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由原初黑洞構成

2020-12-18 鄧如山

天文學家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研究了恆星在星系、星系在星系團的運動速度,觀測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特徵,他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重大發現,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暗物質」,它們佔到宇宙總物質的大約84%,大部分的暗物質躲藏在星系邊緣地帶的「暈圈」。暗物質因為它的不發光性二班得名,有諸多我們未知的神秘屬性,暗物質也許不由原子組成,電子和質子也不是它的更小粒子成分。

暗物質是科學家難以理解的最大謎題之一,它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卻非常神秘,超出了現有物理學模型的描述。主流的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由目前無法探測的粒子構成,大量探測「暗物質粒子」的實驗未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非主流的一種理論排除微粒的可能,一些物理學家還將眼光投射到假設的天體——原初黑洞,他們相信原初黑洞可以擔當「暗物質」的角色。2016年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科學家們從兩個黑洞的合併事件中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這一突破性的發現重新點燃了科學家原有的一種熱情,他們提出過一種假設:暗物質由原初黑洞組成。早在黑洞引力波被發現之前,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幾十倍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是暗物質的候選對象。

通常說來,黑洞以大質量恆星經過生命末期的爆炸後形成,原初黑洞則不同於這種機制所形成的黑洞,在早期的恆星誕生之前,原初黑洞已經出現,它的誕生不同於「恆星——黑洞」的轉換方式,它的形成時間要短得多。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原初黑洞形成的形成方式,即:通過原初氣體的直接坍縮、或者通過宇宙暴漲過程的氣體衝壓直接形成黑洞。

上海交通大學天文學系、李政道研究所和濱州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系的宇宙學和引力研究所、哈佛—斯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共同合作,中美科學團隊在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緊湊的微弱矮星系能夠作為檢驗「原初黑洞——暗物質模型」的合適場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每月通訊》雜誌刊登了中美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通過觀測和分析不規則的矮星系IC1613. 團隊成員大膽設想原初黑洞構成了星系中的暗物質。發出微弱光線的矮星系同樣含有暗物質「暈圈」,對該星系的研究也許能夠揭示暗物質的組成。

暗物質由原初黑洞構成,這種設想以前就有。如果星系外圍的暈圈由暗物質構成,或者星系外圍的暈圈由奇異粒子組成,那麼星系的物質密度會有不同的分布,團隊成員認為,觀測微弱矮星系暈圈中的恆星能夠發現到密度變化的效應,由於矮星系質量小,光線虛弱,恆星和原初黑洞的相互作用將會輕微地改變恆星的分布狀態。團隊成員經過模擬計算,發現該矮星系的原初黑洞擁有大約2到14倍的太陽質量,這些原初黑洞的質量小於LIGO團隊發現的雙黑洞。團隊成員認為他們設計的模型並非完美,暗物質的性質仍然撲朔迷離。

科普編譯:鄧如山

2018-4-22

相關焦點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暗物質是看不見的,那麼在宇宙中什麼物質也是看不見的呢?我們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黑洞,是的,兩者具有相同的特徵,這也是一種極為少見的特徵,一些天文學家通過大量的觀測數據對比,進行計算分析,提出了這樣一種猜想:廣泛存在於宇宙之中暗物質,很有可能就是黑洞,不過這裡的黑洞並不是指常規黑洞,而是宇宙剛剛誕生時期的原初黑洞。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儘管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候選者,但是大量的實驗觀測都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相反地,它們賴以存在的理論參數空間正在被迅速壓縮。原初黑洞最早由霍金以及卡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我們知道,大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產生黑洞。但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可能會誕生黑洞。根據宇宙規模的經驗法則可以想到,許多這樣隱藏起來的原初黑洞是由暗物質構成的。畢竟雖然科學家已經找了幾十年,但到現在也沒找到任何暗物質粒子。要是黑洞這個我們所需的配方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呢?「是的,這個想法很瘋狂。」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坍塌  Evelyn Zhang • 2020-12-30 09:10:02 來源:前瞻網 E1572G0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一項新研究稱,暗物質或許也能產生伽馬射線。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能量最高的光線,但人眼看不見它們。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相撞、以及飢腸轆轆的黑洞都會在瞬間爆發出能量極高的伽馬射線輻射。被天文學家用伽馬射線望遠鏡捕捉到的伽馬射線全都來自於宇宙中最「易燃易爆炸」的天體。
  • 黑洞由暗能量構成?科學家稱「有可能」
    同樣地,這些天體本身也與宇宙的膨脹之間存在聯繫,是獲取或損失能量取決於這些天體的構成。這項研究揭示了宇宙物理學和緻密天體物理學之間出人意料的聯繫,能夠孕育出很多新的觀察性預測。M87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Powehi可能是所謂的一般性暗能量天體(GEODE)。
  • 法科學家稱:銀心黑洞正甦醒過來,物質吞噬量是之前3倍!
    現代天文理論認為黑洞的誕生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大質量恆星後期坍縮而成,另一種宇宙大爆炸時形成的原初黑洞,還有一種是兩顆中子星合併也可能形成黑洞。但無論是哪種,都是引力壓垮了戰勝了電子簡併力(白矮星物質)和中子簡併力(中子星物質)坍縮成一顆沒有實際尺寸的的奇點,黑洞並不是一個洞,只是一個質量體彎曲周圍的空間形成的引力場,無法用平面來表示的一個引力梯度空間。
  • 如何區分由反物質和物質組成的黑洞?
    根據我們現有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將反物質的黑洞和正常的由物質組成的黑洞區分開。事實上,如果它們有相同的質量,電荷量,角動量,二者間將沒有區別。首先,反物質與普通物質一樣,除了電荷和一些其他性質被翻轉。反物質有正質量,並且以相同的方式受到重力影響。反物質在宇宙中很罕見,因而奇異。但它在遵循物理原則上並不奇異。反物質餅乾在人們看來就和普通餅乾一樣。所以,將反物質引入話題並不會引入任何陌生而奇異的東西。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問出:「由氫氣組成的黑洞和氦氣組成的黑洞有什麼區別?」答案是並沒有區別。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初黑洞
    當然,要發現第九號行星可不容易,太陽系邊緣是人類探索的盲區,那裡的光線非常暗。即使如此,科學家認為,如此巨大的行星如果存在,它應該會發出紅外輻射,這是自行星形成以來便不斷向外洩露的能量。只要行星有紅外輻射,那天文學家藉助紅外探測法,應該會有所發現。
  • 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機制,研究人類自由意志量子檢驗
    黑洞的鏡頭到底是什麼?中科大的研究讓人著迷2017年中科大圖書館借閱榜榜首的圖書就是經典的物理著作《電磁學千題解》,此次中科大發表的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機制就是靠強大的物理基礎學科做支撐的理論物理學,通過科學原理和數學公式計算得出的實驗結論,原初黑洞是指宇宙在極早期由於局域空間的物質分布過於密集,導致直接坍塌形成的黑洞。
  • 黑洞照片背後還有哪些疑問?專訪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
    陳學雷是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他解釋說,照片中心「黑洞洞一片」應該叫黑洞影子,實際的黑洞比這個影子小一些。「照片上橙紅色是用來代表亮度的,並非實際顏色。而背景中看上去黑色區域也並不代表沒有物質,只是亮度不夠而已。」人類關注黑洞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末。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1980年,天文學家的空中發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類星體」,這是人類第1次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從此「引力透鏡」變成為尋找「暗物質」的有力武器。例如2007年天文學家在室女星系團中發現了明顯的引力效力,卻看不見任何恆星星體的物質,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引力場,這裡很有可能有一個全部由「暗物質」構成的星系。
  • 庫格爾布利茨引擎,由光構成的黑洞提供能量
    這個神秘的外來詞指的是一個看似弄巧成拙的過程產生的黑洞。以高能伽馬射線形式存在的大量光集中在一個比質子還小的空間裡。高濃度的輻射與高濃度的物質有同樣的效果。也就是說,它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密度和引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洞。但它是一個由光構成的黑洞——一個吞噬其創造者的創造物。由於能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這種黑洞在理論上是可能存在的。
  • 黑洞為什麼是黑的?是天體還是時空隧道?
    其實這就是拉普拉斯所說的「宇宙中最大的天體是看不見的,因為光都無法從這顆天體逃出來」,拉普拉斯把這類可能存在的天體稱之為暗星。但實際上這種思想是由米歇爾最早提出的,只不過拉普拉斯把它歸納到自己的著作《宇宙系統論》裡。
  •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暗物質、時間旅行、蟲洞
    力量的本質和暗物質力量的本質從何而來呢?書中介紹了四種粒子間的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物質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被描述成交換攜帶力的粒子。正是這幾種力,構成了宇宙萬物變化的發動機。什麼是暗物質呢?如果攜帶力的物質本身質量為零。
  •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根據一項新研究,其中一些射線可能是暗物質的產物。伽瑪射線——宇宙中最明亮、最強大的光——划過天空而人類肉眼看不見。這些異常高能的輻射爆發來自超新星爆炸,中子星碰撞出火花,從最飢餓的黑洞中噴湧而出。當天文學家用伽馬射線望遠鏡捕捉到它們時,這些看不見的煙火指向宇宙中一些最具爆炸性的結構。
  • 因為人類對宇宙的無知,才有了暗物質的假設!
    暗物質是目前理論上預言的一種不發光的神秘物質,目前人類只能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來間接推測暗物質的存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感到困惑,這也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 我們銀河系的光暈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圖解:用宇宙學n體模擬暗物質暈許多理論解釋了暗物質可能組成的部分,可能是暈族大質量緻密天體,也可能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大規模緻密天體如死恆星和行星一樣,屬於相似物質,在理論上它們構成了星暈的大部分質量。但對引力透鏡速率的檢測卻排除了這一可能,因為它們的數量並不足以構成星暈。
  • 關於暗物質我們還知道什麼(內含中文視頻)
    或者「為什麼我們不是由反物質構成?」通過觀察宇宙大爆炸後的不同演變模型他們已經找到的很多不同的候選——豐富多樣而且足夠「黑」並能對觀測結果做出解釋現在科學家們的觀點主要分成兩類我們稱為「舊物理派」和「新物理派」「舊物理派」支持者想用已知存在的來解釋暗物質他們中一些人認為暗物質跟字面上的意義一樣:暗的普通物質像黑洞或者中子星或者未形成的恆星即褐矮星
  • 佔宇宙總質量的85%的「暗物質」到底存在嗎?
    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計算出黑洞的事件視界範圍的半徑-「史瓦西半徑」。此後將近100年,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對黑洞做了更多的猜想和研究,導致黑洞雖然沒有被觀測證實,但是黑洞的理論卻越來越成熟。1959年,天文學家凱恩和沃特在研究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相對運動,通過研究它們相互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間的距離後,推斷出我們人類所處的本星系團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比可見物質大十倍。對暗物質的研究到了現在的年代也將近1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