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可能被暗物質「毛髮」環繞:根部最密集

2021-01-09 環球網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可能被密集的「毛髮狀」暗物質所環繞。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組成了宇宙中大約27%的物質和能量。最新的研究顯示,在較大的行星——如地球或火星——周圍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暗物質纖絲。

據NASA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周圍可能環繞著密集的暗物質纖絲。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組成了宇宙中大約27%的物質和能量。這張示意圖顯示的是地球周圍的暗物質纖絲。

這些被稱為「毛髮」的暗物質纖絲既有「根部」,也有「末梢」。「毛髮」的根部具有最密集的暗物質粒子,如從木星核心處發散出來的「毛髮」根部的暗物質粒子密度比平均密度高大約1萬億倍。

地球周圍暗物質「毛髮」的藝術想像圖。這種「毛髮」的根部與地球表面的距離約100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兩倍。

如果這一說法是真的,那就意味著天文學家很有可能探測到這種神秘的物質形式。我們平時見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5%,剩餘的主要是暗能量,這是一種與宇宙的加速膨脹有關的奇特現象。

根據對引力拉力的觀測,科學家十分肯定暗物質的存在,並且對宇宙中暗物質的總量進行了測量,估算出暗物質大約佔宇宙總物質量的1%多一些。目前最受認可的理論認為,暗物質是「冷」的,這意味著它並不怎麼移動,而且不產生光,也不與光發生相互作用,因而也是「暗」的,我們無法看見。

根據20世紀90年代的計算工作,以及過去十年中的模擬研究,科學家認為,暗物質會形成速度相同的纖細粒子流,並環繞著星系運轉。NASA的研究負責人加裡·佩雷扎魯(Gary Prézeau)說:「一個粒子流可以比太陽系大得多,並且有眾多的粒子流在我們的銀河系周圍縱橫交錯。」

佩雷扎魯將暗物質粒子流的形成比喻成巧克力與香草冰激淋的混合。將這兩種材料攪拌幾下,你會得到混合的形態,但依然能分辨出不同的顏色。「在星系形成期間,當引力與冷暗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粒子流中的所有粒子會以相同的速度繼續運行,」佩雷扎魯說道。

但是,當其中一個粒子流靠近類似地球的行星時會發生什麼呢?佩雷扎魯利用計算機模擬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他分析發現,當暗物質粒子流穿過一顆行星的時候,暗物質粒子會集中形成一個超級密集的纖絲,又稱為暗物質「毛髮」。事實上,地球周圍應該存在著許多這樣的「毛髮」。普通物質組成的粒子流並不能穿過地球,但對於暗物質來說,地球並不是障礙。

據佩雷扎魯的模擬,地球引力會使暗物質粒子流形成狹窄、密集的「毛髮」。這些「毛髮」具有「根部」和「末梢」,其中根部的暗物質粒子密度最高。當暗物質粒子流穿過地球核心的時候,暗物質粒子會集中在「毛髮」的根部,其密度會達到平均密度的10億倍以上。

這種「毛髮」的根部與地球表面的距離約100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兩倍。掠過地球表面的暗物質粒子會形成「毛髮」的末梢,與地球的距離相當於根部與地球距離的兩倍。

佩雷扎魯說:「如果我們能確定這些『毛髮』根部的確切位置,就能把探測器送到那裡,獲取有關暗物質的大量數據。」根據他的模擬結果,穿過木星核心的暗物質粒子流能形成更加密集的根部,相當於平均粒子流密度的約1萬億倍。

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的首席天文學家查爾斯·勞倫斯(Charles Lawrence)說:「三十多年來,我們一直無法對暗物質進行直接的探測。考慮到暗物質粒子的密集程度,暗物質『毛髮』的根部將是一個很吸引人的觀測位置。」

這些計算機模擬還給出了另一個令人振奮的發現,即地球內部密度的變化可以通過暗物質「毛髮」反映出來。這些「毛髮」可能存在「扭結」,能夠對地球內部的不同結構產生不同的反應。

佩雷扎魯稱,如果有可能獲取這一信息,科學家將能夠利用冷暗物質的「毛髮」繪製出任何一顆行星的地層結構,甚至推算出一些冰雪衛星的海洋深度。

相關焦點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一項新研究稱,暗物質或許也能產生伽馬射線。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能量最高的光線,但人眼看不見它們。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相撞、以及飢腸轆轆的黑洞都會在瞬間爆發出能量極高的伽馬射線輻射。被天文學家用伽馬射線望遠鏡捕捉到的伽馬射線全都來自於宇宙中最「易燃易爆炸」的天體。
  • 每秒有多少暗物質穿過人的身體?
    如果沒有五倍於重子物質(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其他物質存在,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這種神秘的物質被稱為暗物質。然而,如果暗物質是真實的,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銀河系也有暗物質暈,其中一些暗物質經過了太陽系、地球甚至是地球上的每個人。宇宙年輕時,一切都比現在更熱、更密集、更均勻。
  • 何為暗物質,帶領大家了解暗物質
    說到暗物質,必須說到引力,引力是牛頓發現的,全名叫萬有引力。首先聲明一下我說的不一定和你們了解的一致,接下來我說的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接下來我先說說,引力再說暗物質,這樣方便大家理解,有點囉嗦大家不要介意,地球上所有的東西之所以不會逃離地球是因為地球有引力,地球把所有的東西吸住。就像圖下所示
  • 天文名詞:暗物質
    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2015年11月,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蓋瑞普裡茲奧(Gary Prézeau)以ΛCDM模型模擬銀河系內暗物質流過地球與木星等行星的情形,發現這會使該暗物質流的密度明顯上升(地球:10^{7}倍、木星: 10^{8}倍),並呈現毛髮狀的向外輻射分布結構[6][7]。
  •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一周科技速覽
    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5.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6. 科學家模擬印巴核戰爭,結果是全球鬧饑荒7. 手如何從魚鰭演化而來?8.[1] https://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1146-44 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按目前的認識,我們雖然尚不知道宇宙暗物質具體由哪些物質構成,但它們確定無疑地具有如下兩大特點:一是幾乎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二是有質量可以產生引力效應
  • 暗物質有了新的存在證據,地球生命和月球形成有什麼聯繫?
    這個團隊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可能條件下模擬地球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另外也考慮了隕石風暴這個因素,得到的結論是:地球與含硫行星(火星大小)碰撞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知道,一開始的地球和其巖石行星並無區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缺乏揮發性元素,但它的機制和交付實際卻一直備受爭議。
  • 時速500公裡,暗物質「颶風」正在衝擊地球!尚無科學解釋!
    宇宙暗物質是困擾科學界的最大謎團之一,自從1930年科學家首次通過星系團的古怪運動發現暗物質的存在以來,到今天我們對這種佔整個宇宙27%的神秘物質還知之甚少。暗物質不但看不見,摸不著,在空間中的分布還異常稀少——1立方釐米空間包含的暗物質總質量僅僅相當於0.3個氫原子!如此稀疏的暗物質在宇宙是否呈現某種特定的結構呢?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揭示,銀河系中竟然存在洶湧的暗物質流。此時此刻,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正在承受暗物質「颶風」的正面衝擊!
  • 地球疑似被包圍,大量「暗物質毛」圍繞在周邊,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說起宇宙的組成,很多人都會知道是由物質組成的,那麼物質其實也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正物質,一種是暗物質,顧名思義,我們就能知道,這兩種物質代表的是什麼?正物質,其代表了宇宙中一切我們所能看到的,而暗物質則是一切宇宙中我們無法看到的,但是又真實存在的。
  • 地球最古老物質是啥?
    然而,就在人類登上月球兩個月之後,地球迎來了一位神秘「太空訪客」!它們的出現或將揭曉地球上最古老物質的「真實身份」,能洞察太陽系和地球早期狀況。默奇森隕石顆粒有70億年歷史默奇森隕石中的星塵顆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固體物質,部分顆粒已有70億年歷史,然而太陽僅有46億年歷史,該隕石被認為是在恆星強化時期形成的。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奧爾特提出的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討論的暗物質。尋找看不到的物質至暗物質模型被提出以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一直積極的在尋找暗物質的蹤跡,可幾十年過去了,除了當初奧爾特推導出的暗物質不可見的性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雖然暗物質廣泛的充斥著宇宙,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找到它,這的確是很讓人沮喪,於是天文學家開始轉變方向,放棄了盲目的尋找暗物質的蹤跡,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在有些情況下,這個比例是20:1;而在更極端的情況下(星系質量更小時),暗物質和正常物質的比例可達上百比一。宇宙中所知的最小星系其實是銀河系的小衛星——例如Segue 1和Segue 3。他們只有幾百顆恆星,繞著共同質心旋轉的速度比地球繞日還慢:僅為15千米/秒。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質,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最近發布在《自然》上的一篇研究中,科學家終於讓暗物質「顯形」了。此項研究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這是暗物質領域極為重要的突破。
  • 科學家質疑DAMA實驗發現的「暗物質信號」是分析幹擾信號
    圖註: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我們銀河系周圍的暗物質暈應該表現出稍微不同的相互作用概率,從而改變我們在銀河系中穿過暗物質的運動。然而,儘管人類已經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探測出任何可能導致暗物質的粒子,但直接探測實驗一無所獲。到2020年初,對暗物質不可能是什麼的限制是極其嚴格的。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雖然科學家在太空和地球(包括大型強子對撞機)做了各種實驗來尋找它們,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至今仍未露面,進一步縮小了我們對它們的質量、相互作用強度及其他性質的可搜尋區間。如果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終究沒有出現,我們就只能期待新的解決方案出現來解決暗物質之謎——同時把它從候選名單上排除出去。
  • 尋找暗物質新思路;最小水滴只有五個水分子
    疫情隔離時:學生睡得好,上班族睡得差物理與天文1尋找暗物質新思路哈勃太空望遠鏡合成的圖片顯示了星系團中暗物質「環」。| 圖片來源:NASA暗物質瀰漫在宇宙中,佔據宇宙物質的80%以上。目前我們尚未獲知暗物質的組成粒子,然而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暗物質不斷通過影響周邊普通物質的行為來彰顯其存在。暗物質的組成粒子是什麼?由弦理論出發,科學家們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圖譜中存在隱藏區(hidden sector),其中包含尚未觀測到的假想粒子。加州理工學院的Kathryn Zurek教授在十幾年前首次提出隱藏區的概念,並探討暗物質由隱藏區粒子構成的可能性。
  •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暗物質、時間旅行、蟲洞
    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不斷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誰推動了宇宙我們從小就學過,地球在太陽繫上,太陽系在銀河繫上,銀河系在宇宙上,那麼宇宙又在哪裡呢,它又是如何變化地呢。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這個想法幾十年來一直不受關注,但一系列新研究表明,這個理論可能是有效的。原初黑洞可能成堆聚集,距離遙遠地分散在整個宇宙中。相對較大的黑洞周圍環繞著比它們小得多的黑洞。黑洞就像鯊魚。大眾的想像給予了它們過分的優雅、簡潔和恐怖,覺得它們有可能就潛伏在我們周圍那些黑暗之處。黑洞固有的黑暗屬性使我們難以估計它們在宇宙中的數量以及大小。
  • 在宇宙中,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在目前的宇宙學模型中,能被人類從電磁波頻段「」看見」的物質,只佔到宇宙質能總量的4.9% 「可見物質」之外,是佔比26.8%的暗物質和佔比68.3%的暗能量,迄今為止人類也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 【遊俠導讀】暗物質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暗物質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人類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不到10%。  暗物質無法被人類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如果中國發現了暗物質,可以說,這是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對人類科學做出的最有份量的貢獻。本僧掐指一算,宇宙中可見物質佔4.9%,暗物質佔26.8%,暗能量佔68.3%, 話說到這份上,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假設你隨手指著夜空中最亮的星星說「那恆星有五顆行星十顆衛星」,蒙中的概率是萬分之一,那麼天文學家用最尖端科技,要蒙中這個數字的概率也就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