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這本書是探索宇宙起源的啟迪性科學力作。正如霍金在文章最後說到的話: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完備的宇宙理論,它應該及時讓所有人理解,而不僅僅是讓幾個科學家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什麼是理論
關於宇宙關於科學,很多時候都是從一個理論開始的,一個好的理論必須滿足以下兩個要求:首先,這個理論必須能準確地描述大量的科學觀測;其次,這個理論能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明確的預言。就像牛頓的引力理論,該理論是基於及其簡單的模型,在模型中描述兩物體之間的吸引力,然後它卻以很高的精確性預言了太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
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不斷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誰推動了宇宙
我們從小就學過,地球在太陽繫上,太陽系在銀河繫上,銀河系在宇宙上,那麼宇宙又在哪裡呢,它又是如何變化地呢。
答案是,宇宙在膨脹。這個推論是從何而來的呢,有一個現象叫都卜勒效應,日常生活中,有一輛小汽車在路上駛過:當它趨近時,它的發動機的音調變高(對應於聲波的短波長和高頻率);當它經過我們身邊而離開時,它的音調變低。科學家正是通過都卜勒效應,觀測到了所有的恆星都在離我們而去,從而得出了整個宇宙都在膨脹的推論(地球為宇宙中的任意一點,也就是說從任意一點都能觀察到周圍的東西在擴張,能產生這種現象的只有膨脹了)。
力量的本質和暗物質
力量的本質從何而來呢?書中介紹了四種粒子間的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物質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被描述成交換攜帶力的粒子。正是這幾種力,構成了宇宙萬物變化的發動機。
什麼是暗物質呢?如果攜帶力的物質本身質量為零。它不像「實」物質那樣可以用粒子探測器檢測到,所以稱為暗物質。然而,因為它又引起了物質粒子之間的力,所以我們知道它們存在。
任何物質都有會和它相湮滅的暗物質。書中打趣道,也可能存在由暗物質構成的整個暗世界和暗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暗自身,注意不要握手!否則,你們兩人都會在一個巨大的閃光中消失殆盡。
話又說明來了,既然有暗物質的存在,為何我們周圍的基本沒有呢?書中是這樣預言的,早期的宇宙應該是實物質和暗物質都是存在的,但是數量不一樣,兩種物質相互寂滅,剩下的那種那種物質就是我們的宇宙萬物。
宇宙的起源和造物主
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光滑的區域,星系、恆星在這些區域內形成,同時形成的還有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有機體(如果沒有這些真空的空間,我們都被壓成肉泥了,也不可能存在了)。
基於此,關於宇宙起源有兩種假設,一種是存在著無數多一個宇宙,而我們恰好生活在如此特殊的一個宇宙,因為宇宙的數量足夠多,我們就是那個必然存在的偶然。
另一種假設是,宇宙在膨脹過程中,階段性加速膨脹,當它膨脹時,物質粒子就越分越開,留下了一個幾乎不包含任何粒子的空間。這種膨脹抹平了任何不規則性,正如當你吹脹氣球時,它上面的皺紋就被抹平了。
書中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接下來的問題是,在沒有暴漲的情況下,宇宙又是如何的呢?書中把宇宙沒有暴脹時候的時間稱為虛時間;在宇宙暴脹了,產生了空間,產生了有機體的時候叫做實時間。
在虛時間裡,宇宙如圖從北極到赤道再到南極那樣收縮膨脹收縮,在實時間裡,宇宙以非常大的暴漲率膨脹。
有人可能會問,那麼暴脹的能量從何而來呢,事實上,宙膨脹符合能量守恆,在各種力對稱的情況下可以一直膨脹。正如固斯說過的:「都說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但是宇宙卻是最徹底的免費午餐。」(至少現階段我們額觀測是如此)
只要宇宙有一個開端,我們就可以設想存在一個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的的確確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邊界或邊緣,它就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它就是存在。那麼,還會有造物主存身之處嗎?
黑洞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當恆星變得足夠密集之時,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會比引力的作用小,這時恆星就會進一步收縮。只有當物質由非常巨大的外界壓力壓縮成極端緊密的狀態時,才能形成極小的黑洞。光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黑洞逃逸而被我們觀察到。
時間的箭頭
首先,科學定律並不能區分前進和後退的時間方向,所有時間的流逝我們只能通過變化來表示,一點變化都沒有,當然也沒有時間的存在了。總結下來,至少存在三個時間箭頭,能將過去和將來的不同區別開來。
熱力學時間箭頭:隨著時間流逝,整體越來越無序,簡而言之就是封閉的系統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越來越亂;心理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我們能記住過去而不是將來;宇宙學時間箭頭,也即宇宙是膨脹而不是收縮的方向。對於智慧生命的行動來說,一個強的熱力學箭頭是必需的。為了生存下去,人類必須消耗能量的一種有序形式——食物,並將其轉化成能量的一種無序形式——熱量。因為智慧生命只能在暴脹的宇宙中存在,所以我們也必須在這樣的一種宇宙學時間箭頭下才能存在。
蟲洞和時間旅行:我們只能回到未來,而不能回到過去
首先是關於時間旅行,什麼樣的狀態才能達到時空旅行呢,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要速度超過光速,就可以回到過去了。這種狀態要怎麼理解呢,其實我們世界萬物傳播的本質都是靠波動來傳播,這其中最快的波動就是光,如果你比光更快到達的話,你就能比別人提早知道要發生的事。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回到過去的感覺。但是,根據目前的科學實驗,無論怎麼加速,都沒辦法達到光速,既然沒有辦法在速度上超越,就只能抄小路了,抄小路同樣可以在時空間中旅行,這條小路就叫做蟲洞。
蟲洞是時間旅行的關鍵。什麼是蟲洞呢,蟲洞就是一個時空細管,當一個時空間被摺疊(從目前的實驗室依據來看,時空確實可以被摺疊)起來的時候,蟲洞負責把兩個相隔遙遠的幾乎平坦的區域連接起來。如圖所示:
但是目前關於時空旅行存在著一個問題,如果時空旅行真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看到有人從未來回來給我們洩露天機呢。
所以文中有一個預言,時空旅行是單向的,只能到達未來,而不能回到過去。這個論斷是基於我們觀察過過去,如果有人通過摺疊曲率到達過過去,那麼會留下相應的痕跡,但是過去並沒有適合時空旅行的曲率。但是未來一切都是未知的,未必不會發生。
也許到了今天,我們真的很接近了。
書中說到,我們發現自己處在令人困惑的世界中,我們要理解周圍所看到的的一切意義,並且追問:宇宙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試圖尋找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決這些困惑,也許到了今天,我們真的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