學又遇到新的烏雲,這便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知道,人類感知世界是通過五大感官來實現的,最常用的便是眼睛。我們最常見的太陽光就屬於電磁波,人們根據電磁波的波長將其分為伽馬射線,x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光,微波等等。眼睛之所以可以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了波長在可見光範圍的電磁波。
  • 關於暗物質我們還知道什麼(內含中文視頻)
    但知道一定存在的物體 比如一個不發光的星雲但在近期,它有了更具體的定義: 佔宇宙84%的未知物質並且我們對暗物質最好的解釋已經無法進行下去天文學家們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星系移動和轉動的方式中發現了暗物質的存在星系的運動相對於天文學家們能夠看到的它當中的恆星和氣體產生的引力來說實在太快,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大家相視一笑,對於暗物質,那真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關於暗物質的各種「宇宙模型」紛至沓來,然後各種探測暗物質的試驗如火如荼開展,一大波人叫囂道:暗物質,你就快快從了吧! 尋找暗物質 現代人找暗物質,和古人找空氣分子如出一轍。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比電子小10萬億倍,波長直跨銀河系!新...
    暗物質對於人類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雖然它很好地解釋了宇宙的一系列疑問,但由於其不可直接觀察,暗物質的真實性仍然是個謎...現在,科學家提出,暗物質可能是「模糊的」,這一重要理論無疑是突破性的...充滿未知的太空此前,最受認可的模型「Cold」描述到,暗物質的顆粒比電子大幾千倍,但與光速相比,移動相當緩慢。採用這種暗物質模型可以印證宇宙的觀察結果,但仍有許多現象不能合理解釋。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圖解:「暗物質」模擬圖人類是如何發現暗物質的?先來舉個例子,如果您坐在一輛旋轉木馬上,木馬的轉動會使你感受到一股向外甩出的力量,如果木馬失控,轉速一直加快快到就連爬在上面的螞蟻都要飛出去的時候,您卻安然無恙地坐在木馬上面,如果不是見了「鬼」,那麼就一定是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在作怪。
  • 暗物質是什麼樣的粒子呢?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究竟是什麼樣?
    ),因此,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中微子就是暗物質的本身。而暗物質形成的暈所延伸的範圍遠遠大於銀河系80萬光年的尺度。熱暗物質和冷暗物質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同樣存在一種質量比較大的粒子,在宇宙早期的動能極低,這種粒子被稱為「冷暗物質」。不難看出,目前暗物質共分為兩類,即「熱暗物質」和「冷暗物質」。兩種宇宙結構形成模型這兩種比較特殊的物質雖然統稱為暗物質,不過兩者在宇宙中的結構形成卻天差地別。
  • 地球疑似被包圍,大量「暗物質毛」圍繞在周邊,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說起宇宙的組成,很多人都會知道是由物質組成的,那麼物質其實也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正物質,一種是暗物質,顧名思義,我們就能知道,這兩種物質代表的是什麼?正物質,其代表了宇宙中一切我們所能看到的,而暗物質則是一切宇宙中我們無法看到的,但是又真實存在的。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
    究竟是什麼致使引力理論失靈了呢?宇宙中還存在我們不知道的神秘魅影?為了解釋這種現象,科學家推斷旋渦星系裡必定有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還有很多其他的天文觀測證據也表明有暗物質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實驗的結果給出了暗物質在宇宙物質總量的比例。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但是如果你問這麼小的空間裡,得有多少質量才能讓恆星們按軌道旋轉,回答是令人驚訝的:需要十萬甚至百萬個太陽質量的暗物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把暗物質全加在一起,他們的質量將會是正常物質一千多倍。是不是聽著怪恐怖的?根據我們最偉大的宇宙模擬器的發現,宇宙誕生時所有地方的暗物質應該是一樣多的,並且暗物質是宇宙結構形成的要素。
  • 暗物質由原初黑洞構成
    天文學家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研究了恆星在星系、星系在星系團的運動速度,觀測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特徵,他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重大發現,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暗物質」,它們佔到宇宙總物質的大約84%,大部分的暗物質躲藏在星系邊緣地帶的「暈圈」。
  • 紫金山天文臺常進:暗物質粒子探測進入新時期
    80多年以前,科學家從天文觀測中發現宇宙中廣泛存在暗物質,然而時至今日,關於暗物質的本質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茫茫宇宙,暗物質到底在哪兒?
  • 科學家又為暗物質吵了起來,暗物質啊,你可知多少科學家為你爭吵
    自從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了暗物質的概念後,科學家們就對其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也開始證明: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面的神秘物質,或許真的存在。暗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證據之一,就是目前科學家觀測到的星系質量和星繫結構的不一致。
  • 我們如何知道暗物質是冷的還是熱的?
    要知道暗物質的溫度,我們首先要了解萊曼阿爾法森林!說簡單點就是遙遠星系發出的星光在漫長的旅途中形成的氫吸收線,它能告訴我們宇宙早期的物質分布、結構形成以及宇宙的演化過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萊曼阿爾法森林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關於暗物質的信息!這一點很重要。首先我們先了解下氫原子的吸收和發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