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在之前文章中,我們講過重慶巫山機場,無論在規模還是面積上,其實它都不算大,但建設難度卻讓世界各國望而卻步。由於重慶市地理位置特殊,多為山地和丘陵,為了建設機場,建設者們削平了7座山頭,平了6個山谷,最終開闢出2698畝平地。其實中國境內的類似重慶這樣的地理環境還真不少,重慶只是削山建機場,而接下來我們說的這項工程更加宏偉,那就是延安新區。
延安是位於黃河中遊,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其中山地和丘陵佔到全區總面積的72%,36平方公裡的城區共容納了50萬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目前延安市主要房屋建設位於河道兩旁,從衛星圖看猶如一條直線,也被稱為「一線城市」。對此,延安市政府決定再造一個新城。
延安新區規劃分為三大片區,將通過削山填溝方式,最終挖掘出78.5平方公裡的新城區建設面積,在建設新城前,建設者們做了詳細地質勘探,確定削山33座,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巖土工程之一。按照規劃三個片區,分別為北區、南區和鳳凰小區。其中北區佔地面積38平方公裡,主要以行政中心、商務中心、居住區為主。南區佔地面積32平方公裡,主要以區級行政中心,體驗區為主。鳳凰小城面積為3.1平方公裡,主要以旅遊產業為主。
除了行政中心規劃外,新城的主要目的還是人口居住,延安市區共有10萬人居住在山體上的窯洞中,未來新城建成後,第一個規劃就是將這10萬人挪下山,全部搬到新城區中,而整個新城的預計居住人口可以達到40萬左右,將極大解放老城區人口密度壓力。
早在2012年,延安新區北區一期工程就已經開工,建設面積為10.5平方公裡,總投資53億元,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工。但南區尚未開工主要是生態環境問題,延安市大規模削山填溝,對生態環境究竟有什麼影響?
前期,延安市政府組織了30多位專家開展了7次研討會,經過多次論證,認為這個項目可以實施。未來考慮到地基穩定性,所有高樓都會在山體上進行建設,而通過填溝造出來的區域,將主要用於綠化面積,暫不考慮建設。填溝造地形成的地區地質要經過一個周期地質才會趨於穩定,短則三五年,長則需要10年時間。
除了在山體上建設高樓外,還會對這些建築高度進行控制,一般在五六十米左右,商務區樓層最高不會超過100米。經過削山填溝後,原來自然形成的排水溝會被人為改變,如果地下水無法有效排出,會導致地質塌陷或沉降。對此延安新區在建設時,採用了永久性盲溝,將山區的地下水排空,以此避免地下水衝刷導致整體沉降。
由於山體環境大改變,還會導致缺水問題,延安市的河流年均降水量本來就少,而且而蒸發量大,未來延安新城光靠區域內排水,無法滿足需求,好在旁邊就是黃河,對此,延安市制定了引水方案,每年從黃河取水9180萬方。除了解決新城生活用水外,它可以為工廠、工業園等提供用水保障。不過如此大規模的削山填溝施工,成本根本無法控制,粗略估算下來,整個新城的投資將達到五六百億左右,這還僅是削山填溝成本,建設用地填好後,還要考慮交通基建、供電、供水、供暖等等問題,預計總花費近千億,相當於延安市2018年3分之2的GDP生產總值,目前新城採用的是債務融資方案。
其實,無論在建設成本還是生態環境問題上,延安新城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對於溝壑縱橫的延安市而言,這確實的一個辦法。老城區目前土地面積只有幾百公裡,甚至連交通問題都解決不了,而延安市如果想發展,開展城市化進程,削山填溝勢在必行,就像粵港澳大灣區的港珠澳大橋一樣,你支持這樣的工程嗎