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走近基因組「暗物質」

2021-01-07 生物谷

日前,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裡程碑式的新成果:他們發現了轉錄起始的精確位點,從而為解析基因組「暗物質」的起源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將有助於分析複雜疾病特徵所在的確切位置。

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 RNA ——不包含用於製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95% 的人類基因組。之前的研究認為,非編碼 RNA 不編碼蛋白質,屬於「垃圾」RNA。而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逐漸發現,非編碼 RNA 含有豐富的信息,是生命體中有待探索的「暗物質」。目前已發現很多非編碼 RNA 具有的重要生物學功能。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非編碼 RNA 調控失衡相關。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州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 B. Franklin Pugh 教授,以及博士後研究員 Bryan Venters (目前任職於範德比爾特大學)等人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相同類型位置上基本上所有編碼和非編碼 RNA 起始點,這將有助於查明複雜疾病特徵所在的確切位置,因為許多疾病的遺傳起始位點位於基因組編碼區域以外。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轉錄起始的精確位點,這是基因翻譯成蛋白的第一步。「在轉錄過程中,DNA 通過 RNA 聚合酶,形成 RNA,後者是一種單鏈遺傳物質,科學家們認為 RNA 是地球上出現 DNA 之前的遺傳物質。然後通過再經過多個步驟,基因表達成蛋白」,Pugh 解釋道。

並且他還補充說,在他們尋找轉錄起始所在之處的研究期間,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在直接分析 RNA,但是 Pugh 和 Venters 則是去分析在人類染色體上,啟動非編碼 RNA 起始轉錄的蛋白定位在哪裡。

「我們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是因為許多 RNA 在製造出來後就立即被降解了,這令我們防不勝防,」 Pugh 說,「因此我們沒有去尋找轉錄的 RNA 產物,而是尋找製造 RNA 的『起始機器』。這種機器組裝 RNA 聚合酶,製造 RNA,並最終翻譯成蛋白質」。

結果令 Pugh 和 Venters 感到吃驚的是,他們發現了 16 萬個這樣的「起始機器」,但人類總共也才大約 3 萬個基因。

「這一發現十分重要,要知道實際上我們在基因位點處發現的『起始機器』只有不到 1 萬個,而且細胞中大多數基因處於被關閉狀態,它們一般都沒有用到這些機器。」

對於餘下的 15 個起始機器,Pugh 和 Venters 還沒有找到它們的歸屬,這些機器的作用依然待定。「這些與基因沒有關聯的起始機器顯然是活躍的,因為它們能製造 RNA,科學家們也在發現 RNA 片段的同時發現了它們」,Pugh 說,「最開始,這些 RNA 片段由於並不編碼蛋白而受到了忽視。」

Pugh 說,很容易就會忽視這些片段,因為它們不具有多聚腺苷酸化polyadenylation的特徵(這是指能用於保護 RNA 免受破壞的長串腺苷)。

之後 Pugh 和 Venters 又通過能識別編碼基因相關 DNA 序列的非編碼起始機器,進一步驗證這一研究結果。

「這些非編碼 RNA 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就像是宇宙中的暗物質,難以察覺,沒有人知道它們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或者它們為什麼在那裡,」 Pugh 說,「現在至少我們知道它們是真實的了,不只是『噪音』或『垃圾』。當然下一步還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它們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

Pugh 補充說,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朝著解決「失蹤遺傳 missing heritability」這一問題邁進了一大步,這個概念是指大部分特徵,包括基因,為何無法通過個體基因進行描述。「當一種疾病的突變圖譜指向基因組未知功能區域的時候,很難了解這種疾病的來源」,「不過如果這些區域能製造 RNA,那麼我們就能一步步的了解這種疾病。」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535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human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complexes

Bryan J. Venters & B. Franklin Pugh

The human genome is pervasively transcribed, yet only a small fraction is coding. Here we address whether this non-coding transcription arises at promoters, and detail the interactions of initiation factors TATA box binding protein (TBP), transcription factor IIB (TFIIB) and RNA polymerase (Pol) II. Using ChIP-exo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with lambda exonuclease digestion follow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e identify approximately 160,000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complexes across the human K562 genome, and more in other cancer genomes. Only about 5% associate with messenger RNA genes. The remainder associates with non-polyadenylated non-coding transcription. Regardless, Pol II moves into a transcriptionally paused state, and TBP and TFIIB remain at the promoter. Remarkably, the vast majority of locations contain the four core promoter elements— upstream TFIIB recognition element (BREu), TATA, downstream TFIIB recognition element (BREd), and initiator element (INR)—in constrained positions. All but the INR also reside at Pol III promoters, where TBP makes similar contacts. This comprehensive and high-resolution genome-wide detection of the initiation machinery produces a consolidated view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events from yeast to humans at Pol II/III TATA-containing/TATA-less coding and non-coding genes.

相關焦點

  • Nature: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
    據《自然》雜誌網站北京時間7月15日報導,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瀰漫於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發現
  • 天文名詞:暗物質
    首先,什麼是暗物質?讓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吧!暗物質(ànwùzhì)是指宇宙中不發光的天體和某些非重子中性粒子等。這些物質用光學方法觀測不到,故稱。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
  • 何為暗物質,帶領大家了解暗物質
    說到暗物質,必須說到引力,引力是牛頓發現的,全名叫萬有引力。首先聲明一下我說的不一定和你們了解的一致,接下來我說的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接下來我先說說,引力再說暗物質,這樣方便大家理解,有點囉嗦大家不要介意,地球上所有的東西之所以不會逃離地球是因為地球有引力,地球把所有的東西吸住。就像圖下所示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物理學家可以測量出星系及其他天體被暗物質影響後的運動,但是暗物質的組成依然是個謎。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物理學家已經想出了很多種可能性,包括對應的探測方法。其中有一些是在嘗試解決其他物理問題時產生的,另外一些則來自於對暗物質的專門研究。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奧爾特提出的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討論的暗物質。尋找看不到的物質至暗物質模型被提出以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一直積極的在尋找暗物質的蹤跡,可幾十年過去了,除了當初奧爾特推導出的暗物質不可見的性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雖然暗物質廣泛的充斥著宇宙,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找到它,這的確是很讓人沮喪,於是天文學家開始轉變方向,放棄了盲目的尋找暗物質的蹤跡,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暗物質由原初黑洞構成
    天文學家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研究了恆星在星系、星系在星系團的運動速度,觀測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特徵,他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重大發現,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暗物質」,它們佔到宇宙總物質的大約84%,大部分的暗物質躲藏在星系邊緣地帶的「暈圈」。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暗物質」表現是不一樣的。上述例舉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天文現象,如果我們假設「暗物質」存在,那麼這些現象就全部說的通了,但是我們卻始終沒有抓到「暗物質」的原型來告訴人們這個就是「暗物質」。根據最新的觀測數據顯示,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中,80%以上是「暗物質」,是普通物質的6倍之多,而我們卻對它們知之甚少。
  • 科學家又為暗物質吵了起來,暗物質啊,你可知多少科學家為你爭吵
    自從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了暗物質的概念後,科學家們就對其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也開始證明: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面的神秘物質,或許真的存在。暗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證據之一,就是目前科學家觀測到的星系質量和星繫結構的不一致。
  • 在宇宙中,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在目前的宇宙學模型中,能被人類從電磁波頻段「」看見」的物質,只佔到宇宙質能總量的4.9% 「可見物質」之外,是佔比26.8%的暗物質和佔比68.3%的暗能量,迄今為止人類也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一周科技速覽
    [1] https://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1146-44 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按目前的認識,我們雖然尚不知道宇宙暗物質具體由哪些物質構成,但它們確定無疑地具有如下兩大特點:一是幾乎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二是有質量可以產生引力效應
  • 新的哈勃數據解釋了缺失的暗物質
    該結果解釋了先前的發現,即該星系缺少其大部分暗物質。通過研究星系的光和球狀星團分布,天文學家得出結論,鄰近星系NGC 1035的引力將NGC 1052-DF4的暗物質剝離,現在正在將星系撕裂。如圖像所示超彌散星系NGC 1052-DF4和NGC 1052-DF2周圍的天空。它是根據構成數位化天空測量2的圖像創建的。
  • 每秒有多少暗物質穿過人的身體?
    如果沒有五倍於重子物質(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其他物質存在,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這種神秘的物質被稱為暗物質。然而,如果暗物質是真實的,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銀河系也有暗物質暈,其中一些暗物質經過了太陽系、地球甚至是地球上的每個人。宇宙年輕時,一切都比現在更熱、更密集、更均勻。
  • 尋找暗物質新思路;最小水滴只有五個水分子
    疫情隔離時:學生睡得好,上班族睡得差物理與天文1尋找暗物質新思路哈勃太空望遠鏡合成的圖片顯示了星系團中暗物質「環」。| 圖片來源:NASA暗物質瀰漫在宇宙中,佔據宇宙物質的80%以上。目前我們尚未獲知暗物質的組成粒子,然而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暗物質不斷通過影響周邊普通物質的行為來彰顯其存在。暗物質的組成粒子是什麼?由弦理論出發,科學家們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圖譜中存在隱藏區(hidden sector),其中包含尚未觀測到的假想粒子。加州理工學院的Kathryn Zurek教授在十幾年前首次提出隱藏區的概念,並探討暗物質由隱藏區粒子構成的可能性。
  • 我們如何知道暗物質是冷的還是熱的?
    要知道暗物質的溫度,我們首先要了解萊曼阿爾法森林!說簡單點就是遙遠星系發出的星光在漫長的旅途中形成的氫吸收線,它能告訴我們宇宙早期的物質分布、結構形成以及宇宙的演化過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萊曼阿爾法森林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關於暗物質的信息!這一點很重要。首先我們先了解下氫原子的吸收和發射線。
  • 因為人類對宇宙的無知,才有了暗物質的假設!
    暗物質是目前理論上預言的一種不發光的神秘物質,目前人類只能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來間接推測暗物質的存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感到困惑,這也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 地球可能被暗物質「毛髮」環繞:根部最密集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可能被密集的「毛髮狀」暗物質所環繞。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組成了宇宙中大約27%的物質和能量。最新的研究顯示,在較大的行星——如地球或火星——周圍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暗物質纖絲。
  • 佔宇宙總質量的85%的「暗物質」到底存在嗎?
    1959年,天文學家凱恩和沃特在研究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相對運動,通過研究它們相互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間的距離後,推斷出我們人類所處的本星系團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比可見物質大十倍。對暗物質的研究到了現在的年代也將近100年了。
  • 紫金山天文臺常進:暗物質粒子探測進入新時期
    80多年以前,科學家從天文觀測中發現宇宙中廣泛存在暗物質,然而時至今日,關於暗物質的本質我們仍然不得而知。(pixabay) 1 暗物質粒子直接探測 直接探測實驗的原理是,如果暗物質粒子和普通物質粒子(比如原子核)發生碰撞,雖然暗物質粒子並不直接「可見」,但它們施加在普通物質粒子上的影響(例如動量交換)可以被精密的實驗手段記錄下來,從而推斷暗物質粒子的質量、碰撞截面等基本物理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